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一、编制背景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
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
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
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_国家标准解读
标准的基本框架
美丽乡村应体现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行为美。 在总结各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 可持续发展乡村 ( 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为美丽乡村的 内涵,确定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指南》由 12 个章 节组成,主要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 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 长效管理 9 个部分。标准的主体框架见图 1。
标准的主要内容
《指南》与现行的标准、法律法规相协调一致,以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方向和 基本要求,并给乡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发挥空间; 对生态环境等领域提炼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 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共 21 项(见表 1),统一规范, 就美丽乡村的建设给予目标性引领。
经济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和运行维 护得以可持续的基础物质条件。《指南》 在产业发展中,提出以农业、服务业为 主的农村产业格局,发展规模化、现代 化农业及基于乡村自身特色和特点的现 代服务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由此引导形 成多形式的村庄经营创新模式,有效推 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农民增收、 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
量化标准值 100% 100%
80% 以上 70% 以上
100% 80% 以上 80% 以上 70% 以上 70% 以上 平原:20% 以上 山区:80% 以上 丘陵:50% 以上 高于1 座/ 600 户 80% 以上 大于 60 m2 85% 以上
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为了统一乡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以指导和规范各地的乡村建设工作。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乡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场所,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因此,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求,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保护水源、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乡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传统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手工艺品等都是乡村的独特魅力。
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求,乡村建设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乡村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名片。
再次,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
乡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求,乡村建设要完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治理的提升。
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乡村治理是乡村社会的基础。
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求,乡村建设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总之,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是指导和规范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标准要求,不断推进乡村建设,打造更多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漂亮乡村建设国家标准2022 年11 月8 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漂亮中国”的任务和目标。
漂亮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022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漂亮乡村。
开展漂亮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漂亮乡村的建设。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22 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22〕12 号),开展了以漂亮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
2022 年7 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漂亮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22]3 号),决定将漂亮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漂亮乡村建设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22 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漂亮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22]10 号)。
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漂亮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漂亮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漂亮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
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漂亮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解读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解读唐珂解读《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原标题:美丽乡村建设进⼊标准化轨道——写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之际(唐珂系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前,由农业部科教司参与起草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这⽆疑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项具有⾥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反映这项事业取得了重⼤成果和实质进展。
同时,这⼀国标对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如⽕如荼进⾏着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必将成为建设实践活动的根本遵循。
同时它成功描画出了⼀幅美丽乡村的美好图景——完全⽤写实的⼿法把亿万农民的梦想⽴体呈现了出来,让他们看到了家园的明天、看到了⾃⼰的未来。
出台及时意义重⼤2013年年初,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贯彻党的⼗⼋⼤精神,⼤⼒推进⽣态⽂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城乡⼀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作不但是贯彻中央和部党组的要求,更契合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因此通过⽬标引导、政策扶持、项⽬带动、科技⽀撑、典型⽰范、宣传推介,产⽣了较好反响和较⼤影响,很快便在全国推动形成了各级政府⾼度重视、社会各界积极⽀持、农民群众热情参与这样⼀种喜⼈的美丽乡村创建局⾯。
同时勿容否认,乡村建设治理实践中也存在⼀系列问题,譬如除了⼤拆⼤建、⽤⾮⽣态的⽅式去整治环境外,还有注重⾯⼦、忽视⾥⼦,注重建设、忽视管理,注重新的、忽视旧的,注重短期、忽视长远,注重现代、忽视传统,注意统⼀、忽视差异等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做事情的⽴⾜点出发点不同是⼀种,思想观念理念认识的偏差是⼀种,还有⼀种就是缺乏建设过程的界定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国标的出台,正好弥补了这⼀缺失。
当然,国标的意义不仅限于此。
⼀是体现国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两点:⾸先,它是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领导⼩组办公室提出制定需求,农业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参与起草或修改,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主持并发布。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完整版精编版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事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68.1 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2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GB/T 30600 高保准农田建设通则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建标 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丽乡村 beautiful village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编制说明《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2014年12月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编制说明一、背景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
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
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
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于6月1日实施
龙源期刊网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于6月1日实施
作者: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年第23期
5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京联合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
准,该标准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突出普适性、指导性、引领性、实用性、兼容性等特点,统筹考虑各地需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规范。
《指南》由12个章节组成,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技术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汇集了财政、环保、住建、农业等行业部委的相关工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上的“最大公约数”,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21项量化指标,就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目标性指导。
作为推荐标准,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使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考。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下面是对该指南的详细解读:1. 标准的目的和范围:该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乡村建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项目,包括乡村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
2. 术语和定义:该指南对于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明确和解释,以便统一理解和使用。
3. 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该指南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包括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
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和提升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4. 乡村规划和设计:该指南对乡村规划和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乡村布局、建筑风格、绿化设计等方面。
它强调了乡村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5.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该指南强调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等具体要求。
它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倡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6. 农村经济发展:该指南关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具体措施。
它鼓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7. 社区参与和管理:该指南强调了社区参与和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推动社区自治等具体要求。
它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是一份全面指导和规范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它涵盖了乡村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该指南,可以推动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一、编制背景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
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
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
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 项标准
从今以后,“美丽乡村”不再只是一个模糊概念,而将有一套量化指标明确的国家标准。
比如,村主干道路面硬化率须达100%;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超过80%;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不得低于70%。
今天,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共同举办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上述情况。
汇集财政环保住建农业等要求据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12个章节组成,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在技术内容方面,《指南》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汇集了财政、环保、住建、农业等行业部委的相关工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上的“最大公约数”,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21项量化指标,就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目标性指导。
该《指南》以“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突出普适性、指导性、引领性、实用性、兼容性等特点,统筹考虑各地需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规范,标准内容体现了“美丽乡村村民建、建设成果村民享”的核心理念,反映了美丽乡村的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和行为美。
生态保护方面量化指标逾半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指南》规定了气、声、土、水等环境质量要求,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指南》专门设定了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须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超过80%,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不得低于70%,卫生公厕拥有率不低于1座/600户等11项量化指标。
在村庄建设方面,《指南》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完整版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夏利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事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68.1 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2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GB/T 30600 高保准农田建设通则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建标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丽乡村beautiful village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同名20042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夏利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事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68.1 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2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GB/T 30600 高保准农田建设通则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5.1.1.2 村庄规模较大、情况较复杂时,宜编制经济可行的村庄整治等专项规划。
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5.1.2 村民参与5.1.2.1 村庄规划编制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
5.1.2.2 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置公示,经批准后公布、实施。
美丽乡村21项标准
美丽乡村21项标准(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从今以后,“美丽乡村”不再只是一个模糊概念,而将有一套量化指标明确的国家标准。
比如,村主干道路面硬化率须达100%;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超过80%;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不得低于70%。
今天,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共同举办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上述情况。
汇集财政环保住建农业等要求据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12个章节组成,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在技术内容方面,《指南》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汇集了财政、环保、住建、农业等行业部委的相关工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上的“最大公约数”,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21项量化指标,就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目标性指导。
该《指南》以“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突出普适性、指导性、引领性、实用性、兼容性等特点,统筹考虑各地需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规范,标准内容体现了“美丽乡村村民建、建设成果村民享”的核心理念,反映了美丽乡村的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和行为美。
生态保护方面量化指标逾半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指南》规定了气、声、土、水等环境质量要求,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指南》专门设定了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须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超过80%,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不得低于70%,卫生公厕拥有率不低于1座/600户等11项量化指标。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6月1日起实施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6月1日起实施
佚名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5(0)11
【摘要】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近日正式发布并于2015年6月1日起
实施。
该标准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规定了21项量化指标。
《指南》明确规定美丽
乡村建设要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民主规范"的总体要求,按照"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基本
原则开展村庄规划。
【总页数】1页(P6-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发布
2.《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解读
3.美丽乡村建设之随想--我读《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
4.《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发布
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会在京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一、编制背景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
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
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
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编制说明《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2014年12月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编制说明一、背景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
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
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
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
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浙江省在总结安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于2014年4月发布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的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福建省也于2014年10月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通过标准引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中明确指出应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做好建设、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环节的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实行分类指导。
2013年11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浙江、安徽等13个省列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明确指出通过试点,要初步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重要标准相对完善并得到有效实施,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以标准化支撑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但当前,在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在国家层面尚没有与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相关的标准,涉及农村领域的标准少,有少数行业部门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GB 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资源配置存在标准不一或标准空白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系统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结果评价标准及运行维护、服务规范,政府绩效考核难,政策效果评价难。
而有关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的标准目前只有东部地区的浙江省和福建省两个地方标准;由于地区差异大,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标准予以指导和引领。
因此,基于各地差异考虑,为了更好地推进试点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保生态和惠民生,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有关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的指南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二、标准制定过程《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委于2014年立项(国标委综合〔2014〕76)号),项目编号20141520-T-469,具体编制工作如下。
(一)第一阶段:征求意见稿1、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一稿为了确保标准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接到国标委标准立项文件,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第一起草单位安吉县人民政府组织立即会同其它起草单位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明确了标准起草小组,确定了标准框架。
会议的主要情况如下:(1)确定了标准起草组织架构体系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成立了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主体的总组织协调小组,负责总体协调、调度及技术把关。
成立了由安吉县人民政府、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所、贵州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广西省标准化研究院、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组成的标准起草小组,负责共同完成标准的起草工作。
(2)确定标准框架在听取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及标准化的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及全国实际,标准框架在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基础上进行微调,将村庄规划和建设分列,确立了12个章节,分别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和长效管理,并明确了标准起草的总体要求。
(3)确定标准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确定了各单位的分工。
中标院与浙江省质监局统一负责标准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安吉县人民政府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负责起草过程中会务工作、各类文件、材料汇总及标准的整合,并负责标准第1~4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及第8章经济发展的起草;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5章村庄规划及第6章村庄建设部分的起草;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7章生态环境及整个标准《编制说明》的起草;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9章公共服务部分的起草;贵州省标准研究院负责第10章精神文明建设和第11章基层组织的起草;广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12章长效管理的起草。
明确了标准起草的整体时间进度安排。
(4)确定标准编制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是把握实用、普适、兼容的原则,同时遵循保住底线并适当超前总体要求。
二是以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五位一体”的建设内容构成标准的整体构架;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经济、环保、安全等重要指标项进行量化,对于文化建设等领域,则用定性方式明确基本要求。
根据第一次会议提出的标准起草的总体要求及标准总体框架,标准起草小组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及时沟通,收集了国家、行业部门及各个省有关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文件、现有标准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全面梳理相应政策文件及现有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参考浙江省地标《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和福建省地标《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汇总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实地调研的结果,结合全国各地差异,通过综合优化,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
2、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和第三稿根据标准起草时间进度安排,2014年11月,标准起草小组在杭州召开第二次会议,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进行了逐条逐句的讨论,并对部分框架进行了调整。
考虑到第9章公共服务中“文化体育”已经包含了第10章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关乡风文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容,因此,将原来框架中的第10章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一并整合到第9章公共服务的“文化体育”中。
调整后的框架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和长效管理共11章。
并要求根据地区差异,对相关标准内容进行简化、修改完善。
会后,标准起草小组对标准作了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并与浙江省农办、地市质监局等专家进行再次研讨,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3、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第四稿2014年12月9日,标准起草小组在杭州召开第三次会议,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三稿进行逐条逐句逐字讨论、修改。
出于标准整体构架的考虑,结合地区差异性,将村庄规划中的规划要求与内容进行简化,修改为编制规划的主要要素,同时主要公共服务的要求进行了简化和进一步明确。
此外,对每一句的语言表述作进一步斟酌,以确保标准语句的精练、严谨。
在此基础上,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第四稿。
(二)第二阶段:实地调研验证,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五稿和第六稿鉴于重点参考的两个省级地方标准主要在东部,因此,重点选择中西部地区开展实际调研验证。
12月15日至12月18日,标准起草小组赴四川、重庆、湖北等中西部地区开展国标实地调研,并针对征求意见稿第四稿进行征求意见。
根据实地调研情况,重庆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基本能够达到征求意见稿第三稿中的相关内容和指标;四川和湖北地区的部分乡村,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在部分指标上近期达到要求存在一定困难,如垃圾处理等,但都在逐步、分步实施,都把这些建设事项纳入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
针对调研情况,标准起草小组做进一步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五稿。
12月19日,标准起草小组再次向福建、广西、重庆等相关单位就相关内容开展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对标准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第六稿,即征求意见稿最终稿。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普适性和实用性,广泛征求意见。
向全国各省、浙江省农办、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11个地市等相关单位发起书面征求意见。
并在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国标委网站发起网上征求意见。
三、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标准的编制以“十八大”精神、“五位一体”思想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导向,紧扣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目标及内涵,强调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形成了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建设内容,以“规划布局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乡村的主要创建目标。
1、合理参照国家政策,注重普适性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标准的编制紧密贴合“十八大”、“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14中央一号文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的精神和建设任务。
标准的技术内容充分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思想。
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及各条款内容应与国家及行业现行政策、法规、规划、标准、意见中的规定和要求相一致和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