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教案新部编本《徐悲鸿与奔马》

六年级美术教案新部编本《徐悲鸿与奔马》
六年级美术教案新部编本《徐悲鸿与奔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1、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比较分析,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并临摹感受。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请学生竞猜成交价。作者是谁?(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

(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优什么不同?

(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2)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3)课后收集奔马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体验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要求,本期我有的放矢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绘画教学,着力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贯彻加强基础知识,开发智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原则,重视审美教育和加强工艺设计教育,力图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们的美术基础不相同,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对色彩有辨别能力,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强,对美术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和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已初步理解并能应用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和技法。从上学期的美术学习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画画充满了兴趣。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他们兴趣发展下去,并且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对班上在美术发面有潜能、认识美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辅导,进一步提高画画的能力。有个别学生学习美术有困难、有惰性。要开展一帮一的活动。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活动作业的认识态度有所偏颇,对于回家进行作业的投入度不高。学生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对于自己准备各类身边常见材料的投入度很低。 2、部分学生上课缺少兴趣,作业完成男生较差。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19课,选修课2节。其中造型·表现14节,设计应用2节,欣赏评述3节,综合探索2节,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美术学科很难像数学、英语一样分成若干个等级,总体是块状的,尽管内容从1—6年级也有递进,但很难截然分清。有的内容在四年级出现,在六年级还会出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教学深浅。因为是六年级,所以内容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充分的备课是上不好六年级的课的。 四、教学目标: 1、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机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法,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传统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

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

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

1、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江西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江西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一、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六年级学生们的美术基础不相同,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对 色彩有辨别能力,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强,乐于动手,对手工制作课充满了极高的热情, 对美具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从六年级上学期的美术学习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画画充满了兴趣。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他们的兴趣发展下去,并且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对班 上在美术发面有潜能、认识美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辅导,进一步提高画画的能力。 二、对美术教材的认识和分析: 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 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 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和创造能力。 要求: 1、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浅显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 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4、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术无处不在,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内容: 1、欣赏儿童能够理解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2、认识立体物的透视现象,初步学习运用线条和其它材料表现立体物。 3、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 4、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了解木版画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制作。 6、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活动。 7、运用学过的美术表现方法为书籍、新闻故事或事件进行配画。 8、认识标志和街头标识物的作用,懂得区别。 9、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大纲、认真备课,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 关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 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研究“教”和“学”的方法, 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时进行直观教学。 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基本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第2课点的集合 “点”和“线”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造型表现,同时,“点”还具备“线”的表现略显不足的色彩表现能力。本课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 因为教材导语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点: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用点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地将“点”仅仅视为造型的元素,教材开始特别以点彩派的代表作品作为欣赏,并配以“修拉是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画家。他把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不经过调和,用小号油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用点排列作画,画面由五颜六色的点构成,达到了他追求的‘最和谐、最明亮、最多彩的艺术效果’”的文字介绍。紧接着呈现的是“不同工具表现不同形状的点”的示意图,配以金钱豹和以点为主作为视觉呈现,以及以点状材料创作的不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和示意图共同构成了“点”在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表现特色。 翻页后,以“学习提示”开始,通过“技法点击”和示范作品及学生作品,为同学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技法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而“学习要求”清晰地点出了最终应该呈现的结果。 以点为主线,通过欣赏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及西涅克的《纳蒂布港》,对比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通过欣赏古希腊人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的建筑,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各种形式的物象,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充分体验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明白点无处不在。本课可采用“导入激趣—解读概念—欣赏作品—尝试创作—评价展示”来完成教学。 一、引导阶段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和西涅克的《纳蒂布港》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 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开放着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也是点;解放军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是点,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也是点。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资料

明与暗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铅画纸、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二)新授: 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

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总结: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 (四)主动参与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欣赏讲评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目录: 1、远近的奥秘 2、风景写生 3、心中的风景缺 4、会动的剪影 5 、水墨画—动物6、形体切挖 7、我们做乐器 8、宇宙之旅9、保护文物缺10、爱护古建筑缺11、电脑美术12、中国画和油画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2-3 节课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λ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欣赏古建筑图片。 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走向明天

《走向明天》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4、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教学准备: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感想讨论方案 二、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二、欣赏评述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色彩装饰:是否具有艺术性。 三、延伸应用设计制作

1.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3.活动安排: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四、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最新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保护文物》教案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设计·应用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文物,知道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难点】 绘制文物,绘制宣传小报。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教学课件、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学具: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成龙《十二生肖》,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引导阶段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视频:《虎噬鹿器座》)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物古迹遍布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文物古迹有什么价值呢? 生:历史价值(再现历史、考证历史)、艺术价值(欣赏)和经济价值(旅游)。 师:文物古迹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历史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物古迹呢?(保护、不破坏)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文物,突破教学重点。)

(二)发展阶段 1.绘制自己喜爱的文物,并注明它的名称、年代、收藏(或所在)地点。 2.文物仿制有其规律,要用特殊手段。也可以用泥或彩泥简单仿制小型的文物,并了解它们的用途或作用。 3.用手绘或电脑制作宣传保护文物的小报。 4.指导作业: (1)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制作保护文物宣传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文物资料,提高保护文物意识。) 《彩墨家园》教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感受并了解中国画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以及用笔的疏密及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的技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体验国画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教学难点】 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国画用具、宣纸、范画、教材。

2017年最新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 古风古韵的美。 2、技能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前人留给全人类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 板书课题:追寻文明的足迹 二、新授 教师播放课件《古代文明异国风光》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刚才电脑播放的哪些图片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收集的资料点击电脑上的图片为同学们做解释。 2、你还收集到了哪些图片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3、除了课件中提到的历史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哪些?有图片吗?展示一下! 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全面,通过这些图片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留给我们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我们通过它们也能看到过去的历史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4、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存在于现实的,那么还有很多已经遗失的古迹,它已成为了一个迹,比如巴特农神殿,在公元1687年被威尼斯军队炮轰致毁;还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它是人们梦想中的花园,但它是否真正的存在,人们仍无法寻得根源;还有罗德港巨人雕像,摩梭拉斯陵墓,都因为年代的久远无从考证。 5、为了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如果你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到此贵地,你会如何做才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呢? 三、课外拓展 其实我们就近来看,在我们中国就有很多的文明古迹,九寨沟,故宫,苏杭二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它们,让他们继续存留下去,把它留给未来。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1课追寻文明的足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 古风古韵的美。 2、技能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追寻xx的足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 古风xx的xx。 2、技能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前人留给全人类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 板书课题:追寻xx的足迹 二、新授 教师播放课件《xx异国风光》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刚才电脑播放的哪些图片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收集的资料点击电脑上的图片为同学们做解释。 2、你还收集到了哪些图片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3、除了课件中提到的历史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哪些?有图片吗?展示一下!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全面,通过这些图片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留给我们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我们通过它们也能看到过去的历史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4、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存在于现实的,那么还有很多已经遗失的古迹,它已成为了一个迹,比如巴特农神殿,在公元1687年被威尼斯军队炮轰致毁;还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它是人们梦想中的花园,但它是否真正的存在,人们仍无法寻得根源;还有罗德港巨人雕像,摩梭拉斯陵墓,都因为年代的久远无从考证。 5、为了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如果你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到此贵地,你会如何做才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呢? 三、课外拓展 其实我们就近来看,在我们中国就有很多的文明古迹,九寨沟,故宫,苏杭二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它们,让他们继续存留下去,把它留给未来。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1课追寻xx的足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 古风xx的xx。 2、技能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1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2、授课班级:六年级 3、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4、课时:1课时 5、目的: 6、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7、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8、中难点: 9、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10、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1、教学具准备: 12、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13、生:绘画工具 14、教学过程 15、第一课时 16、一、组织教学: 17、按常规进行。

18、二、过程设计: 19、1、导入新课 20、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1、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2、生:近大远小。 23、2、讲授新课 24、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25、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6、⑵什么是透视呢? 27、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28、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29、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0、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1、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32、⑸师示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第一课远近的奥秘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 小。 2、新授: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