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于“人性关怀”思想,植根于学校心理学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繁荣时期。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陆续开展了一些讨论、探索和课题研究。
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对德育困境的反思基础上的,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000~。
2005)、人大复印资料网(1995—2005)、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1989—2005)及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网(2006。
2005)为检索工具,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一、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始于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起步于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尝试(1984年部分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并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
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同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7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标志着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刊物。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分层、逐步、有序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发展缓慢、心理健康教育落实难度大,是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征。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从预备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来探讨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预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以班华教授《心育刍议》为标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舆论准备。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教育改革的启动,我国教育界由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开始转向关注智力发展。
学生的智能开发得到高度重视。
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有:1983年,林崇德教授在《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问题;同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早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
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989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的问题;1991年,班华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心育刍议》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同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素质教育讨论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强调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重大作用①。
这些研究和讨论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在西方“人性关怀”思潮影响下,出于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考,论者侧重于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具体实践还来不及关注。
部分地区对学生心理卫生和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南京,杭州,1980;北京,1987;国家教委,1989),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由于调查工具与评价标准的差异,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在思想上造成了一定混乱。
缺乏一致的评价工具和标准,是时至今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加广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普遍开展,课题研究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调查②,揭示了我国中小学生中各类情绪、行为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使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得到重视
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原国家教委在“八五”、“九五”期间规划了多个重点课题,从不同角度人手,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据统计,仅“九五”期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就达70多项③。
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和读物,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问题逐渐从对问题的揭示、重要性的强调,过渡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问题和指导基层教育实践的途径、方法、措施、内容和手段等研究领域。
(三)繁荣期(1999年底至今),以教育部颁发《意见》(1999)和《纲要》(2002)为标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民间推动向官方主导发展,从基层探索到国家有计划地推进,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了发展正轨。
1.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组织领导
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④。
1999年8月,教育部颁发《意见》,第一次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2001年4月,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2002年8月,颁发《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及组织领导等方面的要求。
在制定指导思想的同时,教育部和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辽宁、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成立了相关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或协会)⑤,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检查评估等工作,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人发展。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即在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省市逐步开展。
此后,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江苏、河北、辽宁、河南、天津、四川、重庆、广东、广西、内蒙古、山西、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
理咨询,以及设置心理辅导课等方式,借助广播、板报、信箱、自编刊物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放松室和心理辅导热线、心理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其成长。
特别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更方便地进入了课堂,融入学校。
在新课程体系中,初中一年级的《政治》课程大部分属于心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示范。
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加深化并取得新进展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始从模糊的总体表述逐步向深化研究发展。
而且,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出现,研究者开始反思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建议。
此外。
《大众心理学》1995年改版,办刊方向转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专门发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阵地。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逐步推进
近年来,各地开始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了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
从1999年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并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和认证工作。
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试点心理咨询员登记培训鉴定试点机构专业资质认证办法》,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国家职业标准分为心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⑥。
2003年4月进行了首次心理咨询员等级的全国统一鉴定试点,200余位心理咨询员获得国家证书,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和资格认证产生了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等一些国家级学术团体及各地相关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物更加丰富
目前,内地已经出版了一批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读本或教材约300余种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局限
纵观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其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发展快。
从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开始,至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20余年,但其发展速度却让人惊喜。
20年来,我们从无到有,从高校自发探索到教育领域广泛推行,逐步提高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增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加快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步伐,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障。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究者主要强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本身还缺乏认识。
90年代开始,逐渐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依据,探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开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注意理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部《意见》出台后,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潮,广大研究者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及各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逐渐趋合社会需求。
60年代初期,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大学进行,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其对象大部分是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主要采用的是医学模式和补救性措施,这在还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下是必然的。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向低年级学生转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也由高等学校向中小学转移,服务对象不再仅仅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而是要为广大发展中的学生提供服务,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长烦恼,保持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医学一生物”模式向“医学-生物-社会”生态模式转变,注重预防性、发展性教育而不是补救性、矫正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化与本土化趋势更加凸现。
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逐渐规范。
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临床生理学工作者、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为主,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有待改进。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由自主摸索转向政府引导和主动参与发展,政府参与师资培养,并对师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支持。
随着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逐步实施和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更加走向规范。
但我们也发现,截至目前,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和束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虽然开展了心理咨询员的认证工作,部分高校也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
但相对于社会的广泛需求而言,每年有限的认证和数量有限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统一的规范,师资培养基本上由地方负责,各地的水平和认识不一,因此在师资培训方便显得较为混乱。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性较低。
社会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学生服务,而且水平较低,对教师、对家长及对社区的影响还非常有限或根本没有;其实施途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与学科的结合和与德育的联系不明显,与学校活动的结合不紧密,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孤立化的倾向,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较低,尤其在高中和初中升学年级,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不到位。
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都有一些明文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是柔性的,并非硬性要求。
也没有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考核的范围,因此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政策层面,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实施素质教育的粉饰品和应付上级检查及汇报工作的美妙装饰物。
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职
称评定、工作性质)等问题不清不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即使部分大学生毕业时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为数众多的人也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或工作成效感低下而转教其他学科,或者干脆转行(其中男性从业者更为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仅剩躯壳甚至尸骨全无。
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依然莫衷一是:缺乏一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层的实践热情很高,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不够,指导不力,或热衷于师资培训等效益明显的方面,缺乏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关的学校心理学发展缓慢。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定义不准、定位不妥、定性不清、发展不明的状况,多数研究则是“破多立少”,批判的多,有效的建议少,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
总之,我国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短短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既要总结这20余年来的发展经验,更要深入研究,系统规划,为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