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与中国乡村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作孚与中国乡村建设
彭永锋
(会计学院工程造价11101 1122491035)
摘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严峻的民族危机背景下,不少有识之士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空前的乡村建设思潮与乡村建设运动。
其中,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被誉为“民国乡建三杰”,本文就三杰之一的卢作孚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卢作孚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
卢作孚作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而他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阶级矛盾日激化,广大农民在外患、内祸和天灾的压迫下痛苦地挣扎。
农村经济的迅速破产,严重威胁着整个社会的生存, 不少有识之士为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空前的乡村建设思潮与乡村建设运动。
据统计,在鼎盛时期全国的乡村建设团体600多个,乡村建设实验区、试验点1000多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建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创办弘扬儒家文化、政教合一的村学乡学,变革乡村政治体制,倡导儒家文化复兴;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依靠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大力开展平民教育,改变乡村“愚、贫、弱、私”四大病症,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
启发民智;
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建立中国西部科学院,以“乡村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实业,促民生,保民享;
黄炎培:在江苏徐公桥等地依靠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工商职业教育,实施乡村的普及教育;
淘行知:在南京晓庄凭借中华教育改进会,创办晓庄学校,支持师生的民主革命活动,声援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高践四;在无锡联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展乡村教育,成立乡村自治协进会,开展地方自治;
米鉴三、米迪刚父子:在河北定县翟城村创办的“村治”,。
并形成了以王鸿
一、米迪刚、米阶平、彭禹廷、梁仲华、伊仲材、王怡柯为代表的“村
治派”;
彭禹廷;在河南镇平等地以“农民防匪自卫”为主题,开展乡村建设实验;
章元善:在河北领导华洋义赈会开展的以义贩救灾为主的乡村救济运动。
此外,还有政府领导或大学学术科研机构组织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如国民政府领导的江宁自治实验县以及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组织的乡村建设研究实践等等。
二.卢作孚的生平
卢作孚(1893-1952),于1893年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的一个
贫苦家庭,因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即辍学。
1910年在成都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并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事反对清政府出卖路权的保路同志会的革命斗争。
1913年因军阀胡景伊督川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卢作孚被迫离开成都,先后在江安、合川等地任教。
1914年,为寻求新的救国道路,他前往上海,在上海结识了著名爱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从此受其影响立志投身教育救国。
1915年抱定“教育救国”宗旨回到家乡的卢作孚,先后在合川及成都担任教师、记者和编辑工作,后五四运动爆发,卢作孚作为《川报》主编,以犀利的文笔抨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及时报道全国各地民众进行斗争的消息,以鼓动民众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因此为各界所器重。
这时,他还参加了王光祈、李大钊等人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1921年,受在四川泸州推行“新政”的川军师长兼永宁道尹杨森的邀请前往泸州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科长,以帮助其进行建设“新川南”的工作。
期间卢作孚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民众教育活动。
但后来因四川政局动荡,杨森在军阀混战中失败,撤离泸州,卢作孚在川南从事的教育改革随之结束。
1924年杨森再起,任四川军务督理兼摄民政,集四川军政大权于一身,再邀卢作孚到成都任民众通俗教育馆馆长。
卢作孚到任后积极推广通俗教育,建立起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和动物园等,使成都通俗教育馆成为名符其实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和游览的中心,其影响遍及全国。
1925年,杨森在四川军阀混战中被省联军击败逃离四川,卢作孚所进行的教育工作再度受挫。
卢作孚两次从事教育活动的实践,均因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中途而废,他由此深刻认识到:“纷乱的政治不可凭依”,依靠军阀办文化事业“每每随军事上的失败,而使事业共浮沉”。
于是,为改造社会,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他决定在推进民众教育的同时,谋求实业救国之道,1925年他回合川与朋友自筹资金,创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了创办实业与兴办文化事业相结合的新的救国之路。
1927年春,卢作孚任嘉陵江三峡地区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峡防团务局局长,决心对峡区进行综合治理,亲自主持并开展了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活动。
三.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1.乡村建设理论: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集中于他个人的文章著作中,如《两市村之建设》、《乡村建设》、《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四川人的大梦其醒》、《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等等,其乡村建设理论核心是以实现“乡村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发展实业,改善民生,实现“乡村现代化”。
以经济产业发展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培养乡村建设人才,通过改善乡村治安秩序与卫生状况、发展现代交通通讯、普及基础实用的文化教育、修建现代化医疗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实施,最终实现乡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以供“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经营的参考”
卢作孚认为传统的乡村农民过的是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两重集团生活”,即以家庭关系为第一重集团,以延伸家庭关系延伸扩大而有家族、姻戚、邻里、朋友关系至宗族村社这第二重集团,这种两重集团生活使人只知家庭不知社会,只知宗社不知国家民族,这种封建宗法集团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阻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建设“现代集团生活”,即超越亲戚、邻里和朋友关系的“工商时代的集团生活组织”。
而“中国的弱点只在没有走入现
代,没有完成现代的物质建设,没有完成现代的社会组织”,因此,唯有通过大力发展实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普及基础实用教育,兴建公共基础设施,使“人民皆有知识,皆有职业,皆能自治,皆无迷信”,使“地方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
为此,卢作孚在其《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描绘了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现代化”蓝图:
“我们如何将这一个乡村——嘉陵江三峡——现代化呢?请看将来的三峡: 经济方面:
一、矿业有煤厂、有铁厂、有磺厂。
二、农业有大的农场、有大的果园、大的森林、大的牧场。
三、工业有发电厂、有炼焦厂、有水门汀厂、有制碱厂、有制酸厂、有大规模的织造厂。
四、交通事业山上山下都有轻便铁道,汽车路,任何村落都可通电话,可通邮政,较重要的地方可通电报。
文化方面:
一、研究事业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地质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
二、教育事业学校有实验的小学校,职业的中学校,完全的大学校;社会有伟大而且普及的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和民众教育的运动。
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
地方: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
”
2.乡村建设实践: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实践从其建设理论出发,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深化理论。
其乡村建设实践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a.经济建设方面:以民生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煤炭、纺织、石灰、水泥、造纸产业,如成立天府煤矿公司,创办三峡染织厂,组建大明纺织印染厂,建造合川水电厂,并建立北碚农村银行,流通农村金融。
使人民皆有职业,经济发展,生活富足。
b.教育科学文化方面:拆除庙宇,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修建博物馆、图书馆,如北碚民众图书馆、民生公司图书馆,并通过兴办民众夜课学校、船夫学校、力夫学校、妇女学校、期场学校,办报刊(如《嘉陵江日报》《北碚月刊》、《农民周刊》),建立西部研究院等方式,大力普及基础实用教育,弘扬现代科学与文化。
c.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发展现代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文教体育设施,如开通合川——北碚——重庆嘉陵江航线,修筑北川铁路;修建北温泉公园、北碚公园、缙云山黛湖公园和北碚街心花园;架设乡村电话线路;修建地方医院,引进现代化医疗设施;建造体育场馆等等。
d.农业方面:设置气象台,建立农事试验场和苗圃,修建公共水利设施,改良副业,加强技术指导,改良农作物品种。
此外,卢作孚还通过报刊实现政务公开,并由民众选举成立北碚市民代表大会,培养民众的自治意识与民主精神。
3.乡村建设成就:
卢作孚在北碚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仅为当地百姓所认可,亦被外界所称赞,使北碚从“昔日蛮荒之地”变为“今日文明之乡”,被誉
为“平地涌出来的现代化城镇”,吸引了各界人士来北碚参观。
陶行知评价北碚“可谓将来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梁漱溟在《怀念卢作孚先生》一文中称北碚“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是国内闻名的旅游胜地”。
黄炎培称赞北碚“名满天下,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
晏阳初说北碚“工矿经济建设很有成绩”,更表示希望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能与北碚合作共进。
1933年中国科学社在北碚召开年会,评价北碚“文化发展,市政必举,实国内一模范村也”。
抗战期间北碚吸引了大批教育科研机关驻扎于此,被誉为“陪都(重庆)的陪都”。
美国《Asia and America´s》杂志撰文道“北碚最有希望有一天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东亚最重要的旅游中心之一”。
1948年,北碚实验区荣膺四川“模范实验区”的称号,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基本教育实验区”。
1949年中美两国专家组成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考察北碚后更是评价北碚“远非普通中国城市可望其项背”。
四.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对当下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运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持续时间(1927-1949年以后)也较其他地区、人士开展的乡建运动更为长久,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对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体现在: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产业,使人民皆有职业;
b.以人为本,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改变人的思想与精神风貌;
c.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好;
d重视科学文化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基础教育,弘扬科学与文化;
e.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
f..改善地方治安,使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和谐;
g. 政务公开,以身作则,培养民众的自治意识与民主精神,顺民心、发民力、树民风、启民智、谋民生、保民享。
五.结语
卢作孚作为一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改革家,其贡献举世瞩目,而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然,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其乡建运动必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乡建运动本质是一场农村社会改良运动,今天的局势亦不可同日而语。
但无论如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忧国忧民的奉献牺牲精神亦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安平.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7.
[2]刘重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J].重庆社会科学,2006.
[3]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J].安徽史学,2006.
[4]刘重来.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J]. 重庆社会科学,创刊号.
[5]刘重来.论卢作孚乡村建设之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
[6]王景新.乡村建设的历史类型、现实模式和未来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6.
[7]常青青.卢作孚乡村建设成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
报,2012.
[8]张秉福.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J].新疆社会科学,2006.
[9]郭剑鸣.试论卢作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兼谈民国两类乡建
模式的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