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三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一

让传统文化星光“再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性何种的历史星河中,有一束星光从未熄灭,它只是默默的在哪里闪烁着光芒。他的光透过了重重云雾,照射入华夏民族的心房,并在此植根,永不磨灭。它便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者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存高远;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精神;有陶渊明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洒脱。诗词文学之精华流传至今,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诗词文化的平平仄仄跨越了千古与今人对话,彰显其情感与精神。这就是传统诗词文化在时间跨度上的价值超越。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传统节日是融合了各个不同时代的人民的美好祝愿与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支柱。它行走于华夏儿女心中,谁能否认它存在的价值?

说起“否认”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不由想起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对传统文化全盘否认的极端行为。他们全盘否认了传统文化,忽视了其存在的价值与精华,并且幻想全盘西化。连民族的精神与根基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又怎么会成功呢?

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诗词文化对于所处时代的感受与表达,包含了文学界生生不息的动力,包含了中华儿女的情感,更是包含着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所以我们要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而对于高考中新添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我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局限在当代星光“再现”。它以新的形式与方法,再次发挥其所包含的民族情怀的作用,再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是再一次的弘扬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在当代的学生身上“再现”。

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考验在当今时代再次发挥光和热。而我们所需做的,便是秉承它的内涵并且发扬。我们要以此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的,追求卓越的,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让我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星光照亮更广阔的中华大地吧!

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品格,往往对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变革和社会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至今的十余年间,始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大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8年,是杨赤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年,他提交给大会的第一件提案就是《关于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此后每年全国两会上,他都要就此发表见解,提出建议。2017年8月,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

“有了好政策,举措应跟上,落实要到位。”杨赤在欣喜之余也有忧虑。将传统戏曲送进校园,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年又一年,杨赤在为传承传统文化鼓与呼的同时,也在默默身体力行着。2018年,杨赤所在的大连京剧院将更多的传统剧目送到校园,在70余所大中小学校中开展传统文化讲座40余场,进行演出50余次,更是与12所学校建立合作,打造京剧特色学校,安排大连京剧院专业演员每周一次到学校,带领学生们排练属于他们自己的京剧曲目。

在将传统文化于学校中宣传普及推广的过程中,杨赤发现,一些院校的青年老师缺乏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不足以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于是,今年的全国两会,杨赤撰写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传统文化师

资培养的提案》。

在杨赤看来,首先是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培训等途径,下大气力培养现任在职教师的文化自信,并形成定期培训的规范化制度。鉴于传统文化知识断层由来已久,杨赤特别强调,要在各级各类院校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

“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和研究学者走进校园,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接班人。”杨赤建议,文化与教育主管部门要与担负传统文化弘扬与推广的艺术院团、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大中小学)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机制,搭建传统文化师资培养稳定的教育平台,调动相关各方共同为传统文化师资培养贡献力量。

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三

1、陶宗仪持之以恒

宋元时2113期,有个叫陶宗仪的5261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4102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1653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2、公明仪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

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

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3、萨都刺一字之师

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