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
篆刻艺术简介
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篆刻,
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在春秋战国
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 玺”
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 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
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
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
按照印文的凹
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 年9 月30 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
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
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
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艺术概述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
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
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
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
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
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
起作用。
由于千百年
来的演变和发展,中
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
变,具有丰富的艺术
性。
从体式来看,分
为真、草、隶、篆;
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
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传统艺术,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汉篆(即缪篆)为主。
宋元之后,用字范围渐有拓
宽,隶书、楷书,甚至行楷等,有时也被引人印章。
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
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
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
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具风
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
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
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
摹印的书体称缪篆。
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
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
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篆刻艺术溯源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
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500 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
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
依 据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
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 不分尊卑都称为 工匠制作,或凿或 法生动。
玺文分朱 特征是:朱文玺边 界
格。
内容有官 肖形图案等。
古玺 一,有长方形、方 种
异形。
古玺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 ,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
物,反映了社会实用生活习俗和朴
素 的审美价值观。
在河南安阳殷
墟曾发现 3枚类似的实物 , 据此有人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 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
前三方只有图案记号, 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到了秦代, 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
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小篆相近, 印文庄重秀丽。
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 印显著的特点。
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这种表现形式是后世闲章 印的先导。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更明确约定除帝王印仍称玺外 ,其余都称印。
在官印中 有的称章或印章 ,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
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
汉 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 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
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 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
西汉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印章以凿玺。
古玺是由专门 文和白文两种,其 栏宽阔,白文玺有 职、姓名、吉语和 的形状,大小不 形、圆形和其他各 铸,玺文精细,章
印最有特色。
因社会动荡,战乱不已,文武官员常调动,封拜频繁,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印坯上临时刻凿,印文不加修饰,便为急就章。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对后世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
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
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书公文、记帐目、写书信等。
在简牍的递寄往来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止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
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的缄。
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
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 成“朱”的特殊效果,不刻意地表现了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
纸张普遍应用,开始使用朱砂调制成印泥,封泥之法废止。
因此,用新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时代官印,印面增大。
各兄弟民族也效法汉字书法用于官印,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
但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却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
展。
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
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
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
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
体,印章成为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
书、画交相辉映,称为金石书画。
此外,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宣和印史》、《集古印格》、《啸堂集古录》等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
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为历代后人所效法。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艺术性。
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普遍重视的印章范体。
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所用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
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硬度高,坚涩难刻。
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
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及明代文彭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为篆刻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篆刻流派形成于明代中叶。
此时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品。
篆刻一词原为比喻书写篆字和精心为文,“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
汉扬雄《法
言》一书中说“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指谓作赋修辞时苦心孤诣地雕章琢句,以后演变成镌刻印章这一艺术的名称。
篆刻艺术明清两代之际好手如林、派别繁多。
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
明代中叶到晚清近500 年间,出现了篆刻艺术繁荣时期。
明代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尤以篆刻擅名当代。
他继承与创新篆刻艺术,被后来篆刻家奉为篆刻之祖。
他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颇具匠心。
他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
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
文彭被称为皖派。
在皖派中的篆刻家还有归昌世、李流芳、程邃、朱简、苏宣等人。
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文彭的学生)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
属于这一派的篆刻家有王声、董涧、沈风等人。
明代汪关自创白文刻意仿汉,各树一帜。
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为代表作品。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
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
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
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
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发扬,
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
这8 位篆刻家也
称为西泠八家。
篆刻艺术赏析
深入浅出、溯流求源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
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
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
作
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
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
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
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特殊的人枛枛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
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
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
审美情感,幅射着中国艺
术之魂。
所谓深入浅出,
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
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
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
枛枛铜鼎器铭文枛枛秦砖汉瓦、封印枛枛竹简枛枛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
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
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
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
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
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
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
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
文彭之后,我国的
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枛枛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篆刻的欣赏要从溯流求源入手,即从了解,认识汉印开始。
一般来讲,自刘邦兴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根据近代印人的习惯,就形而论,一概视为“汉印”。
汉印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表现在:1、逐渐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体屈满、方正、线条平直、变化有致的缪篆。
通过笔画的申张、盘回、增减、挪移、穿插、变形等不同的处理设计,把印面上没有界格的大小、长短和方园不等的印字,根据印的不同形状调理得非常妥贴。
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
展现出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
通过掌握上述汉印的特征,增加了欣赏水平,最后归纳为鉴赏三部曲,即书法、刀法、章法。
概括的讲,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指篆书)是基础,刀法是技巧。
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
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和创造才能。
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在艺术发展史上,无数事实表明,智者对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
在基本掌握了篆
刻作品的欣赏能力之后,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内涵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由
于“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所以对印章的欣赏就要扩大提高理论水平,
即不但要从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讨技法、章法,还要借鉴,学习其它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要阅读这些
诸如“篆刻学”、“汉印文字徵”之类的专业书籍,藉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达到
超凡脱俗、返璞归
脱俗,就是在欣赏的情感空间;是浑悲切,是紧张凝重够看出作品由疏缓到内的、骤然的、的波动,而最终归特·佩特曾说“所有向着音乐的境界努远近不同的跳跃,
奏;空间形式由粗真的境界。
所谓超凡印章时注意到作品厚、雄壮还是萧散、还是轻松、自由。
能到急促的流变,由外活动点与静态块面向原始情感。
沃尔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力”。
当时间形式由表现为有规律的节砺与优雅、不安与宁
静的组合演变为对称、呼应的节奏,我们的美的感受则极为
自然地由对音乐的感受移向对装饰趣味的感受。
它不但唤起了视觉的欲望,更激发
了大脑思维的欲望,从而触发引导读者的艺术想象。
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取精用宏、印外求印”的新境界,完成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作过程。
这一最终结果也就是篆刻艺术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后,通过艰难的风格蜕变周而复始,返璞归真的历程。
仔细写印,结构严紧。
疏可跑马,密不容针。
方中有园,运刀稳准。
外柔内刚,绵里藏针。
肥不臃肿,瘦中有筋。
宁拙勿巧,浑厚圆润。
快狠奏刀,痛快漓淋。
不加修饰,自然天真。
小玺神定,巨印雄浑。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