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路由选择协议分析

一、实验名称:

RIP路由选择协议分析

二、实验目的:

1.掌握路由协议的分类,理解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2.掌握动态路由协议RIP的报文格式,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三、实验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及网络环境(主机有以太网卡并连接局域网),安装有Wireshark协议分析工具及Packet Tracer 6.0;

四、实验要求:

1、在PT模拟环境下观察RIP协议工作过程,分析捕获RIP报文内容,掌握

RIP报文格式,理解RIP协议的工作原理。

五、实验过程及步骤:

步骤1:RIP实验拓扑如下,选择设备进行连线,并完成IP地址配置。

步骤2:R0上,将PT切换到模拟方式,过滤器可以设置为只观察RIP报文,然后在Router0上配置RIP协议相关命令。

注意观察当按下Enter键并结束输入命令后,PT捕获到的RIP报文,分析第一个和第二个RIP报文是何种类型的RIP报文,第三个和第四个有什么不同?

步骤3:单击PT的抓包按钮,手动控制继续捕获报文,观察R1和PC0收到报文后的处理,因为R0连接了两个网络,所以在两个接口都会RIP报文发出,观察两次发出的报文内容的不同,比较RIP请求和更新报文的发送出口的不同。

步骤4:查看前后R0路由表的变化(命令show ip route),截图如下:

步骤5:R1上,将PT切换到模拟方式,继续配置RIP协议相关命令。可以观察到8个RIP报文,其中3个RIP请求报文,只有R0给出了响应。观察R0发出响应报文的内容,理解触发更新的含义。注意其他5个RIP报文的内容。分析过程说明:

查看R0和R1的路由表的变化,并截图:

步骤6:继续捕获数据,能看到R0在收到R1发出的第二个更新报文后,响应了一个触发更新,在R0和R1上查看路由表的变化,截图并分析。

步骤7:继续捕获数据,观察R0和R1上路由表的建立。

步骤8:让PT自动捕获数据,观察各个路由器工作期间RIP信息的更新过程。

步骤9:PT切换到模拟方式下后,单击,打开R1的config选项卡,选择一个串行接口,将端口shutdown,关闭端口,这时会捕获到一个RIP触发路由报文,观察这个报文的内容和转发的过程,观察在R0上的响应报文和路由表中引起的变化。

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12.7 IPX路由选择协议 IPX中使用的两个主要的路由选择协议是RIP(IPX的距离向量协议,IPX’s distance vector protocol)和NLSP(IPX的链路状态协议,IPX’s link state protocol)。维持IPX路径的所有路由选择协议也会维持SAP列表,这样它才能跟踪服务。 IPX RIP与TCP/IP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使用水平分割或毒性逆转来帮助防止路由选择循环和加快会聚时间。它们也都有15个跳数限制,并且都定期发送完整的路由选择表更新,使用60秒钟而不是30秒钟的更新间隔,而且IPX RIP会发送SAP信息以及路由选择信息。IPX RIP公布的额外SAP信息是更新间隔较长的原因所在。 注意:不要混淆TCP/IP RIP和IPX RIP。虽然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协议。 直到最近几年,Novell才开始将NLSP作为默认的路由选择协议,而且默认情况下,在支持RIP兼容性的NetWare服务器上也支持NLSP。NLSP是一个链路状态协议,它允许在大型网络上构建分层的区域,就像OSPF和BGP那样。你也可以使用EIGRP来分配IPX路由选择信息,但是因为EIGRP是Cisco专用的,所以你只有在Cisco路由器之间、支持NetWare 服务器的网段之间、或者支持RIP或NLSP的NetWare资源之间使用它才能正常工作。NLSP路由器交换诸如连接状态、路由成本、吞吐量、最大数据包(MTU大小)以及通过RIP(外部网络号)了解的网络之类的信息。这种信息在LSP(链路状态数据包)中携带。通过与它的对等路由器交换信息,每一个NLSP路由器都可以构建和维护整个互联网络的逻辑图。因为NLSP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所以只有当路由或服务中出现变化时,或者每隔两个小时,哪一个首先出现变化时,NLSP才传输路由选择信息。

实验12 静态路由与RIP路由协议设置

实验12 静态路由协议和RIP 路由协议设置 一、实验目的 熟悉静态路由和RIP 路由协议的配置原理,掌握它的配置方法。 二、实验内容 创建图1所示拓扑结构并配置路由器,使得各路由器(静态和动态两种)可以相互ping 得通。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按图1连接好路由器 注意:路由器通常通过串行端口连接广域网络,因此路由器通常是DTE 设备,modem 、GV 转换器等等传输设备通常被规定为DCE 。其实对于标准的串行端口,通常从外观就能判断是DTE 还是DCE ,DTE 是针头(俗称公头),DCE 是孔头(俗称母头),这样两种接口才能接在一起。 比如一台路由器,它处于网络的边缘,它有一个S0口需要从另一台路由器中学习到一些参数,具体实施时,我们就不需在这个S0口配“时钟速率”,它从对方学到。这时它就是DTE ,而对方就是DCE (需要配置时钟频率)。 ①添加路由的模块接口,如图2所示。 DTE DCE DTE DCE 图 1 拓扑结构图

图 2 添加路由模块示意图 ②连线的时候注意不同的接口,连线选择DTE线,如图3所示。 图 3 选择连接线示意图 ③设置之前需要打开对应的端口的电源,如图4所示。

图 4 开机示意图 2、根据拓扑图为路由器配置IP 地址,如表1所示。 表 1 IP地址规划表 路由器S0/1/0 S0/1/1 A 172.16.10.1/24 172.16.40.2/24 B 172.16.10.2/24 172.16.20.1/24 C 172.16.30.1/24 172.16.20.2/24 D 172.16.30.2/24 172.16.40.1/24 为各路由器上配置IP地址的命令如下: A(config)# int S0/1/0 A(config-if)#ip address 172.16.10.1 255.255.255.0 A(config-if)#no shutdown A(config)#int S0/1/1 A(config-if)#ip address 172.16.40.2 255.255.255.0 A(config-if)#no shutdown 同样道理同学们配置余下的三个路由器B、C、D。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课程设计预习报告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课程设计预习报告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机学院)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课程设计 预习报告 专业名称:__________ 网络工程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8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起止时间:2013年12月2日一2013年12月13日

题目一网络流量分析 一、课程设计目的 里加深对IP、DNS、TCR UDP、HTTP等协议的理解; 里掌握流量分析工具的使用,学习基本的流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设计地点及时间 二号实验楼442网络实验室,12月2日至12月6日,每天8: 00-14: 00 三、课程设计实验条件 工具:Wireshark (Windows 或Linux), tcpdump (Linux) 要求:使用过滤器捕获特定分组;用脚本分析大量流量数据(建议用perl)。 内容:Web流量分析 四、课程设计原理 1、DNS域名解析:首先,客户端的应用层会封装数据到达传输层,在传输层标识源端口号 与目的端口号(源端口号为大于1023随机,目的端口号为UDP5狒口)及应用层服务(这 里因该是请求DN硒询服务吧)。传输层封装数据产生数据段传给网络层,在网络层标识源IP地址及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为客户端IP ,目的IP地址为DNS服务器IP地址),网络层将数据段封装为数据包传给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将会在数据包里加入源MACM址及目的MA砸址(源MACM址为客户端网卡MA弛址,目的MAC%址为DNS服务器MACM址),这里应该查询MA或存。数据链路层根据客户端与DNS服务器之间的链路,将数据包封装成 帧,传给物理层。物理层会将数据帧转化为电信号放到物理介质上。 电信号到达DNS服务器后会从物理层到达应用层(这里和客户端发送数据差不多,只不过这 个过程变成了解封装),DNS服务器做完域名解析后再将数据传给客户端,传输过程同客户端发送数据。 2、建立TCP/IP连接:客户端知道WE囹艮务器IP地址之后,在网络层产生建立TCP/IP三次握手的数据包(TCP/IP三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SYN信息,服务器端收到SYN信 息后回复给客户端SYN+AC褊认信息,客户端收到确认信息后再向服务器发送ACK信息建立 连接),应用层标识HTTP服务将数据发送到传输层,传输层将数据+源端口号(大于1023)、目的端口号(80)+上层服务WW如装为数据段传给网路层。网络层将数据段+源ip与目的 ip (WW服务器的ip地址)封装为数据包发送到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参照ARP缓存表确定源MAC%址(本机MACM址)及目的MACM址(客户端与路由B相连端口的MACM址)将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这里还需要CR破验。。。。。。数据帧到达物理层后变成电信号发送 到介质上(这里还需要访问控制方法DSMA/CD 路由B收到电信号后传给路由器的数据链路层,这里还需要CRC,FC眼验。。。…确定数据 帧没有损坏后查看目的MACM址与路由器端口地址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将解封装,将数据包 发送到路由器B的物理层,路由器查看路由表确定数据包的转发端口,路由器B确定与路由 A之间的链路,创建帧。 路由B与路由A可以看成是点对点,即路由B将创建PPP帧。路由A收到电信号后,确定帧的完整性,如果完整即将数据帧解封装发送到网络层,路由A查询路由表将数据包转发到与WEBf连的路由端口。 路由A的数据链路层将查询ARP缓存表确定WW服务器的MACM址,路由A将创建源MAC 地址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实验报告

通信网络实验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RIP协议原理及配置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作用及分类 2.掌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简单工作原理 3.掌握RIP协议的基本特征 4.熟悉RIP的基本工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 1.动态路由协议概述 路由协议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软件进程,与其他路由器上相同路由协议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学习非直连网络的路由信息,加入路由表。并且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 时自动调整,维护正确的路由信息。 动态路由协议通过路由信息的交换生成并维护转发引擎需要的路由表。网络拓扑结构改变时自动更新路由表,并负责决定数据传输最佳路径。动态 路由协议的优点是可以自动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自动维护路由信息而不用网络管 理员的参与。其缺为由于需要相互交换路由信息,需要占用网络带宽,并且要占用 系统资源。另外安全性也不如使用静态路由。在有冗余连接的复杂网络环境中,适 合采用动态路由协议。目的网络是否可达取决于网络状态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按路由算法划分: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如RIP ) :定期广播整个路由信息,易形成路由环路,收敛慢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收集网络拓扑信息,运行协议算法计算最佳路由根本解决路由环路问题,收敛快 按应用范围划分: 域间路由协议(EGP)和域内路由协议(IGP) 自治域系统(AS) 是一组处于相同技术管理的网络的集合。IGPs 在一个自治域系统 内运行。EGPs 连接不同的自治域系统。 2.RIP协议概述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

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关于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1、解决路由环问题的方法有(ABD) A. 水平分割 B. 路由保持法 C. 路由器重启 D. 定义路由权的最大值 2、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路由协议(C) A. 允许数据包在主机间传送的一种协议 B. 定义数据包中域的格式和用法的一种方式 C. 通过执行一个算法来完成路由选择的一种协议 D. 指定MAC地址和IP地址捆绑的方式和时间的一种协议 3、以下哪些内容是路由信息中所不包含的(A) A. 源地址 B. 下一跳 C. 目标网络 D. 路由权值 4、以下说法那些是正确的(BD) A. 路由优先级与路由权值的计算是一致的 B. 路由权的计算可能基于路径某单一特性计算,也可能基于路径多种属性 C. 如果几个动态路由协议都找到了到达同一目标网络的最佳路由,这几条路由都会被加入路由表中 D. 动态路由协议是按照路由的路由权值来判断路由的好坏,并且每一种路由协议的判断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5、IGP的作用范围是(C) A. 区域内 B. 局域网内 C. 自治系统内 D. 自然子网范围内 6、距离矢量协议包括(AB) A. RIP B. BGP C. IS-IS D. OSPF 7、关于矢量距离算法以下那些说法是错误的(A) A. 矢量距离算法不会产生路由环路问题 B. 矢量距离算法是靠传递路由信息来实现的 C. 路由信息的矢量表示法是(目标网络,metric) D. 使用矢量距离算法的协议只从自己的邻居获得信息 8、如果一个内部网络对外的出口只有一个,那么最好配置(A) A. 缺省路由 B. 主机路由 C. 动态路由 9、BGP是在(D)之间传播路由的协议

计算机网络实验六 rip路由协议配置 )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计算机通信网络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名称同组人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实验目的 《计算机通信网络》实验指导书 掌握RIP 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诊断方法。 二、实验任务 1、配置RIP 动态路由协议,使得3台Cisco 路由器模拟远程网络互联。 2、对运行中的RIP 动态路由协议进行诊断。 三、实验设备 Cisco 路由器3台,带有网卡的工作站PC2台,控制台电缆一条,交叉线、V35线若干。 四、实验环境 五、实验步骤 1、运行CiscoPacketTracer 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3台路由器、两台工作站PC ,分别点击各路由器,打开其配置窗口,关闭电源,分别加入一个2口同异步串口网络模块(WIC-2T ),重新打开电源。然后,用交叉线(CopperCross-Over )按图6-1(其中静态路由区域)所示分别连接路由器和各工作站PC ,用DTE 或DCE 串口线缆连接各路由器(router0router1),注意按图中所示接口连接(S0/0为DCE ,S0/1为DTE )。 2、分别点击工作站PC1、PC3,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 )项,选择运行IP 设置(IPConfiguration ),设置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分别为 PC1gw: PC3gw: 3、点击路由器R1,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 )项,输入命令对路由器配置如下: 点击路由器R2,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 )项,输入命令对路由器配置如下: 同理对R3进行相应的配置: 4、测试工作站PC 间的连通性。 从PC1到PC3:PC>ping (不通) 5、设置RIP 动态路由 接前述实验,继续对路由器R1配置如下: 同理,在路由器R2、R3上做相应的配置: 6、在路由器R1上输入showiproute 命令观察路由信息,可以看到增加的RIP 路由信息。 …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宽带通信网论文题目: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班级:4班 学号:105508 姓名:郭晋杰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郭晋杰 105508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内部网关协议中的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这两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这两种路由选择协议的区别,总结出了其分别适用的网络。 关键词:路由信息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自治系统 引言 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中,当两台非直接连接的计算机需要经过几个网络通信时,通常就需要路由器。路由器提供一种方法来开辟通过一个网状联结的路径。那么路径是怎么建立的呢路由选择协议的任务是,为路由器提供他们建立通过网状网络最佳路径所需要的相互共享的路由信息。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作为基于TCP/IP的计算机网络中广泛应用的内部网关协议,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对研究计算机网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1.路由信息协议 1.1路由信息协议简介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内部网关协议IGP 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这个网络协议最初由加利弗尼亚大学的BerKeley 所提出,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层网络的广播信号实现路由信息的交换,从而提供本地网络的路由信息。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 1.2路由信息协议的工作原理 路由信息协议功能的实现是基于距离矢量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在早期的网络运算中就被采用。简单来说,距离矢量的运算引入跳数值作为一个路由量度。每当路径中通过一个路由,路径中的跳数值就会加1。这就意味着跳数值越大,路径中经过的路由器就有多,路径也就越长。而路由信息协议就是通过

网络协议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 2 2.课程设计要求 ---------------------------------------------------- 2 3.课程设计题目分析 ------------------------------------------------ 2 3.1 网卡设置 -------------------------------------------------- 2 3.2 程序设计 -------------------------------------------------- 3 3.2.1 使用原始套接字------------------------------------------ 3 3.2.2 接收数据包---------------------------------------------- 4 3.2.3 定义IP头部的数据结构---------------------------------- 4 3.2.4 IP包的解析 --------------------------------------------- 5 4.解析IP数据包设计相关知识 -------------------------------------- 5 5.程序流程图------------------------------------------------------- 6 6.程序设计--------------------------------------------------------- 7 6.1 协议的定义 ------------------------------------------------ 7 6.2捕获处理--------------------------------------------------- 7 6.3 运行界面 -------------------------------------------------- 8 7.实验结果--------------------------------------------------------- 9 8.自我评析和总结 -------------------------------------------------- 9 8.1 实训心得-------------------------------------------------- 9 8.2 实训日记-------------------------------------------------- 9 9.主要参考资料 -------------------------------------------------- 10 [2]《网络协议分析》寇晓蕤罗俊勇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3]《C语言程序设计》张建伟李秀琴主编科学出版社--------- 10 [4]《C++程序设计教程——面向对象分册》郑秋生主编 --------- 10电子工业出版社 -------------------------------------------------- 10 10.附录 ---------------------------------------------------------- 10

计算机网络实验六rip路由协议配置

计算机网络实验六r i p 路由协议配置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计算机通信网络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名称 同组人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实验目的 《计算机通信网络》实验指导书 掌握RIP 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诊断方法。 二、实验任务 1、配置RIP 动态路由协议,使得3 台Cisco 路由器模拟远程网络互联。 2、对运行中的RIP 动态路由协议进行诊断。 三、实验设备 Cisco 路由器 3 台,带有网卡的工作站PC2 台,控制台电缆一条,交叉线、V35 线若干。 四、实验环境 五、实验步骤 1、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3 台路由器、两台工作站PC ,分别点击各路由器,打开其配置窗口,关闭电源,分别加入一个2 口同异步串口 网络模块(WIC-2T ),重新打开电源。然后,用交叉线(Copper Cross-Over )按图6-1(其中静态路由区域)所示分别连接路由器和各工作站PC ,用DTE 或DCE 串口线…………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缆连接各路由器(router0 router1),注意按图中所示接口连接(S0/0 为DCE, S0/1 为DTE)。 2、分别点击工作站PC1、PC3,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 运行IP 设置(IP Configuration),设置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分别为 PC1:/24 gw: PC3:/24 gw: 3、点击路由器R1,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项,输入命令对路 由器配置如下: 点击路由器R2,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项,输入命令对路由器配 置如下: 同理对R3 进行相应的配置: 4、测试工作站PC 间的连通性。 从PC1 到PC3:PC>ping (不通) 5、设置RIP 动态路由 接前述实验,继续对路由器R1 配置如下: 同理,在路由器R2、R3 上做相应的配置: 6、在路由器R1 上输入show ip route 命令观察路由信息,可以看到增加的RIP 路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2014年 6 月 29日

实验1 基于ICMP的MTU测量方法 实验目的 1)掌握ICMP协议 2)掌握PING程序基本原理 3)掌握socket编程技术 4)掌握MTU测量算法 实验任务 编写一个基于ICMP协议测量网络MTU的程序,程序需要完成的功能: 1)使用目标IP地址或域名作为参数,测量本机到目标主机经过网络的MTU; 2)输出到目标主机经过网络的MTU。 实验环境 1)Linux系统; 2)gcc编译工具,gdb调试工具。 实验步骤 1.首先仔细研读ping.c例程,熟悉linux下socket原始套接字编程模式,为实验做好准备; 2.生成最大数据量的IP数据报(64K),数据部分为ICMP格式,ICMP报文为回送请求报 文,IP首部DF位置为1;由发送线程发送; 3.如果收到报文为目标不可达报文,减少数据长度,再次发送,直到收到回送应答报文。 至此,MTU测量完毕。

ICMP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用于传输出错报告控制信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协议,它对于网络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属于网络层协议,主要用于在主机与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信息,包括报告错误、交换受限控制和状态信息等。当遇到IP数据无法访问目标、IP路由器无法按当前的传输速率转发数据包等情况时,会自动发送ICMP消息。ICMP报文在IP帧结构的首部协议类型字段(Protocol 8bit)的值=1.

ICMP原理 ICMP提供一致易懂的出错报告信息。发送的出错报文返回到发送原数据的设备,因为只有发送设备才是出错报文的逻辑接受者。发送设备随后可根据ICMP报文确定发生错误的类型,并确定如何才能更好地重发失败的数据包。但是ICMP唯一的功能是报告问题而不是纠正错误,纠正错误的任务由发送方完成。 我们在网络中经常会使用到ICMP协议,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用于检查网络通不通的Ping命令(Linux和Windows中均有),这个“Ping”的过程实际上就是ICMP协议工作的过程。还有其他的网络命令如跟踪路由的Tracert命令也是基于ICMP协议的。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网际控制报文协议)是为网关和目标主机而提供的一种差错控制机制,使它们在遇到差错时能把错误报告给报文源发方.是IP层的一个协议。但是由于差错报告在发送给报文源发方时可能也要经过若干子网,因此牵涉到路由选择等问题,所以ICMP报文需通过IP协议来发送。ICMP数据报的数据发送前需要两级封装:首先添加ICMP 报头形成ICMP报文,再添加IP报头形成IP数据报 通信术语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MTU)是指一种通信协议的某一层上面所能通过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字节为单位)。最大传输单元这个参数通常与通信接口有关(网络接口卡、串口等)。 实验2 基于UDP的traceroute程序 实验目的 1)掌握UDP协议 2)掌握UDP客户机/服务器编程模式 3)掌握socket编程技术 4)掌握traceroute算法

RIP协议理解

RIP协议的全称是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它是一种内部网关协 议(IGP),用于一个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RIP协议是基于距离矢量算法( 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s)的,它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 距离。 二、该协议的局限性 1、协议中规定,一条有效的路由信息的度量(metric)不能超过15,这就使得该协议不能 应用于很大型的网络,应该说正是由于设计者考虑到该协议只适合于小型网络所以才进行了 这一限制。对于metric为16的目标网络来说,即认为其不可到达。 2、该路由协议应用到实际中时,很容易出现“计数到无穷大”的现象,这使得路由收敛很 慢,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以后需要很长时间路由信息才能稳定下来。 3、该协议以跳数,即报文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路由,这一措施欠 合理性,因为没有考虑网络延时、可靠性、线路负荷等因素对传输质量和速度的影响。 三、RIP(版本1)报文的格式和特性 3.1、RIP(版本1)报文的格式 0 7 15 31 命令字(1字节)版本(1字节)必须为0(2字节) 地址类型标识符(2字节)必须为0(2字节) IP地址 必须为0 必须为0 Metric值(1—16) (最多可以有24个另外的路由,与前20字节具有相同的格式) “命令字”字段为1时表示RIP请求,为2时表示RIP应答。地址类型标志符在实际应用中总是 为2,即地址类型为IP地址。“IP地址”字段表明目的网络地址,“Metric”字段

达目的网络所需要的“跳数”。 3.2. RIP的特性 (1)路由信息更新特性: 路由器最初启动时只包含了其直连网络的路由信息,并且其直连网络的metric值为1,然后 它向周围的其他路由器发出完整路由表的RIP请求(该请求报文的“IP地址”字段为0.0.0.0 )。路由器根据接收到的RIP应答来更新其路由表,具体方法是添加新的路由表项,并将其 metric值加1。如果接收到与已有表项的目的地址相同的路由信息,则分下面三种情况分别 对待:第一种情况,已有表项的来源端口与新表项的来源端口相同,那么无条件根据最新的 路由信息更新其路由表;第二种情况,已有表项与新表项来源于不同的端口,那么比较它们 的metric值,将metric值较小的一个最为自己的路由表项;第三种情况,新旧表项的metric 值相等,普遍的处理方法是保留旧的表项。 路由器每30秒发送一次自己的路由表(以RIP应答的方式广播出去)。针对某一条路由信息 ,如果180秒以后都没有接收到新的关于它的路由信息,那么将其标记为失效,即metric值 标记为16。在另外的120秒以后,如果仍然没有更新信息,该条失效信息被删除。2)RIP版本1对RIP报文中“版本”字段的处理: 0:忽略该报文。 1:版本1报文,检查报文中“必须为0”的字段,若不符合规定,忽略该报文。 >1:不检查报文中“必须为0”的字段,仅处理RFC 1058中规定的有意义的字段。因此,运 行RIP版本1的机器能够接收处理RIP版本2的报文,但会丢失其中的RIP版本2新规定的那些信

路由选择协议和配置的详细步骤

路由选择协议和配置的详细步骤 静态路由的配置: router(config)ip route +非直连网段+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router(config)#exit 动态路由按照是否在一个自治系统内使用又可以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bgp)常见的内部网关协议有rip、ospf等,外部网关协议有bgp、bgp-4,这里主要说下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距离矢量选择路由协议,由于它的简单、可靠、便于配置,所以使用比较广泛,但是由于它最多支持的跳数为15,16为不可达所以只适合小型的网络,而且它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rip的配置: router(config)#router rip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network_number为路由器的直连网段 由于rip的局限性,一种新的路由选择协议应运而生:igrp,igrp(intero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igrp由于突破了15跳的限制,成为了当时大型cisco网络的首选协议 rip与igrp 的工作机制,均是从所有配置接口上定期发出路由更新。但是,

rip是以跳数为度量单位;igrp以多种因素来建立路由最佳路径;带宽(bandwidth),延迟(delay),可靠性(reliability),负载(load)等因素但是它的缺点就是不支持vlsm和不连续的子网。 igrp的配置: router(config)#router igrp 100(100为自治系统号)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router(config-router)#exit 注意: 1)编号的有效范围为1-65535,编号用确定一组区域编号相同的路由器和接口; 2)不同的编号的路由器不参与路由更新。 eigrp(enhanced intero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eigrp 是最典型的平衡混合路由选择协议,它融合了距离矢量和链路状态两种路由选择协议的优点,使用散射更新算法,可实现很高的路由性能。eigrp特点是采用不定期更新,即只在路由器改变计量标准或拓扑出现变化时发送部分更新路由。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slm,具有相同的自治系统号的eigrp和igrp之间,可无缝交换路由信息。eigrp的配置和igrp的大致相同: router(config)#router eigrp(100为自治系统号)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router(config-router)#exit ospf: 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所谓链路状态是指路由器接口的状态,如up,down,ip及网络类型等链路状态信息通过链

RIP路由协议配置

. 2.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1.路由器基本配置使用方法; 2.配置RIP协议; 3.配置RIPv2协议; 4.查看上述配置项目的相关信息。 2.2实验任务 1.配置路由器端口的IP地址; 配置2.RIP协议; 配置3.RIP v2协议; 使得不同网段的4.PC机能够通信; 2.3实验设备 CISCO2600交换机三台,带网卡的PC机两台,控制电缆两条,串口连接线两条。 交叉线序网线两条以及Consoie电缆; 2.4实验环境 如图所示,用串口连接线把路由器router1的串口s0和router3的串口s0连接起来;把路由器router2的串口s0和router3的串口s1连接起来。PC1与路由器router1的FastEthernet0/1连接,PC2与路由器router2的FastEthernet0/11连接,电缆连接完成后。给所有设备加电,开始进行实验。 文档Word . 2.5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信息要求完整,包括学号、、班级、专业、课程名称、教师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环境、实验步骤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心得体会等内容。

2.6实验步骤通过PC1上的超级终端连接路由器router1,并为路由器命名 Router> enable Router# configure terminal Router(config)# Router(config)# hostname router1 router1(config)# 1.设置路由器router1的Ethernet0端口的IP地址 router1(config)# interface ethernet0 router1(config-if)# ip address 11.168.1.11 255.0.0.0 router1(config-if)# no shutdown 2.设置路由器router1的串口s0端口的IP地址 router1(config-if)# int s0 router1(config-if)# ip address 192.168.1.13 255.255.255.0 router1(config-if)# no shutdown 3.设置PC1的IP地址11.168.1.10,网关为11.168.1.11 文档Word .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设计-流量分析报告模板-http

西安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网络协议分析设计报告题目:Web流量分析 专业名称:网络工程 班级:1201 学生姓名:司联波 学号(8位):04122007 指导教师:孙韩林 设计起止时间:2014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19日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网络流量分析 一、课程设计目的 加深对IP、DSN 、TCP、UDP、HTTP等协议的理解; 掌握流量分析工具的使用,学习基本的流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 流量分析 工具:Wireshark(Windows或Linux),tcpdump(Linux) 要求:使用过滤器捕获特定分组;用脚本分析大量流量数据(建议用perl)。 内容:Web流量分析 清除本机DNS缓存,访问某一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f018981570.html,/),捕获访问过程中的所有分组,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以下除1、3、8、11外,要求配合截图回答): (1)简述访问web页面的过程 (2)找出DNS解析请求、应答相关分组,传输层使用了何种协议,端口号是多少? 所请求域名的IP地址是什么 (3)统计访问该页面共有多少请求IP分组,多少响应IP分组?(提示:用脚本编程实现) (4)找到TCP连接建立的三次握手过程,并结合数据,绘出TCP连接建立的完整过程,注明每个TCP报文段的序号、确认号、以及SYN\ACK的设置。 (5)针对(4)中的TCP连接,该TCP连接的四元组是什么?双方协商的起始序号是什么?TCP连接建立的过程中,第三次握手是否带有数据?是否消耗了一个序 号? (6)找到TCP连接的释放过程,绘出TCP连接释放的完整过程,注明每个TCP报文段的序号、确认号、以及FIN\ACK的设置。 (7)针对(5)中的TCP连接释放,请问释放请求由服务器还是客户发起?FIN报文段是否携带数据,是否消耗一个序号?FIN报文段的序号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 值? (8)在该TCP连接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找出每一个(客户)发送的报文段与其ACK 报文段的对应关系,计算这些数据报文段的往返时延RTT(即RTT样本值)。根 据课本200页5.6.2节内容,给每一个数据报文段估算超时时间RTO。(提示: 用脚本编程实现 (9)分别找出一个HTTP请求和响应分组,分析其报文格式。参照课本243页图6-12,在截图中标明各个字段。

rip协议有几个版本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rip协议有几个版本 篇一: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对比 rip协议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metric)是跳数,最大跳数是15跳,如果大于15跳,它就会丢弃数据包。 ospf协议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是带宽,延迟。 Rip的局限性在大型网络中使用所产生的问题: Rip的15跳限制,超过15跳的路由被认为不可达 Rip不能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导致ip地址分配的低效率 周期性广播整个路由表,在低速链路及广域网云中应用将产生很大问题 收敛速度慢于ospF,在大型网络中收敛时间需要几分钟Rip没有网络延迟和链路开销的概念,路由选路基于跳数。拥有较少跳数的路由总是被选为最佳路由即使较长的路径有低的延迟和开销 Rip没有区域的概念,不能在任意比特位进行路由汇总

一些增强的功能被引入Rip的新版本Ripv2中,Ripv2支持Vlsm,认证以及组播更新。但Ripv2的跳数限制以及慢收敛使它仍然不适用于大型网络 相比Rip而言,ospF更适合用于大型网络: 没有跳数的限制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使用组播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在链路状态变化时使用触发更新,提高了带宽的利用率收敛速度快 具有认证功能 ospF协议主要优点: 1、ospF是真正的loop-FRee(无路由自环)路由协议。源自其算法本身的优点。(链路状态及最短路径树算法) 2、ospF收敛速度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路由变化传递到整个自治系统。 3、提出区域(area)划分的概念,将自治系统划分为不同区域后,通过区域之间的对路由信息的摘要,大大减少了需传递的路由信息数量。也使得路由信息不会随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急剧膨胀。 4、将协议自身的开销控制到最小。见下: 1)用于发现和维护邻居关系的是定期发送的是不含路由信息的hello报文,非常短小。包含路由信息的报文时是触发更新的机制。(有路由变化时才会发送)。但为了增强协

实验11 静态路由与RIP路由协议设置(参考答案)

实验11:静态路由协议和RIP路由协议设置 一、实验目的:熟悉静态路由和RIP路由协议的配置原理,掌握它的配置方法。 二、实验拓扑如下: 创建以下拓扑结构并配置路由器,使得各路由器(静态和动态两种)可以相互ping得通。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按上图连接好路由器 注意:路由器通常通过串行端口连接广域网络,因此路由器通常是DTE设备,modem、GV转换器等等传输设备通常被规定为DCE。其实对于标准的串行端口,通常从外观就能判断是DTE还是DCE,DTE是针头(俗称公头),DCE 是孔头(俗称母头),这样两种接口才能接在一起。比如一台路由器,它处于网络的边缘,它有一个S0口需要从另一台路由器中学习到一些参数,具体实施时,我们就不需在这个S0口配“时钟速率”,它从对方学到。这时它就是DTE,而对方就是DCE。 ①添加路由的模块接口,如下图所示:

②连线的时候注意不同的接口,连线选择DTE线,如下图所示: ③设置之前需要打开对应的端口的电源,如图所示:

2、按拓扑图规划IP 地址: A :S0/0 :172.16.10.1/24 S0/1:172.16.40.2/24 B :S0/0 :172.16.10.2/24 S0/1:172.16.20.1/24 C :S0/0 :172.16.30.1/24 S0/1:172.16.20.2/24 D :S0/0 :172.16.30.2/24 S0/1:172.16.40.1/24 在各路由器上配置IP地址,保证在链路的连通性 如: A(config)# int S0/0 A(config-if)#ip address 172.16.10.1 255.255.255.0 A(config-if)#no shutdown A(config)#int S0/1 A(config-if)#ip address 172.16.40.2 255.255.255.0 A(config-if)#no shutdown 同样道理同学们配置余下的三个路由器。 请记着配置时钟频率:路由器的接口模式下: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128000 实验过程可以通过思科虚拟器的操作界面进行设置,但最好通过路由命令来进行配置,视窗操作中设置路由端口需设置以下内容,如下图所示: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大作业)报告 课程名称:网络协议工程 设计题目:网络构建与协议分析 院系: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信息技术学院

昆明学院课程设计(大作业)任务书

网络构建及分析 一、题目分析 1. 在S2126与S3750B上划分VLAN,并把PC机与服务器加入到相应的VLAN中。 2. 配置S2126与S3750A之间的两条交换机间链路,以及S3750A与S3750B之间的交换机间链路。 3. 在S2126与S3750A之间的冗余链路中使用STP技术防止桥接环路的产生,并通过手工配置使S3750A成为STP的根。 4. 为S3750A的VLAN接口和R1762的接口配置IP地址。 5.在S3750A上使用具有三层特性的物理端口实现与R1762的互联。 二、总体设计 三、实验器材 1、网络环境

根据具体协议构建合适的网络环境 2、操作系统 WindowsXP,如果需要,安装相应的服务(如FTP,SSH,TELNET,HTTP等) 3、协议分析工具 Windows环境下常用的工具有:Sniffer Pro、Ethereal、Iris以及Packet Tracer 等。实验中可具体选择一种协议分析工具,本实验选择Ethereal。 四、制作步骤 1、分析实验设计要求,进行初步的规划; 2、按照要求的网络拓扑图在思科模拟器上进行对网络拓扑图的连接,此处要特 别注意对设备和连接线的选择; 连线时要特别注意选用的线的种类:同种设备之间互联使用交叉线,不同种设备互联使用直通线。 3、按照实验的要求,对模拟好的拓扑图进行内部的配置和设置 4、进行设置和配置的检测,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五、分析网络中可能用到的网络协议 可能用到的网络协议有: 应用层DNS, FTP,HTTP, RIP, DHCP 传输层TCP, UDP 网络层IP,ICMP,IGMP 数据链路层ARP,RARP 物理层以太网,RS-232 .路由协议(RIP):路由协议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协议是用来确定到达路径的,它包括RIP,IGRP,EIGRP,OSPF。起到一个地图导航,负责找路的作用。它工作在网络层。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协议,主要用来进行路径选择。 FTP: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是TCP/IP网络上两台计算机传送文件的协议,FTP是在TCP/IP网络和INTERNET上最早使用的协议之一,它属于网络协议组的应用层。FTP客户机可以给服务器发出命令来下载文件,上载文件,创建或改变服务器上的目录。 HTTP: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输协议。HTTP是客户端浏览器或其他程序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IP: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网协”,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 ARP:在以太网协议中规定,同一局域网中的一台主机要和另一台主机进行直接通信,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而在TCP/IP协议栈中,网络层和传输层只关心目标主机的IP地址。这就导致在以太网中使用IP协议时,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协议接到上层IP协议提供的数据中,只包含目的主机的IP地址。于是需要一种方法,根据目的主机的IP地址,获得其MAC地址。这就是ARP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