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学校管理层面出现了新的需求、新的问题,如:逆境中的学校为何能不断摆脱困境持续发展?硬件条件不理想的学校为何能办得有声有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事业发展到一定高水准的情况下为何再发展就十分艰难?为何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缓慢等等,值得学校主要管理者去思考、研究和总结。本文欲在总结本人不成功的教育管理实践的教训和体会的基础上来思辩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以与同行们商榷。
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之一,是通过发挥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受教育者积极自主发展的组织机构。这个学习环境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即有个性、有思想、处于不同发展层次水平的人,所以学校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围绕人的品德改善、人的个性积极张扬、人的能力有效提高、人的心理更加愉悦来开展管理工作,不断充实学校发展的人本内涵。
充实学校发展的策略内涵
一、学校发展应重文化性建设轻物质性建设(这里并非说物质性建设不重要,而是如何把握恰当的尺度):
现代教育管理可归纳为四大模式:文化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和模糊模式。教育管理的文化模式认为信仰、价值观和观
念是组织的中心。认为组织成员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组织成员中形成的规范会成为组织的传统,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传递,并通过文化符号进行强化。这种模式主要观念有:①强调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仰尽可能求同存异,最大程度取得一致。②组织成员或亚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会逐渐形成具有学校文化特征的行为模式。③学校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符号,抽象的价值观得到传递。文化符号有概念的或语言的、有行为的、有可见的或物质的,如学校的规划、学校三风、学校主流舆论、各种仪式和典礼等。从80年代起组织文化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新思想,促进教育的发展。
学校文化性建设包括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统称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①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和师生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师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
③通过学校毕业生将良好的校园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对社会文化发挥重大的影响。
物质性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各种建筑物、各项设施都透析出有个性的、有喻意的文化气息。
精神性文化体现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包括校园三风建设、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如:文明单位创建、综合或单项称号的争创、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手工艺品制作、征文比赛、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升旗仪式、毕业生择业教育、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途径
和形式。
制度性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性化和法制化的结合,目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规范化和个性化(灵活性)相结合,制度文化建设还须考虑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执行和落实。
精神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物质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前提和支撑,制度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所以,学校应重视并加强精神性文化的建设,结合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有效开展凝聚力工程,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以及生动有效的德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先进科学的办学和教学理念、融洽互助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氛围。
二、主要管理者应重理性思考轻沉于冗杂事务
“没有思想就没有出路”,作为学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既要认识市场利用市场,又要充分认识教育所具有的育人特殊性,同时在多元办学的形势下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下,如何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办学质量。主要管理者应保证用相当的时间来思考教育的理性问题。
首先,是认识过程,需要:①认识学校的人文历史--认识学校文化的基础水平和学校文化的初步内涵,②认识学校教育内外深层次现状,--即学校教育的内环境和外环境,③认识学校每位教职工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其次,是思辩过程,思辩:①从教育内外环境的积极方面来确立学校办学思想,②从教育内外环境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来
思考办学的机制和规范,③从教育内外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确定学校的中长期办学规划,④分析学校人力资源和学校初步的文化资源,推敲学校的办学特色。
再次,是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适应学校教育环境发展的初步办学思想,即形成初步办学理念。
又次,是一个再认识,再思辨的过程,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等一系列问题,思考如何完善办学理念,使之更科学、更前瞻、更人本化、更现代化,从而形成更理性的教育理念。
三、重前瞻性长期规划轻只顾眼前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学校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社会的人力资源有一个过程,即教育具有前瞻性,因而学校的办学目标更应超越社会实际需求。所以学校主要管理者应多着眼将来的发展,满足现状、乐于标榜美好的历史、只顾眼前的工作是不可取的,将扼杀教育,扼杀学校。
规划本身具有超前性,即时间上的超前,就要求校长能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前瞻性是在层次上的超前,就要求校长要充分认识学校自身的实际,在此基础上高层次地规划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给人以发展目标,而前瞻性的规划给人以希望,能有效引导组织成员形成积极寓意,推进校园精神朝着向上振奋的方面建设。
前瞻性长期规划必须拟定学校发展的特色,有生命力的学校特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是学校立足不败之林的品牌,
是学校长期积极发展所积淀的无形资产,是学校发展的内涵,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向上的学校校风、活泼开放的校园文化、优美整洁的校园所透析出的良好育人氛围、整体推进一叶特强的学科教学风格以及一大批的优秀毕业生等所支撑起来的学校构架,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充实学校体制建设内涵
四、重学校特色建设轻平庸发展
学校特色是办学经验的积淀,是学校文化的精品,办学优势的弘扬。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少活力的学校,是缺乏后劲的学校。高品位的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应具有的特征之一。这里所说的特色建设不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特”的传统特色概念,而是应为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创造最佳的外部环境,让不同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①选择和孕育阶段,②组织发展阶段,③完善巩固阶段。在形成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发展层次和学校教师的特长。
五、重福利性收入增加轻工资性收入增加
无庸讳言,收入是劳动的报酬,而工资尤其是档案工资是计划经济下的工资结构成分,是铁饭碗的标志,这种工资组成不利于人的进取,只能使人安于现状,乐于满足。根据现代企业管理专家研究,增加收入的福利部分,能有效促使员工体会出就职单位的优越性,增加奖金部分能有效形成行业优越性的观念,使得员工乐于从事本职工作,爱岗爱职。如供电、金融、电信等行业,民办、重点等学校均突显出高福利所导致令人羡慕的优势。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