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白蛾的防治策略

浅谈美国白蛾的防治策略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美国白蛾的分布状况 美国白蛾是一种非常猖獗的危险性害虫,食性杂、危害大、繁殖快、易传播,属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原产北美,广泛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匈牙利、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在亚洲已从日本传播至韩国、朝鲜和中国。由于这种害虫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而常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性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一年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天津市一般在每年的4 月20 日~10 月20 日发生。 2.1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幼虫俗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 成虫:为白色蛾子。羽化多在15~19 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 h,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 m 范围内。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对腥臭味比较敏感。 卵:圆球形,直径约0.5 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幼虫:为绿色毛虫。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4 龄以前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在网幕内取食,所以寻找带虫网幕是发现美国白蛾的关键。其特性

为:取食前吐丝结网,3 龄左右网幕最大,从5 龄开始破网分散危害,进入暴食期。 老熟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 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蛹:体长8~15 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 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 处。臀棘8~17 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2.2 发生规律 卵:一代,4 月下旬~5 月上旬;二代,6 月下旬;三代8 月中、下旬。 幼虫:一代,5 月中旬~6 月中旬;二代,7 月上旬~8 月上旬;三代,9 月上旬~10 月中旬。 蛹:一代,6 月中、下旬;二代,8 月上、中旬;三代,10 月中旬~下年4 月上旬。 成虫:越冬代,4 月上、中旬;一代,7 月上旬;二代,在8 月中、下旬。 2.3 主要寄主植物 主要喜食树种:法桐、泡桐、桑、榆、核桃、杏、臭椿、白蜡、杨树、柳树、桃、李、苹果、梨等. 2.4 危害特性 美国白蛾有5 个危害特性:一是食性杂,危害严重。美国白蛾危害300 多种植物,能在2~3 d内把树叶全部吃光,对农林业生产危害巨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二是繁殖量大。 一年繁殖3 代;三是适应性强。幼虫15 d 不进食,可正常繁殖,遇到恶劣环境,可提前化蛹;四是传播途径广。①靠自身的爬行、飞行进行传播,②幼虫、

美国白蛾防治论文

效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杀虫剂Bt毒蛋白的改进措施,以达到使其缩短起效时间的目的,使其能够在应用中更有竞争力,同时印证几丁质酶对于昆虫围食膜的侵蚀作用。【方法】采用含有几丁质酶的细菌发酵产物对Bt杀虫剂在美国白蛾上的增效作用进行研究。实验中先单独检验了Bt杀虫剂在美国白蛾上的LC50以及LT50,然后通过复配,获得含有不同浓度发酵产物和Bt杀虫剂的复配剂系列,比较复配后的LC50、LT50与复配前的不同。【结论】含有几丁质酶的细菌发酵产物对于Bt的LC50的改进效果较弱,但可以较大幅度的改善Bt杀虫剂的LT50,这表明Bt杀虫剂的杀虫速度加快。 The improvement of Bt pesticide on toxicating Hlyphantria cunea by chitinase-containing bacteria fermentation product addition Abstract:[Purpose]To make Bt toxin much more competitive in pesticide selection, chitinase is introduced to act as accelerator of Bt toxin by means of degrading petritrophic membrane. [Method] Bacteria fermentation product is added into Bt pesticide. LC50 and LT50 of Hlyphantria cunea by Bt alone and mixed are separately measured and integratedly analysed. [Conclusion]LC50 improvement by fermentation product adding to Bt is not remarkable, while LT50 is obviously reduced by the addition. 关键词:几丁质酶;美国白蛾;Bt杀虫剂;增效;复配 Keyword:chitinase;Hlyphantria cunea;Bt pesticide;synergism;formulation

浅谈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浅谈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摘要】2010年8月,美国白蛾在我省连云港市连云区首次发现,当年连云港市的5个县(区)均发生疫情。目前,我省连云港、徐州、宿迁、盐城、淮安等苏北5市都有美国白蛾危害,其中连云港、徐州两市的所有县(市、区)均为危害区。2012年初,国家林业局公布最新的美国白蛾疫区,江苏省沛县、新沂、邳州、连云、海州、新浦、赣榆、东海、灌南、滨海、响水等区县列入其中。在江苏,美国白蛾一年发生3代,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5月中旬达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危害可以持续到7月上旬。3龄前幼虫群集在寄主叶片上吐丝拉网取食,4龄幼虫开始分散,并吐丝将受害叶片、小枝条连城网幕,网幕随着龄期增大而扩展;5龄幼虫陆续离开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 【关键词】白蛾生物学特性;识别方法;防治技术;白蛾发展趋势 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性有害生物,具有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易成灾、难防控等特点,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灌木和农作物在内的300多种植物,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对疫情发生区域的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危害大;有很大的暴食性,有时3-4天时间内可将一棵树的叶子全部吃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周围农作物被蚕食,减产减收,甚至绝产,在泛滥的时间,大批幼虫还会爬进居民的院中寻找食物或化蛹,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而且常被作为国际间的技术贸易壁垒,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美国白蛾每个虫态均可随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蔓延快,防控难度及大。繁殖量大;一只雌蛾平均一次产卵300-600粒,最多可达到2000多粒,一年要繁殖三代,如不防治,加之自然控制作用小,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几百万只,多则达到2亿只。江苏省是美国白蛾适生区,目前,该虫已经在我省周边部分省、市、县发生并呈扩散蔓延趋势,加之我省所处的地理交通环境,决定其传入的可能性及大。一旦传入,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白蛾的识别。 幼虫期头黑亮色,体侧有两条橙黄色纵带,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的毛瘤宽纵带,三龄前有结暮群集危害的特性,四龄幼虫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组合成网暮,五龄幼虫开始抛弃网暮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成虫期体通常白色,体长9-12毫米,头白色,复眼黑褐色;卵近球形,表面具许多规则的小刻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后变灰绿色,孵化前成灰褐色;蛹体长8-15毫米,暗红褐色,臀棘8-17根,根棘前端喇叭口状。 防治方法。 1.人工物理防治 (1)挖蛹。在江苏省地区美国白蛾每一年发生三代,在成蛹未变成成虫之前即越冬蛹组织人员进行挖蛹。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近几年在我省梨树县、梅河口市发生危害,公主岭市、伊通县、双辽市及长春市相继诱捕到成虫。美国白蛾的发生和成虫的出现,说明该虫已进入我省,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美国白蛾一旦暴发成灾,将会给我省林业、农业、园林、城建、经贸等行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美国白蛾,有效控制其危害,笔者于2009—2011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1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检疫性害虫,仅在我国的寄主植物就多达49科108属175种,包括林木、果树、农作物以及杂草等多方面的植物,但最喜食的植物有水曲柳、胡桃楸、桑树、糖槭、白蜡、梧桐、榆树、杏树等。美国白蛾常以幼虫群集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在网幕内取食寄主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和表皮,星白膜状。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直接影响了城镇绿化和美化,给国土生态环境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2形态特征 成虫:体白色,雌蛾体长9.5-15.0 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0-13. 5 mm,翅展25.0-36.5 mm。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成虫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

卵:近球形,直径约0.50-0.53 mm,表面具有许多规则的小黑点。初产卵淡绿色,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幼虫:幼虫头黑色具光泽。体长30.O -35.0 mm,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色长刚毛的毛丛。 蛹:体长9.0-15.0 mm,宽3.3-4.5 mm。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合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3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吉林省四平市1 a发生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和杂草枯枝落叶层中越冬。越冬蛹5月中旬至6月下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上旬。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不强,趋光性较强。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产卵量500一800粒,卵期10-20 d。 幼虫期30—40 d,共6—7龄,幼虫具有杂食性。1-3龄幼虫吐丝结网,在网幕内群居取食植物叶肉,留下叶脉和表皮,网幕有的长达l-2 m;4龄开始弃网幕分散取食;5龄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 4防治方法 4.1人工物理防治 ①人工挖蛹。美国白蛾化蛹场所主要为树皮缝、墙缝、砖瓦堆及枯枝杂草下等处,且化蛹比较集中。在越冬、越夏时期,组织人员挖蛹,集中销毁。 ②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5—6期、7—8月份,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怀卵成虫。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对比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总结 银城街道办事处林业站站长闫昕 美国白蛾在我县危害已有两年的时间,我作为银城街道办事处美国白蛾一线防控者,站在实践的角度,就当前常用的几种防控措施,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总结各种之利弊,简要论述,仅做借鉴参考之用。 1、剪除网幕该法是根据美国白蛾幼虫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利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网幕及危害的枝条,通过消灭虫源达到防治效果的一种物理方法。高枝剪简便好用,剪除一个网幕消灭几百幼虫。剪除网幕以幼虫一、二龄时最为彻底,但此时网幕比较小,不容易发现;三、四龄虽未破幕但容易遗漏幼虫;四龄以后网幕虽在,但已虫去网空,剪除网幕已徒具形式。不管哪个虫龄剪除网幕都要及时装入塑料袋,集中焚烧。但在实际操作中“重剪幕,轻处理”比较突出。枝条落地,虫体散落,而树下往往杂草丛生,很难把散落幼虫再次杀死,这样一来很少有人对散落幼虫再做处理,而更为严重的是剪落枝条堆积如山,不予焚烧,任幼虫自由乱爬,致使剪除网幕不是灭虫实为传虫了!另外二代,三代危害上移,往往因太高无法剪除,加之世代重叠,还必须多次剪除,而重度发生树木满树是虫也无从下剪。综上所述我认为剪网幕只能做为一种迎查应急辅助防治措施,或检查药物防效,或观察虫龄虫态使用。 2、涂抹毒环涂抹毒环就是根据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有下树化蛹的特性,用菊酯类药剂和废机油、废柴油分别按1:10、1:15的比例进行混合,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毛刷涂宽10cm左右的毒环,幼虫下树接触毒环被触杀致死而达到防治效果一种方法。该法一般持效3—5天,如遇雨,时间更短,尤其二、三代世代重叠,幼虫下树化蛹时间较长,3—5天根本不能彻底消灭幼虫,即使第一代,也要看好时间,即幼虫开始下树时为最佳。早了,幼虫下树时,毒环已失效,晚了,幼虫多已下树,毒环不起效。另外投入较大。据估算每株树投入高达0.3—0.4元,亩均40元左右。实践中有的高达每株0.7元,亩均70余元,投入过大,故对于片林,或大面积集中防治不宜采取,城区行道树木,绿地、广场,涂抹毒环有碍市容,也不宜采取。而对于村内零星树木,观察好虫态,看好时间,可以使用,但掌握涂抹时间难度较大。 3、绑草把绑草把是根据美国白蛾有在缝隙场所化蛹的特点,在幼虫下树之时,用稻草等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拦腰系腰带,给幼虫重造一个人工化蛹场所,诱集老熟幼虫到此结茧化蛹让后解下集中焚烧而达到灭虫的效果。但一、二代幼虫从化蛹到羽化仅几天时间,并有世代重叠现象,草把绑好,怕还未及解下焚烧,便已羽化成蛾,交尾产卵去了!惟第三代可以使用,草把绑好后,直到次年美国白蛾羽化前,把草把集中焚烧就能达很好的防治效果。故三代时,凡是发现零星树木有网幕的在幼虫下树前,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该法适于动员农户自己操作,专业队操作,费工太大,先找树后绑草,实效差。 4、打孔注药该法我在今年一代时实验过氧化乐果、辛硫磷等农药,可能因选择药剂的原因,防效很差,因一时选不出新药而放弃。后通过林业局森保站的帮主,得知30%氯胺磷乳油内吸性强,可配5—10液使用。使用后可直达树梢,枝叶,持效半月左右。但还未购药实验。如此法可行,虽不便对大片林地进行防治,但对于村内房前屋后零星树木进行防治,简便可行。 5、灯光诱蛾在一年多的防治过程中,发现美国白蛾的成虫移动性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翔,就地羽化,就地交尾,就地产卵,我办事处在王庄果园设有一处长期灯光诱蛾监测点,但二代仅看到白蛾2、3只,由此可知灯光诱蛾只能达到几十或上百米,尤其林地悬挂诱蛾灯,不同防治棉铃虫,树木高大很容易挡住光线,造成紫外线传播距离极短,诱蛾效果较差,这样一来要大面积使用诱蛾灯,必须高密度设灯,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故该法防治美国白蛾,仅在虫口密度极大的地方做为降低虫口密度使用效果明显。建议灯光诱蛾只能作为监测用,不宜作为主要防治方法。 6、高压喷雾该法在我县应用最广,药物选择不受限制,操作简单,一般喷高10米左右。雾水所到之处,白蛾幼虫迅速死亡,防效立竿见影,十分明显。我县现主要用安装在三

浅谈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

浅谈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 谢菲,张人伟,李翼★,施明清 (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江西南昌330038) 摘要: 通过分析美国白蛾国内外和周边省份的发生形势,了解了当前全国美国白蛾有向长江以南快速扩散蔓延的趋势,江西周边的安徽、湖北等省已是发生疫区,其中安徽省疫区距离江西省最近,直线距离不足100km ,对江西省的生态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从生物学特性、危害、监测预报和防治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未发生区域,密切关注虫情动态,在监测预报上做工作,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点。 关键词: 美国白蛾;监测预报;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818(2019)04-0060-02 DOI 编码:10.16259/https://www.360docs.net/doc/f012783913.html,ki.36-1342/s.2019.04.013 Remark on the monitor and prevention of Hyphantria cunea Xie Fei,Zhang Renwei,Li Yi ★,Shi Mingqing (Jiangxi Forestry Pest Control and Quarantine Bureau,Nanchang Jiangxi 330038,China) Abstract:The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Hyphantria cunea at domestic and abroad was analyzed,specially at surrounding provinces, learned the trend of rapid spread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Anhui and Hubei Province around Jiangxi Province were the epidemic area,the nearest area was far way less than 100km,the situation had posed serious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Jiangxi Province.Therefore,the paper review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harm,monitor,and prevention method,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the non-occurrence areas,close attention to insect dynamics,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work,was the key to control H.cunea. Key words:Hyphantria cunea ;monitor and prediction;prevention 1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江西省当前发生 形势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又称秋幕毛虫、网 幕毛虫,属于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世界性植物检疫性害虫[7],美国白蛾有黑头型和红头型2种,在我国黑头型为优势型,体型小、食量大、繁殖快,每年发生1-3代不等。我国美国白蛾的生存范围为26°-50° N 。江西省地处24°-30°N ,靠近安徽,1年可能发生2~3代[8]。 以1年2代为例,幼虫网幕期在第二年的6月下旬至7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成虫期为越冬代的4月初至6月初,第一代是7月初至8月上旬,第二代是8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世代重叠明显。 美国白蛾具有寄主植物杂、食量大、繁殖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传播途径广、除治难度高等特点[9]。美国 白蛾几乎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能吃,可将危害木食成光杆,吃的食物可超过自身体重的很多倍,但又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d 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10]。雌蛾产卵量在800~2000粒,一头雌蛾平均繁殖后代达 3000万头,可随货物、交通工具等传播[11]。在美国白蛾发生区,老熟幼虫到处乱爬,入户扰民,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12]。美国白蛾缺少天敌,结的网幕对药剂形成一定的阻隔作用,所以一旦入侵定殖成功,彻底根除难度非常大。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1922年在加拿大最早发现,随后在美国北部和墨西哥的局部地区发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通过人类活动和运输工具传播到欧洲和亚洲。先后在匈牙利、南斯拉夫、奥地利、苏联、日本、朝鲜等国发生。自1979年在我国丹东市首次发现[1],相继在山东威海[2],河北秦皇岛[3]、唐山[4],上海收稿日期:2019-03-08;2019-06-13修回 基金项目: 临鄂皖边界地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项目(2018)作者简介: 谢菲,女,硕士,主要从事林业有害病虫害防治工作。E-mail:2547129958@https://www.360docs.net/doc/f012783913.html, ★ 通信作者: 李翼,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有害病虫害防治等工作。E-mail: 438961569@https://www.360docs.net/doc/f012783913.html, 第47卷第4期2019年8月 Vol.47,No.4Aug.,2019

美国白蛾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cunea(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别名秋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蛾等。原产北美,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后迅速蔓延至东欧、前苏联、法国、墨西哥、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我国辽宁首次发现,又蔓延至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近两年在河北省任丘华北石油工矿区多处发现其危害,有一定蔓延严重的趋势。 一、为害植物 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幼虫吐丝结巢群居300多种植物。主要为害行道树、观赏树木、果树和花卉,尤其是阔叶树受害最重。其中悬铃木、白蜡、椿树、泡桐、金银木、山楂、桑树等受害较重,美国白蛾还为害桃、樱花、杨树、柳树、榆、槐、海棠、丁香、紫荆、五角枫、爬山虎、葡萄、金银花等园林植物,同时也为害园林植物周围的玉米及蔬菜等农作物。 美国白蛾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危害针叶树,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改变。 二、为害症状 美国白蛾以幼虫取食植物的叶片,1至2龄的幼虫一般群居在吐丝结成的网幕中,在叶的背面啮食叶肉,残留叶子上表皮及细叶脉,被害叶呈纱窗状,仅个别嫩叶被咬成小洞;3龄幼虫可将叶片咬透,呈小孔洞。

随着虫龄的增长,幼虫不断将网幕增大以扩充食料。常见的网幕长1米左右,大的网幕可从树梢向下拉到树干的基部,长达3米以上。一棵树上的网幕有几个到十几个,多的达200多个。网幕把树叶及小枝条缀连在一起,内有大量虫粪、幼虫和幼虫脱的皮壳,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4龄后幼虫分散成小群体蚕食叶片,5龄后幼虫爬出网幕单独活动、取食,直到全树叶片全部被吃光。同时幼虫向附近的大田作物、蔬菜、花卉和杂草等植物上转移危害。 美国白蛾大发生时,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园林植物的叶片被吃光,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害区各种园林植物呈现一片枯黄,状如秋天,甚至造成树木枯死。因此,美国白蛾对城市园林绿化影响极大,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也是我国重要害虫检疫对象。 三、形态特征 1.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至14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白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小,端部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白色上有黑点。雄蛾触角双栉状,黑色,长5毫米,内侧栉齿较短,约为外侧栉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多数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桔黄色,胫节和跗节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成虫寿命一般4至8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