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世人立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塑造了中华民族对仁义道德坚守的优良精神品格。

59.阅读链接材料,谈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和饿者两个人物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材料一)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改) (材料二)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
【答案】
56.(1)教导、训诲(2)使…迷惑(3)行冠礼(4)同“汝”,你
57.(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58.A
59.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威武不能屈;②“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富贵不能淫(任选其一)③嗟来之食…终不食而死——贫贱不能移
【解析】
【分析】
5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注意:淫:使……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女:通假字,同“汝”,你。

5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1)惧,害怕。

息,太平无事。

(2)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

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58.A.“谈不上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故错误。

故选A。

5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理解句子意思,分析出文天祥、饿者的相关行为即可。

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是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从材料一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他面对着元军高官厚禄,没有丝毫的动心,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这句话中“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

他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正是“富贵不能淫”的表现。

材料二中饿者“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是“贫贱不能移”的表现。

【点睛】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链接材料一: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

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

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

”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链接材料二: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损魁夫之丘
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6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告之于.帝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如土石何
C.发于声,而.后喻委而.去之
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意在阐述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C.本文最后提出了文中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论证严密,通篇设喻说理,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63.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
60.A
61.C
62.D
63.(1)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干。

(2)这样以后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解析】
【分析】
60.A.使……劳累/使……劳累;
B.违背,不顺/同“弼”,辅佐;
C.增加/连……都……;
D.狱官/贤士;
故选A。

61.A.从/向、对;
B.他的/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C.然后/然后;
D.结构助词,的/代指君主;
故选C。

6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D项“设喻论证”理解有误。

故选D。

6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同“增”;能,才干。

(2)重点词语:然后,这样以后;于,在;生,使……生存。

【点睛】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付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6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父命.之
③必敬必戒.
④往之女.家
⑤富贵不能淫.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孟子•尽心上》中写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体现,与选文中哪句原话表达的意蕴相通?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两千多年来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对崇高人格的追求。

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举例来说说你对大丈夫内涵的理解。

【答案】(1)①真正、确实。

②训导。

③谨慎。

④同“汝”,你。

⑤使……迷惑。

(2)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特别是做为领导者,更应做到如此,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为一己私利而有损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