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科技创新的事业必有科技领军人物。

记者深入院所高校、科研场所、企业单位,以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报道方式,讲述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及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弘扬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茹振钢:麦田里的“守望者”
茹振钢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他和小麦已经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培育出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播种面积就占到全国播种小麦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

今天的“领航科技创新中国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范云六:用科学务农
磷是动物生长所必需的一种元素,玉米作为畜牧业的主要饲料,含有丰富的磷,由于畜禽体内缺乏一种叫做"植酸酶"的蛋白质,所以很难吸收饲料中的磷,因此每年我国有300
多万吨磷随畜禽粪便流失到环境中,极大地污染了环境。

今天的领航科技创新中国节目,我们去认识一位中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开拓者范云六,她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种子进行了改良,破解了这一困扰我国畜牧业多年的难题。

范云六,85岁,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率先将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

刘伟:打造智能技术民族品牌
人脸识别系统是刘伟和中科院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的,今年4月开始投入试验性使用,这一智能技术大大提高了证券、银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系统安全性。

依托轨道交通安检方面的先进技术,刘伟他们今年还参加了美国洛杉矶地铁系统的竞标。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刘伟辞职办起了公司,2005年,在营业额超过100亿的时候,不甘心只做国外电子产品分销商的刘伟决定转型发展。

汪滔:成功留给有梦想的人
大疆无人机目前已经占领了全球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

研发生产这个小型一体化多旋翼航拍飞行器的初
衷,是因为汪滔从小的一个梦想,他要做一个人人都能用的、会飞的照相机。

汪滔说,他小时候就喜欢遥控直升机,希望可以遥控着直升机拍摄到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风景。

为了童年的梦想,汪滔在大学一直进行直升机稳定性的研究,毕业后,依然坚持朝这个方向努力。

2008年,汪滔和他的研发团队用三年时间,先是成功研发出第一款较为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XP3.1。

但汪滔并不满足,2011年,看到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多轴飞行控制器,他希望能有飞得更稳定的产品。

赖远明: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其中有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

冻土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对温度极为敏感,遇冷冻结遇热融化下沉,铁路建在这样的路基上很容易出现破裂或者塌陷,这个被称为举世无双的世界冻土工程难题,却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赖远明团队攻克了。

而攻克这个难题的钥匙竟然是普普通通的石块。

赖远明,53岁,中科院院士,在寒区隧道、冻土工程等方面首创多项世界级研究成果。

被誉为世界冻土研究的领跑者。

李兰娟:独创人工肝技术抗击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一直是传染病治疗领域的一道难题,一旦爆发病情在短期内就会迅速发展并危及生命。

其死亡率曾一度高达近百分之八十。

依靠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院士一次次地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使重型肝炎病死率大幅降低。

李兰娟,68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倡导菌群基因集。

鲁先平:做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通常不是治疗效果差,就是治不起。

经过十年研发,一种可以精准"杀死"肿瘤细胞的新药诞生,并成为我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原创新药。

它的研发者就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领航科学家——鲁先平。

鲁先平说,他要做的不仅是一种新药,更要让它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鲁先平,今年52岁,十年攻关,鲁先平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中国首个原创的化学药——西达本胺,给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裴端卿:挑战未知路上中国不应缺席
裴端卿,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

因为有趣,他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有趣,他花费8年时间"打磨"一篇论文;因为有趣,他把看似废物的尿液变成了传说中的"不老泉"……
在外界看来,他是首届国家中长期规划"干细胞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承担着为中国在该领域实现突破的重大责任;在研究领域,他是带着光环的领军"学霸";在学生眼里,他是"身先士卒"的导师。

而在他自己看来,能够代表国家成为人类未知领域的一名探索者,是一生最大的荣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