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目录

目录 (1)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2)

规划编制说明 (2)

规划提纲 (2)

1规划概要 (2)

2基本情况 (4)

3规划原则与目标 (6)

4水土保持分区 (7)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预防保护规划 (8)

6监测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监督管理规划 (9)

7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措施规划) (10)

8科技示范推广 (12)

9投资估算 (13)

10效益分析及经济评价 (14)

11近期、远期实施意见 (15)

12组织管理 (16)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规划编制说明

1.适用范围:大、中流域水保编制,省、地、县级水土保持编制,专项工程规划,区域性规划

2.编制重点: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调查研究

3.规划期:省级10-30年,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

近期水平年(重点),远期水平年;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4.规划编制的任务:

○1.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

○2.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

○3.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

○4.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

○5.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

○6.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

○7.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

○8.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规划提纲

1.规划概要

2.基本情况

3.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

4.水土保持分区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规划可单独列为一章)

6.治理措施规划(综合治理规划)

7.科技示范推广(技术支持)

8.投资估算

9.经济评价(效益分析)

10.近期、远期实施意见(进度安排)

11.组织管理

1规划概要

综述规划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和分区,规划的目标、依据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及投资、进度、经济条件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1.1综述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

1.2综述规划区的水土流失状况

1.3综述规划的依据

1.4综述规划的目标

1.5综述规划措施

1.6综述规划的投资、进度及经济评价等

(本章为综合说明篇章,主要根据后叙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

2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说明规划区范围、面积、地质、地貌、水系、大型水库、土壤、植被及农业气象的基本情况。

地质、地貌:规划区内地层结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位置、面积、海拔、相对高差、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等)。

水系:规划区内主要水系(9大水系)及其支流的基本情况,包括面积、长度、多年平均水量、多年平均输沙量,以及境内大型水库情况等。

土壤:土壤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及土壤肥力等。

植被:天然及人工植被(林草)分布、面积、生长情况、覆盖度、破坏程度等。

农业气象: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年际分布、温度、湿度、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等于10℃积温、风力、风向、霜雹等气象灾害情况。

2.2自然资源

说明规划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等基本情况。

土地资源:规划区内各业用地的总量、比例、人均数量、生产用地的土地质量与生产潜力等。

水资源:规划区内地表径流模数、人均水量、地表径流的年际分布和年内季节分布、利用与开发潜力等。

生物资源:规划区内的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经济林果资源、畜牧资源、中药材等情况。

光热资源:规划区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热量、大于等于10℃的积温等情况。

矿产资源:规划区内矿产资源分布、数量、开采现状与潜力等。

2.3社会经济

说明规划区内的人口、劳动力、土地利用现状、农村产业结构、经济收入和群众生活水平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区内土地资源数量、人均占有量、各业用地面积、分布、所占比例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各业生产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群众生活水平:规划区内人均粮食、人均农业产值、人均农业收入等。

2.4水土流失现状(情况)

总体说明规划区内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危害等;并单独说明城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危害等。

水土流失特点:指出水力、风力、重力、人为侵蚀等水土流失类型的分布、数量、强度及发展趋势。

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陡坡开荒、陡坡种参、滥垦乱伐、超载放牧、开矿、建厂、修路、城建等。

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地面完整性、淤积水库、河道、湖泊、塘坝,加剧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开发建设项目的弃土弃石淤埋街道、损害城市水利水保设施、影响居民生活、妨碍城市形象等。

2.5水土保持现状

从预防监督、监测、流域治理、城市水保、矿区水保等方面说明规划区内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主要过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包括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的制定、机构队伍的建设、宣传报道的影响、三区公告的发布、矿区水土流失摸底、城市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布设及数量、水土保持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等),并指出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方向。

2.6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从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两大方面全面阐述规划区内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3规划原则与目标

3.1规划的依据和原则

3.1.1规划的依据

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主要列出以下若干条。

1)法律法规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七届人大20次会议通过)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993]120号)

③《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

④《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253号)

⑤《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辽宁省八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

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

⑦《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辽政发[1998]48号)

2)技术规程

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⑤《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3.1.2基本原则

3.2规划时段

总规划期为15年(2006~2020);

现状基准年:2003年(社会经济情况、各类用地面积、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用2003年的数据;水土流失面积用2000年的遥感数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现状为2000年的现状;土地总面积用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

近期水平年:2015年;

展望:2020年。

3.3规划目标

到2020年辽宁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5%以上,辽宁中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辽宁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2015年的治理目标,按2020年的治理目标推算)。规划区内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辽宁省生态安全提供保障。并根据规划区内的实际情况提出蓄水保土目标、林草覆盖率、经济增长幅度(人均收入、总产值)等量化指标。

总体布局

4水土保持分区

4.1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分区划分

对规划区内既定的预防保护区、监督区和治理区的基本情况分别加以叙述,并突出各自的特点。

4.2类型区的划分

4.2.1划分原则

在水土流失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区内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划分不同的类型区,其中城区部分为单独一个区。

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特点应有明显的相似性。

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生产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

同一类型区应集中连片。

4.2.2分区概况

分别叙述各类型区的范围、面积、行政区划、自然情况、水土流失特点等。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预防保护规划

5.1预防监督目标(预防保护规划)预防监督规划

通过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和监督管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发生与发展所达到的目标。5.2预防监督(保护)措施(监督管理规划)

包括政策性和技术性措施。主要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立机构、人才培训、发布水土保持“三区”公告、明确“三权”、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加强宣传、实行封禁管理等措施。

6监测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监督管理规划

6.1提出监测站点名称、布设、数量、设备及分期建设进度。

(目标)对开发项目和其他人为不合理活动实行监督管理,防止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所达到的目标。

6.2提出水土流失因子的观测、水土流失量的测定、水土流失灾害及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等项目的内容及方法。

(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立机构、人才培训、发布水土保持“三区”公告、明确“三权”、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加强宣传、实行封禁管理等措施。

7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措施规划)

7.1流域治理规划

7.1.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7.1.1.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

对规划区内土地资源进行评价,作为确定农村各业用地的依据;

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研究确定农村经济与生产发展方向;

充分运用当地已有的农、林、牧及土地利用规划,对原规划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部分,要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7.1.1.2各业用地规划

确定规划区内农、林、牧、副各业用地的面积、比例和分布,使之既符合发展生产的需要,又符合保水保土的要求。

7.1.2治理措施规划

7.1.2.1治理措施布局(配置)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类型区的特点,阐述各类型区内各项治理措施布局。

以大江大河为主干,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7.1.2.2治理措施规划(不同类型区)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类型区治理措施的布局,确定规划区内各项治理措施的数量。

1.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主要包括坡改梯规划和保土耕作规划。

2.四荒地治理措施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治理

3.沟壑治理措施规划:沟坡兼治,沟头-沟口,支沟-干沟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小水库工程规划,崩岗治理规划,封沟造林(草)

4.风沙治理规划:防风固沙林(草),栽植草方格,沙障,引水拉沙造田,水利、工程、植物措施相结合

5.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坡面、四旁、引洪漫地

7.2城市水保规划

7.2.1城市水保规划目标

提出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方案编报率、实施率。

7.2.2城市水保措施

包括政策性和技术性措施。主要有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明确“三权”,城区裸露地表的软、硬覆盖,街道径流的蓄积和利用等措施。

7.2.3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规划:

说明重点项目规划的依据,规划项目的名称、位置及规模、进度安排等。

7.3矿区水保规划7.3.1目标

7.3.2措施

8科技示范推广

8.1科技示范推广的必要性

阐述规划区开展科技示范推广的意义、作用。

8.2科技示范区的确定

分别确定开发建设区示范工程和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工程的名称、位置、数量及分期进度。

8.3科技示范推广项目

提出示范区的示范、推广项目及内容。

8.4科技示范推广措施规划

对示范区及示范推广项目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技术依托单位、科技人员、教育培训、推广应用的机制等。

9投资估算

9.1编制说明

说明工程的地点、水系、范围、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工程量、主要材料量、施工期、总工时、总投资、资金来源及比例。

9.2编制依据

说明投资估算的依据(主要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6月第一版)、方法、材料、机械费及采用的价格水平年。

9.3取费标准

1)人工费:工程措施取1.9元/工时,林草和封育措施取1.5元/工时。

2)其它直接费:工程措施中的梯田取基本直接费的2.0%,余者取4%;林草措施取基本直接费的1.5%;封育措施取基本直接费的1.0%。

3)间接费:工程措施中的梯田、机械固沙、谷坊、水窖取直接费的5%,余者取直接费的7%;林草措施取直接费的5%;封育措施取直接费的4%。

4)企业利润:工程措施取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的4%;林草及封育措施取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的2%。

5)税金:取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之和的3.22%。

6)独立费用:建设管理费取一~三部分之和的2%;工程监理费按5万元/(人?年)计取;水土保持监测费取一~三部分之和的0.6%,工程质量监督费按一~三部分之和的0.15%计取。

7)预备费:按一~四部分之和的6%计取。

9.4总投资

根据各项措施的单价分析,汇总列出总投资表、分项投资表,同时列出分年度投资表,汇总出近、远期投资。

9.5资金筹措方案

根据总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包括中央、地方投资、个人投资)。

10效益分析及经济评价

10.1效益分析

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中的规定,对规划防治措施实施后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

10.2经济评价

10.2.1经济评价的基本依据及参数的确定

说明经济评价的基本依据,主要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及其它有关规范、规程等。确定社会折现率、经济计算期、价格水平等参数。

10.2.2国民经济初步评价

根据工程投资、年运行费及经济效益编制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计算经济内部回收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经济评价指标,并进行经济初步评价。

11近期、远期实施意见

11.1治理进度

各种治理措施的数量和效益

说明规划期内年均治理进度。

进行两种以上的投入、进度方案比较,择优选定

11.2实施意见

根据规划区内水土流失特点及开发利用效益确定实施顺序,特别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大江大河上游、大型水库上游地区可优先安排。

提出近期拟安排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对远期安排提出概括性意见。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12组织管理

12.1组织领导措施

包括政策、机构、人员、经费等。

12.2技术保障措施

包括监理、监测、技术培训、新技术研究及推广等。

12.3投入保障措施

包括资金筹措、酬劳、进度等。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方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丹巴县大渡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半扇门沟、宅龙沟) 水 土 保 持 林 草 措 施 四川顶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5年9月 一、工程概况

丹巴县大渡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的半扇门沟和宅龙沟位于大渡河一级支流小金川河的左岸,本工程为项目区内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工程主要整治内容表 二、编制要求: 1、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坑口直径0.6m,坑深0.6m; 2、造林时间选择在春、秋两季。栽植方法采用“穴植”,技术要求是“三填、两踩、一提苗”。 3、抚育管理包括间苗定苗、松土除草,促进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除蘖平

茬,在栽植后1~2年,应选留一生长健壮、干形通直的主干,将其余的萌蘖条去掉;修枝整形,宜在初冬和早春树木休眠期进行,幼树修枝强度宜小,大树可适当加大;及时浇水、施肥、防虫及补植,成活率低于40%的,必须重栽。 种植规格、要求及需苗量 三、施工工序 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顺序一般为: 地形细整—→定点放线—→乔木栽植—→灌木种植—→地被草坪栽植—→施工期养护—→养护管理期养护—→竣工验收移交 (1)、选材 1、表土、肥料、水等应符合本工程要求; 2、植物品种 2.1所有植物应考虑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及东北、山西等省份符合本工程设计要求效果的苗木,带冠种植;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易于生长的、并有丰满干枝体系和苗壮的根系。植物应无缺损树节、擦破树皮、受风冻伤害或其他损伤,植物外观应显示出正常健康状态,能承受上部及根部适当的修剪。 2.2乔木应具有挺直的树干,发育良好的枝杈,根据其自然习性对称生长。不应有大于直径20cm未愈合的伤痕。 2.3运到现场的乔木高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其胸径应按施工图纸要求。 2.4露地栽培花卉应符合设计要求。 (2)、地形细整

南京林业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满分:150 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水土流失2.土壤侵蚀程度3.正常侵蚀4.径流系数5.年土壤侵蚀模数 6.林带胁地7.林带结构8.输沙率9.透风系数10.荒漠化 二、填空题(10题,每格1分,共30分) 1.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和发展速度,可将土壤侵蚀分为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象是。(3分) 2.重力侵蚀的形式主要有、、和。(4分) 3.切沟侵蚀的特点是横断面初期呈形,并形成一定高度的,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2分) 4.沟蚀有、、、等几种形式。(4分) 5.防护林带的结构类型主要有:、、。(3分) 6.按断面形式分类,梯田主要类型有:、、。(3分) 7.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类型主要有、、。(3分) 8.在林带的不同方向胁地程度不同,其规律是、。(2分) 9.风蚀发生时沙粒有三种移动方式:、、。(3分) 10.主林带方向应该与垂直,副林带方向主林带;辅助林带位于两条之间。(3分)、、简答题(5题,每题9分,共45分) 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2.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其相互关系? 3. 写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说明K值的确定方法? 4.坡地改成梯田后,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林带横断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其防风特点是什么? 四、问答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试论述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 3.试论述风沙流活动的规律?流沙治理方法主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水土保持工程 绪论 1、水土流失 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走人呢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地质侵蚀(正常侵蚀或自然侵蚀):指不受人为影响土壤侵蚀 加速侵蚀:指人为影响的侵蚀过程 2、水土保持 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3、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是应用工程学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措施。 4、水土保持工程学 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兴建的治坡、治沟、治沙、治滩等工程措施的规划和设计等的一门学科。 5、水土保持措施 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总称。 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三大类: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坡面治理工程(坡改梯工程、蓄水工程、坡面截流和排水工程、坡面道路工程);沟道治理工程(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淤地坝工程、拦砂坝工程、山塘水库工程、引洪漫地工程、山洪与泥石流排导工程);河流护岸工程;水力综合治沙工程;边坡防护工程 第一章流域坡面治理工程 流域坡面治理工程? 第一节坡面治理工程措施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一、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水平台阶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1、梯田的作用 (1)减缓坡面坡度,缩短坡长,拦截径流和泥沙; (2)增加水分入渗,提高土壤含水量,蓄水保墒,保肥,提高地力,增加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看看下面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坪山河又名新寮水、石头河,是淡水河的一条支流。它起源于深圳市盐田区的梅沙尖,一直向东流经坪山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在惠阳区的下土湖纳入淡水河,是一条跨越三个地区的跨境河流。坪山河天然河道全长39km,整个流域汇水面积。 坪山河两岸地势平缓,阶地相对较开阔,地面高程约为18~29m,河床高程约15~20m。坪山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坪山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受季风影响,雨量主要分布在 3月下旬~10月中旬,占全年降雨量85%以上。项目区主要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山地黄壤和冲积土,以赤红壤为主。 根据现场踏勘,工程沿线地形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工程沿线自然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程度轻微,其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 工程概况.坪山河治理范围起于大亚湾与深圳交界处的上洋村,终于惠阳与大亚湾交界处新规划的龙海一路桥。河道整治长度,新建堤防长度。本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水闸建筑物工程级别均按3

级设计。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防洪和治涝两部分,防洪部分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其中河道整治,堤防建设;治涝部分包括新建水闸2座、新建排水涵管16条;拆除重建翻板闸2座。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8个月,估算总投资为万元。 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工程总体布局、设计和功能区划,将本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营造区以及临时施工道路区5个水土流失防治区,主体工程区包括堤防建设区和水闸建设区两个二级分区。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本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本工程占地类型中园地、林地、荒草地属于水土保持设施,因此本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面积为。 弃渣量。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技术资料工程量统计以及土石方平衡计算可知本工程需取土万m3、弃土弃渣万m3。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经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在措施布设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分区治理原则;⑵互补性原则;⑶“五定”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水土流失地区经人工控制(水土保持林业措施)的土地经济系统和土地自然系统间耦合构成土地经济系统,如何使这个复杂系统的结构合理,水土流失处于正常侵蚀范围之内,经济效益最佳,运行高效,是多年来林业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林业措施不仅是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是发展经济与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通过林业措施使相对稳定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它对外界的干扰、破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在一定的情况下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持续发展。第一节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益水不仅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全球与局部气候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水的用途要求越来越高,用量越来越大,例如我国目前的全国年总需水量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 4400 亿m3 的基础上增加到了 6800 亿 m3,即增加 50%以上。当前,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工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但是,由于水的性质所决定,它不仅对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有时造成不便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据估计,地球大陆上的总降水量约 11.9 万 km3。这些水一部分以水蒸气的形

式返回大气;面另一部分则变成地表径流。由于这些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的不均匀性,过量的地表径正常常超出正常的河槽,形成洪水而淹没平地,破坏农田与城镇,引起重大伤亡事故,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另一面。当高空的水蒸气以雨滴的形式下降时,雨滴的动能又可使土壤颗粒崩解,形成结皮,迅速降低地表土壤的入渗能力,引起坡面侵蚀,并增加洪水量,引起沟道、河流侵蚀,甚至引起泥石流暴发,诱导滑坡等重力侵蚀,被冲入河流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沉积,可造成河床、湖泊、水库的淤积,降低其调洪能力,并使水质受到污染,成倍地增加洪水所造成的损失。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是大量降雨所造成的破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人们不仅认识到了修建水利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不平衡的矛盾,而且也认识到了陆地森林的巨大调节作用。地球上现有约 40 亿 ha 的森林正在保护着地球上的主要江河的安全。森林对水资源的这种调节作用即所谓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的作用。又称森林水库的作用。水土保持林与的关系其实质是水土保持林的水量平衡,即水土保持林对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受气候、地形、土壤、地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如何区分出水土保持林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总的来说,水土保持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防止洪水,改造局部地区水

水保方案中典型设计要求 挡渣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1)在地形图上绘制平面布置图。 (2)初步确定挡渣坝轴线位置,挡土墙走向及轴线位置。 (3)确定设计标准,初步确定建筑物的形式、主要尺寸和主要建筑材料。(4)绘制主要断面图。 (5)列表给出主要技术参数的取值(如内摩擦角、粘滞系数等)。 (6)给出稳定分析的公式、参数、结果和结论。 (7)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 (8)明确使用范围。 护坡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明确护坡工程的位置。 ②初步确定护坡形式并明确主要材料。 ③在满足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初步确定主要尺寸。 ④绘制主要横断面图。 ⑤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 ⑥明确适用范围。 土地整治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明确土地整治的位置和面积。 ②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确定整治方法。 ③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平整度、覆土厚度、防渗排水要求等)。 ④绘制必要的设计图。 ⑤列出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 ⑥明确适用范围。 防洪排导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在地形图上绘制平面布置图。 ②确定设计标准,进行洪水计算。 ③初步确定主要断面尺寸,绘制主要断面图。 ④初步确定效能防冲措施,注意与下游沟道链接。 ⑤列表给出主要技术参数的取值。 ⑥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 ⑦明确适应范围。 降水蓄渗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初步确定蓄渗工程的位置。 ②初步确定蓄渗工程形式并明确主要建筑材料。 ③根据地表径流量及实际需要,初步确定工程结构形式,明确主要尺寸。 ④绘制主要设计图。 ⑤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

⑥明确使用范围 植被建设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对拟采取植物措施的场地进行立地条件分析,结合景观要求,确定适宜的植物物种及配 置方式。 ②确定苗木规格、种植方式、材料用量。 ③进行植物措施典型设计,确定工程量,绘制典型设计图。 ④明确养护管理配套措施。 ⑤对项目建设区需要保护的植被,提出假植和移植方案。 临时防护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明确临时防护措施的种类,初步确定各类措施的位置。 ②说明临时拦挡的方式、面积、设计尺寸及工程量并绘制典型设计图。 ③说明临时排水、沉沙措施的布置位置、数量、设计尺寸及工程量并绘制必要的图件。 ④说明临时苫盖的材料、面积及工程量。 ⑤明确表土的剥离厚度、堆放场地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利用方向。 防风固沙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根据项目所处的风蚀沙化类型区确定防护类型、防护宽度。 ②选定防护措施材料,确定布设形式(带状、网格状)。 ③绘制必要的设计图。 ④计算工程量及单位指标。

GIS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着手于GIS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情况,通过对GIS的实际应用方法及应用优势进行分析,结 合GIS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GI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关键词:GIS技术;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1.GIS在水土保持规划设 计中的应用方法 (1)通过实际应用GIS空间叠加计算法,以INFO软件 对区域内的坡度图、坡向图进行系统分级,运用最大高差来为高程分级视流域进行确认,确认过程中极差不能小于坡向的设置通常与植 10m 。被分布有关,一般分为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坡度、施 工措施、植被、工程量的计算都与土地实际情况紧密相关。 2)通过对规划地区设置1:50000 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并且进行矢量化统计,将所的小斑矢量数据进行整体与分析,然后对小斑边界地区进行拓扑处理,最后得出规划地区各个小流域的所有小斑位置。 3)对规划地区进行遥感影像的资料数据解译,通过 在区域内建立USLE模型,对解译区域中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然后选择疑点较多的位置进行野外 验证,将所得土地利用情况、土壤侵蚀程度、植被状况、地貌特征等情况进行规格化的数据统计,最后通过对该地区1:50000 梯形图进行矢量化,将所得数据结合地形图进行详细比对,从而得出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 2GIS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水土规划设计方式,GIS技术在实际应用 于水土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显著的提高了规划工作的速度与效率,在今后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应用优势[1]。 (1) GIS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成果直观性, 通过有效利用GIS生成的各种专题图,可以直观的帮助规划设计者了解该区域的水土保持情况与基础状况看,有助于规划设计者更好的执行方案,显著增强规划设计成果的表现效果。 (2)GIS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精确度较高的优势。 以往的项目区域资料往往存在着现实性不强,精确度不高的问题,这一问题为规划设计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极易导 致规划位置发生偏差,从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利用GIS强大 的信息计算功能可以有效提高资料统计规划过程中的准确率,从而为规划设计带来可靠性上的保障。 (3)GIS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高效化的工作特点, 通过对遥感监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GIS技术可以快速完成 包括措施规划以及基础数据调查在内的多种统计工作,其高效化的工作效率,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3GIS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举例 3.1 项目区域概况通过对水土保持规划相关资料的查阅,资料中显示,在 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这一地区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都会造成大量的泥沙堆积,对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致使该区域内土地肥力下降,土壤中缺乏植被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更导致田地中的化肥与农药残留直接进入了水域,对水域内的水源与生态资源造成严重污染,更对该地区人民的生活用水造成了安全隐患。因此,针对这一地区进行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必要且具有重大的意义。 3.2项目区域危害情况的成因根据上述地区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的 资料显示,项目地 区近年来水土流失情况严重,通过应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设计 拦渣坝设计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西南林业大学 学号:20120753045 班级:水保2012级 指导老师:马建刚

目录 第一章小流域基本情况 (3) 1.1地理位置及地形概况 (3) 1.2水文地质 (3) 1.3植被 (4) 1.4泥石流概况 (4) 1.5泥石流特征 (4) 1.6泥石流成因 (5) 第二章泥石流设计参数计算 (5) 2.1不同设计频率的最大24h降水量(H24p)的计算 (5) 2.2清水洪峰流量(Qwp)计算,列表 (9) 2.3 泥石流洪峰流量(Qcp)计算,列表 (9) 2.4 泥石年流淤积量(Wcp)计算,列表 (11) 第三章拦砂坝设计 (12) 3.1 坝址选择 (12) 3.2 坝型选择 (12) 3.3 坝的设计 (12) 3.4 拦砂坝库容及淤积年限计算 (16) 第四章排导槽设计 (17) 4.1 排导槽平面布置形式 (17) 4.2排导沟断面设计 (17) 第五章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估算 (18) 5.1估算依据 (18) 5.2 投资估算情况 (19)

第一章小流域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及地形概况 怒江州六库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芭蕉河位于六库镇西坡,地理坐标为: 州卫校、师范学校和汽车总站等到单位设于此地,是州府重镇之一。新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呈东西向强烈挤压,地壳持续抬升,在长期地质营力作用下,岩体破碎,

节理裂隙发育,溪沟下切,风化土层深厚,崩塌、滑坡发育,松散体物质储量达1369万m3,可移方量410万m3,固体物质源丰富,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3植被 该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0.2℃,最高气温为26.6℃,极高气温可达41.6℃,最低气温可达4.5℃。年平均降雨量为1011mm,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芭蕉河内常年有水,但随季节流量暴涨暴落,旱季 最小流量为0.02m 3 /s,雨季可增加数十倍。全流域林地面积占68%,郁闭度为 60%,坡耕地占32%。 1.4泥石流概况 从流域特点看,泥石流形成过程可分为水源区、形成区、流通区和淤积区。水源区位于主沟海拔1060m以上,面积为3.62km2。发育有滑坡3个,坍塌3处, 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为636万m 3 ,单位储存量为120.44万m3/km2;形成区位于主 沟海拔1060~880m,面积0.46km 2 ,发育有滑坡4个,坍塌5处,松散固体物质 储量为730万m 3 ;流通、淤积区:海拔880m至怒江边,长度为1.01km,泥石流 时冲时淤。 1.5泥石流特征 1989年10月20日晚8时,芭蕉河爆发了一场灾害性泥石流。高约3m的泥石流龙头夹裹着巨大漂砾急汇而下,冲毁、於埋沟道两岸附近州云总站、州邮电局、州民族师范学校等6个单位的房屋40栋,桥梁两座等,估计经济损失达889万元。根据灾后现场调查,泥石流剖面多为“泥包砾”,泥面呈黄色,坡降8.7%,保存1年多未脱落,表明浆体稠度很高,为粘性泥石流。据房屋墙壁的泥痕和固体沉积物厚度,推算出流体容重为21KN/m3,经采样粒度肥西,测得中值粒径为d50=2.5mm,用泥痕计算得流速为4~5m/s,根据武汉水电学院水槽实验公式计算的流速为4.08m/s,流量160m3/s。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1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1.1 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质构造属川中褶带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区。区内包括有龙凤场向斜、中心镇背斜、钱塘镇向斜和大石桥背斜及合川向斜;它们以龙女寺背斜为核心,呈半环状的构造形迹。 项目区大地构造区域属四川中台坳,亦称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和遂宁组。沙溪庙组面积最大,主要由紫红、棕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灰、黄灰、灰棕色中至细粒长石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中普遍含钙质结核,砂岩中大型斜层理发育。遂宁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小流域,岩性单一,以棕红色厚泥岩为主,剥蚀风化深,以保水保肥力差的红石骨子为主要成土方式,土壤粘、廋、干旱、缺有机质。 北部地貌为台地、中部地貌为高丘、南部地貌为丘陵。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但从未进行过综合治理。 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及耕地坡度组成情况见下表: 表1-1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 注:耕地坡度是指耕作面坡度。 项目区的气候,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日照、风力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风小湿度大。春有连阴雨,夏常有伏旱,秋多绵雨, 冬少寒潮。 表1-4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气温: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8℃,一年之中1月最低,日均温度为7.2℃,8月最高,多年日平均温度为28.3℃。历年极端温度,1961年1月17日最低为-3.7℃,1972年8月27日最高为41.4℃。 日照:项目区地处亚热带低纬度、日照资源本应丰富,但是,因受西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交汇影响,造成秋、冬、春三季天空云层多且低厚,雾日持续时间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89h。 降水:项目区降水季节性、地区性差异明显、夜间降雨多于白天。液态水多,固态水(雪、冰雹)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8mm,其中1968年最高,为1428mm;1961年最低,为828mm。 6-8月为暴雨最多时期,最早暴雨5月即可出现,由于降雨不均,暴雨多,强度大,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旱洪灾害几乎年年都有。项目区洪水由暴雨形成,历时一般为一天左右,洪水发生季节与暴雨相应。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09mm,3-6h最大降雨量为72mm;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35mm,3-6h 最大降雨量为86mm。 项目区属涪江、嘉陵江水系。 涪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53 kg/m3;输沙率为665 kg/s,最大为2930 kg/s;输沙量为2112万t/a,最大为9240万t/a;浸蚀模数为731.1t/km2,最大为3130t/km2。 嘉陵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39 kg/m3,最大为5.24 kg/m3;输沙率为5356kg/s,最大为11800 kg/s;输沙量为16910万t/a,最大为37400万t/a;浸蚀模数为1077.4t/km2,最大为2368t/km2。 1.2 自然资源 项目区主要成土类型是灰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泥土,只有峨眉小流域是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红棕紫泥土。 灰棕色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为上下沙溪庙组的紫色砂泥岩风化的坡积物或残积物。土层深厚,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保肥供肥性好,是项目区水稻生产和水旱轮作的主要基地,自然植被为柏树、桉树、竹类、青杠、马尾松、马桑等。 灰棕紫泥土主要分布在各向斜轴部及两翼的丘陵坡地,光热资源丰富,是旱粮作物和多种经营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成土母质为棕紫、灰棕紫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砂岩,母质风化度不深,矿质养分丰富,先天肥力高,胶体品质好,保水保肥力强,宜种性广。自然植被有柏树、青杠、桉树、马尾松、泡桐、香樟、竹类等;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苕、胡豆、豌豆和其它各种杂粮;经济作物有辣椒、地瓜、南瓜、白菜等;经济林有广柑、梨、桑树等。 红棕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系侏罗系遂宁组,主要岩石为红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钙质或石英粉砂岩,底部为砖红色石英粉砂岩。本土属土壤粘重,通透性差,易滞水遭受湿害,且酸碱度较高,磷元素易被土壤固定,锌的有效性低,水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发表时间 :2013-03-18 14:53:58发表人员:admin点击 数:1593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lan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SL204— 98 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实施日期: 1998 年 5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SL204-98 的通知 水科技 [1998]47 号 根据 1995 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计划,由部水土保持司主持、 主编制定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发布。标准名称和编号为: 强制性标准: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本标准自 1998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 如有问题请函告水土保持司,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2月5日 前言 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水利部第 5 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本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总则。简述编制本规范的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水土保持方案分 阶段的要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及责任范围,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的目标等。 第二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求。主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各设计阶段的要求,

(03)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一、概述 (4) 二、编制要求 (4) (1)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4) (2)编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编制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程概况及环境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本合同段的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主要工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重、难点分析 (9) 四、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施工总体规划 (10) (1)工程规划 (10) (2)总体施工目标 (10) (3)、施工总平面布置 (15) 五、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施工资源安排 (18) (1)各项资源前期准备 (18) (2)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的配置 (18) 六、施工进度计划总体安排 (21) (1)主要分项工程工期计划 (21) (2)施工进度计划图表 (22) 七、主要工程施工方案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28) (1)施工准备 (28) (2)总体施工方案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28) (3)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质量标准 (29) (4)路基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30) (5)隧道施工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30) (6)施工便道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32) 1)、噪音及扬尘的控制措施 (32) 2)、水污染控制措施 (33) 3)、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控制措施 (3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 《水土保持林学》造林技术设计 一:前言 二:设计地区概况及立地分析 三:造林技术设计 (一)立地类型划分 (二)造林类型设计 (附)造林类型(典型设计)表 四:结束语(小结) 造林技术设计(作业) 一、前言 ⊙主要阐述造林技术设计的重要性:林业生产周期长﹑造林成功与否关系到几十年上百年的大事,应以科学为依据。因此,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并为以后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稳定高效的林分结构,进一步提高人工林的产量、质量、各种效益必须要进行设计。 ⊙造林技术设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自然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分别立地条件类型编制造林类型。 ⊙设计时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认真调查研究立地条件及林种的生物学特性,并广泛搜集群众的造林经

验。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特点提出相应的造林技术设计。

⊙造林技术(措施)设计作业包括: ①树种的确定及树种选择设计; ②群体结构设计; 林分组成设计――单纯林,混交林(混交方式等) 密度及种植点配置设计 ③整地技术设计:方法﹑规格﹑季节等; ④造林方法设计:造林方法﹑季节﹑种苗规格及数量; ⑤幼林抚育管林:松土除草等等一系列措施;二、涉及地区概况及立地条件 通过造林地区概况分析进一步明确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为完成上述设计提供依据。 ⊙自然条件: 分析气候条件降水特性、雨量、气候是否干旱﹑温度﹑热量等; 分析地形地貌条件海拔高度、坡度大小、地形是否完整等

分析土壤条件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养分、矿质含量等; 分析水文状况地表水、地下水、有无灌溉条件等; 分析植被状况为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要找出立地限制因子和主导因子:降水少﹑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应选择抗干旱树种营造生态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 ⊙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本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经济状况、主要产业,分析劳动力状况、交通状况等。 三、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一)立地类型划分:(本作业结合2个立地类型)Ⅰ、海拔>700m-阴坡-土层厚度>30cm(水源涵养林); Ⅱ、海拔<700m-阳坡-土层厚度<30cm(水土保持林); 为每一立地类型设计一个造林类型(可以是多个造林类型)

课程设计(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2010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院:水利学院 学号: 学生成绩:

目录 1引言‥‥‥‥‥‥‥‥‥‥‥‥‥‥‥‥‥‥‥‥‥‥‥‥‥‥‥‥‥‥‥‥ 2项目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项目区自然状况‥‥‥‥‥‥‥‥‥‥‥‥‥‥‥‥‥‥‥‥‥‥‥‥‥ 2.2.1植物 2.2.2土壤 2.2.3气候 2.2.4地貌 2.2.5地质 2.3社会经济状况‥‥‥‥‥‥‥‥‥‥‥‥‥‥‥‥‥‥‥‥‥‥‥‥‥‥‥ 2.3.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2.3.2工业生产情况 2.4土地利用状况‥‥‥‥‥‥‥‥‥‥‥‥‥‥‥‥‥‥‥‥‥‥‥‥‥‥‥‥‥2.5水土流失状况‥‥‥‥‥‥‥‥‥‥‥‥‥‥‥‥‥‥‥‥‥‥‥‥‥‥‥‥‥3设计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腰堡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4.1立地类型划分‥‥‥‥‥‥‥‥‥‥‥‥‥‥‥‥‥‥‥‥‥‥‥‥‥ 4.2林业生态工程布局‥‥‥‥‥‥‥‥‥‥‥‥‥‥‥‥‥‥‥‥‥‥‥‥‥‥5单项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5.1坡面水土保持林‥‥‥‥‥‥‥‥‥‥‥‥‥‥‥‥‥‥‥‥‥‥‥‥‥‥‥5.2沟道水土保持林‥‥‥‥‥‥‥‥‥‥‥‥‥‥‥‥‥‥‥‥‥‥‥‥‥‥‥

6管理措施 6.1人工林抚育管理6.2工程管理 6.3 资金管理 6.4 信息管理 6.5 物资管理 7 效益分析 8进度安排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 摘要: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是在水土流失地区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与社会效益而采取的技术方法。是区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组合部分,与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组成一个有机的区域(流域)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林业措施使相对稳定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它对外界的干扰、破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在一定的情况下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林与水的关系其实质是水土保持林的水量平衡,即水土保持林对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一般包括林冠层截留降雨、林地枯枝落叶层吸收水分和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等主要过程。 关键词:水土保持林水文效应雨水枯枝落叶消减洪峰 一、水土保持林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一)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林冠截留作用,是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树冠可以截留降雨,一般截留率为15%~30%。被林冠截留的雨水,除一小部分被蒸发到大气中以外,其余大部分经过枝叶一次或多次截留以后,缓慢滴落或沿树干流下,改变了雨水落地的方式和降雨再分配。林冠起到增加大气湿度、直接消减径流量、改变林下降雨的雨滴动能、相对延长降雨历时和保护地表的作用。林冠的截留量与树种、树冠结构、林冠郁闭度、林冠的湿润状况、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有关。枝叶越茂密,层次越多,树枝水平或轮状重叠排列,枝叶面积越大,截留量就越大。降雨量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大;降雨强度越大,截留量越大;反之,则小。

水土保持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上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科学、有效、合理化的制定和设计水土保持规划,并且长期正确的去运用,可以促进水土资源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可是在现阶段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问题也在 不断的出现,比如说:设计思想落后,技术参数不正确,设计的时间不充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急需有效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1.1保护和预防 针对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在其保护的方向以及保护的方法 上面做规划,这些重要区域主要有: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域、饮用水的保护区域、湿地保护区等。这些重点保护区保护的方向是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维护。 1.2综合性的防治 根据水土流失的相关特点、治理的要求以及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对那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做出综合性的防治。这些区域主要有:小流域的防治、坡面的防治、果园地的防治、农耕地的防治、居住环境的防治等。 1.3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 针对人类活动所引发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采用一些监管方案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化的统筹和规划。内容主要是:

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机构,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法律法规的设立等。 1.4水土保持的定期监测 具体的内容有:按照水土保持的相关监测职责和监测要求,去规划监测点的布置;在监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综合提高监测的水平和制度的保障能力;对重点的防护区域以及一些重点的治理工程项目要提出监测管理的目标和监测的要求,同时还要制定出监测的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2.1水土规划设计的方法不先进 水土保持的相关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并且目标多样化的技术体系。可是,目前在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当中,设计的目标比较单一,而且技术方法也不先进,同时还没有进行比较具体的调查和研究,这些情况制约着水土保持治理目标的实现。 2.2相关资料的收集方法不先进 在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对资料的采集基本上是通过对实地的调查,相关人员的谈话以及查看当地的统计资料来获得。这些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差,因为土地相关部门提供的那些资料并不是很全面,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想采集到更加准确的资料,需要应用更加高科技的手段,比如可以使用导航定位测量仪。 2.3规划设计的参数不是很准确

绪论 第一节关于规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规划:规划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选择、制定最好行动方针的自觉过程。 从技术层面上解释水土保持规划,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而应用各学科的有关理论、技术,将人们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目标和意向自觉的、科学的分配到特定范围内的空间和实践的过程。 生态规划: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议对策,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第二节水土保持规划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贯彻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原则:除上面的“24字方针”中大部分可以作为规划原则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三节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期和任务 规划期:省级以上为10—30年,最长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规划编制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任务: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的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第四节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与方法 类型:总体规划;实施规划;常规规划;优化规划。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绪论 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2)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第一章水文效应 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3、林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 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 (1)林冠特性 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 (2)林分特征 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 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 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 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 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 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 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这种因蒸发而增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 (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 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水土保持规划,它有何特点? 水土保持规划是指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其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高度的综合性;(2)鲜明的实用性。 2、水土保持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水土保持原理,也称水土流失规律或水土流失特征; (2)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其平衡模式有可分为:稳定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自控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3、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1)地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大问题。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2)作用:具体来讲,水土保持规划可使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按照客观自然规律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律运行,避免盲目性,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因此,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节约消耗和创造价值的作用。 第二章水土保持区划 1、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把土壤侵蚀区划为歌剧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2、区划与类型研究有什么差别与联系? (1)类型单位是分类的抽象概括,是某种对象的逐级概括,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单位只存在于其分布区中;而区划单位,不管任何等级都是具体,它们都作为具体区域单位而存在着。 (2)类型单位作为具体对象的逐级抽象概括,所指的是其属性的逐级概括,因此越高级的单位,其共同属性越少;区划单位是具体区域单位的逐级合并,不存在属性的抽象概括问题,因此,越是高级的单位其所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便成为越复杂的区域。 (3)区划单位的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既区域共轭性,类型单位则表现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每一个类型单位常常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可以利用低级单位的分布规律,作为自上而下进行区划的根据。 (4)每一级区划单位都可以进行类型研究。 2、水土保持区划要遵循哪几条原则? (5)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应基本一致; (6)同一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基本一致; (7)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应基本一致; (8)水土保持的分区应尽量保持流域界限与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3、水土保持区划的理论依据: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人为社会环境特征 4、地区分异规律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1)从自然地理现象的综合特征和形成原因可划分为: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 (2)从分异范围规模大小可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三章水土保持规划总论 1、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具有哪些优点? (1)针对性;

水土保持林树种综述 选择优良树种,掌握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是造好水土保持林的主要措施之一。如刺槐、油松、侧柏和紫穗槐等。沟谷、坡脚、台田、路边有各种杨树、柿树、黑枣、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树种。山上野生的树种主要有臭椿、黄连木、酸枣、荆条及胡枝子类的小灌木,离村庄较远的深山有葛条。。这些树种都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和经济价值,但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因此,根据水土保持林的目的,把能在山坡上生长和便于造林的一些树种,进行造林试验,通过调查分析,比较优劣,从而选出可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树种。在无水分胁迫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和对比了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苗木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趋势为上午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下午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针叶树种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低,阔叶树种最高,灌木树种位于中间;各树种苗木 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值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刺槐、白榆、紫穗槐、黄土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耗水特性研究沙棘、山杏、柠条、油松和侧柏;水分利用效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侧柏、柠条、油松、刺槐、紫穗槐、白榆、沙棘和山杏。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树种苗木的各项生理指标研究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大部分树种苗木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增加。,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曲线不相同,其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变化趋势遵循二次项模型。在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对光强

变化的响应与土壤水分条件基本无关,敏感性较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 光合作用对光强响应的敏感性增强。 .确定了刺槐与侧柏在干早、半干旱地区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适宜土壤水分条件和林地土壤水分管理标准: 刺槐适宜的SwC闭值为11.0%~15.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52.0%~ 74.0%),最适SWC为13.0%(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62.0%)左右;所允许的最大土壤水分亏缺SWC为1众O%(近于田间持水量的48.0%)左右;土壤水合补偿点为4.5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21.7%)左右。侧柏适宜的SwC闭值在9.5%~13.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45.0%一64.0%之间;最适的SwC在10.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50.0%)。所允许的最大土壤水分亏缺SwC为8.5%左右(田间持水量的40.5%);土壤水合补偿点3.91% (近似于田间持水量 的18.6%)左右。,林地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划分为:冬季土壤水分稳定期(头年12月至翌年3月上旬)、春季土壤水分损耗期(3月中旬至6月下旬)、夏季土壤水分恢复期(7月、8月和9月上旬)、秋季土壤水分消退期(9月中旬至n月下旬)4 个阶段。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垂直变化划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30cm 左右的土层)、土壤水分活跃层(30~SOcm左右的土层)、土壤水分过渡层(80~ 18Ocm的土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180cm或更低土层以下)4个层次。 .调查不同密度刺槐林分林下植物状况,研究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 指示作用,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其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减小的趋势,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逐步由典型的中生植物向早生植物过渡,反映出高密度林分林地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