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
张骥刘云章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是摆在我们意识形态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理论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的过程中还存在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把握不清、针对性不强、引领效率不高、实效性差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内在运行机制研究不够,这种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使我们在实践中没有能够建立起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机制”。
本文认为,构建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应该从两个层面着力: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从生产到传播再到大众接受,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这一机制从根本上引导当今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实现对其他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预测、对话以及批判等功能,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具体引领机制。这两方面的机制互相结合、互相支撑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机制的整体。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主要揭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的研究在当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的研究还不够,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二是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有了科学上的理论把握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进一步生产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而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三是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有了科学上的理论把握才能有效地预测并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非常关注意识形态的生产问题。他们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生产,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在精神生产中又包括意识形态生产以及非意识形态生产。社会越发展,意识形态生产引领整个社会生产的作用就越来越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的内容丰富,本文仅从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方式的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方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843年撰写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后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丰富,最后在1857-1858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完整提出。他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把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与其他相关思想结合起来,我们把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方式概括为四种类型,即理论精神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和实践精神的意识形态生产。
理论精神是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方式之一,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需要,进而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指导。理论精神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如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等。理论精神是人们在思维中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把握或者说是外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它的思维的进程遵循着由具体上升为抽象,再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
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有两种类型,即错误的抽象和科学的抽象。艺术精神是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方式之二,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人是有感情的,人无法忍受自己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中。艺术精神对世界的掌握靠艺术形象来实现,艺术形象来源于现实但比现实更加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它是艺术家“把情感对象化和明朗化,又把对象性的存在主观化和情感化,从而使人在艺术形象中关照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情感,品味自己的情感,使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情感世界,获得稳定的文化形式。”艺术思维遵循着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样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与此同时,艺术思维还有自己的特点,如“意象”、“想象”、“幻想”等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精神是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方式之三,是为了满足人们理解和实现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信仰等精神需要。宗教精神对世界的掌握依靠的是“神圣形象”(马克思语)。宗教要以“神”的形象来使人的存在获得“神圣”意义。宗教中的神圣形象是把各种各样的力量统一为至高无上的力量,把各种各样的智能统一为洞察一切的智能,把各种各样的情感统一为至大无外的情感,把各种各样的价值统一为至善至美的价值。这其实是人的智慧,是人的智慧的创造。或许由于人的智慧过于强大而把自己所创造的宗教的这种“神圣形象”推向了极端,以至于人在自己创造的这种“神圣形象”面前感到的只是“神”的神圣性而失去了“人”的神圣性乃至人的尊严。实践精神是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方式之四,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精神领域改造世界的精神需要,并使人们以此为指导在物质领域改造现实世界。实践精神是人在头脑中“预演”现实的实践过程,是由纯粹理论过程到现实实践过程的中介,或者说是人们的精神实践过程。实践精神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指导实践的方法,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过程就是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由此所得出的实践意识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理论精神掌握世界的结果称之为理论科学,把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结果称之为应用科学。
我们要遵循意识形态生产机制的客观要求,不断生产出中国化、时代性、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用这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同时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正确发展。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主要揭示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出来后如何在社会上有效传播,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并形成与这种意识形态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精神氛围。对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研究与建设历来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为一切政党与政府所重视,即使像在美国这样号称意识形态多元化与自由化的国度同样也越来越重视对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研究与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传播阵地、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效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是这五方面要素综合优化的结果。
占领强有力的传播阵地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基石。首先是要牢牢把握住党员、干部这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是通过各部门、各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渠道对全体公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第三是通过报纸、广播、影视、手机、网络等大众传媒形式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氛围。
科学规划传播内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的理论。
优化传播方式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一是在以“理论讲述”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把理论讲述、案例讨论、观看视频与参加社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