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Bright_Yellow_2烤烟热激蛋白90生物信息学分析_________

___________Bright_Yellow_2烤烟热激蛋白90生物信息学分析_________
___________Bright_Yellow_2烤烟热激蛋白90生物信息学分析_________

人热休克蛋白90α

人热休克蛋白90α,即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国外专家首次报道了Hsp90α的基因序列,确认了该蛋白的身份。1992年外国科学家发现,Hsp90α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调控机制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并不清楚。[1] 热休克蛋白,英文简称HSPs,它是细胞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应激条件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伴侣特性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中。 热休克蛋白90α 清华大学发布消息,山东籍归国博士罗永章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并自主研发出试剂盒,只需要采一滴血液,就可以对肿瘤进行预警和诊断。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种与肿瘤相伴的物质,早在24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这种蛋白。但这种物质与肿瘤的关系却是罗永章团队率先发现的,项目研发初期曾得到国家、山东省科技资金和平台支持。 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它分泌到细胞里的量越多而且还发现在血液里面它的含量明显多于健康人基于这个发现我们就想能不能作为一个肿瘤标志物就是利用肿瘤病人血液里面含量的变化来测量一个病人是不是得了肿瘤”与其它检测手段相比,肿瘤标志物更加方便快捷,成本大大降低,但如何以这个标志物为基础,生产出临床试剂,是一项更为困难的科技攻关。罗永章团队与普罗吉生物公司合作,用四年时间,研发出了性能稳定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只需要采一滴血,就可以进行肿瘤检测、和疗效评价。[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朱丽)记者今天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学院罗永章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并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这是人Hsp90α被发现24年来,全球首个将其用于临床的产品,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细胞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应激条件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伴侣特性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中。1974年,Tissieres 课题组首先从果蝇中分离得到了HSPs。按照蛋白的大小,HSPs分为HSP100,HSP90,HSP70,HSP60 和小分子HSP。人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Weber课题组首次报道了人Hsp90α的全长基因序列,使该蛋白的身份得到了确认。1992年,Ferrarini课题组发现,人Hsp90α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机制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却并不清楚。 Hsp90α这一全新肿瘤标志物的确认,源于罗永章课题组首次揭示癌细胞分泌Hsp90α调控机制的重大科学发现。2009年,该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肿瘤细胞特异分泌Hsp90

植物生理学

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判断。气孔限制值的计算,优缺点? 2、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可以测定哪些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什么生理意义?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是指当暗适应的绿色植物材料转至光下时,其体内叶绿素荧光强度会产生有规律的随时间的变化 3、光合作用的光抑制,衡量指标,植物光保护机制? 4、水孔蛋白的种类和功能? 5、渗透调节,植物相容性物质的作用机理? 6、植物激素的研究进展?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优缺点 7、根系化学信号,植物感知土壤干旱信息并调控气孔运动 8、植物次生代谢物,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途径及生理功能 9、植物热激蛋白,LEA蛋白质 10、 11、植物的抗盐性,antiport 简述植物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矿质离子营养 1、什么是离子吸收动力学曲线,其参数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低亲和力的硝酸盐吸收也需要H+--ATPase的参与? 3、与其他的养分离子相比,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节有何特点? 4、钾离子运输蛋白有哪几类?有何特点? 5、不同植物铁吸收运输机制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基因参与? 光受体 1、光敏色素发现的意义何在?举例说明PHY在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有哪些作用?例:、1、光敏色素与植物光周期反应 2、光敏色素与生理节律现象 3、避阴反应 4、光敏色素对植物激素等成分的调节作用 1.种子萌发 2.弯钩张开 3.节间延长 4.根原基起始 5.叶分化和扩大 6.小叶运动 7.膜透性11.光周期 12.花诱导 13.子叶张开 14.肉质化 15.偏上性 16.叶脱落 17.块茎形成 18.性别表现 19.单子叶展叶 20.节律现象 8.向光敏感性 9.花色素形成 10.质体形成 2、简述PHY的三种反应类型VLFR、LFR、HIR的作用特点 光敏色素的反应可按它们对光量的需求进行区分 每个光敏色素的反应都有特定的光通量范围,在此范围内,反应幅度与光通量成正比。这些反应根据所需要的光量可分为三个类型: 极低辐照度反应(VLFR) 这类反应可以被10-4~10-2μmol/㎡的红光或远红光诱导,但红光反应不能被远红光所逆

绿色荧光蛋白GF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绿色荧光蛋白G F基因 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绿色荧光蛋白(G F 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南方医科大学 2011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 摘要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以及对其进行粗提取。方法:从 DH5ɑ中用碱提取质粒的方法提取质粒pEGFP-N3和质粒pET-28a。然后用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已经提取的产物进行电泳,确定从大肠杆菌中成功提取了质粒。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NotI对成功提取的质粒进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以确定已经提取了GFP基因。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 BL-21中,用LB培养基对转化后的进行扩大培养。用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可以看到浅绿色菌落。最后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粗提取。结论: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重组表达转化粗提取 目录

1 前言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 发射绿

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1962 年,下村修等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并发现一种绿色的荧光蛋白。1974 年,他们分离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1] GFP 作为一种新的报告基因,其优点在于①荧光强度高,稳定性高;②GFP 分子量小,易于融合,适用于多种转化方式,对受体无毒害,安全可靠;③不需要反应底物与其他辅助因子,受蓝光激发产生绿色荧光,尤其适用于体内的即时检测; ④GFP 不具有种属依赖性,在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表达;⑤通过替换一些特殊氨基酸,可以使之产生不同颜色的光,从而适应不同的研究需要。近年来广泛用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定位、转移以及相互作用、信号传递、转染与转化,以及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等研究领域[ 2~3]。采用GFP 作为标记基因,可直接收集转化细胞供实验,缩短了筛选时间、减少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可作为活体标记,为研究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手段[ 4、5 ]。采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GFP标记的方法,可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免疫诊断技术[6]。 质粒转化进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是分子克隆的关键步骤[7],是基因克隆以及DNA文库构建等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操作。目前,感受态 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重复性好、转化率 细胞的制备主要采用CaCl 2 高,可广泛应用于一般的实验室。其原理是Ca2+ 破坏细胞膜上的脂质阵列,并与膜上多聚羟基丁酸化合物、多聚无机磷酸形成复合物以利于外源DNA的渗入[8]。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

热休克蛋白7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生命科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届) 2015届 学生张川 指导教师李东明 任务书编号 2015届103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2015届103 论文(设计)题目:急性低氧刺激下树麻雀HSP70基因的适应性变化 学院:生命科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届): 2015届 学生姓名:张川学号: 2011012028 指导教师:李东明职称:副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研究目标:在急性低氧刺激下,树麻雀肝脏组织中HSP70基因水平的变化。 主要任务:分析低氧刺激对树麻雀HSP70基因水平的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热休克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应激蛋白,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机体的HSP70会有一定变化,以保护组织器官等。本研究以树麻雀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低氧刺激下肝脏组织中HSP70基因的变化。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基础条件:本实验室主要研究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备研究树麻雀HSP70的基础条件,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并具有野外取材的条件和能力。 研究路线:将树麻雀放入模拟各种海拔高度低氧的环境生活一定时间,然后提取其肝脏组织,对肝脏组织中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对比。 4、主要参考文献 [ 1 ] Welch WJ. Mammalian stress response: cell physiology, struc2 ture / function of stress p roteins, and imp lications for medicine and disease[ J ]. Physiol Rev, 1992, 72 (4) : 1063 - 1081. [ 2 ] Suzuki k, Sawa Y, Kagisaki k, et a l. Reduction in myocardial apop tosis associated with overexp ression of heat shock p rotein 70 [ J ]. Basic Res Cardiol, 2000, 95 (5) : 397 - 403. [ 3 ] 任宝波,王玉艳,王纯净,等. HSP70 家族的分类及基因结构与功能[J ]. 动物医学进展,2005 , (26) :98 - 101. [ 4 ] Ishii T ,VdonoH ,Yamano T ,et al. Isolation of MHC class I - restricted tumor antien peptide and its precursors asso2 ciated with heat shock proteins HSP70 , HSP90 and gp96 [J ]. Immunol ,1999 ,162 :1303 - 1309. [ 5 ] 陈劲松. 热休克蛋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 . 国外医学一遗传学分,2001 ,24 (3) 128 - 132. 指导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第4卷,第1期,第88-94页 MolecularPlantBreeding,2006,Vol.4,No.1,88-94 专题介绍 Review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翁锦周洪月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漳州,363005 *通讯作者,hongyhk@yahoo.com.cn 摘要非生物逆境通常导致生物体内蛋白变性。热激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协助蛋白的重新折叠、稳定、胞内运输和降解,以阻止受损蛋白的累积,维护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而热激蛋白的表达是通过热激转录因子(Hsfs)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的热激元件上(heatshockelement,HSE),以募集其它转录因子而形成转录复合体,促进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植物热激转录因子比动物系统更为多样性。根据其基本的结构域,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可分为三类:HsfA、HsfB、HsfC。A类Hsfs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报道,特别是在番茄方面。HsfB和HsfC的作用尚不清楚。在其复杂的网络中,每一热激转录因子均有其独特的作用,取决于其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聚合化、活性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在非生物逆境,尤其是热激逆境下,A类热激转录因子在调节热激蛋白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番茄的HsfA1起着主导作用,其缺失无法被其他相近的Hsfs所取代,但在持续热逆境下,在HsfA1的配合下,HsfA2可成为主要调节因子。B类热激转录因子可作为A类Hsfs的阻抑蛋白。然而,基于对不同的单个突变体的研究,以及对酵母Hsf1致死突变体的拯救恢复,一些热激转录因子的作用又是丰余的。此外,热激蛋白也对热激转录因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关键词热激转录因子(Hsfs),热激蛋白(Hsps),热胁迫,非生物逆境 TheRolesofPla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inAbioticStress WengJinzhouHongYueyun* Fujian-TaiwanHorticultureResearchCenter,FujianAgriculturalAcademyofSciences,Zhangzhou,363005 *Correspondingauthor,hongyhk@yahoo.com.cn AbstractAbioticstressresultsinproteindenaturation.Heatshockproteinsfunctionasmolecularchaperonesinpreventingtheaccumulationofdamagedproteinstomaintaincellularhomeostasisbyrefolding,stabilization,in-tracellulartranslocationanddegradationofproteins.Theexpressionofheatshockproteins(Hsps)isregulatedbythe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viabindingtotheheatshockelement(HSE)ofHspsgenestorecruitothertranscriptionfactors,causingtheaccumulationofHsps.ThediversityoftheHsfsysteminplantsisevidentlymuchhigherthanthatofanimals.Basedontheirfunctionaldomainstructures,plantHsfscanbedividedintothreeclasses,HsfA,HsfB,andHsfC.ClassAHsfsarewellcharacterized,especiallyintomato.ThefunctionsofclassBandCarestillnotclear.InthecomplexnetworkofHsfs,eachofHsfshasitsuniquerole,dependentontheex-pressionpattern,subcellularlocalization,oligomerization,activation,andinteractionwithotherproteins.ClassAHsfsplayanimportantroleinregulatingtheHspgenesinabioticstress,especiallyinheatstress.HsfA1intomatoactasamasterregulator.ThedeficiencyoftomatoHsfA1cannotbesubstitutedbyanyofothercloselyrelatedHsfs.HsfA2mightbecomedominantregulatorunderprolongedheatstresscondition,althoughitsfunctionre-quirescooperatewithHsfA1.ClassBHsfsmightfunctionasrepressorofclassAofHsfs.However,someHsfsarealsofunctionallyredundantbasedonthestudiesonsinglemutantofindividualHsfandrescueofyeastHsf1lethalmutant.Inaddition,HspsalsoactasnegativefeedbackregulationofHsfs. Keywords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Heatshockproteins(Hsps),Heatstress,Abioticstress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蛋白标签(proteintag)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与目的蛋白一起融合表达的一种多肽或者蛋白,以便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检测、示踪和纯化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相继开发出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标签。目前,这些蛋白标签已在基础研究和商业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GeneCopoeia(复能基因)为客户提供50多种蛋白标签,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包括各种最新型的标签,如:SNAP-Tag?、Halo Tag?、AviTag?、Sumo等;也提供齐全的各种常用标签,如eGFP、His、Flag等等标签。 以下是部分蛋白标签的特性介绍,更加详细的介绍可在查询产品的结果列表里面看到各种推荐的蛋白标签和载体。 TrxHIS His6是指六个组氨酸残基组成的融合标签,可插入在目的蛋白的C末端或N末端。当某一个标签的使用,一是能构成表位利于纯化和检测;二是构成独特的结构特征(结合配体)利于纯化。组氨酸残基侧链与固态的镍有强烈的吸引力,可用于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IMAC),对重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使用His-tag有下面优点: 标签的量小,只有~0.84KD,而GST和蛋白A分别为~26KD和~30KD,一般不影响目标蛋白的功能; His标签融合蛋白可以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或变性条件下纯化,前者在纯化疏水性强的蛋白得到应用,后者在纯化包涵体蛋白时特别有用,用高浓度的变性剂溶解后通过金属螯和去除杂蛋白,使复性不受其它蛋白的干扰,或进行金属螯和亲和层析复性; His标签融合蛋白也被用于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研究; His标签免疫原性相对较低,可将纯化的蛋白直接注射动物进行免疫并制备抗体。 可应用于多种表达系统,纯化的条件温和; 可以和其它的亲和标签一起构建双亲和标签。 Flag标签蛋白 Flag标签蛋白为编码8个氨基酸的亲水性多肽(DYKDDDDK),同时载体中构建的Kozak序列使得带有FLAG的融合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效率更高。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融合表达目的蛋白后具有以下优点: FLAG作为融合表达标签,其通常不会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并且通常不会影响目的蛋白的功能、性质,这样就有利用研究人员对融合蛋白进行下游研究。 融合FLAG的目的蛋白,可以直接通过FLAG进行亲和层析,此层析为非变性纯化,可以纯化有活性的融合蛋白,并且纯化效率高。 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可以被抗FLAG的抗体识别,这样就方便通过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对含有FLAG的融合蛋白进行检测、鉴定。

钙参与植物对热激的反应与适应

钙参与植物对热激的反应与适应Ξ 宰学明1,吴国荣2 (1.金陵科技学院园艺系,江苏 南京 210038;2.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从Ca2+参与热激,调控热激(钙调素、Ca2+2CaM信号系统、Ca2+2A TPase应激反应)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对热激的适应与Ca2+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热激;反应;适应;Ca2+ 中图分类号:Q9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5X(2005)02-0082-03 C a2+and Plant R esponding and Adapting to H eat Shock ZA I Xue2Ming1,WU Guo2rong2 (1.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210038,China; 2.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 of Ca2+and plant responding and adapting to heat shock are reviewed from the facts such as Ca2+taking part in heat shock and regulating it(CaM,the signal system of Ca2+ 2CaM,the response of Ca2+2A TPase). K ey w ords:plant;heat shock;responding;adapt;Ca2+ 温室效应,干旱高温直接威胁着21世纪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对植物热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生理学研究表明,Ca2+在植物抗逆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耦联胞外信号与胞内生理生化反应的第二信使。现将近年来国内外Ca2+与植物对热激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C a2+参与植物的热激反应 80年代,在动物的研究中己发现热激使果蝇、大鼠细胞中[Ca2+]显著升高,随后在植物方面也证明这一点。K1ein等发现对悬浮培养的梨细胞热激处理能使细胞中的[Ca2+]显著提高[1];G ong 等用转水母发光蛋白基因的烟草进行实验时发现热激时细胞质中[Ca2+]有短暂升高而叶绿体中[Ca2+]却无变化,用质膜的Ca2+通道阻断剂和细胞内Ca2+通道阻断剂或磷脂酶(PLC)抑制剂均可抑制热激后[Ca2+]的升高,所以热激既动员胞内Ca2+又动员胞外[Ca2+][2]。在蓝藻中热激同样既动员胞内[Ca2+]又动员胞外[Ca2+][3]。这给Ca2+参予热激反应提供了更为确切的证据。 2 C a2+参与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和调节 当前有关热胁迫信号通过何种途径激活热激蛋白的基因表达是热激蛋白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植物中用Ca2+载体A23187或Ca2+整合剂EG2 TA预处理白菜下胚轴或种子,可分别促进或抑制 第21卷 第2期2005年6月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 INL IN G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Vol.21,No.2 J un.,2005 Ξ收稿日期:2004-04-10;修回日期:2005-04-22 作者简介:宰学明(1968-),男,江苏仪征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教学和科研。

最新FDA批准的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及分类一览

FDA批准的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及分类一览 1 蛋白激酶 2 蛋白激酶(Kinase)是细胞生命活动重要的信号使者,可催化将ATP末端的γ-3 磷酸基团转移至底物上,从而将各种信号进行传递(图1)。蛋白激酶参与了众多4 的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存活、凋亡、代谢、转录以及分化等。药理学及5 病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很多疾病,如肿瘤、炎症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6 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蛋白激酶都是一个理想的药物靶点。 7 8 9 图1 Mechanism of protein kinases and related publications 10 对于蛋白激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90年代随着MAPK/ERK、JAK 11 及PI3K等信号通路的揭示而达到一个研究热潮。迄今为止,在人体中发现了518 12 种蛋白激酶,而编码具有激酶活性蛋白的基因则高达900多种。与之相对应,有13 关激酶抑制剂的研究也逐步发展,并在激酶作用机制的阐明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14 色,并成为重要的药物研究热点。该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也是逐年上升,从侧面15 反映了其在基础研究和药物发现中的重要性。 16 蛋白激酶抑制剂及其分类 17 过去的15年间,激酶抑制剂作为药物候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18 基础研究还是在工业界。在人体现有药物靶点里面,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占比高达19 10%(FDA批准药物分子靶点深度解读)。2001年,第一个激酶抑制剂类药物 20

Imatinib获得FDA批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里程碑,此后十年该类药物以平均21 每年获批一种的速度稳步发展。而在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小分子激22 酶抑制剂类药物迎来爆发式发展,共有15种新药获得审批。截至2016年12月23 底,共有31种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类药物获得审批,同时还有大量的化合物处于24 临床或临床前研究中。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解析了超过5000种的蛋白激酶或25 蛋白激酶-抑制剂复合体的晶体结构,且超过五分之一的人类蛋白激酶具有明确26 的小分子抑制剂。因此,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已成为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领域。 27 28 蛋白激酶尽管在一级序列上有所差异,但在三维结构上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29 特别是在催化活性结构域附近。该区域存在一个β-折叠构成的N-lobe区域及α30 -螺旋构成的C-lobe区域,而ATP结合在两者构成的沟状区,也是很多激酶抑制31 剂的结合位点。活性位点附近还存在一条Activation-Loop,通常末端存在一个32 保守的Asp-Phe-Gly (DFG)结构基序(图2A)。 33 34

小分子抗肿瘤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_图文(精)

[8 ] POLVERINO A,COXON A,STARNES C,et al. AMG 706 ,an oral,multikinase inhibitor that selectively target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nd kit receptors,potently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induces regression in tumor xenografts[J]. Cancer Res, 2006 , 66 ( 17 ):87158721. [9 ] SHANKAR D B,LI J,TAPANG P,et al. ABT869 ,a multitargete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nhibition of FLT3 phosphorylation and signal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 Blood, 2007 , 109 ( 8 ):34003408. [ 10] SHARMA S, ABHYANKAR V, BURGESS R E, et al. A phase I study of axitinib ( AG013736 ) in combination with bevac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or chemotherap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d other solid tumors[J]. Ann Oncol, 2010 , 21 ( 2 ): 297304. [ 11] SARKER D,MOLIFE R, EVANS T R, et al. A phase I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study of TKI258 ,an oral,multitargete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J]. Clin Cancer Res,2008 , 14 ( 7 ): 20752081. [ 12] SIEMANN D W,BRAZELLE W D,

生化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开题报告

题目: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李宏远 2014236053 立题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1.选材: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目的蛋白等优点。而且其表达外源基因产物的水平远高于其它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的目的蛋白量甚至能超过细菌中蛋白量的30 %,因此大肠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表达系统。 2.基因标记技术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3.绿色荧光蛋白 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分子质量为 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荧光稳定,且不需依赖任何辅因子或其他基质而发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报道基因。 【实验目的】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d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研究意义】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克隆和表达。通过质粒重组形成所需要的重组质粒pET-28a-GFP,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体内,通过酶切、PCR及用IPTG诱导检测是否在大肠杆菌体内诱导表达成功。根据电泳结果及荧光现象得出结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体内成功诱导表达。 GFP的应用特点 检测方便:不需要外加底物和辅助因子,用内眼就可以观察到,在长紫外光照射下特别漂亮,以此作为标记,观察表达产物。

第四章 热休克蛋白与免疫

第四章热休克蛋白与免疫 (Heat Shock Protein and Immunity) 一、概述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大家族。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和同源程度,可将其分为HSP110、HSP90、HSP70、HSP60、小分子HSP等几个家族。生理、病理(如创伤和感染)及环境因素(如温度突然升高)等都可诱导一切生物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产生HSP,又称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SP)。 HSP的生物学功能广泛,不仅表现在应激条件下维持细胞必需的蛋白质空间构象,保护细胞生命活动,以确保细胞生存,而且在蛋白质折叠、跨膜运输、转位、细胞骨架及核骨架稳定等基本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调节这些蛋白质的活性和功能。HSP自身又不参与大分子蛋白质的组成,又被称为“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 最先发现HSP的是Ritossa(1962年),他观察到正常果蝇暴露于高温,发生休克后,其唾液腺染色体变得疏松膨胀,对此现象的发生原因,他未能作深入的研究。12年后,Tissieres等(1974年)证实,增高温度时果蝇染色体蓬松是由热休克激发染色体内基因转录合成特异蛋白质引起的,遂将该蛋白称为热休克蛋白(HSP)。 Nover(1984年)与Soger等(1987年)先后阐明编码这种蛋白质的基因序列、基因结构及位点,如编码HSP70的基因在人类MHC基因位点图上介于补体成分基因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之间;在大鼠,则靠近MHC-Ⅲ类抗原基因,在小鼠,HSP84基因与MHC连锁。 除了温度刺激以外,还发现其它一些有害的理化因素,如氧化剂、重金属、乙醇或代谢抑制物等亦可促使HSP的合成增加。在机体遭遇组织损伤、病原体感染、炎症或遇有某些细胞因子(IL-1、IL-2、TNF、IFN)的刺激,皆会伤害细胞,使其蛋白质构型发生改变及功能消退,从而引起细胞的应激反应,诱导机体某些细胞合成HSP,以保护细胞和对抗有害因子。 Ames等(1986年)及Filds等(1986年)分别用小剂量H 2O 2 预先处理能高表达HSP、细胞 内感染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使其合成HSP,结果能耐受致死量H 2O 2 或高热度攻击而不死;另 一方面用同量的H 2O 2 预先处理缺乏HSP基因表达的感染该菌的变异株,随后用高剂量的H 2 O 2 或热攻击,结果病原体和感染细胞皆失活,因缺乏产生HSP之故。 Srivastava(1996年)从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纤维瘤细胞上分离得到HSP70,并证实可作为一种肿瘤转移性抗原诱发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Tamura等(1993年)也在H-ras转化的小鼠纤维肉瘤细胞W31上证实其表达HSP70,并发现一种CD8-CD4-双阴性T细胞介导了HSP70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种CD8-CD4-双阴性T细胞后来被证实为γδT细胞。近年来证实HSP及其相关复合物是γδT细胞能识别的配体。 近十几年来,发现某些HSP具有分子伴侣作用后,HSP研究工作产生了一次飞跃,成为目前生命科学的热点课题。 HSP广泛分布于生物界,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中普遍发现了HSP,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化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开题报告

学号:班级:姓名: 《生物化学与生物分子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开题报告 实验课题: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 指导老师: 作者姓名: 所在院系: 小组编号: 小组成员: 完成时间:

成都医学院 Cheng Du Medical College 题目: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立题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1.选材: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目的蛋白等优点。而且其表达外源基因产物的水平远高于其它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的目的蛋白量甚至能超过细菌中蛋白量的30 %,因此大肠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表达系统。 2.基因标记技术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3.绿色荧光蛋白 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分子质量为 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结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质粒提取 用醋酸铵法提取pET-28a 和pEGFP-N3质粒后,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测质粒是否提取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一所示,3、4号泳道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GFP-N3提取成功。1、2泳道同样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T-28a 提取成功。 3.2 双酶切 用BamH1和Not1分别对pEGFP-N3和pET-28a 双酶切。1、2号泳道为pEGFP-N3的酶切结果,如图二所示,电泳会得到两条带,说明pEGFP-N3酶切成功。4号泳道为pET-28a 的酶切产物的电泳有明显条带,证明酶切成功。 3.3 抗性筛选 通过氯化钙法制备DH5α感受态细胞,用热激发将pET-28a-GFP 转入DH5α感 图 1 pET-28a 和pEGFP-N3质粒提取电泳图 1、2泳道为pET-28a 电泳结果 3、4号泳道为pEGFP-N3电泳结果 图 2 BamH1、Not1双酶切 pEGFP-N3和pET-28a 1、2号泳道为pEGFP-N3酶切产物 3号泳道为pEGFP-N3原始质粒 4号泳道为pET-28a 酶切产物 5号用泳道为pET-28a 原使质粒

受态细胞。转化重组质粒后涂平板,进行重组质粒的抗性筛选。因为28a中含有 抗卡那基因,所以筛选后可以得到含28a的重组质粒。从图中可以看出1号平板 长出较多菌落,说明DH5α感受态细胞存活。2号平板无菌落生长,说明DH5α中 不含抗卡那基因。3号板生长出较少菌落,证明卡那有活性。4号板无菌落生长。 失败原因其一可能是在倒了第一个平板加入卡那后,由于倒平板速度太慢,导致 培养基凝固,影响了卡那的浓度和活性。其二可能是在转化过程中,离心后,弃 上清的过程中,将沉淀和上清混在了一起,影响了溶液的浓度。 图3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1号图为不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2号图为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3号图为含卡那的自提pET-28a的阳性对照 4号图为含卡那的连接产物结果 3.4PCR鉴定 经PCR扩增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是否扩增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 四所示,结果表明,1、2泳道的条带约为700bp,说明成功扩增出含有GFP的基 因。DNA电泳检验扩增片段,选出能够得到700bp左右片段的阳性克隆。 图4阳性重组菌的PCR鉴定 1、2号泳道为重组质粒转化结果

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和表达的研究 沈国军(指导老师:王友如)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引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2008 年10 月8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他们分别为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和钱永健(Roger Tsien)[3]。1962 年,下村修等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并发现一种绿色的荧光蛋白。1974 年,他们分离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4]。1994年,查尔菲等首次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了能发射绿色荧光的GFP,开创了GFP 研究与应用之先河[5]。 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 rotein, GFP)是23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体蛋白,其分子量为27 kDa。GFP作为一种新的报告基因,与以往lacZ、CAT 等报告基因相比,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GFP 不具有种属依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