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开盘维修内幕大曝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盘开盘维修内幕大曝光
前言:“硬盘有价,数据无价”这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套用在数据恢复领域便是巨大的市场潜力。
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数据的损失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数据的观点就源源不断地为数据恢复行业贡献利润。
以高端市场为例,RAID磁盘阵列单盘报价普遍在3000元左右,大型企业往往使用20~40个硬盘组成RAID磁盘阵列,一旦出现数据危机,其修复价格可以高达10万元甚至更多。
平心而论,国内的数据恢复市场刚刚起步,普通用户对数据恢复并不怎么了解,即使是众多的电脑高手也只是停留在软件修复的层次上,真正的复杂的数据恢复是涉及到较高技术含量的操作的,而数据恢复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无尘操作环境也让普通用户敬而远之。
国内首次深入报道硬盘开盘操作
无尘操作环境
如果说入门级软件修复技术难度一般,RAID高端修复普通用户并不关注,那么涉及硬盘开盘数据恢复的操作则是很多读者最迫切想了解的内幕信息。
为此,我们PConline DIY配件栏目深入调查了数据恢复行业的情况,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的有关数据恢复的内幕资料。
今天此文章就为大家展示神秘的硬盘开盘恢复数据操作,让读者不仅能了解到数据恢复行业的不可多得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硬盘的内部知识。
在这里感谢飞客数据恢复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声明:本文图片由飞客数据恢复中心提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有疑问请发信至编辑邮箱)
一、入门必备知识:了解硬盘结构
在了解硬盘开盘数据恢复的方法之前,我们必须对硬盘的整体物理结构有充分的认识。
作为精密度较高的配件,硬盘的外部结构还是比较简单,真正的高科技含量在于其盘体内部。
硬盘的外部结构并不复杂,主要由电源接口、数据接口、控制电路板构成。
对于IDE硬盘、Serial-ATA硬盘以及SCSI硬盘而言,其外部结构略有差别,这些相信一般电脑用户都基本了解。
电源数据接口
电源接口用于连接主机的电源,为硬盘工作提供电力。
一般而言,硬盘采用最为常见的4针D 形电源接口。
新的Serial-ATA硬盘使用易于插拔的SATA专用电源接口代替。
这种接口有15个插针,但其宽度与以前的电源接口相当。
硬盘控制器厂商如Silicon、Promise等以及主板厂商都在其产品包装中提供了必备的电源转接线,此时依旧可以使用4针D形电源接口。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
来看,今后能够直接扩展出Serial-ATA硬盘电源接口线的ATX电源将会越来越普及。
电源数据接口
数据接口是用于连接主板上的南桥芯片或者其它独立的磁盘控制器芯片。
以往的IDE老式硬盘采用普通40pin数据线,然而为了提高硬盘的传输性能,各大硬盘厂商联合推出了Ultra DMA传输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TA66/100/133硬盘传输模式。
因为这种模式下数据信号的传输量增大,所以就得保障信号传输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IDE数据线的电气性能,我们原来使用的40pin的IDE 数据线数量增加到80pin,其中40pin用于信号的传输,另外40pin则是地线,用来有效地屏蔽杂波信号。
与IDE硬盘相比,SCSI硬盘的接口复杂一些,可以大致分为68针接口和80针接口,其中前者可以直接使用SCSI控制卡来连接,而80针接口的产品则必须使用LVD转接头。
需要注意的是,LVD转接头和SCSI数据线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SCSI硬盘的性能发挥,质量不佳的转接头会折损性能。
此外,SCSI硬盘在安装时不需要设计类似IDE硬盘的主从概念,而是通过ID号来区别。
电源数据接口
在所有的硬盘中,Serial-ATA硬盘的数据线连接是最为简单的,因为它采用了点对点连接方式,即每个Serial-ATA线缆(或通道)只能连接一块硬盘,不必像IDE硬盘那样设置主从跳线了。
Serial-ATA数据线占据的空间很小,同时SATA硬盘能提高外部接口传输率,这些优点令SATA硬盘将会取代桌面IDE硬盘。
控制电路板
控制电路板一般裸露在硬盘下表面(以利于散热)。
不过也有少数硬盘将其完全封闭以更好地保护各种控制芯片,同时还能降低噪音。
硬盘的控制电路板由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控制电路、控制与接口电路等构成。
此外,还有一块高效的单片机ROM芯片用来固化软件,用于对硬盘进行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
当然,高速缓存也是控制电路板上不可或缺的,一般具备2~8MB SDRAM。
控制电路板
在硬盘控制电路板中,读写控制电路是最为重要的,它主要有两个作用:首先是负责将二进制码转换成模拟信号。
当数据信息需要写入时,由中心处理系统传向磁头的是代表数据的二进制码,这个电路是这些二进制码的必经之路,其责任是将经过这里的二进制码转换为能够改变电流大小的模拟信号,并传向磁头;其次是负责将模拟信号转换成二进制码并放大信号。
当读取数据时磁头从盘片获得的是由磁场而产生的电流,电流在向中心处理系统传输时,也必须经过前置放大电路,此
时这个电路的工作是将代表模拟信号的电流转变为中心处理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码,并将微弱的信号放大。
尽管在外部结构方面,各种硬盘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内部结构是基本相同的,毕竟硬盘的本质工作方式不会改变。
打开硬盘外壳之后,我们也就能够看到神秘的内部世界,其核心部分包括盘体、主轴电机、读写磁头、寻道电机等主要部件。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在普通环境下随意打开硬盘的外壳,因为硬盘的内部盘面不能沾染上灰尘,否则立即报废。
硬盘的内部结构
盘体
盘体从物理的角度分为磁面(Side)、磁道(Track)、柱面(Cylinder)与扇区(Sector)等4个结构。
磁面也就是组成盘体各盘片的上下两个盘面,第一个盘片的第一面为0磁面,下一个为1磁面;第二个盘片的第一面为2磁面,以此类推……。
磁道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盘时盘片上被划分出来的许多同心圆。
最外层的磁道为0道,并向着磁面中心增长。
其中,在最靠近中心的部分不记录数据,称为着陆区(Landing Zone),是硬盘每次启动或关闭时,磁头起飞和停止的位置。
所有盘片上半径相同的磁道构成一个圆筒,称其为柱面。
柱面可用以计算逻辑盘的容量。
盘体
扇区是磁盘存取数据的最基本单位,也就是将每个磁道等分后相邻两个半径之间的区域,这样不难理解每个磁道包含的扇区数目相等,扇区的起始处包含了扇区的唯一地址标识ID,扇区与扇区之间以空隙隔开,便于操作系统识别。
事实上,硬盘的盘体结构与大家熟悉的软盘非常类似。
只不过其盘片是由多个重叠在一起并由垫圈隔开的盘片组成,而且盘片采用金属圆片(IBM曾经采用玻璃作为材料),表面极为平整光滑,并涂有磁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