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代美学的基本内容
– 明代美学的内容,从其文化的大背景来看,首先体现为阳明心学的巨大影响,其次是儒、释、 道三家思想交流和融合有了进一步提高,再次是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与汉民族思想文化的交 流和融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复次是西方的宗教思想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以上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一方面使传统的艺术领域,诗文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 园林美学和工艺美学有所继承、发展、深化,并进行着创新,另一方面在新兴领域,如小说 美学、戏曲美学、版画美学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
王阳明与王艮
李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董其昌
张岱
第二节 明代的思想与美学
– 明代晚期思想在批判王学和理学末流空谈心性、蹈虚浮华的基础上,提倡崇实朴拙、明体达 用的学风和精神。以李贽、袁宏道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是晚明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思 想在明代虽逐渐式微,但也有新的发展。一方面,以四大高僧为代表的禅师将净土世界与审 美的人生境界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文人学者对禅宗的参与扩大了禅宗的影响范围,禅悦 之风成为晚明美学中独特的审美潮流。
– 晚明思想有两股思潮,一股以元气实体论反对理本论和心本论,一股以心性实体论批判心性 二元论。元气实体论思潮在社会的发展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晚明思 想:以“谋兵卫”“明治乱”“重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救世思想,以当时西学东渐为背景 (尤其是科技引进)而兴起的经世思想,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为背景的启蒙思想 等。阿
中国美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 明 代 美 学
明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儒、释、道,特别是心学(以及晚明思想)对明代美 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诗文、小说、戏曲等文学批评,以及各门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 园林和工艺诸方面在美学思想上颇多创见,各审美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专著,地域美学也在 明代的天下观下自身有了发展。
一、明代的心学与美学
– 至成化年间,明代的社会、思想、生活、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虽然程朱理学还具有形式上 的主导地位,但从吴与弼、陈献章到胡居仁,心学思想一直流动不止,终于在湛若水和王阳 明的努力下,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明代中期影响巨大的思想流派。如果说,湛若水继承了陈 献章的心学思想,提出“万事万物莫非心也”的观点和动静互补、心事合一的治学和修心方 法,成为心学的转折点,那么,王守仁则让心学美学成为明代中期美学思想的主潮。王守仁 提出了“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思想,以自己极高的社会地位使其学说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黄勉之书》
王阳明去世后,心学得到了继承和发 扬,出现了以王畿为代表的浙中王学、 以邹守益为代表的江右王学和以王艮 为代表的泰州王学。其中,王畿和王 艮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王畿使心灵在 圆融深邃的“无”中得到发展,让心 灵在“百姓日用”中得到发展,他的 “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思想,将日常 生活和自然万物与主体的生存联系起 来,主张在顺应自然物理的基础上实 现精神超越的审美境界,影响了晚明 美学思想。
明代书院
二、明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明代美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期、转折期和全盛期。 从洪武到景泰年间,是准备期,明代美学在元末美学的基础上缓慢发展。 从成化到正德、嘉靖的数十年间是转折期。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优裕的物质基础使士大夫
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是明朝美学的兴盛期。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
晚明美学的特征
– 首先是以个体情感体验为基础的感性美学,这是主流。晚明美学家无不强调情在人生和艺术 中的重要地位。在他们看来,没有情,人生和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 其次,个体真情是美与艺术的核心。而诗的形式、体裁,以及诗人的名声,是次要的。
– 再次,个体真情强调本色之美。本色之美,于社会强调个人的真性真情,于自然强调山水的 本来面貌。
目录
第一节 明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明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明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 三、明代美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明代的思想与美学
– 一、明代的心学与美学 – 二、晚明思想与美学 – 三、佛、道、伊斯兰教思想与美学
目录
第三节 明代的文学美学
– 一、诗文美学 – 二、小说美学 – 三、戏曲美学
二、晚明思想与美学
– 程朱理学中曾有一支以谈论心性为主的思想,到晚明时期,这一支思想逐渐陷入空谈蹈虚的 泥淖中,成为“空寂寡实之学”。而王学末流将阳明心学对主体心灵的关注发展到极致,也 走上了这条道路,两者出现了合流。在这种背景下,以批判蹈虚之学的晚明思想在继承宋元 思想的基础上成为晚明思想界的主流。
袁宏道在给董其昌的信中甚至将 《金瓶梅》和枚乘的《七发》相媲 美,并认为《金瓶梅》“胜于枚生 《七发》多矣”(《与董思白》)。 在这种背景下,反映市井生活的文 艺作品大量涌现,本色美作为新的 美学风格而被广大民众接受和追求。 正是在这种重构雅俗关系的基础上, 晚明美学创造了传统美学所没有的 美学风貌。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追求 在晚明也成为一种潮流,以反映这 一内容为主的小品文随之盛行。
泰州学派
全盛期
– 在诗文美学领域,以抒写自我情感为主的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得到高度发扬;以袁氏兄弟为代 表的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艺创作主张,将俚俗戏谑等民间因素融入创作 中,追求清新自然的文风;以谭元春等为代表的竟陵派与他们的思想有一致之处。诗歌意象 理论经过提倡复古的学者和前后七子的研究,这时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胡应麟的“兴象” 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俗小说和戏曲创作兴盛,演出活动增多,人们对小说和戏曲欣赏、 评点等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说美学和戏剧美学思想。叶昼和冯梦龙的小说美 学,徐渭、汤显祖、王骥德的戏曲美学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宫廷乐舞之外,这一时期的 民间乐舞也极为发达,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董其昌的《画禅室 随笔》、项穆的《书法雅言》、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等著作提出的观点, 在明代美学思想中具有代表性。
王阳明认为,主体可以通过“格物”达到“致良知”的目的或境界,可以在研究物理和人事 的基础上实现心与理的统一,实现主体的无私意障碍的至高道德境界,这境界再进一步就可 以使主体精神从现实生活中的认识层面走向精神生活中的审美层面。王阳明用“彻”字来表 达这种境界。
“以良知之教涵泳之,觉其彻动彻静,彻昼彻夜,彻古彻今,彻生彻死,无非此物。不 假纤毫思索,不得纤毫助长,亭亭当当,灵灵明明,触而应,感而通,无所不照,无所不觉, 无所不达,千圣同途,万贤合辙。”
本色之美是在破除雅俗对立的基础上 对新兴市民趣味的肯定。随着市民阶 层的发展壮大,广大民众的审美取向 获得了广大士人的认同,那种以雅贬 俗的思想受到了批判,首先对这一问 题进行批判的是徐渭。徐渭一反传统 上将诗文等雅文学作为文艺创作代表 的观点,认为民间小戏(尤其是南戏) 和说唱艺术才是本色的艺术。他在 《南词叙录》中认为那些村坊小曲正 是音乐之本色,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 粗鄙浅俗之作。
第四节 明代的艺术美学
– 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 – 二、项穆的《书法雅言》 – 三、徐上瀛的《溪山琴况》 – 四、计成《园冶》的园林美学思想 – 五、文震亨《长物志》的工艺美学思想
第一节 明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明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明代疆域,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制的明时期全图可见,涵括北至西拉木伦河、阴山、 外兴安岭,西达西藏、云南,南含海南诸岛等;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在东南亚等地也时常能见到明王朝设立的管理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各少数民族的现 实状况,包括蒙古族在元明换代之初对朝廷的威胁,明王朝的统治者制定恰当的民族政策, 以增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取得成效,一个几乎包括现今所有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明 代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晚明思想家中,李贽及其思想具有代表性。学界一般将李贽(1527—1602)作为晚明时期 启蒙思想的代表来看,认为他的思想对孔孟礼教和程朱理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李贽美 学突出地体现在“童心说”上。
“夫童心者,真心也……绝佳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 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转折期
– 在思想上,经过陈献章、湛若水等人对传统理学的改造,王阳明的心学应运而生。他的“心 外无物”思想观念直指主体的内心和情感,既有哲学上的创新,又有实践上的开拓,还含有 美学上的新变。阳明后学,以钱德洪、王畿为代表的浙中学派,以邹守益、魏良弼为代表的 江右王学,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等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并使之一跃而成为社会的主 流思想。“政文一体”的政治文化模式被打破,张扬自我的文艺审美倾向与以雅致为核心的 玉山文人传统结合起来,加上元末以来所形成的文人积极参与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活动的 传统,都加速了明代美学的转折进程。在诗文美学方面,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反映出明 代美学在这一时期的转折特点。
– 明代文化体现出绚丽多彩而且多样共存的发展态势。朝廷制定了合适的文化政策,并形成文 官制度,明代文化初而复苏、继而兴盛。集大成的文化巨著《永乐大典》编撰成功,自由开 放的思想观念在正德皇帝的影响下逐渐兴起,并最终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学术 流派众多,理学、心学等相继出现,学术多元,思想活跃;佛教、道教以及各种民间宗教与 外来的天主教一起发展,构成了明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景观;小戏、说唱等民间艺术在与诗歌、 绘画等高雅艺术的互动中走向了娱乐化和商品化道路,两者一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 些文化中,在明代最为突出的是民间文化的繁荣。
王阳明的心学美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由“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生发出的心学艺术本体观。王阳明将万物归于人的自心, 认为人乃天地万物之心,将主体推到万物之上,既将二者统一起来,建立了主客体相与为一 的和谐有机整体关系,又在此基础上将主体心灵体验赋予了本体论价值。
二是将致良知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将现实中的伦理道德生活审美化。这以王阳明的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为基础。王阳明一生都将“圣人”境界作为他的最高人生理 想境界。
– 明代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极为系统、完整,受教育的人数也远超以往任何朝代。这一点深 刻地影响了明代文化时空的形成,进而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明代,除了政府所办的各级 教育机构外,民间教育和私人教育兴盛,书院大量出现,私人讲学论辩风气浓厚;即使是偏 远的山区也能看到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所以《明史》中说“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 不及也”(《选举一》)。在此基础上,明代受教育的人空前增多,这为明代文化的繁盛奠 定了基础。大规模的教育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员,还培养了大批的艺术家和作家, 社会整体的文化生产能力和欣赏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这或多或少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明 代会有那么多人从事各种艺术活动,热衷于学理的论辩并醉心于山水自然的乐趣中。值得一 提的是,作为科举考试指定文体的八股文虽然后来因其程式化、教条化而受到抨击,但其形 式严整的特点和美文意识,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因此,有明一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思 想文化繁盛,中国美学在明代开始走向总结,并非偶然。
灵说”、徐渭的“真我说”和汤显祖的“至情说”等显出了思想上的崭新动向,这些思想的 共同特点是将自我人性、人情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实现了主体情感的自由和飞跃;人们 将自我和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是传统“天人合一观”在明代的新发展。
准备期
– 朱元璋称帝后,一方面虚心向士大夫请教治国之道,另一方面,他的出身又使他对士大夫始 终抱有轻蔑的态度,使用粗暴的方式进行打击,并在晚年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后的几代皇帝 也延续了朱元璋的这种态度和行为。这样,知识分子一方面成为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另一 方面又处于惶恐不安的境遇之中。这一时期,文人的诗文创作内容单调、思想空洞,以“三 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盛行;绘画以宫廷院体画为主,音乐舞蹈也以宫廷表演为主,文人自主 创作的艺术作品和民间歌舞尚未兴起,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思潮和美学思想尚未形成,诗文 和艺术的创作实践也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提炼,但依然产生了王履的造化创作论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