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章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后思考题(By:Celine)1犯罪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犯罪现象(2)犯罪原因(3)犯罪对象
2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应如何表述?为什么?
答: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之所以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因为:(1)犯罪学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是由犯罪问题的特点决定的。(2)犯罪学的综合性是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3试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相互关系?
答:(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1)从学科性质上看,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科学,它以刑法规范为依据,研究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法之间的相互关系(2)从研究内容上看,首先,在所研究的犯罪行为的外延方面,刑法学研究的是法律现象,是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而犯罪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犯罪。(3)从研究方法上看,刑法学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而犯罪学则采用事实分析法,即经验型的研究方法。(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1)刑法学为犯罪学研究提供了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刑法学研究所运用。
4试问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相互关系?
答:(一)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区别: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刑事政策学主要研究为预防犯罪而对犯罪采取的各种刑事政策。刑事对策研究的任务就是剖析、评价、批评现行的刑罚及其制度,完善刑罚手段,优化刑罚制度。犯罪学则通过全面揭示犯罪的原因,有的放矢的制定各种防控犯罪的社会政策,构建完整的犯罪防控体系,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犯罪学研究的内容较刑事政策学广泛。(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联系(1)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犯罪行为概念是一致的(2)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是制定和实施刑事政策及刑事政策研究的基础。总之,犯罪学对犯罪研究及犯罪对策的研究较之刑事政策学更为广泛和全面,同时,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为刑事政策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刑事政策学对刑事政策的研究也丰富和发展了犯罪学的内容。
5试述犯罪学产生以前中外犯罪研究的历程?
答:人类自有犯罪现象存在之时,就开始了对其研究的历史。犯罪学研究的漫长岁月以18世纪作为时间分界,18世纪以前称为犯罪的研究,18世纪以后称为犯罪学的研究。(1)18世纪以前欧洲的犯罪研究,又称为西方古代犯罪研究。其研究历程被概括为四个

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封建神学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2)18世纪以前中国的犯罪研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犯罪研究,其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先秦时期和以后的封建制时期。
6现代犯罪学派在犯罪学研究中有何特色?
答:(1)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2)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3)广义犯罪学的观点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流(4)犯罪学早期研究思想在衰落之后又有所复兴(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
7简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概况?
答:新中国成立以后,犯罪学研究一直未能展开,一般认为,归纳起来原因有二:一是受前苏联社会科学研究中“左”的思想的影响,对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和理论持排斥态度,视犯罪原因研究为禁区。二是受特定时期较为安定的治安形势和阶级斗争主宰一切的政治形势的影响,犯罪研究的迫切性尚未显露。30多年来,新中国犯罪学迅速发展,成就显著:犯罪学各类团体和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犯罪学的研究人员不断增多,大量著作和文章相继出版和发表;多种相关杂志创刊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各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犯罪学课程,将犯罪学研究引向深入。
8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观念和原则有哪些?
答: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观念包括:(1)坚持唯物论观点(2)坚持辩证的观点(3)坚持系统的观点。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
9简述犯罪研究的方式及其内容?
答:(一)调查研究。依据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法在犯罪研究中运用一般分为三类,即实验室试验法、模拟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10犯罪研究的具体犯罪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它们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一)犯罪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二)犯罪研究中的资料分析方法。犯罪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
11试论犯罪现象的属性?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观点,犯罪现象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属性。(1)历史性:犯罪现象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第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现象不断发展演变

。(2)政治性:犯罪现象受到政治集团的影响。阶级性是犯罪政治性的集中体现,影响着犯罪现象的变化。第一,从犯罪的界定看,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法律所反映的都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从犯罪的发展变化看,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看,对犯罪的界定,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3)社会性:犯罪现象产生、变化原因、条件、犯罪危害都体现着社会性。第一,导致犯罪的发生、发展不是自然的和生物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第二,犯罪在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时,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第三,从具体的犯罪类型看,多数犯罪行为往往直接侵害的是各个阶层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这些犯罪所危害的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安宁和利益。(4)文化性:犯罪标定受文化的影响,每一国家的法律无不打上了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的烙印,因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就导致了不同犯罪观。对于同一种行为,不同的文化就可能出现不同的法律标定。
12怎样理解犯罪的起源和归宿?
答:犯罪的起源:犯罪不是与人类的社会同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讲,犯罪是统治阶级,源于自己的利益、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而进行评价的一种行为,是法律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标定。犯罪的归宿: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犯罪同阶级、国家、法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的。犯罪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存在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之后,阶级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消失,法这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同样由于没有必要,也便随之消失。因此,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自然也要消亡。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
13何为犯罪暗数?犯罪暗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犯罪暗示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犯罪暗数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有的是因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有的是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还有的是警察部门工作效率不高,统计不准,以及为了“自身利益”对犯罪数量有意截留等。
14犯罪现象有哪些表现及特征?
答:(1)犯罪数量与统计特征(2)犯罪成员状况及特征(3)犯罪侵害对象与特征(4)犯罪组织形式与犯罪方式及特征(5)犯罪空间及特征(6)犯罪时间及特征(7)犯罪类型结

构与特征(8)犯罪后果及特征(9)犯罪动态及特征
15新中国犯罪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犯罪现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犯罪的变化大体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1950—1976年)。第二,改革开放至市场经济确立后时期(1977—2003年)。
16改革开放以后犯罪有哪些新特点?
答:(1)社会转型期犯罪数量大幅度增长,社会损失严重(2)权力资本化犯罪突出(3)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4)群体性犯罪增多(5)犯罪组织活动公开化,一度控制着部分区域(6)犯罪运作的市场化(7)犯罪手段更加残忍,丧失人性(8)犯罪人员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17联系实际分别说明犯罪的起伏律、消长律、辐射律。
答: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生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犯罪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犯罪的辐射律是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一种犯罪规律。其具体特征是扩散快,波及面广。有了第一起绑架人质案后,便会发生连锁反应,连续发生。卖淫、嫖娼活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仅在沿海局部地区有所发现,且十分隐蔽。从1981年起,开始在沿海城市发展蔓延;1983年后,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出现了卖淫、嫖娼活动;1987年后,卖淫、嫖娼遍及城乡
18什么是犯罪人?它有哪些类型?简述其特征
答: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实施标准的一切人。犯罪人都有实体的犯罪人、拟制的犯罪人和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三种类型。特征:(1)犯罪人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特征(2)犯罪人的法律观特征(3)犯罪人的文化特征(4)犯罪人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5)犯罪人的需要、兴趣特征(6)犯罪人的智力、意志特征(7)犯罪人的年龄和性别特征(8)犯罪人的家庭和人际关心特征(9)犯罪人的职业与社会地位特征
19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有何区别?它有哪些特征?它与犯罪现象及犯罪动机有什么关系?
答:在刑法学中,只指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而在犯罪学中则不仅包括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违法行为以及一切严重不良行为。二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由它们的宗旨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决定的。
犯罪行为的特征:(1)社会危害性特征(2)形式多样性特征

(3)传染性特征(4)违规性特征(5)社会性特征(6)生物性特征。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而犯罪行为则是犯罪动机的外在表露与显现,因此,二者的关系与联系极为密切。没有犯罪动机,犯罪行为便难以发生,没有发生的根据和依据;反之,没有犯罪行为,犯罪动机也无以表现,它只能停留在心理阶段自生自灭。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犯罪行为时犯罪动机外化得结果,它来源于犯罪动机的发生和存在。
20试述犯罪行为机制。
答:犯罪行为机制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和运行的机制。所谓机制,乃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和有机结合,并形成应具有的功能的一个综合、抽象的概念。犯罪行为机制,则是反映犯罪行为诸要素及其与之紧密相关、不可或缺的其他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概念,主要用于说明犯罪行为机制构成要素与犯罪行为发生原因有机联系的自然状态与作用等问题。犯罪行为机制涉及犯罪行为发生和存在的环境与行为载体(行为的实施者)个性品质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作用。犯罪行为机制,包括促使犯罪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和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构成了犯罪行为机制的整体。
21什么是犯罪原因?它有哪些特征?其基本范畴和研究意义是什么?
答: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犯罪原因的特征:(1)因素的释能性(2)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3)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
基本范畴是:(1)犯罪根源(2)犯罪原因系统(3)犯罪原因等级。研究意义:(1)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犯罪原因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3)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4)全面、准确的研究犯罪原因,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22什么是犯罪原因系统?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它的构成要素和层次是什么?
答: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犯罪原因系统指出了犯罪原因具有系统性,既排除了犯罪原因单因素论片面性的错误,又排除了犯罪原因多因素论简单相加机械性的错误,反映了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彼此相互联系和不同的作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推动犯罪发生和合力的实际情况。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层次:(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条件(4)犯罪的相关因素。
23 犯罪原因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1)决定犯罪现

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2)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3)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4)犯罪的相关因素与犯罪原因的联系对犯罪的产生只具有间接影响作用。总之,犯罪原因系统结构各要素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的,而不是毫无联系、各自独立存在、在犯罪中单独其作用的。
24什么是犯罪动力?它发生所依据的原理有哪些?其实质和结构模式是什么?
答: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1)惯性原理(2)加速度原理(3)内动力原理(4)引力原理。
犯罪动力的实质是犯罪原因功能和作用 的反应形式。
犯罪动力的结构模式:犯罪动力=(犯罪的内驱力-犯罪的内控力)+(犯罪的外诱力-犯罪的外控力) 或者:犯罪动力=(犯罪的内驱力+犯罪的外诱力)-(犯罪的内控力+犯罪的外控力)。
25本书介绍的国外学者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哪些?
答:(1)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2)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3)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4)犯罪心理学理论观点。
26什么是犯罪的社会原因?简述其特点和研究意义?
答: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犯罪社会原因的特点:(1)它不是自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关系结构的规定性。它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起必要作用(2)它是引起动机的刺激诱发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引力和助力。(3)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可调整的,受国家和社会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左右。(4)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尤其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研究犯罪社会原因的意义:理论意义:(1)可以从反面,即从社会自身的缺陷方面深化对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认识,查出社会机体中存在的弊端,为改造社会提供具体的理论根据。(2)从预防和控制犯罪方面来说,可以深化对犯罪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从而能会更好的揭示犯罪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社会原因在这些规律中所起的作用,确定采取什么对策才能消除其在犯罪发生中的相关作用,以更好的防止其发生.实践意义:(1)制定预防、控制和治理犯罪的措施和对策,消除犯罪的社会原因,有效地治理犯罪。(2)矫治犯罪人,为有效的改造犯罪人创造条件。(3)对刑事立法起推动作用。
27试述社会制度、社会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答:社会制

度是个综合概念,反映特定社会的社会本质。社会制度对犯罪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制度上保障了人们的共同需求,限制和制约社会产生犯罪现象。而剥削制度,不管它属于哪种形态的社会制度,都与犯罪有密切的联系,甚至会成为规定犯罪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与犯罪的关系:(1)经济因素与犯罪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正是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有了剩余财产,但剩余财产又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而只能满足一部分社会成员的需求,这才引起了贫富不均,所以它才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争斗和掠夺,造成了剥削。因此,它为社会上的犯罪创造了前提和条件。(2)经济与犯罪的增长的关系。作为条件,经济增长或负增长同犯罪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条件对犯罪原因起强化作用,是犯罪的依托,但它又不决定犯罪,所以经济与犯罪既有联系又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它只有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起作用。(3)经济现象中的消极因素是与犯罪相联系的因素。
28商品经济和私有经济对犯罪有哪些影响?
答:经济现象中存在消极因素,特别是商品经济现象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同犯罪具有广泛的联系。(一)商品经济方面的作用。(1)商品货币的诱发作用(2)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3)商品竞争激发犯罪(4)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会刺激一些人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如高消费、“能挣会花”、尽情享乐等。(5)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泛化和滥用。(二)私有经济的消极作用(1)私有经济与剥削现象紧密相连(2)私有经济产生的剥削,激化了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犯罪大量产生(3)私有经济业主,由于唯利是图思想的驱使,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常常干出违法犯罪的勾当,破坏法律、蔑视道德(4)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有了钱财,追求奢侈生活,骄奢淫逸,嫖娼、纳妾,进行犯罪活动(5)私有经济业主,由于有钱缺权,便采取以钱开路的手段,腐蚀国家干部,导致社会腐败风气盛行。
29什么是文化?它与犯罪有什么关系?
答: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是通过人类彼此协作、满足个人所属的社会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里人类的需要,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公认方式。文化与犯罪的关系:文化对犯罪有重大影响。它与犯罪的关系往往以传统道德、习惯、法律、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为基础。其表现,主要是由文化冲突造成的,文化冲突一般又是文化规范的冲突。文化冲突常常把发生在某一个文化集团的行为规范

扩展到另一个文化区域,或者其成员迁移到另一个文化区域,也有的发生在相邻的文化集团结合处。同时,在同一文化集团内部,由于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产生新的文化,同原有的文化也会发生冲突。
30简述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答:社会环境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这两种社会环境都对犯罪产生影响。宏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背景的影响,比较间接;微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是具体的影响,比较直接。犯罪与微观社会环境紧密相连。这种微观社会环境决定和影响个人品质,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对人的社会化有重要将影响(2)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激发和控制的作用。因此,不良的微观社会环境和普通微观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是人的不良道德品质产生的直接基础,它既能诱发人的犯罪动机,又能为犯罪结果的实现提供便利条件。
31简述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
答:(1)不良的认识与犯罪(2)畸形的需要与犯罪(3)犯罪动机与犯罪(4)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与犯罪(5)消极的心理状态与犯罪。
32影响犯罪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犯罪的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形特征、内分泌功能、智力水平、神经系统、遗传等因素。
33什么是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对犯罪有什么影响?
答:精神障碍,又称广义的精神病,是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出现障碍的疾病。精神障碍患者在发病期间,心理活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认识能力、自知能力和自制能力减弱或丧失,可能会实施国家法律禁止的行为。目前有关精神病人的违法犯罪状况还没有完整的统计资料,但从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的典型调查中,可以看出该问题的严重性。一段时间以来,精神障碍者的社会危害行为日益增多,特别是其中一些重大或特大案件,如杀人、毁物、纵火等,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也严重威胁着社会治安,从而引起犯罪学学者的关注。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应采取相应的保护、医疗和监护措施,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对维护社会治安有着重要意义。
34简答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答: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此处的犯罪行为并不仅限于形式犯罪。二,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害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三,犯罪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四,犯罪被害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社会。
35试述犯罪被害现象的表现形式。
答:(1)犯罪

被害现象的数量指标。犯罪被害现象的数量指标是衡量特定时空下被害发生数量、被害严重程度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准。它表现为四个指标,即被害数量、被害率、被害死伤率和被害死亡率。(2)犯罪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犯罪被害人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概括是为了确定重点被害人群、分析被害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3)犯罪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特征。根据研究发现,个人出现于公共场合的频率与被害风险成正比,与参与家庭活动的多少成反比(4)犯罪被害人的人格特征。它是在个体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个人综合特质(5)犯罪被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害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是为了确定易发案的时间、区域以及具体地点,揭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被害发生过程,分析被害发生的原因所在,以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6)被害后果。被害后果的研究为查询被害原因,尤其是为公正司法裁判、合理赔偿予与补偿以及恰当的被害援助提供依据,并可能有效避免被害人重新遭受犯罪侵害。(7)再次被害、重复被害和多次被害。对重复被害和多次被害的研究是为了寻求此类被害人的特征以及被害原因所在。(8)被害单位。单位是犯罪被害人的种类之一,因此,被害现象中就不能不包括被害单位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各种表现。
36试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答:被害人与犯罪人是犯罪现象的矛盾统一体,对许多犯罪的发生,被害人起着不同程度和形式的作用;同时,犯罪人和被害人在特定的情景下还会发生角色转变,互相向对方的角色转变。许多犯罪与被害现象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互动的结果。以被害现象的发生过程为依据,在有互动关系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中表现为被害前、被害中和被害后的互动关系。(一)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二者的交往关系中。许多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有一定的交往关系。(二)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类型:(1)激烈反抗(2)顺应(3)巧妙应对。(三)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被害人对犯罪人采取了何种应对措施,犯罪人又是如何反应的。被害后被害人最经常采取的措施是告发,通过告发希望犯罪人受到应有的惩处,并得到相应的赔偿。被害后被害人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息事宁人。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私了”也是被害人经常采取的处理方法。


37简答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角色转换的类型。
答: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类型可以分为: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循环型。
38试述犯罪被害因素。
答:犯罪被害因素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被害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特征,急躁、轻浮、粗心等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特征,又有被害方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朋友以及司法制度等社会因素;于此同时,被害的发生还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环境,被害条件也是其必要组成部分。不过,无论犯罪被害因素的内容多么广泛,也无论这些因素是表述被害方的自身因素、社会因素、被害条件,还是被害的诱发性、易感性,它们都是被害方存在的导致犯罪人犯罪的各种因素,而不是传统犯罪学中以犯罪人为视角的犯罪原因,对它们的研究必将拓展犯罪原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完善犯罪原因体系。同时以此为基础的被害预防较之传统的犯罪预防,也将具有可操作性强、公众参与度高、成本低等特点。
39什么是犯罪预测?简述其特点、意义和作用。
答:犯罪预测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式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犯罪预测的特点:(1)现实性(2)示导性(3)结果的可变性(4)复杂性。犯罪预测的意义:对犯罪进行预测,是犯罪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犯罪形势和社会治安的好坏,一般是以犯罪率的升降为标志的。犯罪率的升降,除与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有关外,特变是与社会控制有关。在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社会控制机制的水平不仅取决于控制的手段,而且还取决于犯罪预测和对策。做好犯罪预测对做好犯罪预防工作和制定犯罪对策、治理犯罪,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犯罪预测的作用:(1)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创造条件(2)为制定犯罪对策、采取防控措施提供预测依据。(3)为犯罪预防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40试述犯罪预测的内容、分类及预测所依据的原理。
答:犯罪预测的内容:(1)犯罪预测指数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2)预测犯罪原因、条件的变化趋势(3)预测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4)预测犯罪手段的变化趋势(5)预测犯罪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危害性程度(6)预测社会治理犯罪的能力。犯罪预测的分类:(1)犯罪预测按照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两类(2)犯罪预测按照时间范围划分,可分为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中期

犯罪预测和长期犯罪预测。(3)犯罪预测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侵害客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对策、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结构预测和犯罪危害程度预测,等等。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1)可知性原理(2)系统性原理(3)连续性原理(4)类推性原理(5)因果性原理(6)矛盾可转化原理(7)可控性原理。
41简述犯罪预测的方法。
答:(一)经验判断法(1)个人直接判断的一般方法:1,相关推断法2,对比类推法3,比例推断法(2)集体经验判断法:1,意见交换2,意见测验3,意见汇总(3)专家调查法(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1)时间数列的模式和分析(2)平均法:1,算术平均法2,移动平均法(3)指数平滑法:1,一次指数平滑法2,多次指数平滑法(三)因果分析预测法。
42什么是犯罪预防?简述其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的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犯罪预防的重要性:(1)犯罪预防可避免和减少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2)犯罪预防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3)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犯罪预防的可能性:(1)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哲学依据。(2)犯罪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分析研究犯罪原因、犯罪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与方法。(4)预防犯罪的实践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5)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6)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3犯罪预防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
答:犯罪预防应遵循的原则:(1)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要求犯罪预防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2)讲究效益原则。从犯罪经济学的理论来说,犯罪预防的经费是国家和社会为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而支付的成本,其目的在于获得收益,即减少犯罪造成的损害。因此,在犯罪预防措施的制定和操作上,都要体现经济规律,按照效益原则办事,本着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的要求进行。(3)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与犯罪作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战胜犯罪分子的可靠保障,是专业预防的坚强后盾,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4)讲究科学原则。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究科学。只有讲究科学,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取得最佳

成效,这是普遍规律。因此,预防犯罪工作也必须讲究科学,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5)法制原则。依法办事是法制国家的要求,使犯罪预防做到有法可依,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对现有的相关法律也要加以完善。(6)打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都十分重要,但必须要明确二者的关系,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辩证的对待。要清楚打击起治标的作用,预防起治本的作用,所以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44犯罪预防分类的标准有哪些?根据不同的标准,犯罪预防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1)依据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和犯罪后预防。(2)依据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不同划分,可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3)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4)依据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不同,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
45试构建犯罪预防的实践体系.
答:(一)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应树立的观念。我们认为要树立的新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点:(1)产业化观念(2)进攻性观念(3)社会化观念(4)系统性观念。(二)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应抓的重点问题:(1)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2)犯罪预防社会责任的分解与落实(3)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4)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和控制(5)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6)加大对现代防范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推广(7)对城乡结合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重视。(三)开展“三抓三促”工作:(1)抓点、线、面相结合,促进社会面防控能力的突破(2)抓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促安全防范能力的突破。(3)抓管、控、治相结合,促治安管控能力的突破。
46试述当代国外犯罪预防的理论与实践。
答:一)三级犯罪预防理论。三级预防理论分为三个层次:(1)鉴别犯罪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是对已经表现出犯罪征兆的人进行鉴别,并采取预防措施。(3)主要是针对已然犯罪人的重新犯罪实施刑罚预防。二)犯罪预防的二元模式:1,针对犯罪人的预防措施。分为三个阶段:(1)犯罪前阶段(2)犯罪征兆阶段(3)犯罪或重新犯罪阶段。2,针对犯罪情境的预防措施。(1)犯罪前阶段(2)犯罪征兆阶段(3)犯罪或重新犯罪阶段。3,针对被害人的预防措施:(1) 被害前阶段(2)被害征兆阶段(3)被害或再次被害阶段。三)情境犯罪预防。1,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1)理性

选择理论(2)日常行为理论。2,情境犯罪预防理论。(1)增大犯罪的代价(2)增加犯罪的风险(3)减少犯罪的收益。四)“破窗理论”和“零容忍”。1982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詹姆斯-威尔逊教授提出了“破窗理论”。威尔逊认为,一扇没人去修理的被打破了的窗户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说明没有人在乎它。于是,它便会招来新的更大的破坏行为,并很快发展为更为严重的犯罪。
47试述当代中国犯罪预防的理论与实践。
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中国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主体方面,明确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而是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个部门、各人民团体和全社会的力量,参加社会治安工作,即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齐抓共管。(2)就治理方法和手段来说,要充分利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来整顿社会治安。(3)就通过治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不但要打击犯罪,而且要改造罪犯,挽救失足者,控制和减少犯罪的因素和条件,预防犯罪,减少犯罪,争取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的稳定好转。
48试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观察、分析和处理治安问题必须遵循的准绳。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1)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原则。(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的工作。
49什么是犯罪的防控系统?
答:犯罪防控系统,是以综合治理方针为指导,在参考各家预防体系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而构建的。它依据防控措施在犯罪预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发挥的功能的不同,将其不同构成排列在不同的层面上: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抑制犯罪动机;第二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限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阻却已决意犯罪的人犯罪欲念外化为犯罪行为;第三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防止已然犯罪人重新犯罪。这三个层面的措施,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了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形成了严密的犯罪防控系统。
50犯罪防控系统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道防线——抑制犯罪动机。一)宏观性预防。(1)政治方面,着力克服社会弊端,建立健全社会行政管理组织系统。(2)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生产

力,调整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3)思想文化方面,倡导主文化,突出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引导、抑制亚文化,遏制反文化。(4)法制建设方面,完善立法,加强普法教育,严格、公正执法,强化刑罚一般预防效果。(5)社会发展方面,要注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协调发展。二)微观性预防。(1)家庭预防(2)学校预防(3)社区预防(4)社会组织预防.三)及时化解矛盾,防止酿成犯罪。(1)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的化解矛盾体制——人民调解委员会。(2)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构建(3)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和成效。第二道防线——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一)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的预防措施。二)加固目标的物防与技防措施。三)贵重物品标刻与现金流通替代的预防措施。四)楼群地区实行公寓式管理。五)加强对犯罪分子易涉足场所的管理控制。六)人力防控系统。七)个体的自我防范——被害预防。第三道防线——预防重新犯罪。一)正确适用刑罚,发挥刑罚的特殊威慑作用。二)加强罪犯的改造工作。三)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教育和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