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固态相变考点

材料固态相变考点
材料固态相变考点

相变动力学取决于新相的形核率和长大速率。

在500℃以上回火时将会析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导致回火温度升高,θ-碳化物粗化而软化的钢再度硬化,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奥氏体形成机制的四个过程

1.奥氏体形核:在平均碳浓度很低的铁素体中,存在着高碳微区,其碳浓度可能达到该温

度下奥氏体能够稳定存在的成分(由GS线决定)。如果这些高碳微区因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而具有面心立方点阵结构和足够高的能量时,就有可能转变成该温度下稳定存在的奥氏体临界晶核。但是,这些晶核要保持下来并进一步长大,必须要有碳原子继续不断的供应。

2.奥氏体晶核长大:当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上形核后,便形成了γ/α和γ

/Fe3C两个新的相界面。奥氏体的长大过程即为这两个相界面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同时在铁素体中也进行着碳的扩散。

3.剩余碳化物溶解:在奥氏体晶体长大过程中,由于γ/Fe3C相界面出的碳浓度差远远大

于γ/α相界面处的碳浓度差,所以只需溶解一小部分渗碳体就可以使其相界面处的奥氏体达到饱和,而必须溶解大量的铁素体才能使其相界面处奥氏体的碳浓度趋于平衡。

4.奥氏体均匀化:在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且残留Fe3C全部溶解之后,碳在奥氏体

中的分布仍然是不均匀的。原来为渗碳体的区域浓度较高,而原来为铁素体的区域碳浓度较低。而且,这种碳浓度的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愈加严重。因此,只有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于碳原子的扩散,才能使整个奥氏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

奥氏体晶粒度有三种

1.起始晶粒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度

大小。

2.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加热条件下所得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3.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保持足够温度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经上述试验,奥氏体晶粒度在5-8级者称为本质细晶粒钢,而奥氏体晶粒度在1-4级者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马氏体相变时在预先磨光的试样表面可出现倾动,形成表面

浮突,这表明马氏体相变是通过奥氏体均匀切变进行的。

2.无扩散性:从马氏体相变的宏观均匀切变现象可以设想,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是集

体运动的,原来相邻的原子相变后仍然相邻,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即马氏体相变是在原子基本上部发生扩散的情况下发生的。

3.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通过均匀切变形成的马氏体与母相奥氏体之间存在严格

的位向关系。在钢中已经发现的位向关系有K-S关系、西山关系和G-T关系。马氏体相变不仅新相和母相之间有严格的位向关系,而且马氏体是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开始形成的,这个晶面即称为惯习面。

4.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相变:必须将奥氏体快速冷却(大于临界冷却温度)至某一温度

以下才能发生马氏体相变,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相变开始点,以M s表示。当奥氏体过冷到M s点以下某一温度时马氏体相变即刻开始,不需要孕育期,并且以极大地速度进行。但在此温度下马氏体相变很快停止,即马氏体转变量不在增加。为使马氏体相变得以继续进行,必须不断地降低温度。如停止继续降温,马氏体相变则立即停止。即马氏

体相变实在不断降温条件下进行的,马氏体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而与等温时间无关。

当冷却至某一温度以下时,马氏体转变便不再继续进行,这个温度称为马氏体相变终了点,用M f表示。

5.可塑性:冷却时,奥氏体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机制转变为马氏体,同样,重新加热时,

马氏体也可以通过逆向马氏体相变机制转变为奥氏体,即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

综上所述,马氏体相变区别于其他相变最基本的特点只有两个:一是相变以切变共格方式进行;二是相变的无扩散性。其它特点均可由这两个基本特点派生出来。

影响钢中M s点的主要因素

1.化学成分的影响:一般说来,M s点主要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其中以碳含量的影响最

为显著,随钢中的碳含量增加,马氏体相变的温度范围下降。钢中常见的合金元素均使M s点降低,但效果不如碳显著,只有Al和Co使M s点升高。合金元素对M s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们对平衡温度T0的影响以及对奥氏体的强化作用。一般认为,凡是降低M s点合金元素也同样降低M f点。

2.形变与应力的影响:当奥氏体在M d-M s之间进行塑性变形时会诱发马氏体相变。同样,

在M s-M f之间进行塑性变形也可以促进马氏体相变,使马氏体转变量增加。一般来说,形变量越大,形变温度越低,则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量就越多。

3.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M s点的影响较为复杂。加热温度升高和

保温时间延长,有利于碳和合金元素进一步溶入奥氏体,而使M s点下降,但同时又会引起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并使其晶体缺陷减少,马氏体形成时的切变阻力减小,从来M s点升高。在奥氏体成分一定的情况下,晶粒细化则奥氏体强度提高,马氏体相变切变阻力增大,使M s点下降。但当晶粒细化并不显著影响切变阻力时,则对M s点没有太大影响。

4.淬火冷却速度的影响:在淬火速度较低时,M s点保持恒定,形成一个较低的台阶,它

相当于钢的名义M s点。在淬火速度很高时,出现M s点保持恒定的另一个台阶。在上述两种淬火速度之间,M s点随淬火速度增大而升高。

5.磁场的影响:试验证明,钢在磁场中淬火冷却时,外加磁场将诱发马氏体相变,与不加

磁场相比,M s点升高,并且相同温度下的马氏体转变量增加。但是,外加磁场只使M s 点升高,而对M s点以下的相变行为并无影响。

板条状马氏体的立体形态呈细长的板条状。显微组织中,板条马氏体成束状分布,一组尺寸大致相同并平行排列的板条构成一个板条束。板条束内的相邻板条之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束与束之间具有较大的位向差。在板条状马氏体内,存在着高密度位错构成的亚结构,

因此板条状马氏体又称为位错马氏体。

针片状马氏体的立体形态呈凸透镜状,显微组织为其截面形态,常呈片状或针状。针片状马氏体之间交错成一定角度。由于马氏体晶粒一般不会穿越奥氏体晶界,最初形成的马氏体针片往往贯穿整个奥氏体晶粒,较为粗大;后形成的马氏体针片则逐渐变细、变短。由于针片状马氏体内的亚结构主要为孪晶,故又称它为孪晶马氏体。

使马氏体具有高硬度、高强度的主要因素如下

1.相变强化:马氏体相变的切变特性造成了在马氏体晶体内产生大量的微观缺陷(如位错、

孪晶及层错等等),使马氏体强化,成为相变强化。

2. 固溶强化:融入马氏体中的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

使塑性变形更加困难,从而使合金的强度与硬度增加。

3.时效强化:时效强化是C原子扩散偏聚钉扎位错所引起的。因此,如果马氏体在室温以

下形成,则在冷却至室温途中C原子的扩散偏聚已经自然形成。

4.马氏体的形变强化特征:马氏体本身比较软,但在外力作用下因塑性变形而急剧加工硬

化,所以马氏体的形变强化指数很大,加工硬化率很高。碳含量愈高,形变强化效果就愈明显。马氏体的这种形变强化特征与畸变偶极应力场的强化作用有关。

5.孪晶对马氏体强度贡献:马氏体中存在孪晶时,孪晶对强度有贡献。

6.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和马氏体板条群大小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原始奥氏体晶粒越细

小,马氏体板条群越细小,则马氏体强度就越高。

马氏体相变诱发塑性的原因

1.因塑性变形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由于马氏体的形成而得到松弛,因而能够防止微裂纹

的形成。即使微裂纹已经产生,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亦会因马氏体的形成而得到松弛,故能抑制微裂纹的扩展,从而使塑性和断裂韧性提高。

2.在发生塑性形变的区域,有形变马氏体形成,随形变马氏体量增多,形变强化指数不断

提高,这比纯奥氏体经大量变形后接近断裂时的形变强化指数还要大。从而使已经发生塑性形变的区域难以继续发生变形,故能抑制颈缩的形成。

高碳钢在不同温度回火时的性能变化:

1.在80到100℃的时效阶段,发生c原子的偏聚,C、N原子要打散到缺陷处,而高碳马

氏体一般为孪晶型的片状马氏体,其亚结构主要为孪晶,位错少,C原子富集于孪晶面上。此阶段对钢的强度硬度影响不大,由于C原子的偏聚,温度越高,走向越大,弹性极限越高。

2.在80到250℃间的高碳钢由于C析出其中的马氏体发生分解,即碳化物的析出,高碳

马氏体由于温度不同有两种分解方式,单项分解和双向分解。低于125到150℃回火时,高碳马氏体将会双向分解,即C析出时产生两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一是高碳的与马氏体正方度相同的α,另一种是C低的正方度小的α相。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高碳区越来越少,低碳区越来越多,但是两相的C含量不变。温度越高,双向分解速度越快。高于125到150℃时,仅单项分解即连续分解,因高温扩散速度大。此阶段由于马氏体的分解,会使钢的硬度下降,韧性上升,塑性上升。

3.在200到300℃回火时,此阶段残余奥氏体开始转变,得到低碳立方马氏体和ε-碳化

物,即回火马氏体。无论高碳钢还是低碳钢,都将转变为珠光体或贝氏体或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在高温区转变为珠光体,中温区转变为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

线与过冷贝氏体相同,只是马氏体促进贝氏体形成。转化为马氏体时,由于C、N原子在500℃时从间隙位错逸出阻力减小,重新开始马氏体转变,造成二次淬火,所以此时钢硬度会有所上升,韧性下降,塑性上升。

4.250到400℃是间回火,将发生碳化物的析出与转变。对于高碳马氏体,在马氏体分解

时,析出ε-碳化物,在回火马氏体中ε-碳化物与基体α有共格关系,{100}á。当高于250℃时,ε-碳化物将转化为较稳定的χ-碳化物,具有复杂斜方点阵,呈薄片状,惯性面为{112}á,可认为χ-碳化物是在孪晶界面上析出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时,ε-碳化物和χ碳化物,将转变成为稳定的θ-碳化物,即渗碳体Fe3C,θ-碳化物具有复杂斜点方阵,惯性面为{110}á或{112}á,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但也随挥霍时间延长而转变彻底。此阶段,强度硬度下降,塑性增强,但冲击韧性下降,出现第一回火脆性,主要因素为参残余奥氏体转变,因析出碳化物于晶界上,同时可能为新生碳化物沿片状马氏体的孪晶带和晶界上析出或晶界偏聚。

5.在400℃以上时高碳钢马氏体将发生α铁素体相得变化和碳化物的聚集长大,300℃以

上,三类内应力消失,500℃以上二类内应力消失,550℃以上一类内应力消失。回复再结晶在250℃以上时,孪晶开始消失,400℃孪晶全部消失,出现胞块,600℃以上时,将发生再结晶而使片状特征消失。出现等轴铁素体,发生碳化物的粗化。此阶段回火可使强度下降硬度上升,塑性也上升,但可出现二类脆性回火,由于脆性相析出和杂质元素偏聚。低碳钢与中碳钢与高碳钢的差别在于马氏体分解时为单相分解,不出现双相,析出ε-碳化物可形成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转化相似,只是碳化物析出时高于200℃后直接析出θ-碳化物。中碳钢可形成ε-碳化物。在最后阶段就是回火也仅是中,低碳钢的板条状马氏体回复再结晶时板条的变化。600℃以上也无板条特征。对强度和硬度的影响在于200℃以上时,硬度下降,弹性极限上升,塑性上升,也可出现回火脆性。

条幅分解的特点

?2G/?C2<0,自发的不需要形核过程,单纯是个扩散过程,分解过程中原子由低浓度区想高浓度区扩散,即上坡扩散。

北科大《固态相变》12道练习题

北科大《固态相变》12道练习题

《固态相变》课程12道复习题 北科大 chenleng老师 1.什么是一级相变?什么是二级相变?并举例说明。 ? 分类标志:热力学势及其导数的连续性。自由能和内能都是热力学函数,它们的第一阶导数是压力(或体积)和熵(或温度)等,而第二阶导数是比热、膨胀率、压缩率和磁化率等。 第一类相变(一级相变):凡是热力学势本身连续,而第一阶导数不连续的状态突变,称为第一类相变。第一阶导数不连续,表示相变伴随着明显的体积变化和热量的吸放(潜热)。普通的气液相变、液固相变、金属和合金的多数固态相变、在外磁场中的超导转变,属于第一类相变。 第二类相变(二级相变):热力学势和它的第一阶导数连续变化,而第二阶导数不连续的情形,称为第二类相变。这时没有体积变化和潜热,但膨胀率、压缩率和比热等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上出现跃变或无穷的尖峰。超流、没有外磁场的超导转变、气液临界点、磁相变、合金中部分有序-无序相变,属于第二类相变。习惯上把第二类以上的高阶相变,通称为连续相变或临界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结现象是三级相变。 按相变方式分类:形核长大型相变、连续型相变……<材基P595> 按原子迁移特征分类:扩散型相变、无扩散型相变 2.回答以下问题:(1)经典形核理论的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核心的曲 率半径哪个更大?为什么?(2)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核心形成功哪个更大,为什么?(3)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形核速率哪个更大,为什么?(4)经典形核理论对再结晶核心的形成是否适用,为什么?(5)两相转变的平衡温度与再结晶温度的本质有何区别,并给出解释。 ? 非均匀形核: (1)应该特别注意到,在相同的过冷度下,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曲率半径和均匀形核临界半径是相同的。 (2)非均匀形核时,因为和浸润角有关的f(θ)总是小于1,所以非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总比均匀形核小。 (3)在凝固时液相中都含有大量的形核靠背,例如盛放液体的容器模壁、液体中含的微小固态微粒等。所以,实际的凝固过程中非均匀形核率总比均匀

固态相变 知识点总结

固态相变 By Dong大魔王 固态相变:金属和陶瓷等固态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发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改变,这种转变称为固态相变。 按热力学分类: 一级相变:相变时新旧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级偏微熵不等的相变称为一级相变; 二级相变:相变时新旧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且化学势的一级偏微熵也相等,但化学势的二级偏微熵不相等的相变称为二级相变。 按平衡状态图分类: ①平衡相变指在缓慢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能获得的符合平衡状态相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变。主要有同素异构转变、多形性转变、平衡脱溶沉淀、共析相变、调幅分解、有序化转变。 ②非平衡相变:伪共析相变、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非平衡脱溶相变 按原子迁移情况分类: ①扩散型相变:相变时,相界面的移动是通过原子近程或远程扩散而进行的相变称为扩散型相变。基本特点是:相变过程中有原子扩散运动,相变速率受原子扩散速度所控制;新相和母相得成分往往不同;只有因新相和母相比容不同而引起的体积变化,没有宏观形状改变。 ②非扩散型相变:相变过程中原子不发生扩散,参与转变的所有原子的运动是协调一致的相变称为非扩散型相变。一般特征是:存在由于均匀切变引起的宏观形状改变,可在预先制备的抛光试样表面上出现浮突现象;相变不需要通过扩散,新相和母相的化学成分相同;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某些材料发生非扩散相变时,相界面移动速度极快,可接近声速。 试述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征 ①相界面:金属固态相变时,新相和母相的界面分为两种。 ②位相关系:两相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时新相和母相之间必然有一定位相关系,两项之间没有位相关系则为非共格界面。 ③惯习面:新相往往在母相一定晶面上形成,这个晶面称为惯习面。 ④应变能:圆盘型粒子所导致的应变能最小,其次是针状,球状最大。固态相变阻力包括

最新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答案资料

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 一、(20分) 1、试对固态相变的相变阻力进行分析 固态相变阻力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这是由于发生相变时形成新界面,比容不同都需要消耗能量。 界面能:是指形成单位面积的界面时,系统的赫姆霍茨自由能的变化值。与大小和化学键的数目、强度有关。为表面张力, 为偏摩尔自由能,为由于界面面积改变而引起的晶粒内部自由能变化 (1)共格界面的化学键数目、强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σ最小;半共格界面产生错配位错,化学键发生变化,σ次之;非共格界面化学键破坏最厉害,σ最大。 (2)应变能 ①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共格应变能):共格界面由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最大,半共格界面次之,非共格界面最小。 ②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体积应变能):和新相的形状有关,,球状由于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最大,针状次之,片状最小。 2、分析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中新相形核的作用 固相中存在各种晶体缺陷,如空位、位错、层错、晶界等,如果在晶体缺陷处形核,随着核的形成,缺陷将消失,缺陷的能量将给出一供形核需要,使临界形核功下降,故缺陷促进形核。 (1)空位:过饱和空位聚集,崩塌形成位错,能量释放而促进形核,空位有利于扩散,有利于形核。 (2)位错: ①形成新相,位错线消失,会释放能量,促进形核 ②位错线不消失,依附在界面上,变成半共格界面,减少应变能。 ③位错线附近溶质原子易偏聚,形成浓度起伏,利于形核。 ④位错是快速扩散的通道。 ⑤位错分解为不全位错和层错,有利于形核。 Aaromon总结: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利于形核;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更容易形核;位错可缠绕,割阶处形核;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位错易于形核;位错影响形核,易在某些惯习面上形成。 (3)晶界:晶界上易形核,减小晶界面积,降低形核界面能 二、(20分) 已知调幅分解浓度波动方程为: ,其中: 1、试分析发生调幅分解的条件 只有当R(λ)>0,振幅才能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即发生调幅分解,要使R(λ)>0,得G”<0且| G”|>2η2Y+8π2k/λ2 令R(λ)=0得λc—临界波长,则λ<λc时,偏聚团间距小,梯度项8π2k/λ2很大,R(λ)>0,不能发生;λ>λc时,随着波长增加,8π2k/λ2下降,易满足| G”|>2η2Y+8π2k/λ2,可忽略梯度项,调幅分解能发生。 2、说明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和共格拐点,并画出化学拐点、共格拐点和平衡成分点在温度——成分坐标中的变化轨迹 化学拐点:当G”=0时。即为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 共格拐点:当G”+2η2Y=0时为共格拐点,与化学拐点相比共格拐点的浓度范围变窄了,温度范围也降低了。 3、请说明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相变的区别

固态相变

1. 固态相变与液固相变在形核、长大规律和组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答:固态相变形核要求有一个临界过冷度△Tc,只有当过冷度△T>△Tc时才满足相变热力学条件。这是固态相变形核与液-固相变的根本区别。相同:形核和长大规律相同,驱动力相同都存在相变阻力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异处:不同点:(1)液-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G 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G畸,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界面+△G畸(2)固态相变比液-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固态相变阻力增加了应变能等,即固态相变中形核困难. 3.固态相变时为什么常常首先形成亚稳过渡相。佳美试卷P31P33 (1)能量方面,所需要驱动力,平衡相大于过渡相,过渡相的界面能和应变能要低,形成有利于降低相变阻力。(2)成分和结构方面。过渡相在成分和结构更接近母相,两相易于形成共格或半共格界面,减少界面能,降低形核功,形核容易进行。 4.如何理解脱溶颗粒在粗化过程中的“小粒子溶解”和“大粒子长大”现象。 (1)粗化过程驱动力是界面能的降低当沉淀相越小,其中每个原子分到的界面能越多,化学势越高,与它处于平母相中的溶质原子浓度越高即c(r2)>c(r1)。由此可见,在大粒子r1和小粒子r2之间体中存在浓度梯度,因此必然有一个扩散流,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粒子通过吸收基体中的溶质而不断长大,小粒子要不断溶解收缩,放出溶质原子来维持这个扩散流。所以出现了大粒子长大、小粒子溶解的现象 (2) 粗化过程中,小粒子溶解,大粒子长大,粒子总数减小,r增加。小粒子溶解更快。温度T升高,扩散系数D增大,使dr/dt增大。所以当温度升高,大粒子长大更快,小粒子溶解更快。 5.如何理解调幅分解在热力学上无能垒,但在实际转变过程中有阻力。 (1)应变能,溶质溶剂原子尺寸不同 (2)梯度能,原子化学键结合 (3)相间点阵畸变 6.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脱溶转变的主要区别。见佳美试卷P14 P34 7.如何从热力学角度理解马氏体相变的无扩散性。

(完整版)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复习思考题 1.固态相变和液-固相变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1)都需要相变驱动力(2)都存在相变阻力(3)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 不同点:(1)液-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G 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G畸,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界面+△G畸(2)固态相变比液-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 2.金属固态相变有那些主要特征? 相界面;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弹性应变能;过渡相的形成;晶体缺陷的影响;原子的扩散。 3. 说明固态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 在固态相变中,由于新旧相比容差和晶体位向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在一个新旧相有机结合的弹性的固体介质中,在核胚及周围区域内产生弹性应力场,该应力场包含的能量就是相变的新阻力—畸变自由焓△G畸。则有: △G = △G 相变+△G界面+△G畸 式中△G 相变一项为相变驱动力。它是新旧相自由焓之差。 当:△G 相变=G 新 -G 旧 <0 △G 相变小于零,相变将自发地进行 (△G界面+△G畸)两项之和为相变阻力。 (1)界面能△G界面 界面能σ由结构界面能σst和化学界面能σch组成。即:σ=σst+σch 结构界面能是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切断或被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形成的界面能。 (2)畸变能阻力—△G畸 4.为什么在金属固态相变过程中有时出现过渡相? 过渡相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相变阻力, 5. 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有何影响? 晶核在晶体缺陷处形核时,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因此,晶体通过自组织功能在晶体缺陷处优先性核。 晶体缺陷对形核的催化作用体现在: (1)母相界面有现成的一部分,因而只需部分重建。 (2)原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使形核功减小。 (3)界面处的扩散比晶内快的多。 (4)相变引起的应变能可较快的通过晶界流变而松弛。 (5)溶质原子易于偏聚在晶界处,有利于提高形核率。 6.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那些特征? (1)扩散型相变 原子迁移造成原有原子邻居关系的破坏,在相变时,新旧相界面处,在化学位差驱动下,旧相原子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在新相中原子打乱重排,新旧相排列顺序不同,界面不断向旧相推移,此称为界面热激活迁移,是扩散激活能与温度的函数。 新相与母相的化学成分不同。 (2)无扩散型相变 相变的界面推移速度与原子的热激活跃迁因素无关。界面处母相一侧的原子不是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而是集体定向的协同位移。界面在推移的过程中保持宫格关系。 新相与母相的结构不同,化学成分相同态相变具有形核阶段? 固态相变分为有核相变与无核相变,大多数固态相变都是有核相变, 8.为什么金属固态相变复杂多样? 见4页。 9.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晶粒长大的驱动力:界面能或晶界能的降低。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同,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反。 10.什么是自组织?自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系统在获得其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过程中没有特定的外界干预,而是一个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称自组织。其条件是:(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随机涨落(4)非线性相互作用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第2篇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第7章钢的热处理 教学目标: 搞清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基本概念; 掌握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基本知识 掌握相变产物的形貌和物理本质。 第8章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8钢的热处理 一、热处理的作用 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矿山、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用的大量零部件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其性能。 拒初步统计,在机床制造中,约60% 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多达70% 80%,而工模具及滚动轴承,则要100%进行热处理。 总之,凡重要的零件都必须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才能投入使用。 热处理的定义: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 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三大要素:加热、保温和冷却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因而性能也发生变化。 例如:碳素工具钢T8在市场购回的是球化退火的材料其硬度仅为20HRC,作为工具需经淬火并低温回火使硬度提高到60?63HRC,这是因为内部组织由淬火之前的粒状珠光体转变为淬火+低温回火的回火马氏体。 同一种材料,热处理工艺不一样其性能差别很大,导致性能差别如此大的原

因是不同的热处理后内部组织截然不同。 热处理工艺的选择要根据材料的成分来确定。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依赖于材料热处理和其他热加工工艺,材料性能的变化又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变化。 所以,材料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这四者相互依成的关系贯穿在材料制备的全过程之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性。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 如上所述,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这三大基本要素决定了材料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1、加热 按加热温度的高低,加热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临界点A i以下加热, 此时一般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A i以上加热,目的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称为奥氏体化。

相变原理(复习题)

相变原理复习习题 第一章固态相变概论 相变:指在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时,体系发生的从一相到另一相的变化过程。 固态相变:金属或陶瓷等固态材料在温度和/或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发生从一种相状态到另一种相状态的改变。 共格界面:若两相晶体结构相同、点阵常数相等、或者两相晶体结构和点阵常数虽有差异,单存在一组特定的晶体学平面使两相原子之间产生完全匹配。此时,界面上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界面上原子为两相所共有,这种界面称为共格界面。当两相之间的共格关系依靠正应变来维持时,称为第一类共格;而以切应变来维持时,成为第二类共格。 半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的特点:在界面上除了位错核心部分以外,其他地方几乎完全匹配。在位错核心部分的结构是严重扭曲的,并且点阵面是不连续的。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即错配度δ很大时,两相原子之间的匹配关系便不在维持,这种界面称为非共格界面;一般认为,错配度小于0.05时两相可以构成完全的共格界面;错配度大于0.25时易形成非共格界面;错配度介于0.05~0.25之间,则易形成半共格界面。 一级相变:相变前后若两相的自由能相等,但自由能的一级偏微商(一阶导数)不等的相变。特征:相变时:体积V,熵S,热焓H发生突变,即为不连续变化。 晶体的熔化、升华,液体的凝固、气化,气体的凝聚,晶体中大多数晶型转变等。 二级相变:相变时两相的自由能及一级偏微商相等,二级偏微商不等。特征:在临界点处,这时两相的化学位、熵S和体积V相同;但等压热容量Cp、等温压缩系数β、等压热膨胀系数α突变。 例如:合金的有序-无序转变、铁磁性-顺磁性转变、超导态转变等。 均匀相变:没有明显的相界面,相变是在整体中均匀进行的,相变过程中的涨落程度很小而空间范围很大。特点:A: 无需形核;B: 无明确相界面; 非均匀相变:是通过新相的成核生长来实现的,相变过程中母相与新相共存,涨落的程度很大而空间范围很小。特点:A:即为形核-长大型相变;B: 新旧相差别较大(结构或成分); C: 相变过程中母相与新相共存 形核功:晶核长大到r* 所需克服的能垒,或所做的功。 晶核长大的两个伴随过程:即为界面过程(满足结构);传质过程(满足成分) 相变动力学:研究新相形成量(体积分数)与时间、温度关系的学科称为相变动力学。 新相颗粒的粗化:粗化是指在相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相颗粒平均尺寸增大的动力学过程

固态相变试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固态相变 习题学习资料

固态相变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 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名词解释

1.固态相变:金属盒陶瓷等固体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从一种相状态到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 2.平衡转变;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所发生的能获得复合平衡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变。 3.共析相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固相的转变 4.平衡脱溶相变;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 5.扩散性相变;相变时相界面的移动是通过原子近程或远程扩散而进行的相变也称非协调型 6.无扩散性相变;相变过程中原子不发生扩散,参与转变的所有原子的运动是协调一致的相变也称协同型 7.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 8.形核率;单位时间形成的晶核数 9.混晶;置换固溶体,两种或多种元素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均匀晶相 10.异常长大:正常晶粒长大过程被第二相微粒、织构、表面热蚀沟等阻碍,使得大多数晶粒不能长大,从而使少数较大的晶粒得以迅速长大。 11.奥氏体;碳及各种化学元素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 12.珠光体;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13.粒状珠光体;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状化而获得的 14.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所谓“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即贝氏体转变的产物。 15.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就铁基合金而言,是过冷奥氏体发生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所形成的产物。铁基合金中常见的马氏体,就其本质而言,是碳和(或)合金元素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就铁-碳二元合金而言,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16.屈氏体;通过奥氏体等温转变所得到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极弥散的混合物。是一种最细珠光体类型组织,其组织比索氏体组织还细 17.索氏体;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五六百倍才能分辨出为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相组织。 18.组织遗传;将晶界有序组织加热到Ac3,可能导致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与原始晶粒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和取向。 19.相变孪晶;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孪晶。 20.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因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 21.反稳定化;当等温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等温温度升高,奥氏体稳定化程度反而下降的现象。 22.不变平面应变;相变过程中虽然发生了变形,但变形为均匀切变,且相变过程中惯习面为不变平面的应变。 23.惯习面;固态相变时,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 24.热弹性马氏体;在冷却转变与加热逆转变时呈弹性长大与缩小的马氏体 25.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这种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发生较大变形后,经加热至某一温度之上,能恢复到变形前形状的合金。 26.正方度;c/a表示晶格畸变程度,具有体心正方点阵结构的马氏体的c/a值。 27.伪共析组织;过冷奥氏体以极快冷速转变形成的p组织,其成分因奥氏体含碳量不同而不同。 28.回火;淬火处理后将工件加热到低于临界点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操作。 29.回火屈氏体;铁素体加片状或者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30.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向低碳马氏体和e-碳化物分解的过程,所得组织马氏体经分解后的立方马氏体+e-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31.回火索氏体;等轴铁素体加尺寸较大的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32.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 33.二次硬化;当马氏体中含有足够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500°c以上回火是将会析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导致因回火温度升高, -碳化物粗化而软化的刚再度硬化 34.二次淬火;在冷却回火是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叫二次淬火 35.时效;合金在脱溶过程中,其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均随之发生变化的现象 36.脱溶;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

固态相变 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途径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珠光体的长大方式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017年北科大《固态相变》课程考试试题

2017年北科大《固态相变》课程考试试题 1.按照学势及其导数的连续性将相变分为一级相变和高阶相变,①什么是一级 相变?什么是二级相变?②请分别举一个举例字;③下图的的纵坐标是热力学函数,横坐标是温度?请说明各是那种相变?请说明原因。 ①② ? 第一类相变(一级相变):凡是热力学势本身连续,而第一阶导数不连续的状态突变,称为第一类相变。第一阶导数不连续,表示相变伴随着明显的体积变化和热量的吸放(潜热)。普通的气液相变、液固相变、金属和合金的多数固态相变、在外磁场中的超导转变,属于第一类相变。 第二类相变(二级相变):热力学势和它的第一阶导数连续变化,而第二阶导数不连续的情形,称为第二类相变。这时没有体积变化和潜热,但膨胀率、压缩率和比热等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上出现跃变或无穷的尖峰。超流、没有外磁场的超导转变、气液临界点、磁相变、合金中部分有序-无序相变,属于第二类相变。 从热力学函数的性质看,①是第一类相变点不是奇异点(singularity),它只是对应两个相的函数的交点。交点两侧每个相都可能存在,通常能量较低的的那个得以实现。这是出现“过冷”或“过热”的亚稳态以及两相共存的原因。②是第二类相变则对应热力学函数的奇异点,它的奇异性质目前并不完全清楚。在相变点每侧只有一个相能够存在,因此不容许“过冷”和“过热”和两相共存。 2.什么是块状转变?它的界面迁移过程和再结晶过程很相似,比较块状转变和 再结晶的速度那个更快?为什么? ? 定义为:成分不变,通过相界扩散的形核-长大型相变;包括结构改变和有序化,产物一般呈块状组织,有时也呈平面边界,与母相晶粒没有完整的位向关系,没有点阵对应。 块状转变速率快,因为块状转变的驱动力比再结晶的要大几个数量级。 3.朗道理论的基本思想?什么是序参量,在结构转变和铁磁转变中可以选什么 作为序参量?连续相变的本质是什么? ? 基本思想:用序参量的幂级数展开式来表示相变温度附近的自由能。 序参量:一个系统从高对称相转变为低对称相时,系统的某一个物理量η将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总结

第十一章固态相变与材料处理 第一节固态相变总论 一.固态相变的特点与分类 固态相变时至少存在以下变化之一:晶体结构的变化;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序度的变化,如合金的有序化转变,即点阵中原子的配位发生变化 相变的驱动力是新相和母相间的自由能之差驱动力靠过冷度来获得 阻力: 新相晶核形成时引起的界面能和体积应变能,固态相变也符合最小自由能原理。1)固态相变的特点 1.固态相变阻力大 2.原子迁移率低 3.非均匀形核 4.新相有特定形状 5.相界面结构关系 6.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2)固态相变的分类 1. 按热力学分类 一级相变:有体积变化,有相变潜热(放热或吸热),大多数相变属于一级相变; 二级相变:二级相变时仅有材料的压缩系数、比热容、热膨胀系数变化。如磁性转变、有序转化。 2. 按动力学分类:依据原子运动特征分 扩散型相变:相变时有原子长距离扩散(超过原子间距),导致成分变化,大多数相变属于扩散型; 无扩散型相变:没有原子扩散,相变前后没有成分变化;(如马氏体相变) 3. 按相变方式分类: 形核-长大型相变:新相与母相间有界面,大多数相变为此类; 无核相变:新旧相之间无明显界面,如调幅分解。 二. 相变的热力学 1)相变时自由能的变化 假设在均匀母相α中形成一个半径为r的球形新相β,则系统总自由能变化量为:ΔG ΔG= Gβ-Gα Gα代表原始相(即母相)的Gibbs自由能 Gβ代表生成相(即新相)的Gibbs自由能 固态相变时形成半径为r的球形晶胚所引起系统自由能的变化(ΔG)为: △G=-(4π/3)r3(△GV+△GE)+4πr2γαβ ΔGν----形成单位体积晶核时的自由能变化,常为负值; ΔGE----形成单位体积晶核时所产生的应变能; γ----晶核与基体之间交界面的单位面积界面能 化学自由能使系统的总自由能降低,是相变的驱动力;而界面能和应变能是相变的阻力。相变发生的条件是系统的总自由能的下降,即△G<0 2)相变时临界形核条件

固态相变学习指导

第八章固态相变学习指导 固态相变是材料进行热加工的基础理论。固态相变的种类很多,若按相变时原子迁移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扩散型相变,如同素异构转变、固熔体的脱熔转变、共析转变、调幅分解和有序化等;另一类是无扩散型相变,如马氏体转变;第三类是兼有扩散、无扩散特征的相变,如贝氏体转变、块状转变等。 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及遵循的一般规律,大多数固态相变与结晶相变类似,也是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相和母相都是晶体,所以与结晶相变相比又有其特点,主要表现: (1) 固态相变时阻力较大:在固态相变时,除了新、旧相间由于产生相界面而引起的界面自由能升高外,还会由于新、旧相比体积差而导致应变能力产生,后者对相变过程有很重要的影响。 (2) 固态相变主要依靠非均匀形核:由于材料中本身存在各种晶体缺陷,这些缺陷分布又不均匀,所具有的能量高低不同,这就为非均匀形核创造了条件;同时,均匀形核所需要的形核功大,势必过冷度要相当大,这会使扩散困难,不利于均匀形核。 固态相变后,新生相α的某一晶面和某一晶向往往分别与母相β的给定界面和晶向相平行;相界面易形成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3) 新相的长大呈现惯习现象:相变过程中新相长大易于沿着母相的某些特定的晶面和晶向以针状或片状的形态优先发展。这种惯习现象可借金相显微镜进行观察。 (4) 新生相的组织形态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新生相的形态也是为了适应母相的结构和组织特点,克服相变阻力而表现出来的综合结果,所以它既受应变能和界面能的影响,也受母相结构组织的影响。 (5) 固态相变易于出现过渡相:形成过渡相是固态相变克服相变阻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凡过渡相都不是真正的稳定相,只要条件允许,就会自发地再向稳定相转变。 作为扩散型相变的例子,主要介绍了脱熔转变及其类型,调幅分解及其特点。作为无扩散型相变的例子,介绍了马氏体相变及多晶型转变的有关概念,其目的仍在于掌握固态相变的一般规律。

固态相变试题

固态相变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1)按热力学分类:①一级相变②二级相变 (2)按平衡状态图分类:①平衡相变 ㈠同素异构转变和多形性转变㈡平衡脱溶沉淀㈢共析相变㈣调幅分解㈤有序化转变 ②非平衡相变㈠伪共析相变。㈡马氏体相变。㈢贝氏体相变。㈣非平衡脱溶沉淀。 (3)按原子迁移情况分类:①扩散型相变。②非扩散型相变 (4)按相变方式分类:①有核相变②无核相变

考试试卷 -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共格界面:当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1分),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相互匹配,这种界面叫做共格界面(2分)。 2、回火脆性:指在回火过程中(1分)韧性下降的现象。(2分)。 3、起始晶粒度:临界温度以上(1分),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1分),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1分)。 4、淬透性:指钢在淬火(1分)时能够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倾向(2分)。 5、时效:钢(或合金)经固熔处理后,其固熔体中的溶质元素(合金元素)将处于过饱和状态(1分),如果在室温或某一定高温下溶质原子仍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随时间的延续,过饱和固熔体中溶质元素将发生脱熔(或析出)(1分),从而使钢(或合金)的性能发生变化,此即时效(1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共析钢淬火后回火,根据回火温度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分别得到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组织。 2、调质处理的钢与正火钢相比,不仅强度较高而且塑性、韧性也高于正火钢,这是由于调质处理后钢中渗碳体呈粒状,而正火后的渗碳体呈片状。 3、化学热处理通常可分为分解、吸收、扩散三个基本过程。 4、淬火冷却时产生的组织应力是由于工件的表面和心部发生马氏体转变的不同时性而造成的内应力。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12分) 1、低碳马氏体可以在淬火状态下使用。

答:正确(1分)。自回火现象及低碳钢本身淬火应力较小(2分)。 2、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慢,故正火钢的组织比较粗大,它的强度、硬度比退火低。答:错误(1分)。正火是加热后采取空冷,而退火是采用随炉冷却,因此正火的冷速比退火要快,因此正火钢的组织较细小,强度和硬度比退火高(2分)。 3、淬透性是钢材的固有属性,它取决于钢的淬火冷速的大小。 答:错误(1分)。淬透性是钢材的固有属性,它只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却速度的大小(2分)。 4、本质细晶粒钢加热后的实际晶粒一定比本质粗晶粒钢小。 答:错误(1分)。加热后的实际晶粒大小取决于实际的加热规范,若加热温度很高,本质细晶粒钢也可以获得粗大的奥氏体晶粒(2分)。 四、论述题(共34分) 1、试分析下贝氏体中碳化物排布规律的形成原因。(10分) 答: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为板条状或片状的铁素体再加上基体上沉淀着的许多细微的碳化物,且与铁素体长轴呈55~60℃的方向较整齐地排列(2分)。形成这种排布规律的机理为: ①下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片是由若干个亚单元所组成,当一个亚单元长大到一定尺寸时,在其附近又会诱发形核并长大,便构成了铁素体在纵向和横向的成长;每个亚单元都是按切变共格方式形成,其长大速度较快,但整个铁素体的长大速度受碳原子扩散所控制,当亚单元长大到一定尺寸时便会发生停顿,是一种不连续生长(3分); ②下贝氏体亚单元通常从一个平直的不动边开始形核,并以一定的角度(大致为55~60℃)向另一边发展,最后终止在某一个位置上。在成长过程中,碳原子可不断通过铁素体-奥氏体相界面向生长前沿奥氏体一侧扩散和聚集,并从中析出碳化物;由于碳化物的析出,又使其附近奥氏体中出现贫碳区,从而有利于铁素体在该处形核并长大(5分)。 2、马氏体转变为什么需要深度过冷?(6分)

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微合金非调质钢

微合金非调质钢 因为微合金非调质钢的铁素体-珠光体的抗拉强度最大达到lOOMPa,更高强度的零件需要开发新型非调质钢。 为了解决铁素体-珠光体型微合金非调质钢韧性低的问题,可以采用降低钢中碳含量,来增加组织中铁素体体积百分数,消除网状铁素体,减少组织中珠光体的体积百分数,提高珠光体片的退化程度、细化珠光体片。如德国THYSSEN钢公司在49MnVS3的基础上开发了38MnVS5、42MnVS6、27SiMnVS7等微合金非调质钢。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新日铁采用晶内铁素体技术,开发了碳含量为0.30%的高韧性微合金非调质钢。 为了提高强度和韧性,采用贝氏体的组织是一个有效的技术方法。在中碳钢的基础上降低碳含量,添加扩大贝氏体转变区域的元素, 添加微合金元素细化晶粒,控制冷却速率,得到低碳贝氏体组织。贝氏体型非调质钢的强度可以达到1200MPa,缺口冲击韧性也有所改善。 另一个提高微合金非调质钢强度和韧性的方法是在钢中获得马氏体组织。获得马氏体型非调质钢的方法有两个;利用加工余热直接淬火后再回火的中碳钢、利用加工余热控制直接淬火过程产生马氏体自回火的低碳钢。马氏体型非调质钢的抗拉强度可以达到1400MP/ 缺口冲击韧性与调质钢相当。 为了提高微合金非调质钢的韧性,人们可以采用降低碳含量和增加硅含量的方法。碳含量的降低将导致钢的强度降低,通过采用增加钢中

镭含量的方法来弥补强度的降低。德国THYSSEX钢公司在开发出49MnVS3之后,相继开发出了较低碳含量的44MnSiVS6. 38MnSiVS5、 27MnSiVS6等微合金非调质钢。 珠光体-铁素型微合金非调质钢的抗拉强度水平一般在 600-900MPa 范围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强度和韧性,开发了空冷贝氏体型非调质钢。日本三菱钢公司开发了化学成分为0.25%C-1.5% Mn-O. 35%Cr-0. 15 % V的贝氏体型非调质钢,其抗拉强度达到900MPa,用于锻造前轴梁。与珠光体一铁素体型微合金非调质钢相比, 贝氏体型非调质钢强度高,低温韧性好。美国内陆钢公司开发的 0. 38%C-0. 3%Si-1.5%Mn-0. 2%Mo-0. 15%V 贝氏体钢型,其棒材最大直径可达64mm,韧性很好。 为了克服空冷钢性能低的缺点,人们将锻件直接淬火来省略再加热淬火,从而降低零件的生产制造成木。由于直接淬火后钢中的组织是马氏体,而且部分或完全省略了调质处理,所以将其称为马氏体型非调质钢。根据淬火后是否对淬火马氏体采用再加热回火处理,可以将马氏体型非调质钢分为直接淬火回火马氏体钢和自回火马氏体钢。直接淬火回火马氏体钢大都采用原有的中碳调质钢或略加改进的中碳调质钢,只是在直接淬火后将锻件再加热进行马氏体回火处理。而自回火马氏体钢却是添加一定量合金元素的低碳钢,控制较高的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使马氏体的自回火过程得以充分进行。 马氏体型非调质钢包括热加工后直接淬火再回火和直接淬火自回火两种类型。前者一般采用原来化学成分的淬火回火钢,添加适量微合金元素改善韧性。与相应的淬火回火钢相比,英国的DQT41(90kg 载重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

第二章 1、钢中奥氏体的点阵结构,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及其在单胞中的最大含量。 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碳原子在γ-Fe点阵中处于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即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或棱边中点。八面体间隙:4个 2、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为什么奥氏体全部形成后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奥氏体的形成是由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形核、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和成分均匀化。按相平衡理论,从Fe-Fe3C相图可以看出,在高于AC1温度,刚刚形成的奥氏体,靠近Cem 的C浓度高于共析成分较少,而靠近F处的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较多(即ES线的斜率较大,GS线的斜率较小)。所以,在奥氏体刚刚形成时,即F全部消失时,奥氏体的平均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这就进一步说明,共析钢的P刚刚形成的A的平均碳含量降低,低于共析成分,必然有部分碳化物残留,只有继续加热保温,残留碳化物才能逐渐溶解。 3、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有何影响。 钢中添加合金元素并不影响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机制,但影响碳化物的稳定性及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另一方面,多数合金元素在碳化物和基体相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故合金元素将影响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的速度。 ①通过对碳扩散速度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②通过改变碳化物稳定性影响奥氏体的形成 速度。③对临界点的影响:Ni、Mn、Cu等降低A1温度;Cr、Mo、Ti、Si、Al、W、V 等升高A1温度。④通过对原始组织的影响进而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Ni、Mn等往往使珠光体细化,有利于奥氏体的形成。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比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小100-10000倍。此外,碳化物形成元素还会减小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这将降低碳的均匀化速度,因此,合金钢均匀化所需时间常常比碳钢长得多。 4、钢在连续加热时珠光体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 ○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升高。○2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温度范围越宽,但形成速度确加快,奥氏体形成时间缩短。○3可以获得超细晶粒。○4钢中原始组织的不均匀使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化温度升高。○5快速连续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增大Cγ-α降低,Cγ-cem升高。○6在超快速加 热条件下,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点阵改组属于无扩散型相变。 5、何谓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钢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对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有何影响。 起始晶粒度:指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互相接触时的晶粒大小。实际晶粒度:指在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实验条件,在930±10℃,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定的钢中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在晶粒边界及晶粒内部。往往存在着很多细小难熔的第二相颗粒,推移的晶界遇到第二相粒子将会发生弯曲,导致晶界面积增大,界面能上升,它们将阻碍晶界移动,起着钉扎晶界的作用。界面能弥散析出的第二相颗粒越细粒子附近晶界弯曲的曲率就越大,晶界增加的面积上升的幅度就越大。显然,这个使体系自由能增加的过程是非自发的。第二相颗粒的体积百分数一定时,粒子半径越小则其数量越多(颗粒的分散度越高),对晶界推移的阻力也就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