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淮军系统表 陈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季淮军系统表陈悦
清代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中崛起的淮军,是此后30余年中国国防上的重要支柱,由于淮军的编制独特,营头众多,为便于大家检索,现依据《晚清兵志》、《淮军志》、《淮系人物列传》等资料将其整理如下。
一、亲军
亲军最早的构成分为两支:督标亲军、抚标亲军。
1、两江总督督标亲军。
淮军初创时,曾国藩出于加强淮军这支新生军队的战力期间,从自己湘军亲兵中抽调2营,作为“赠嫁之资”拨入淮军。
两营营官分别为韩正国、周良才,由韩正国统领。
该2营属于淮军赴援上海时的13营骨干,1862年9月韩正国在七宝之战中与太平军奋力作战,伤重不治,所部由黄元良接统。
周良才所部后另立为淮军良字营,脱离亲兵序列。
1864年1月2日,周良才所部良字军又改归程学启指挥,编入开字营序列。
黄中元管带的原韩正国营亲兵后扩编为正、副2营,营官分别为黄中元(正营)、吴胜清(副营),参加了嘉定、四江口、江阴、无锡等战。
1865年被李鸿章调拨归杨鼎勋部统带入闽,归入勋军序列。
2、江苏巡抚抚标亲军。
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以署理江苏巡抚李鸿章的名义在安徽招募的2营亲兵,也属于淮军早期赴援的13营主力,营官分别为李鹤章、李胜。
1863年,抚标亲军扩充至3营,由李鹤章统领,营官分别为周盛传(由哨官提拔)、李胜、颜邦桂。
后李胜营单独列为胜字营,脱离亲军序列。
另增加张绍棠1营,听李鸿章弟弟李昭庆指挥。
1864年3月,抚标亲军扩充至5营,仍由李鹤章总统。
其中张绍棠2营随李昭庆攻打嘉兴,颜邦桂1营攻打宜兴,李鹤章自率周盛传、余思枢2营攻打常州。
常州攻克后不久,李鹤章因受诸将排挤,以旧伤复发为由去职回籍。
1864年7月,抚标亲军的周盛传、卫汝忠2营改为传字营,后驻守江苏溧阳,列入盛军序列。
抚标亲军的余部扩编为6营,由李昭庆统率,后李昭庆奉调剿捻,亲兵由张绍棠接统。
1866年10月,吴殿元率抚标亲军1营驻防徐州城外,张绍棠率剩余5营仍驻守江宁。
1866年11月9日,李鸿章随带亲兵3营驻防徐州。
1867年11月12日,李鸿章将亲兵马队周有材部编入唐仁廉部仁字军。
1868年12月23日,李鸿章带亲兵2营赴湖北出任湖广总督。
1870年8月,李鸿章因出任直隶总督,将驻防各地的抚标亲军共计8营全部调往直隶。
1870年11月,李鸿章命亲军马队徐邦道部2营赴陕,归入刘铭传部铭军序列。
另由叶志超率亲军马队3营驻扎保定。
1872年10月,铭军将领刘盛藻赴陕接任铭军统帅,李鸿章拨给亲军2营,列入铭军序列,亲军余下的1营驻守天津。
除了上述两支大系统外,亲军序列内还有下属一些分支:
3、亲军护军营
1863年6月由李昭庆在安徽招募赴沪,负责拱卫淮军大营。
后由郑海鳌统1营驻防上海凤凰山,1872年7月裁撤。
另1营由朱开泰统领驻守常熟,归入淮系树军序列。
剩余1营由曹仁美统领,后赴闽随郭松林松军序列。
北洋海防建设开始后,由张文宣统带2营驻防旅顺,后移防威海刘公岛。
4、亲军炮队
共有2支。
其中开花炮队建于1863年,由刘玉龙和洋员备雷统领,参见过常州、长兴等战,多随淮系开字营行动。
1865年以后驻防江宁下关,1880年归入吴长庆庆军序列。
亲军炮队另一支是洋炮队,1864年5月常州之战后,常胜军解散,所余火炮及士兵600余人被李鸿章编为洋炮队,由罗荣光统带,驻扎苏州城外浒关,1870年调至天津驻防大沽炮台,扩编为1800人。
5、亲军忠字营
原为太平军,1862年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与董正勤归降李鹤章,所部编为忠字2营,由2人分任营官。
1866年7月扩编为正、副、左、右4营,剿灭捻军后裁撤。
6、亲军水师营
1862年建立1营,由周兴隆任管带。
剿捻时扩编为2营,管带分别为符国华、郑国谟,剿捻胜利后裁撤。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1880年建直隶总督督标水师亲兵营,由徐耀廷管带。
二、开字营。
淮军初创时由湘军曾国荃部抽调2营皖人军队所成,是淮军早期赴沪13营主力之一,正营营官程学启,副营营官何安泰。
1862年8月新桥之战时,新增王永胜营,扩编为3营。
9月四江口之战时,扩编为6营。
1863年由增加后营,共计7营。
1864年初,练开花炮队,由陈忠德统领。
后淮系介字营、良字营编入,全军扩编为9营。
3月攻打嘉兴时,程学启、何安泰阵亡,开字营由王永胜统帅。
5月攻克常州后扩编至10营。
1866年,开字营10营北上剿捻。
1867年10月,淮军整休,李鸿章将开字营军队一分为二,分别编入鼎军和勋军序列。
除开字营本身外,曾受开字营统领指挥或隶属于开字营系统的军队还有:
1、奇字营
又称奇军。
原为江苏巡抚薛焕在湖南招募的湘勇,由刘士奇(湖南凤凰人)统领,编为正、副2营,用于驻防上海。
淮军抵达上海后,被李鸿章收编。
1863年2月14日太仓之战时,奇军被派归程学启指挥,列为开字营系统。
攻打昆山时,奇军新增谭正武1营,变为3营。
1864年3月攻打嘉兴时,奇军扩充至8营。
1866年,奇军北上剿捻。
1867年,李鸿章亲率奇军8营由徐州赴周家口,6月,由沈宏富(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祖父)接统奇军8营。
10月29日,李鸿章将奇军8营并入郭松林部,列入武毅军系统。
2、华字营
淮军援沪时,吴毓芬(字伯华)在营务处经理钱粮,1862年冬成立华字正营,加入战斗。
1863年,华字营新增炮队1营,扩编为2营,炮队营官(华字副营)吴兆楣。
遂并入开字营序列。
1864年1月7日,收降太平军陈占榜、余嘉鳌部,编为华字左、右2营。
3月攻打嘉兴时,新建罗义胜水师1营,扩军为5营。
1864年4月华字营调往江苏溧阳驻守,7月移扎长兴夹浦口,9月攻克湖州。
1865年4月17日,华字正、副、左、右4营赴扬州接防。
1867年,由孔昭右统领华字3营北上剿捻,余部仍驻守扬州。
1868年,吴毓兰(吴毓芬之弟)部华字营擒获捻军首领赖文光。
同年,裁孔昭右部3营、吴毓兰部2营。
剩余的2营华字营仍驻守扬州,由吴育仁统带,又称仁字营。
1894年朝鲜事起,华字2营被派往朝鲜增援叶志超部,乘坐的“高升”号商轮在朝鲜丰岛海面被日本军舰击沉,士兵大多罹难。
3、良字营
淮军亲军副营营官周良才率军入沪后,1862年因故请假离队,1863年归队后自立良字营。
1864年拨归程学启指挥,并入开字营。
4、垣(介)字营
原为曾国藩所募湘军,淮军初创时拨入淮军,是淮军赴援上海的13营之一。
1862年9月统领马先槐去职,改由符信统领,更名为介字营。
1863年3月并入开字营。
三、铭军
铭军的前身是刘铭传在合肥西乡所办的团练,由李元华统带。
1862年2月被李鸿章招至安庆加入淮军,称铭字营,是为淮军最初的13营之一。
1862年4月赴沪与太平军作战,当年底又由合肥新募2营,扩编为3营。
1863年8月,淮军进攻江阴时,铭军已有正、副、左、右、前、后共6营,另有水师2营。
9月20日攻打无锡时,铭军已扩充至9营,由刘铭传、刘盛藻(刘铭传的族侄,曾为刘铭传的私塾老师)、唐殿魁分别统领,由赵宗道总理营务。
12月15日,攻打常州时,并统骆国忠部忠字2营、荣字2营、桂字1营。
1864年5月16日,攻克常州后,铭军计有步队10营,水师2营。
12月,铭军北上剿捻,李鸿章命唐殿魁新募6营,编为铭右军,刘盛藻统领原铭军步队5营,称铭左军,刘铭传统剩余5营,为铭中军。
1865年,处于剿捻战争需要,铭军新募5营马队,由陈振邦统领。
1867年,铭军在湖北大败,唐殿魁等阵亡。
4月,淮系树军统领张树珊阵亡,李鸿章拨树字军6营归入铭军序列。
1868年,铭军共有马队5营、步队24营。
分为唐定奎(唐殿魁的5弟,现代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是唐定奎3兄的后裔)右军6营、刘克仁中军5营、刘盛藻左军5营、亲兵2营,兼树军6营,另有水师2营。
4月,马队统领陈振邦阵亡,所部马队4营并入盛军,另1营于12月23日裁撤。
步队24营由刘盛藻统领。
1870年,铭军西调赴陕,共有马步28营,李鸿章又调拨毅军步队10营,亲军马队2营归刘铭传指挥,并入铭军序列。
铭军成为淮系军队中兵力最为雄厚的一支。
当年年底,刘铭传请假离队,由曹克忠接统铭军。
1872年,唐定奎所部铭武军16营回防徐州,分为铭军武毅左军和铭军武毅右军。
1874年6月,因日本入侵台湾,驻扎徐州的唐定奎部铭武军抽调13营步队赴台湾作战,留陈凤楼马队3营1哨继续巡抚徐州、宿迁一带。
7月22日,调铭军刘盛藻部马步22营由陕西回防济宁、徐州一带。
所余军队除由潘万才、徐邦道各统铭军马队2营外,另有1营亲兵马队。
1875年,刘盛藻回籍受制,铭军由刘盛休(刘盛藻的族侄)接统,拨吴宏洛部5营赴上海驻防吴淞口。
8月,赴台之铭武军回归,驻扬州一带休整,后驻江阴。
1878年,清廷裁军,铭军裁正勇2成。
9月,裁刘盛休部1营、铭武军3营。
剩余铭军16营、铭武军10营。
1880年4月,铭军被调往直隶天津一带驻防,补足前裁2成正勇。
1883年8月,淮系将领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调驻防吴淞之吴宏洛5营赴两广,作为两广总督督标亲军。
1884年6月,中法关系紧张,刘铭传奉命督办台湾事务,7月调铭武军章高元、李世鸿2营赴台,时驻江阴的铭武军剩余8营。
1884年9月,铭军步队10营,亲兵马队1营调赴台湾永平驻防。
所余徐邦道部铭军另招募步队2营,合原来的马队2营共4营,单列为拱卫军,从铭军序列分出。
1885年1月,李鸿章命令从铭、盛2军中各抽1营,由聂士成统领带往台湾。
年底,调往两广的吴宏洛部5营被从铭军中撤编,编制归于两广总督督标亲军。
1886年4月,吴宏洛新募4营,赴澎湖驻防。
1887年2月,留在大陆的铭军马步11营由刘盛休统领,开赴大连湾炮台驻防。
1891年11月23日,铭军潘万才部马队2营赴热河剿匪。
1894年9月12日,刘盛休率驻防大连湾的铭军8营赴大东沟登陆,支援朝鲜平壤后路,余部3营由赵怀业统领,改称怀字军。
1894年11月6日,大连湾失守,赵怀业部铭军归徐邦道兼统。
时铭军潘万才马队2营驻防秦皇岛,扩充至4营。
驻防江阴的铭武军扩编为8营。
旅顺失守后,徐邦道、赵怀业所余铭军共计马步11营由姜桂题统领。
是年,潘万才部4营和铭武军8营被全部裁撤。
除铭军本身外,曾受铭军指挥或被编入铭军的其他营头还有:
1、忠字营。
原太平军骆国忠部,1863年1月17日投降淮军后,编为忠字2营,由骆国忠、骆国孝统带,后并入铭军。
2、荣字营。
原太平军常熟降军,投降后编为2营,由骆国忠之子骆金荣统领,后并入铭军。
3、桂字营,为李鸿章在安徽老家办理的团练,由张桂芳统领。
1862年10月攻打嘉定时归李鹤章指挥,1863年攻打常州时,归刘铭传指挥。
1865年10月27日,桂字营扩充为3营,随松字营北上剿捻,后改为李鸿章亲军。
剿捻结束后裁撤。
4、玉字营。
为太平军南汇守将刘玉林部降军,投降后编为2营,刘玉林阵亡后编制取消,人员并入铭军。
5、升字营。
鲍超霆军部将覃联升1862年6月在上海与太平军作战时成立升字营,改归淮军系统,驻扎奉贤。
覃联升阵亡后编制取消,所部人员并入铭军。
6、拱卫军。
1884年9月,李鸿章命令原铭军马队统领徐邦道在马队2营基础上扩编步队2营,单列为拱卫军,驻守天津军粮城。
中法战争结束后,拱卫军步队被裁撤,仅剩马队2营、炮队2哨。
1894年,徐邦道新募步队2营,炮队扩编为1营,连原有马队2营,驻防大连湾后路。
此后经历大连湾、旅顺、辽东之战。
四、鼎军
原为安徽庐江举人潘鼎新在肥西三河所办的团练,归六安李元华统带。
1862年2月淮军创建时,被李鸿章招至安庆,编为淮军鼎字营,成为淮军初创时的13营之一。
8月扩编至3营,于年底赴沪作战。
1863年8月时,鼎军扩建为正、前、后、左、右5营,营官分别为唐宏成、潘鼎立(潘鼎新从弟)、聂桂荣、夏金标、韩照扬,另有徐道奎部水师1营。
同时兼辖会字2营、有字2营(统带方有才)。
年底,太平军吴秉权、王应海部归降鼎军,编为3营。
1864年6月时,鼎军已扩充为至少11营。
分别是聂桂荣统3营、韩照扬2营、唐宏成2营,潘鼎立1营、夏金标1营。
水师2营(徐道奎、聂桂林)。
另统太平军降将各部有:吴秉权2营、方政德2营、陈殿选3营、李交楚1营、黄开宏1营。
并兼统会字、有字各2营。
1865年2月,潘鼎新率鼎军9营,余在榜部炮队1营北上剿捻。
剿捻期间扩建马队3营,由万国顺统领。
1866年10月,淮军休整,开字营4营被李鸿章调入鼎军,时鼎军有步队16营,马队3营。
步队由吴从发、唐宏成、潘鼎立、聂桂荣、韩照扬分统,马队由万国顺统领。
1868年12月,清廷裁军,鼎军被裁马队3营、步队8营,剩余步队7营6哨。
1869年初,因鼎军闹饷,被全部裁撤。
1884年,中法关系紧张,潘鼎立受命新募鼎军5营驰援广西前线,战后全部裁撤。
另,1891年湖北尚有周得升1营称为鼎字营,为李瀚章担任湖广总督时招募,也列为淮军系统。
五、良军、庆军
1、良军
1862年10月,李鸿章奏调庐江籍翰林院编修刘秉璋入淮军,命其成立良字营,兼辖吴长庆部庆字营。
1863年11月30日,刘秉璋率良字、庆字2营与太平军战于上海张泾。
1864年攻嘉兴时,刘秉璋所部已有7营(2营良军、5营庆军),另有水师1营。
1866年4月16日,刘秉璋被调北上剿捻,增加荣字2营、况文榜1营,水师营调归李朝斌。
时良军共有12营。
1868年初,良军有15营,内有马队2、3营。
因刘秉璋自求解除兵权,所部被裁去4营,剩余11营交吴长庆统带,并入庆军。
2、庆军
庆军原位安徽庐江吴廷香、吴长庆父子所办的团练,归合肥官团解先亮统带。
三河之战后,吴长庆将所部500人单列为1营,称庆字营。
为淮军早期赴援上海的13营之一。
1862年7月,吴长庆回籍新募2营(曹德庆、王占魁营),被曾国藩留用于芜湖,至1863年5月21日才归还。
1864年攻打嘉兴时,庆军新募张应魁、黄仕林2营。
7月21日,庆军5营守松江,又被调往平望,增援潘鼎新部。
1866年,庆军在良军序列内北上剿捻,计有者贵、曹德庆、王占魁、张应魁、黄仕林、吴兆有6营。
1868年,剿捻结束后,刘秉璋自请解除兵权,良军解散,此时庆军计有步队8营、马队3营,驻扎徐州附近。
1870年,庆军步队8营移防苏州、扬州一带,马队仍驻扎徐州、宿迁一带。
1876年,淮系勋军刘玉龙开花炮队1营并入庆军,全军仍留防苏、扬沿江。
1878年,裁庆军2营,剩余8营驻防江宁、浦口一带。
1880年,吴长庆率庆军6营移防山东登州(营官分别为:吴兆有、张光前、黄仕林、朱先民、方正祥、何乘鳌)。
余部2营庆军由曹德庆统带,留防江宁,后扩编为4营。
1884年,吴长庆率庆军前、中、正3营渡海前往金州,是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庆军总理营务处。
驻江苏沿江地区的曹德庆部庆军增募2营,扩充为6营。
7月13日,吴长庆去世,驻防旅顺的6营庆军由黄仕林统领,称亲庆军。
1885年,赴朝鲜平叛的吴兆有部庆军3营从朝鲜归国,与原驻金州的吴长庆部3营一起驻防旅顺。
1894年,驻防江南的曹德庆部有班广盛接统,次年6营撤去1营。
驻防旅顺的黄仕林、张光前部亲庆军扩编为8营,旅顺之战中溃散。
六、松军、武毅军。
1、松军。
1862年6月,曾国荃部湘军将领郭松林只身赴上海投入淮军,在上海成立松字营,参加了虹口之战。
9月新募1营,11月19日参加四江口之战。
1863年2月14日太仓之战时,松军已扩充至4营。
6月攻克昆山,7月江阴之战时,松军扩充为5营。
10月攻打无锡时,已有6营兵力。
1864年7月,松军驻守长兴,已扩充至7营。
由文茂林、彭述清、易用刚分统。
1865年2月24日,郭松林率松军7营并淮系亲军曹仁美护军营赴闽。
10月,松军8营北调剿捻,时郭松林因假离队,由杨鼎勋接统。
1867年,松军在湖北大败,郭松林重伤。
10月,李鸿章将奇字营并入松军。
2、武毅军。
武毅军前身为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在剿捻时新募的淮勇。
1866年11月,李鸿章代替曾国藩督师剿捻时,李昭庆所部已扩充至19营,称武毅军。
1867年李昭庆因故请卸兵权,11月,郭松林部松军、奇军一并编入武毅军,计有30余营,由郭松林总统。
1868年,武毅军裁去松字2营、泉字1营、忠朴2营共5营。
12月,李鸿章再次裁撤武毅军马队7营、步队10营,仅余步队5营随李鸿章赴湖广。
时郭松林任湖北提督,因假离队,由李长乐接统。
1870年,李鸿章命郭松林赴安徽、河南招募武毅军马队5营、步队10营,合原有5营共20营。
11月,武毅军步队10营奉调赴陕,归铭军唐定奎指挥。
1871年1月,留防湖北的武毅军被裁去马队3营,剩余部队5营、马队2营。
1878年,武毅军又被裁去步队2营、马队1营,仅剩步队3营、马队1营。
1880年,武毅军马步4营被李鸿章调往直隶,由李长乐统带,驻防静海一带。
1884年,武毅军移防芦台。
1886年,武毅军裁去步队、马队各1营,仅留步队2营,仍驻扎芦台,与直隶提督督标练军2营混编,称为芦台防军。
1889年,李长乐去世,叶志超出任直隶提督,接统芦台防军。
1894年6月,叶志超、聂士成率所部芦台防军赴朝鲜,平壤战败后退守辽东,由聂士成统领。
时收编了淮系盛军等部。
1895年,旨令聂士成部入卫,聂士成率北洋剩余的淮军各部统编为武毅军,内有聂士成18营、吴宏洛6营、陈凤楼3营等。
同年,聂士成受命在淮系30营武毅军基础上,编练武毅新军。
七、勋军
1862年在上海建立,统将为李鸿章从霆军借用的参将杨鼎勋。
1863年5月,勋军协助刘秉璋、潘鼎新攻入浙东,8月攻打枫泾时,兵力扩充为3个营。
1864年3月1日,攻打宜兴时,兵力扩充至5个营。
8月攻打湖州时,兵力为6个营。
后移防安徽建平(今郎溪)
1865年2月24日,勋军6营并督标亲兵2营赴闽。
10月27日,勋军由镇江赴宿迁剿捻时,兵力为8营。
1867年剿西捻时,加入桂字营2营,共计10营。
10月,淮军整编,李鸿章将开字营一分为二,6营编入勋军。
时勋军有步队15营、马队3营。
1868年12月23日,裁勋军马队3营、步队10营。
剩余的5营步队驻扎扬州一带。
1870年,勋军5营精简为3营,调往湖北。
后入陕西。
八、树军
原为合肥西乡张树声兄弟创办的团练,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招募,成为树字营,后归李元华统领。
1862年2月,被李鸿章招募赴安庆,成为淮军初创时的13营之一,同年开赴上海。
7月,树字营从安徽新募1营,共计2营(正营营官张树珊,副营营官张树屏),称为树军。
当年底,又从安徽新募4营,但被曾国藩暂截留于芜湖。
1863年8月31日,攻打江阴时,树军有正、副、前、后、左、右6营。
1864年,张树声统带树军守常州。
1865年,树军6营并护军1营,从镇江北上剿捻。
抵达徐州后,增募步队2营,马队1营,由张树珊、张树屏分统。
1867年,树军在湖北德安府杨家河战败,张树珊、郭有容、刘登朝阵亡。
4月,李鸿章将树军编为9个营,以其中的6营交刘铭传统带,并入铭军。
剩余的3营树军交张树屏统带,旋改由张树声统带。
1868年12月23日,树军被裁撤。
1870年,山西巡抚李宗羲命令张树屏招募树字新军6营,驻山西防河。
1880年,移驻大同。
在太平军、捻军作战中,属于树军系统的还有:
1、林字营。
1861年冬,江苏巡抚薛焕派副将滕嗣林回籍招募湘勇,到达湖北时,被曾国藩截留,所募的四千余人裁撤千人,编入淮军,成为林字2营。
属于淮军初建时的13营之2,由滕嗣林、滕嗣武兄弟分统。
1862年9月驻防青浦,1863年春,受树军节制进攻苏、常,参加了无锡、江阴等战。
1864年12月,被裁撤。
2、芳字营(先锋营)。
1862年10月在徐州招募,由张士芳统带。
1863年8月加入作战,10月无锡之战时,芳字营归滕嗣武指挥。
该营又名先锋营。
3、得字营。
1863年2月,徐得胜所募。
归入树军系统,参加了福山之战。
4、群字营。
原为太平军常熟降军,1863年8月收编为2营,由余拔群统带。
8月,随树军参加江阴之战。
5、义字营。
为太平军常熟降军,1863年8月收编为2营,由董大义统带。
攻打无锡时,纳入树军序列。
6、凤字营。
1866年11月,李鸿章奉命督军剿捻,将徐州原有的防营进行改编,成立凤字营,由树军将领董凤高统领,时为7营。
1868年12月23日,裁3营,留马步4营驻防徐州。
甲午战争时,凤军统领为陈凤楼,被掉率军北上驰援威海。
九、盛军
原为合肥西乡周盛波、周盛传兄弟所办的团练,曾归李元华统领。
1862年6月,为李鸿章所招编入淮军,由陆路开赴上海。
时周盛波为盛字营统领,周盛传为抚标亲兵营哨官(后仁抚标亲兵前营营官)。
1863年5月,守太仓时,盛军有正、副2营(营官为周盛波、易宏达)。
10月,参加无锡之战时,扩至6营。
1864年10月,守溧阳时,盛军有9营。
此前,周盛传统带的抚标亲兵前营已于7月改为传字营,并与昌字营(太平军常熟降军改编,由周寿昌统带)一起纳入盛军序列。
后随曾国藩北上剿捻。
1867年5月,腊梅山之战前,盛军共有步队9营、马队2营。
1868年4月,盛军扩建为步队9营、马队5营。
12月23日,裁盛军马队2营,余部均随李鸿章赴湖北。
1870年2月,李鸿章命盛军将马队3营改练为步队。
3月,李鸿章奉旨援陕,又命周盛传添募马队4营,时盛军为马步16营,并节制勋、仁4营。
7月,盛军分为左军(统领贾起胜)、右军(统领卫汝贵)、前军(周寿昌)、中军(分盛字营和传字营)以及马队(统领张景春)。
11月,盛军被调赴直隶,拱卫京畿。
时有马步21营。
1871年4月,盛军移驻天津青县马厂。
1873年初,吴殿元总理盛军营务处。
1875年3月,盛军马队驻马厂,步队移扎天津小站。
1877年2月,盛军闹饷哗变,是年,裁撤各军两成兵力。
1878年,开花炮队统领为赵培斋、马队统领为吕本元。
裁盛军步队5营,剩余步队11营、马队5营。
1883年9月,将前裁8营之二成兵力补足,有卫汝成赴徐颖一带招募。
1884年8月,添盛字新军10营(步队9营、炮队1营),由卫汝贵统领驻小站练兵。
1885年7月,周盛传去世,周盛波接统盛军。
是年1月27日,由聂士成统领铭、盛军各一营赴台湾。
11月27日,裁盛军新募步队9营,留炮队1营。
时盛军共有步队12营、马队5营。
1888年,周盛波去世,卫汝贵接统盛军。
1891年,盛军马队5营驻马厂,由吕本元统领。
盛军步队12营驻小站,由卫汝贵总统,郑才盛、孙显寅分统。
1894年,卫汝贵率盛军步队赴朝鲜,战于平壤。
卫汝成新募成字营5营填防旅顺。
旅顺失守后,成字5营溃散。
同年,平壤败后,盛军陆续撤回国内,计有八成兵力。
卫汝贵被斩首后,所部由孙显寅和吕本元分统步、马各队。
1895年,聂士成调防京畿,将盛军余部统带入关,后编入武卫军。
淮军营制简介
淮军建军时,营制全仿自湘军,赴上海后,随新式兵器的增多,营制有所变化,计有以下3类。
步队:
设营官1名,帮带1名。
下辖前、后、左、右、亲兵共计5哨,其中前、后、左、右4哨各有哨官1名统领,哨长1名辅之。
亲兵1哨不设哨官、哨长,由营官直接统领。
前后左右4哨每哨下辖洋枪队6队、劈山炮(所谓劈山炮即红衣大炮,后均改作洋枪)队2队,计每哨辖8队,4哨32队。
亲兵哨下辖洋枪队4队、劈山炮2队,计6队。
合计全军共有38个小队。
每队计有十长1名、伙勇1名、正勇10名。
另外每哨官还有护勇5名、伙勇1名。
合计每哨兵力为104人,4哨为416人。
加上亲兵哨6队亲兵72人、营官帮带。
共计一营兵力约为490人。
另随营配用数量不等的长夫,一般为180人。
军饷:营官每月薪水50两、办公费150两(营内帮办、管帐、军装、书记、医生、工匠乃至制办军旗、军服各费,均从办公费内支出)。
哨官,日给银3钱。
哨长,日给银2钱。
十长,日给银1钱6分。
亲兵及护勇日给银1钱5分。
正勇日给银1钱4分。
伙勇日给银1钱1分。
长夫日给银1钱。
恤赏:营官阵亡恤银50两,夫勇30两。
受伤者,头等15两、2等10两、3等5两。
残废者另加。
炮队:
设营官1名、帮带1名。
每营6门行营炮(或机关炮),每门炮配正、副弹药车各1辆,用马6匹,另加炮目用马1匹,合计7匹。
每炮设炮目1名、兵丁24名,计25人。
马夫2名。
全营正勇162人。
连同营官、号手、鼓手、医生,共计188人。
用马150匹、车(炮车、铁工车、木工车、伙食车、行李车)19辆。
马队:
设营官1名、帮带1名、字识1名。
每营分为中、前、左、右、后5哨。
前后左右4哨,每哨设正副哨官各1名,中哨由营官直接统带,另设副哨官2名。
每哨马勇50人、散勇5棚(每棚10人,其中1人为十长)。
合计5哨,共有马勇250人、散勇250人。
另,营官、帮带等共用伙夫2名,4哨哨官共用伙夫4名,每棚马勇,用伙夫1名,共用伙夫25人。
全营公用长夫50人。
合计全营592人。
军饷:营官月薪50两,公费100两。
字识,月薪9两。
正哨官18两。
副哨官15两。
十长日给银2钱6分。
马勇日给银2钱4分。
散勇日给银1钱4分。
伙勇日给银1钱1分。
长夫月给银3两。
淮军最高的编制单位即为营,同一营头的军队超过2营以上可称为军。
每军建有营务处,即参谋部。
由军统领主其事,其下组成人员,称为办理营务处,或简称营务处,人数不等。
主要负责参谋赞画,统筹全军各项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