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4日是立春。“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民俗学家说,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相传始于神农。春即“蠢”,万物到此而出生;夏即“假”,万物假此而生长;秋即“就”,万物因此而成熟;冬即“终”,万物至此而终成。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被称为“四立”,各自作为起始之日,开启着春、夏、秋、冬的季节故事。
对于节气,中国人当然并不陌生,因为这是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能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创设的,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8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即可见其名称,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作为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们总是在时间的交替中生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着,因此,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服务百姓生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等民俗项目也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此,在这个“东风解冻”的日子,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历法、农耕、民俗、文学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做一个简略的解读,在之后的一年里,我们也将在每个节气来临之际与读者相约,共同走进流转的时光,感受万物的变化和生命的价值。
立春——一个充满想象的日子
立春,是一年之始。立春之后,白昼开始逐渐变长,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大自然仿佛从休眠的冬天回过神来,伸一下懒腰,打一个哈欠,就要开始新一轮的创造了。立春并不是春天本身,寒冷的冬季,还将在这里与春天展开一场拉锯战。所以,立春更像是春天的序曲,它的象征意义在于:一个变动的、新生的、富有无限可能的季节就要到来。
【物候】
古人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立春后第一个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第二个五日,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第三个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消融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漂浮在水面上。现代人总叹春天的短暂,而古人对于自然的洞察却如此细微。
【花信】
“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8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立春到来时“春之使者”迎春花率先开放,樱桃、望春紧随其后。
【民俗】
报春,现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这张红纸印的春牛图,被称为“春帖子”。送春牛图,其意在提醒人们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
【禁忌】
由于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在民间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比如:在立春的时辰不可以躺着,因为这天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刻,应该站立或者坐着迎接美好的时刻。这一天不要有口舌之争,应该和和气气,欢度节日。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立春之日不理发、不搬迁。
【赏鉴】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南宋)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这首词是作者有感于除夕立春在同一天而作,上阕描写的是寻常人家喜迎立春和除夕守岁的情景;下阕写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和凄苦,只能在“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追忆过去的美好生活。
【养生】
一不“酸”:春天肝阳上亢,易导致肝气过旺,所以饮食应“省酸增甘”,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山药、韭菜等;不宜食酸收之味,如羊肉、虾、螃蟹等。
二不“静”: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于“动”,切忌“静”。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
三不“怒”: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
四不“露”: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不宜过快减少衣着,露出身体。《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本报记者王学思整理)
节气与历法:时间如风,星移斗转
萧耐园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世界文明古国,在天文学上都曾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但是仅有中国除认识到太阳周年视运动到达的4个特殊点: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之外,还确定了其他20个节气。历史上,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二十四节气还相继流传到了日本、朝鲜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也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
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几千年来,历法中节气的设置不仅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围绕节气也产生了许多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历,即把阴历和阳历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历法。单纯的阴历以反映月亮盈亏变化周期的朔望月为时间长度的基准。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059日。阴历中历月分为大月和小月两种,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历年12个月的长度大约为354日至355日。然而,如纯粹使用阴历则将与四季变迁的步调不匹配,因为四季变化的周期是一回归年,它等于365.24219日。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古人想出了置闰的办法,即通过在若干年内加入一个闰月,使这一年(闰年)的历年长度增加为383日至385日,于是在若干年内的历年平均长度就接近于一个回归年。因此,现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只是在公历的1月下旬和2月的上、中旬之间来回移动。古今中外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在19年中加7个闰月。我国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确定了这样的置闰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