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内瓦会议
在1954年4月26日,这一天代表着日内瓦会议的开始,但是对我国有着巨大的意义,不仅代表着新中国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地位,也代表着新中国外交的开始。
这是我国外交的破冰之旅,使我国和其他国家有了交流的机会,使其他国家更好的、全新的认识了新中国。
一、背景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华儿女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天成立了,代表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但是在国际上除了苏联等几个国家和我国处于友好关系以外,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有一定的误解,不承认我们的新中国。
而且我国的邻国朝鲜和印度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1954年2月28日,苏联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倡议,英美苏法四国外交部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4月份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日内瓦会议。
参加的国家除了包含我国这五个大国以外还有要解决问题的国家的外交人员。
对这次会议的召开,我国始终持支持态度。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动荡后,又经过支援朝鲜战争,我国的经济不发达,为了恢复经济发展,我国不希望再出现战争,希望通过和平的方法来解决战争等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的同时,新中国的“朋友”很少,而且以美国为首的国家还不承认新中国,我国希望通过外交来让更多的国家来了解中国,消除对新中国的误解,交上更多的“朋友”。
我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为外交部长,带领着有180多人的外交
团队在4月20日从我国启程于4月24日到达瑞士日内瓦。
二、过程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
会议主要对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进行了讨论。
首先是朝鲜问题。
在讨论解决朝鲜问题中我国和美国有两次对决。
一是在4月28日上,美国外交部长杜勒斯称中国进入朝鲜是想侵略朝鲜。
在朝鲜停战后,中国政府应该立即把停留在朝鲜的军队召回国内,退出朝鲜并把一切交与联合国处理。
周恩来对他的提议进行了辩论使美国的计划破产。
二是在6月15日,在会议中美国不支持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计划,在中国等的阻挠下,不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已经不想再会议中谈论有关朝鲜问题了,而且打算退出会议。
中国、苏联和朝鲜知道了美国的这一打算,在这天的会议中,把所有的朝鲜问题一起摊出。
并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提出了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法。
朝鲜提出要求在维持国家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大选,中国和苏联支持朝鲜的发言,并且提出简单的协议,如果同意,国家代表人签上字。
但是美国还是不谈论朝鲜问题,否定朝鲜的提议。
在讨论朝鲜的问题上失败了,最终没有达成协议。
印度支那问题。
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
在对此次问题的讨论中中国代表团采取了尽可能的得到法国等国家的支持,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向前推进的
方法。
六月中旬,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各方有很多的分歧,使得会议在这个问题上停滞不前,我国及时的听取别国的意见,折中了各个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同意。
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周恩来总理会晤了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和在莫斯科与苏联外交部长会谈,进一步协调了法、越和苏的看法,为会议达成协议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在7月21日,会议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的殖民战争。
在会议上,印度支那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和平解决。
三、影响
在日内瓦会议结束以后,1954年7月23日,外交团队回到了中国。
中国在会议上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和平解决,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经验以及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为建交提供了条件。
此次会议使中国在外交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了新中国,消除了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承认了新中国政府。
在此次会议中,周恩来总理会见了其他国家的总理或外交人员,和他们进行友好的交谈,这也改变了新中国在其他国家的形象。
为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会议期间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呈现出友好的状态,周恩来总理等抓住机遇,与英国外交人员频繁接触,这种交流推动了和英国关系的发展。
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是以五个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这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出现在国际的舞台上。
在这次会议中,中国以周恩来总理带领的团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使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形象,看到了中国的外交形象,看到了中国和平的外交政策以及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新中国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