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化学成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
现已从国产人参根中分离出10种人参皂甙:.Ro、Rbl、Rb2、Rc、Rd、Re、Rf、Rg,、Rg2、R勘。其中mg3为首次从人参根中提得。从人参根茎中分离出Ro、Rbl、Rb2、Rc、Rd、Re、Rgl、Rg2等8种人参皂甙,其中Ro、Rg2为首次从人参根茎中提得。从人参茎叶中分离鉴定出Rbl、Rb2、Rc、Rd、Re、20一glc—Rf、Rgl、Rg2、Rg3、Rhl、Rh2、Rh3、OR一人参皂甙Rh2和人参皂甙F2等14种单体,其中Rg2、20一glc一酣、Rhl、Rg34种为首次从人参茎叶中提得。从人参花蕾中分离出Rb2、Rb3、Rc、Rd、Re、Rg2、20一glc—Rf等7种人参皂甙,其中Rb3、Rg2、20一glc—Rf为首次从人参花蕾中提取。从人参果实中分离出Rbl、Rb2、Rc、Rd、Re、Rgl、Rg2、20一(R)一Rg2等8种人参皂甙,其中Rbl、Rg2、20(R)一Rg2为首次从人参果实中提得。我国学者又从国产红参中分离出白参所不具备的特征性成分即Rh2、20(R)一Rg2、20(R)一Rh,和20(R)一原人参三醇。这说明,人参经炮制后,某些皂甙构型发生了变化。
对人参皂甙以外的其他有效成分也进行了详尽研究,例如,从人参各部位中分离出以倍半萜类为主的40余种挥发性成分,29种无机元素,18种氨基酸,发现人参各部位均含有人参多糖,从新开河参中首次分离提取出人参多肽工和多肽Ⅱ;从人参茎叶中首次分离得到三种人参黄酮化合物:山柰酚、三叶豆甙、人参黄酮甙。无疑,上述化合物的分离与提取,为人参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在人参药理作用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揭示了人参对机体内环境作用机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及抗肿瘤作用等。同时,从人参生物学活性的现
代水平上,分别查明了人参各种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例如,人参皂甙Ro具有抗血栓、抗凝血酶及解毒作用;Rb。具有抑制中枢神经、催眠、镇痛、解热、促进血清蛋白合成等作用,抑制中性脂肪的分解及促进胆固醇的合成;Rb2具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促进RNA 和DNA的合成;Rc具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促进RNA、DNA和血清蛋白的合成;Rd可增强免疫受抑小鼠的细胞功能;Re抑制中枢神经,促进RNA、DNA合成;Rgl兴奋中枢神经,促进疲劳恢复,促进RNA和DNA合成;Rg2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Rh2对Morris 肝癌、恶性黑色素瘤、人子宫颈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人参多糖对$180、EAC和V一14等试验肿瘤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强环磷酰胺的抗肿瘤作用;人参多肽具有胰岛素的作用,可治疗糖尿病;人参黄酮能显著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人参挥发油中所含的口一榄香烯对$180、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另外,肯定了人参芦头无催吐作用,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与人参根完全相同,从而改变了人参去芦入药的传统约束。
人参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854年,美国学者Garriques(1854)从西洋参中分离得到一种无定形粉末状化合物,将其命名为人参奎隆(panaquilon)。之后,Davydow(1889)从乌苏里地区采到的人参中也分离得到同样物质。20世纪初Asahina等人(1906)报道了从人参中分离的一种皂甙类成分,水解可得到前皂甙元及葡萄糖。从1915~1920年间,Kondo 等人(1915、1918、1920)也研究了人参的化学成分并分离得到一种皂甙,经水解得到一结晶性皂甙元和葡萄糖。1930年Kotake等人分离得到一种无溶血作用的皂甙,命名为人参辛甙(panaxin)。该成分在稀盐酸条件下水解得到一个次级甙a一人参辛甙(a—panaxin),后者再用浓盐酸水解得到一个含氯人参皂甙元C30H5303C1。此后,人参的化学研究陷入
了短暂的停滞时期。在此期间,人参的药理学研究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50年代,前苏联学者Brekhman及保加利亚的Petkov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西方人士对人参的重视,也激发了人们对人参活性成分研究的兴趣。1961年H6rhammer,Wagner 及Lay研究了人参的皂甙元,并认定甙元之一为齐墩果酸。1962年Wag—ner和Roth分离得到另一种皂甙元,命名为人参醇(panax—01),推测出其分子中含有2个或3个羟基及一个醚环。同年,Elyakov(1962)等人报道了人参皂甙的分离研究,将分离得到的皂甙定名为人参甙(panaxoside)A--F。从这些皂甙中水解得到一种皂甙元,命名为人参甙元B(panaxogenm’B)。自此,人参的化学研究开始进入黄金时期。1962年,Fujita,Itokawa 及Shibata开始报道人参研究结果。同时期,我国学者沈阳药学院姚新生等人,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他们首次从国产人参中分离出两种单体人参皂甙,命名为人参皂甙A及B,并且对皂甙B的化学结构做了研究,其结果见报于1964年,与日本学者后来得到的人参皂甙一Re一致。后来这一工作由于社会动荡被迫中断了20年。此间,日本学者在人参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先后从人参中分离出19种单体皂甙,按照各人参皂甙在薄层层析谱上Rf值的次序命名:从层析板的原点开始,依次命名为人参皂甙(ginsenoside)一Ro、一Ra、一Rb、一Rc、一Re、一Rf及Rg。人参皂甙一Ro极性最大,一Rg极性最小。以后又经过细致研究,发现皂甙一Ra中包括有Ra,、Ra2及Ra33个化合物,一Rb中包括一Rbl、Rb2及Rb33种成分。一Rg中有一Rg.及Rg22个化合物。
1983年,Kitagawa等人报道了丙二酰基人参皂甙(malonylginsenosides)一Rbl、一Rb2、一Rc及一Rd的提取、分离和结构研究。这些化合物不安定,遇热易分解,作者等是在室温(25C)条件下从白参中得到的。中国人参的化学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初取得了喜
人的成就,接着进入了20年的停顿时期。80年代初期,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我国人参研究者又开始奋起直追。吉林农业大学李向高、吉林中医中药研究院徐东铭等人,首先打破我国人参化学研究的寂寞状态。白求恩医科大学徐景达教授以及蔡培烈(1982)、邵春杰(1982)、匡海学(1986)、白喜耕(1986)和杨智(1984)等人,对吉林产人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把我国的人参化学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沈阳药科大学徐绥绪、陈英杰、王志学、吕永俊、张绍林等人,对中国辽宁人参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化学研究:从人参根、根茎、茎叶、花蕾及果实中共分离得到46种成分,除已知化合物外,尚分离鉴定了7个新皂甙,分别命名为:人参皂甙一Rh3(陈英杰等,1987),20(R)一人参皂甙一Rh2(陈英杰等,1987),人参皂甙一Rg4(张绍林、陈英杰等,1989),人参皂甙一La(Cheneta1.,1989),25一羟基一人参皂甙一Rg。(赵余庆等,1990)等。徐绥绪等人(1987)从西洋参中分离鉴定了一个极性很大的新化合物,命名为人参皂甙一R~。在化学方面,沈阳药科大学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对人参皂甙的碱解反应机理(Chen,1987;陈英杰等,1988)和反应等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合成了4种新的人参皂甙(陈英杰等,1988;张绍林,1990),对人参皂甙一Rg。做了体内化学变化(代谢反应)的研究(陈英杰等,1989)。特别是研究了人参皂甙的结构与其抗血小板凝聚性、抗癌活性和抗心律失常活性间的关系(陈英杰等,1992),使我国人参的研究工作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新近又从朝鲜人参根中分离出两种微量新皂甙Koryoginsenoside—Rl和一R2,它们分别是6一氧一[反式丁烯酰一(1—6)一卢一D一吡喃葡萄糖基]一20一氧一卢一D一吡喃葡萄糖基达玛烷一24一烯一3卢,6a,12p,20(s)一四醇和3一O一[卢一D一吡哺葡萄糖基一(1—2)一卢一D一吡哺葡萄糖基]一20一氧一[卢一D一葡萄糖基一(1—6)一口一D一吡喃葡萄糖基]达玛烷一22一烯一3p,12卢一20(s)一25一四醇(Kim等。1995)。从高丽红参中分离出5种微量新成分,20(E)一人参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