基于Matlab的主动降噪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实验三主动降噪实验
指导老师:王旭永
小组成员:吴淑标5110209352
汤剑宏5110209355 朱安林5110209344
目录
一、实验目的 (1)
二、实验原理 (1)
三、实验仪器 (4)
四、实验步骤 (5)
五、实验过程 (6)
六、程序代码及解释 (9)
七、实验数据观察及解释 (14)
八、误差分析 (15)
九、实验感想 (16)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噪声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工程中处理噪声的常规方法;
3. 掌握主动降噪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通过实验模拟主动降噪,分析降噪效果。
二、实验原理
主动降噪(主动噪声控制),又称为有源噪声控制。早在1933年就由德国物理学家Paul Lueg提出了。其主要依据了声波的干涉原理,来消除噪声。主动降噪的基本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主动降噪的原理
简单的说就是用传感器检测噪声信号,通过控制系统反馈给次声源,由次生源发出与原噪声信号频率相同、幅值大小相同、相位相反的声信号,根据声波叠加原理,达到一种降噪的效果。其逻辑程序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主动降噪逻辑框图
主动降噪,习惯上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有源声控制和有源力控制;
2)单通道有源控制和多通道有源控制;
3)非自适应有源控制和自适应有源控制。
对于有源噪声控制系统而言,也可以这样分类:
1)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
2)前馈控制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
3)单通道系统和多通道系统。
主动降噪的实现:
以单通道有源噪声控制系统为例,这里也分非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和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1)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初级声源、自适应控制器、次级声源和误差传感器组成。其特点是控制器带反馈,并具有自适应控制算法,控制器多为数字控制器。这种系统适用的范围宽,相对灵活,但其结构复杂,实现难度加大,成本增加。本系统原理图如图3所示:
图3 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本实验主要采用此种控制方式。
2)非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初级声源、控制器、次级声源和传感器组成。其特点是控制器不带反馈,可以是模拟控制器,也可以是数字控制器。这种系统适用的范围有限。影响主动降噪性能的主要因素:
1)初级声源的类型与特征:
此时,最适合的噪声源是集中参数噪声源,最好是点噪声源。这样,可以使用尽可能少的次级声源获得最大降噪量。
2)次级声源的位置:
一般为获得全局空间噪声能量的降低,在进行次级声源的布置时,应该遵循从空间和时间上完全能够复制初级声场的原则,使得次级声源称为初级声源的“镜像”。
3)传感器(误差传感器)的位置与个数:
对于有源降噪而言,所使用的传感器(误差传感器)位置与个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位置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获取初级声源的质量;其个数多少关系到降噪效果。
4)参考信号与质量:
参考信号能够获得并质量好,就可以构造性能良好的前馈控制器,因为前馈控制器相对于反馈控制器而言,结构简单,性能易于稳定。
5)自适应算法与控制器硬件:
对于宽带噪声的降噪而言,好的自适应算法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着控制器的复杂程度、系统稳定性。因此,一个好的自适应算法应该兼顾收敛性、鲁棒性和计算量三个方面。控制器硬件设置应该以能够实时地、准确地完成自适应算法为目标。
三、实验仪器
本实验用到的实验设备比较简单:笔记本电脑(图4)、扬声器即音箱(图5)、传感器即麦克风(图6);所使用的编程软件是Matlab,方案简单易行。
图4 笔记本电脑图5 扬声器
图6 传感器
四、实验步骤
1)完成各仪器能否正常工作的检验,保证实验正常进行;
2)按计划搭建实验平台,如图7所示;
图7 实验整体平台
3)打开Matlab软件,将编好的程序烧录其中,准备开始实验;
4)选择相对安静的空间,运行程序,程序会自动会输出8张图,分别包括降噪前、后的波形图和幅值频谱图;
5)待程序运行完毕,观察最后一次降噪的幅值频谱图,和原噪声进行比较是否达到了降噪的效果,如不满足需要进行调试,再次重复实验;
6)满足要求后,结束程序,拆除实验平台,整理实验设备;
7)整理相关实验图片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8)分析实验误差,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过程
实验平台搭建过程:
1)选择相对安静的空间环境,将平整的桌面当做实验平台;
2)将这对音箱间隔合适的距离对放,并且使发声源在一条直线上,连接电脑USB 接口加耳机接口,将其中一个声道当做噪声源,另一个声道做次生源;(本实验并没有选择添加声道)
3)把麦克风的接收点放置在上述直线上的任意一点,保持稳定位置不变,连接电脑的USB接口,作为声音传感器。
正式实验过程:
1)选择噪声频率1100Hz,声源持续时间为120s,次生源除了相位值与原噪声不同,其余一致,检测控制时间为3s一个循环,目的就是不断改变相位,一切准备就绪,运行程序;
2)第一步为检测程序,结果会识别出原噪声的频率以及相应的幅值,会首先输出两幅图,分别是原噪声信号波形图和幅值频谱图,如图8所示:
3)第二步为降噪第一阶段,次生源会发出和原噪声一致的声信号,以pi/3为精度,不断移动次生源的相位,直到筛选出目标相位(相邻两点叠加后信号的幅值小于原噪声的幅值),此时跳出该循环,并输出另外两幅图,即第一步降噪的信号波形图和幅值频谱图,如图9所示:
4)第三步为降噪第二阶段,目标函数进入第二个循环,以pi/12为精度,不断移动次生源的相位,直到筛选出目标相位(叠加后信号的幅值降低50%),此时跳出该循环,并输出两幅图,即第二步降噪的信号波形图和幅值频谱图,如图10所示: 图8 检测原噪声程序输出结果
图9 第一步降噪程序输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