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甬发改社会〔2007〕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

报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二月八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框架下,制定本规划。

一、宁波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在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有力推动下,宁波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体制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三大问题,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实力显着增强,基本完成了

“夯实基础、做大规模”的任务,有效解决了学龄青少年“有书读”的问题。教育发展各项主要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宁波教育事业“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十五”期间,我市相继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一)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显着提高。

1、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普及9年义务教育到普及15年教育的跨越。普及了从3年学前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5年教育,均衡发展程度逐步提高。200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22%,净入园率达到%;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和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到%。

2、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我市普通高校发展到13所,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例达到46: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基本确立了全省高等教育副中心城市的地位。

3、职业教育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层次和规模双重提升的跨越。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一直稳定在1:1左右,独立设置的中职学校从99所整合到41所。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得到双重发展,专业结构得到优化,紧缺专业得到开发,与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结合日益紧密。

4、公民教育实现了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四个层级和学校、行业、社区、网络四大系统组成的区域终身

教育体系,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青壮年人数达到120万人次左右。

5、民办教育实现了从初创期向成熟期的跨越。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成为宁波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许多起点高、规模大、管理规范的民办学校和办学品牌。2005年,全市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619所,其中,全日制民办中小学133所,在校生总数达到万人。

6、办学方式实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跨越。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远程网络教育扎实推进,优秀教育资源网上共享和高教园区校际资源共享基本实现。国内外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内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基本建成,国(境)外学生来甬就读人数逐年增加。

(二)教育保障条件明显改善。

1、较好地解决了教育体制单一问题。大力创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得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内部活力进一步增强。

2、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问题。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经费40亿元。全市义务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基本完成,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11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省教育强县,享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优质资源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70%和

75%。高教园区(南区)基本建成,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3、基本解决了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政府投入逐年增加,财政主渠道作用日益发挥,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不断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建立。2005年,全市教育总收入达

到82亿元,其中,财经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53亿元。

4、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力量不足问题。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高一级学历比例分别达到%和%。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形成,高校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教师管理制度日益健全。

(三)教育发展重点环节逐步加强。

1、素质教育初步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基本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中职学校“双证”制度全面实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人才培养体系渐趋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建立,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2、农村教育逐步加强。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改造农村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全市90%以上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中心成校。启动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基本形成了种类齐全、覆盖广泛的农民培训体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

3、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多元化助学帮困体系基本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二免一补助”政策每年

使万名学生受惠,城区特困、低保家庭子女免费接受12年教育,高校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在公办学校就学人数达到67%。

二、“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宁波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宏观发展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我国经济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日趋深入,国际化程度将日益提高。针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各种社会资源供给仍然不足的状况,国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发展策略,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城市发展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而要素制约日益严重,急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急需得到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急需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我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的优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增加教育供给种类,丰富教育供给形式,提高教育供给水平,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宁波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