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各区域族群文化的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写作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各区域族群文化的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
研究》论文写作说明
《闽台各区域族群文化的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研究》这一论文可以论述闽都、闽南、客家、莆仙、闽北等族群中任一族群的某一文化现象在台湾的传播和认同及互动。
1、物质文化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主要可涉及由福建地区某一族群的生产技能在台湾的传播。如台湾漆器的生产技术就主要源于福州,现今台湾鹿港、大溪等地的木器涂装技术和各地庙宇的涂装,仍然保留不少福州漆器工艺的风格。莆田的木雕向来以“精微透雕”著称,许多雕工精细的明代妈祖像、匾额等至今存留在台湾的天后宫中。
2、制度文化方面:幕僚是中国古代官署里没有官职的佐职人员。在清代,幕府制度几乎成为职官制度的延伸和组成部分。台湾民间曾有“无福不成衙”的说法。就是说清代台湾各级、各地、各种衙门里几乎都有福州人士担任教职或者幕友。有学者统计,由福州人士担任的台湾教职任数(186任)约占台湾教职任数(641任)的29%。清代福州历史文化名人陈衍、郭宾石(这二个人的家都在三坊七巷)等福州人士都曾到台游幕。
3、语言方面: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800多
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的使用人数之和,占台湾人口的90%以上。
4、家族文化方面。移入台湾的家族,都承袭祖籍的郡望、堂号,以及辈分,标榜自己的渊源、洐派,并定时回乡祭祖扫墓,延修族谱,以示不忘根本。家族活动,既强调了与原乡宗族的认同,也形成了在台湾的巨大凝聚力。
5、民俗方面:民间习俗是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形态。比如清明祭扫、端午插艾、七夕乞巧、中秋赏月、中秋赏月、重阳凳高等等。如漳州地区七月七日乞巧节有“煮豆结缘”的习俗,伴随着漳州人移民台湾,台湾也有煮豆结缘的习俗。
6、宗教文化方面:移民的过程也是移神的过程。根据台湾学者林衡道的研究:台湾民间信仰所供奉的神明共有247种,而在这247种神明中,除去极少数的神属于台湾独有者之外,其他大部分是闽粤两省传来的,其中又以福建为最多。台湾出版的《台湾寺庙大全》登录的全岛5673座寺庙中,其祀奉的主神超过50座寺庙的有20尊;观音佛祖595座,天上圣母(妈祖)519座,福德正神421座,玄天上帝413座,关圣帝君366座,保生大帝165座,三山国王135座,中境元帅120座,神农大帝112座,清水祖师100座,玉皇大帝81座,三官大帝79座,延平郡王(郑成功)74座,李府千岁69座,开漳圣王56座,城隍55座,王母娘娘55座,广泽尊王52座,孚佑帝君52座,王爷690座。
7、文学艺术方面:从雅文化看,明清时期,宦游台湾的福建文人学士,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文范式引入台湾,采风问俗,咏怀述志。从俗文学来看,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都是在移民的带动下融合了原乡的母题、原型和语言,再发展出新的异本。
8、戏曲歌舞方面:以歌仔戏为例,歌仔戏是惟一诞生于台湾本土的戏种,但歌仔戏的根还是在闽南。先是漳州一带的锦歌盛行于台湾,在街巷之间流动清唱,称“歌仔”,后来吸收同安传入的车鼓阵,安溪传入的采茶歌舞,形成了可以在广场表演的“歌仔阵”。再后,吸收了梨园戏、四平戏、乱弹的剧目和表演形式,形成有生、旦、丑三个行当的“三小戏”,歌仔戏便逐渐形成。可见,作为台湾惟一的地方剧种,也来源于闽南。
根据以上整理的内容,大家可做的选题很多,比如:台湾的妈祖信仰,莆仙木雕工艺在台湾的传播,台湾歌仔戏与闽南,闽南话在台湾的发展演变,闽台普渡斋祭等等等等,不一一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