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历史

合集下载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

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

在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

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

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介绍水泥发展的历史

介绍水泥发展的历史

介绍:水泥发展历‎史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 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

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磨细后制成‎料球,在高于烧石‎灰的温度下‎煅烧,然后进行磨‎细制成水泥‎。

帕克称这种‎水泥为“罗马水泥”(Roman‎Cemen‎t),并取得了该‎水泥的专利‎权。

“罗马水泥”凝结较快,可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在英国曾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被“波特兰水泥‎”所取代。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加热炉泥的专利权‎。

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硅酸盐)水泥。

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从而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

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介绍水泥发展的历史

介绍水泥发展的历史

介绍:水泥发展历史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

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磨细后制成料球,在高于烧石灰的温度下煅烧,然后进行磨细制成水泥。

帕克称这种水泥为“罗马水泥”(Roman Cement),并取得了该水泥的专利权。

“罗马水泥”凝结较快,可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在英国曾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被“波特兰水泥”所取代。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加热炉泥的专利权。

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硅酸盐)水泥。

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从而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

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水泥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水泥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有一个不断进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今天,人们把水泥的生产过程形象的概括为“二磨一烧”,即按一定比例配合的原料,先经粉磨制成生料,再在窑内烧成熟料,最后通过粉磨制成水泥。

中国水泥史话(10):四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水泥厂)

中国水泥史话(10):四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水泥厂)
的公 子 、 产 党 地 下 党 的 刘 公 诚 ( 共 刘
四军 时 的 同事 , ? 胡 子 昂 。我 们 这 谁
些 6 后 对 于胡 子 昂 的 名 字 还是 不 陌 0
认 真 地 做 好 了 善 后 工 作 , 13 年 于 95
底 回 到 重 庆 , 入 了华 西 兴 业 公 司 , 加
13 9 5年 秋 天 , 芷 邮 前 往 上 海 宁
购 买 机 器 , 中他 拐 了 一 个 弯 , 到 途 来
了江 西 , 要 找 一 个 人 , 个 在 二 十 他 一
胡 仲 实 、 叔 潜 等共 同创 办 了华 西兴 胡
业 公 司 。 他 们 分 析 当 时 四 川 及 国家 形 势 , 为 军 阀 混 战 基 本 结 束 , 规 认 大 模 的经 济 建 设 高潮 即将 到 来 , 大量 基 础 建 设 项 目一 定 需 要 大 量 的 建 筑 材 料, 于是 他 们 决 定投 资 建 设 大 型水 泥 制 造 企 业 。 宁 芷 邮 以 常务 董 事 的身 份, 亲赴 京 津 沪 考 察 , 上 海 与 华 商 在 水 泥 的刘 鸿 生 建 立 了友 好 关 系 , 鸿 刘 生 表 示 全 力 支 持 宁 芷 邮 在 重 庆 创 办 水 泥 生产 企 业 。后来 , 鸿 生 的华 商 刘 水 泥 公 司 为 重 庆 水 泥公 司 支 援 技 术 工 人 , 鸿生 一 集 中讲 到 的 , 鸿 生 才 刘
2 、 航 琛 ( 西 兴 业 公 司 董 事 长 ) )刘 华 、 潘 昌猷 ( 庆 银行 总经理 , 图 3 、 重 见 ) 吴 受 彤 ( 盐 银 行 董 事 长 ) 人 在 重 川 等
央 副 主席 , 国工 商 联 副 主 任 委 员 、 全 主 任 委 员 、 席 , 第 一 届 全 国 政 协 主 是

世界水泥史话

世界水泥史话


两份重量白垩和一份重量黏土混合后加水湿磨成泥浆,送入料槽进行 沉淀,置沉淀物于大气中干燥,然后放入石灰窑中煅烧,温度以料子 中碳酸气完全挥发为准,烧成产品呈浅黄色,冷却后经细磨制成水泥。

“英国水泥”由于煅烧温度较低,其质量明显不及“罗马水泥”,尽 管售价较低,但销售量不大。这种水泥虽然未能被大量推广,但其制 造方法已是近代水泥制造的雏型,这是水泥制造工艺中的又一次重大 飞跃。
20世纪

1975年,多伦多CN电视塔建成。 这座混凝土建筑是目前世界最高 的单体建筑物。

1980's,混凝土减水剂开始应用。

1985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1.46 亿吨,产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20世纪

1990's,法国FCB公司开发出HOROMILL(又叫卧式辊磨)。 这种HOROMlLL磨是继辊压机、立式磨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 水泥粉磨技术。
19世纪

1824年英国利兹城的泥水匠阿 斯谱丁发明了世界最早的硅酸
盐水泥——波特兰水泥,获得
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 泥”专利证书,从而成为了被
后世永远牢记的水泥发明人。
19世纪

“波特兰水泥”的制造方法 把石灰石捣成细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掺水后以人工或机械 搅和均匀成泥浆。置泥浆于盘上,加热干燥。将干料打击成块,
有石灰会使水泥硬化后开裂。

根据这些发现,强生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烧窑的温度必 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黑绿色;第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 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水泥硬化后不能开裂。

这些条件确保了“波特兰水泥”质量,解决了阿斯谱丁无法解决的质量不稳 定问题。从此,现代水泥生产的基本参数已被确定。

中国水泥百年回顾

中国水泥百年回顾
除了上述从东欧引进成套设备以外,1958 年和 1959 年还从丹麦和西德进口 了五套设备。丹麦设备安装在四川峨嵋;西德设备安装在河北邯郸。由于受文化 大革命的影响,分别到 1969 年和 1974 年才先后投产。
由于旧中国基本上无水泥工厂设计力量,机械制造工业基础也十分薄弱,为 解决水泥短缺的燃眉之急,不得不从国外大量引进成套设备。为了发展我国自己 的水泥设计及机械制造技术,在 1956 年和 1958 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 “小屯型窑”和“华新型窑”作为我国干、湿法发展的主导窑型,在设计部门和 机械制造部门通力合作下,在湘乡水泥厂的建设上,采用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 第一台华新窑,该厂筹建于 1958 年,由于适逢经济调整时期,推迟到 1967 年才 建成投产;使用小屯窑型建设的最早两个工厂是永安水泥厂和西卓子山水泥厂, 也筹建于 1958 年,同湘乡厂一样,分别推迟到 1971 年和 1972 年先后建成投产。 湘乡、永安、西卓子山几个水泥厂的建成,改变了我国依靠国外装备的被动局面, 水泥工业设计及装备制造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2. 计划经济时期
1953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水泥工业为了适应经济
北京中水协网信息咨询公司
3

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出资从 1953 年开始大规模从东欧、东德、罗马尼亚、捷 克引进成套设备建设新厂。先后建设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县、巢湖、 江山、贵州、庐山、柳州等十个厂。除柳州厂是 1964 年建成投产的以外,其余 九个厂都在 1957 年到 1960 年先后建成投产。水泥工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1960 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 1100 万吨,水泥工业的布局也得到很大的改善,运输半径 由 1956 年的 854 公里缩短到 1980 年的 383 公里。

海螺水泥发展史

海螺水泥发展史

海螺水泥发展史海螺水泥是中国领先的水泥制造企业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

当年,海螺水泥创立于福建省福州市,是由一家台湾水泥公司投资设立的。

创立之初,海螺水泥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水泥生产厂,生产设备陈旧,产能有限,市场影响力不大。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需求的增加,海螺水泥开始逐渐崛起。

1997年,海螺水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这标志着公司正式步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

通过不断扩大产能,提升技术水平,海螺水泥逐渐在中国水泥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2000年代初,海螺水泥开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逐步涉足混凝土、砂石等相关产业,形成了产业链条的完整布局。

同时,海螺水泥加大了科研投入,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这一举措为海螺水泥在水泥行业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的需求持续增长,海螺水泥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渐扩大。

2010年,海螺水泥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此后,海螺水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地位逐渐稳固,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如今,海螺水泥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庞大产业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其业务涵盖水泥、混凝土、砂石等多个领域。

海螺水泥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未来,海螺水泥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开拓市场,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总的来说,海螺水泥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水泥行业的奋斗史,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海螺水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的佼佼者。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海螺水泥将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为中国水泥行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10年水泥发展

中国近10年水泥发展

中国近10年水泥发展简介:2001年到2009年,是中国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了国家建材局等9个工业口委管国家局,重组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建材行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新的转变。

重组后的建材协会、水泥协会,成为企业、行业、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并在加强行业自律、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中国水泥协会在安徽芜湖市召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改造高级管理人员研讨会,近40家企业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先进性和在结构调整中的不可替代性;希望水泥企业要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好新型干法水泥“国债”贴息项目与“双高一优”计划项目的实施,学习海螺发展经验,练好内功,优化设计,为产业结构调整做贡献。

这次会议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可以说是一次思想动员会,从此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驶上了快车道,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

这一阶段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颁发的文件和出台的政策也是最多的时期。

这些政策和文件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加快了水泥工业淘汰落后,发展了新型干法,推动了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国家宏观调控与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这一关键阶段,中国水泥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积极作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把行业和企业的呼声传递给政府,得到了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提供了依据。

为国务院103号文对水泥投资热提法的关键词是“关于防止”而不是“关于制止”付出了努力,这也为后几年新型干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随后中国水泥协会又与中国建材联合会、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联合调研,呼吁国家出台政策,培育和支持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重组兼并,加快调整水泥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

水泥的发展历程

水泥的发展历程

水泥的发展历程水泥起源于古代,但其现代的化学特性和应用是在19世纪初期发现和发展的。

以下是水泥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水泥在古代,人们使用天然材料如灰土、石灰和黏土制作水泥,并在建筑和水利工程中使用。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人们使用混合黏土和石灰制作水泥,这些水泥被用于建造金字塔和大殿。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使用灰土水泥来加固青铜器和石材建筑。

2. 炉渣水泥在1818年,英国人詹姆斯·希尔发明了一种称为炉渣水泥的材料。

这种水泥是通过炉渣的加工和混合膨胀剂和其他化学物质来制成的。

这种水泥特别耐久,可以用于建造桥梁和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

3. 硅酸盐水泥在1845年,德国人海因里希·威尔曼发明了一种称为硅酸盐水泥的材料。

威尔曼使用石灰石和黏土作为原材料制作水泥,并将其加热到极高的温度以制造高质量的水泥。

这种水泥比炉渣水泥更加耐久,并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4. 珊瑚水泥在1897年,法国人路易·韦利耶发明了一种称为珊瑚水泥的材料。

这种水泥是由玄武岩和石灰制成的,并且添加了一些珊瑚粉和太阳能。

这种水泥在环保和耐久等方面比传统的水泥更加出色。

5. 高性能水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新型高性能水泥应运而生。

其中,高性能混凝土(HPC)和高性能材料技术(HPMT)是当前水泥制造的最前沿技术。

这些水泥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更佳的环保性能。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中,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水泥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人类对建筑、基础设施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不断追求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推进,水泥制造技术将继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需求和要求。

中国水泥历史

中国水泥历史

一、回顾历史追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
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挥间。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

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

在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

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

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水泥发展史

水泥发展史
抗战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癿水泥厂全部惨遭日本侵占,而长江以北水泥厂也 几乎全部沦落。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一些遭到破坏癿工厂无力修复,惨淡经营。
到1949年,全国只有14家水泥厂,年生产能力丌足300万吨,而实际年产 量仅有66万吨,占当时总生产能力癿16.3%。
1889-1949 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2000至今
步入新丐纨 践行科学发展
三、克服困难 坚定发展
1958年,第一个采用国产窑的水泥厂——湘乡水泥厂开工建设,该 厂采用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华新窑。“华新型窑”和“小屯 型窑”被确定为当时我国水泥工业干、湿法发展的主导窑型,这是中国 水泥生产技术的第二个里程碑。
建设时期的湘乡水泥厂
1998年,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扩建日产25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 干法生产线建成投产,使日产2000吨级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 投资首次大幅下降到3亿元以下。
1889-1949 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1949-1957 百废待丼 支援建设
中国水泥发展史
1958-1978 克服困难 坚定发展
走出动荡 走向改革 1978-2000
唐廷枢
一、引进技术 发展生产
1893年,唐山细棉土厂因产品成本高、质量差丌得丌关闭停产。 1906年,唐山细棉土厂由开平矿务局总办周学熙恢复生产,幵改名
唐山洋灰公司,继又定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该厂采用当地北大城山石灰石和唐坊黑粘土为原料,幵购进了丹麦史 密斯公司2台φ2.1m×30m回转窑,采用干法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 (俗称马牌)水泥,年产约25万铁桶(约4.25万吨)。启新洋灰公 司癿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癿诞生和百年我国水泥工业史癿 开端,启新洋灰公司因此也被誉为“我国水泥工业癿摇篮”。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当代建筑用量最大、范围最广、最经济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发展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1824程工年英国)获得第一份水泥专师阿斯普丁(Aspdih利,标志着水泥以这。

的发明后,水泥以及混凝土才开始广泛应用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19到建筑上。

派进步人士掀起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的高潮,并在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家水泥厂,当时,称水泥为“洋灰”。

夫·莫尼哀世纪中叶,19法国人约瑟土花盆,制造出钢筋混凝并(1823-1906)8671年获得了专利权。

在1867在年巴混凝土制黎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兰特姆展作的花盆、另一名法国人枕木,出了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小瓶、小船。

.年,美国1928发明了一Freyssinet人预应力钢筋混凝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土,程实践。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解决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折、抗拉强度较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低的问题,以及19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早期混凝土组分简单(水水),强度等级+石子泥+砂+低,施工劳动强度巨大,靠人工施工速度慢,搅拌或小型自落实搅拌机搅拌,质量控制粗糙。

是混凝土发展史上有一座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应用,里程碑。

外加剂不但可以减少水用量、实现大流动性,使混凝土年日本服部健一首先将萘磺1962施工变得省力、省时、经济。

年日本花王1964)用于混凝土分散剂,10≈n酸甲醛缩合物(.石碱公司作为产品销售。

1971-1973年,德国首选将超塑化剂研制成功,流态混凝土出混凝土。

现,混凝土垂直泵送高度达到310m外加剂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使混凝土泵送成为可能。

泵送混凝土的出世纪二战后,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现,20混凝土生产运输、浇注施工带来了又一场革命。

世纪末期,出现了集中搅拌的专业混凝土企业,使泵送20年,在江苏省常1978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搅拌供料有保证。

水泥发展史

水泥发展史
新型建筑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节能、环保等优点,满足现代建筑发展需求。
水泥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新型水泥产品和应用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 。
智能化生产技术在行业应用前景
智能化生产技术能够提高水泥生 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
染。
智能化生产技术有助于实现水泥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
能化管理。
辅助原料的引入
为了改善水泥的某些性能 ,如提高强度、降低热量 等,引入了矿渣、粉煤灰 等辅助原料。
煅烧技术改进及设备更新换代
煅烧技术改进
从最初的间歇式煅烧到连续式煅 烧,再到现在的预热器-回转窑煅 烧系统,煅烧技术不断改进,提 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设备更新换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泥生产设备 不断更新换代,如高效破碎机、 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的应用,提高 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发
研发更加环保、节能、高效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替代传统水泥材 料,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旅游业发展
修复后的历史建筑成为旅游景点,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 增长。
当代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创新
绿色建筑理念
当代建筑设计注重环保 和可持续性,水泥作为 建筑材料,也在不断探 索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融 合。
创新结构设计
水泥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为创新结构设计提供了 可能,建筑师们能够创 造出更加独特和具有挑 战性的建筑形态。
国际贸易政策对水泥市场影响
关税壁垒
各国对进口水泥征收不同 税率的关税,影响水泥的 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
反倾销措施
针对进口水泥的低价倾销 行为,采取反倾销措施, 保护国内水泥产业。
贸易自由化

天工开物有关制作水泥的故事

天工开物有关制作水泥的故事

天工开物:改变中国古代建筑的水泥制作方法天工开物是一个知名的古代中国发明家和工程师,他在制造水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据传,天工开物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的建筑业正在迅速发展,但建筑材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对于修建稳固耐久的建筑物至关重要。

然而,当时的水泥质量普遍较差,难以满足工程的需求。

天工开物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改进水泥的制作方法。

他研究了不同的原材料和工艺,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经过反复尝试,他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水泥制作方法。

天工开物的水泥制作方法包括选取合适的原材料,如石灰石和黏土,并将它们研磨成粉末。

然后,他将粉末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形成一个黏稠的糊状物。

接下来,他将这种糊状物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等待它逐渐硬化。

通过这种制作方法,天工开物成功地生产出了质量更好的水泥。

这种水泥在硬化后变得坚固耐用,并能够更好地抵抗水和其他自然环境的侵蚀。

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修建更大更高的建筑物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天工开物的水泥制作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他的贡献使得中国的建筑技术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并为后来的建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故事展示了天工开物作为一个工程师和发明家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和执着追求。

他的水泥制作方法的发现为建筑行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

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

在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

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

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在隋唐时期,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据历史记载,隋唐时期的大型建筑,如大运河、敦煌莫高窟等,已经使用了石灰、石膏等成分较为复杂的混凝土材料。

这些建筑物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之后,依然保存完好,显示出古代混凝土技术的卓越性能。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时期,混凝土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明代的黄河大堤,采用了包括黄土、黏土、砂石、草木等多种材料进行配合,在明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清朝时期,我国铁路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清朝时期的铁路工程,尤其是京张铁路和京广铁路等工程,采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结构,标志着我国混凝土技术的迅速发展。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方先进混凝土技术的引进,我国混凝土技术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近代我国的混凝土技术主要受到法国的影响,法国先进的混凝土技术通过工程师的引进和学习,逐渐在我国应用。

例如,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京杭大运河电动泵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应用混凝土技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快,混凝土材料的供应得到保证,各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特别是开放以来,我国的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发展。

从高速公路、大桥、高层建筑到水坝、核电站、地铁等,混凝土结构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主要建筑材料。

同时,我国在混凝土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材料方面,通过添加剂、掺合料等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

在设计方面,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设计方法,推动了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自动化和模块化。

在施工方面,引进了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总结起来,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隋唐、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在20世纪初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逐步进入现代化的阶段。

特别是开放以来,我国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主要建筑材料。

5000年前中国就有水泥地

5000年前中国就有水泥地

很多人以为水泥是现代的产物,但实际上并不是的。

据悉,在河南仰韶文化博物馆里有一块不普通的土块,它来自5000年前,从其原料来看,竟然类似我们现在使用的水泥!所以说,在5000年前中国就有水泥地了。

那么,具体五千年前的水泥是什么材料呢?一起来了解。

5000年前中国就有水泥地古代水泥地5000年前就有水泥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河南仰韶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不普通的土块。

它的成分是氧化钙,主要是由料浆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的,类似我们现在使用的90号水泥的砂浆地面,非常坚硬的,千万不要小看咱们仰韶先民的智慧啊。

国内外水泥历史发展: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

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

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Joseph Aspdin)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

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

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水泥工厂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

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中国水泥发展史

中国水泥发展史

中国水泥发展史
中国水泥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当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开始进入中国。

最初,中国的水泥生产技术落后,依赖进口。

但是,在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水泥工业。

20世纪初,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日本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开办了一批日资水泥企业。

同时,中国的民族水泥工业也逐渐兴起,一批小型水泥厂开始涌现。

在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水泥工业得以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水泥工业遭受了重大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对水泥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水泥企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水泥企业纷纷诞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水泥发展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水泥工业体系,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生产自1824年诞生以来,生产技术历经了屡次变革。

从间歇作业的土立窑到1885出现回转窑;从1930年德国伯力鸠斯的立波尔窑到1950年联邦德国洪堡公司的悬浮预热器窑;1971年日本石川岛公司和秩父水泥公司在悬浮预热技术的根底上研究成功了预分解年法,即预分解窑。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是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利用现代流体力学、燃烧动力学、热工学、粉体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并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信息技术进行水泥工业生产的综合技术。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具有高效、优质、节能、节约资源、环保和可持续开展的特点,充分表达了现代水泥工业生产大型化、自动化的特征。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水泥生产技术的格局和开展进程,它采用现代最新的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逐步取代了立窑生产技术、湿法窑生产技术、干法中空窑生产技术以及半干法生产技术,从而把水泥工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水泥工业几乎同步把握了世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开展脉搏。

“四平型〞预分解窑的形成1970年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材研究院〕根据石灰石配料和悬浮预热器的实践,提出了“两级煅烧,即窑尾加把火〞的设想,这是我国关于水泥预分解技术的最早设想,与当时的日本等国在设想的提出时间上相差无几。

1970年6月经原国家建委建材工业组批准立项,首先在建材研究院实验室的0.7m×7m窑系统中进行中间试验,效果良好。

1972年在杭州水泥厂的立筒预热器的底部采用喷入少量煤粉补燃的方法,实施了“窑尾加把火〞的生产性探索试验。

后因历史原因而搁置,直到1973年建材研究院正式开始对预分解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在试验室配备有四级旋风预热器的0.7m×7m窑系统上,完成了烧油和烧煤的试验室试验。

1976年在吉林四平石岭水泥厂2.4m×40m窑上完成了烧油预分解的工业试验,即“四平型〞预分解窑设计,产量比同规模的中空窑提高一倍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盛世水泥铸就辉煌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来源:中国水泥发布时间:2009-10-15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

60年,弹指一挥间。

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

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

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

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

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回顾历史追寻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

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

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

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

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有中国、上海、江南、光华等水泥厂,中南地区有广州、华新水泥厂,西南地区有重庆水泥厂,全国总共有18 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

另外还有口泉、济南、南平、辰溪、贵阳、嘉华、窑街等几个小型水泥厂也陆续恢复生产。

建国初期,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前三年时间,水泥工业得到了全面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水泥产量达到286万吨。

1953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重工业部建材局决定拿出占建材投资总额78.1%的费用,从东欧、东德、罗马尼亚、捷克引进成套设备建设新厂,先后陆续建设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县、巢湖、江山、贵州、庐山、柳州等10个厂;同时根据各地建设的需要和地区的平衡,安排扩、改建了哈尔滨、本溪、华新、中国等水泥厂。

1954年4月22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启新水泥厂,视察了生料、烧成车间和8号水泥窑,听取了生产情况汇报,勉励干部群众“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1955年9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为了及时掌握公私合营后的企业生产情况和工人生活状况,又专程来唐山启新水泥厂视察。

“一五”期间,水泥工业各项指标均提前和超额完成,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35.9万吨,保证了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

1957年水泥产量686万吨,比1952年增长140%。

旧中国水泥生产没有统一标准,有使用日本标准的,也有使用德国标准、英美标准的,十分混乱。

由于标准不统一,给管理带来许多麻烦。

建国之初,建材主管部门就组织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制定自己的《水泥标准(草案)》,1952年《水泥标准草案》讨论获得通过开始试行,1956年经过修改补充,把试验方法由软练法改为硬练法,1957年10月国家正式颁布统一施行。

“一五”期间的重点是重工业建设,中央政府对包括水泥工业在内的重工业高度重视,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扩建、改建、新建了一批重点水泥企业,为新中国水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跃进”的起落和经济调整阶段(1958~1965)“二五”时期,水泥工业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支持地方发展小型水泥厂。

“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10个水泥厂,在这一时期陆续建成投产。

水泥工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水泥产量1958年、195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7.5%,1960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100 万吨。

当时全国掀起了工农业建设的新高潮,新成立的建筑材料工业部提出了“每个省市区至少建一个大中型水泥厂”的规划设想,全国计划筹集15个水泥厂,1959~1960建成的就有贵州、江山、巢湖、松江、庐山、湖州等6个水泥厂。

1958 年和1959 年,从丹麦和西德进口了五套设备,丹麦设备安装在四川峨嵋;西德设备安装在河北邯郸。

从国外大量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在设计部门和机械制造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大水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设备的基础上,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开发、研制了国产水泥制造设备。

水泥行业基本确定了以“小屯型窑”(立波尔窑)和“华新型窑”(湿法窑)作为我国发展的主导窑型。

1958 年,湘乡水泥厂采用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华新窑,永安水泥厂和西卓子山水泥厂是使用小屯窑型建设的最早两个工厂。

湘乡、永安、西卓子山几个水泥厂的建成,改变了过去基本依靠国外装备的被动局面,我国水泥工业设计及装备制造开始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1年,水泥行业开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压缩,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其中包括:永安、西卓子山、开远、山东以及邯郸、英德、柳州等水泥厂,湘乡、山铝水泥厂也放慢了建设速度。

在此阶段,建材部水泥局针对广大地方水泥(统称小水泥)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整顿,适时推出由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3.2万吨立窑水泥厂,配备2台直径2×8米普通立窑,作为我国立窑水泥厂的定型设计方案,自此立窑在全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经过调整,到1963年经济开始复苏,停建的水泥厂开始复建,柳州水泥厂最先复建,随后除山东水泥厂外,上述的一些水泥项目都陆续复建、建成投产,山东水泥厂停建后改成试验厂。

至此,水泥企业在“大跃进”中遭到破坏的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到1965年,水泥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开始全面好转,当年水泥产量达到1 634万吨。

“三线”建设与“文革”曲折前进阶段(1966~1978年)1965年,中央做出了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为响应国家的备战号召,国家决定在中西部地区兴建了一批水泥厂。

当时建材部决定将停业5年之久的山东水泥厂筹建处,包括领导班子及其全套丹麦进口设备,成建制的迁往四川乐山县,改名峨眉水泥厂筹建处,异地建设新厂。

1970年10月,峨眉水泥厂两条?准4.4×180米的大型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基本建成,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湿法窑。

水城、渡口、青海和武山等一批水泥厂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

1970年,赖际发部长亲临水城水泥厂工地视察,极大地鼓舞了职工士气。

水城水泥厂等项目,当年开工当年点火。

在此阶段,还有安徽胜利、湖北光化、湖南新化、江西万年、湖北荆门(葛洲坝)、安徽白马山、上海金山、浙江长兴等水泥厂相继建成投产。

自此,湿法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湿法窑成为当时水泥工业大中型企业的主力窑型,开始向辉煌的顶点迈进。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随着新型干法技术装备的日臻完善,湿法水泥窑逐步被先进的技术装备所替代。

经过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水泥工业生产建设开始全面好转,但“文革”又打乱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大批职工卷入运动,脱离岗位,大批干部靠边站,各级管理机构瘫痪,行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水泥工业的生产和建设。

1967年、1968年水泥产量连续两年递减30%以上,1967年大中型水泥企业的产值降低32%,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下降30%以上,生产消耗的原燃材料却普遍增加,1969年大中型水泥企业的每吨熟料多消耗10公斤标煤。

“文革”时期,随着各地大办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又掀起了大办地方水泥厂的高潮。

从1970年起地方水泥每年以平均21.8%的速度递增。

1973年地方水泥产量首次超过了统配水泥,到1978年地方水泥达到4 253.3万吨,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65.2%,地方水泥厂也由1970年的875家增加到3 400多家。

在国家统配水泥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水泥的发展为国家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集团后,水泥工业各级生产指挥系统和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生产秩序逐步恢复。

水泥工业恢复调整阶段(1979~198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当时,市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急需以水泥为主的建筑材料。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开会、过问,并做了一系列批示。

当时的建材工业面临着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陈旧,管理松懈,科技力量散失,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

针对全国水泥工业存在的问题,197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水泥工业的报告》,追加了对水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

同年12月,国家建材总局提出了《关于加速发展建材工业的几项措施》的报告,国务院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关心和大力支持建材工业的发展,主动帮助解决有关问题。

1979年4月,五届人大第七次常委会决定成立建筑材料工业部。

建材工业部内设水泥局。

随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建筑材料工业局,加强了对建材工业包括水泥工业发展的集中领导。

1979年,在国家外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务院还是决定购买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设备,建设冀东水泥厂日产4 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

这套新一代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设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

1979年下半年,又与日方签订购买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成套设备合同,建设宁国水泥厂。

由于国家外汇储备紧张,为减少用汇,该项目仅进口了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和水泥制造等3部分设备,矿山和水泥包装采用国产设备。

这套设备与冀东水泥厂的不同点是采用一台?准5×15.5m的大直径中卸式原料磨,分解炉为MFC沸腾型。

于此同时,江苏淮海水泥厂用罗马尼亚设备建设了一条悬浮预热窑新型干法生产线,设计年产水泥100万吨。

这三个引进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引进的成套项目,为逐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建材部立即着手,把下放到各地的科技人员聚拢起来,加强了水泥工业的科研设计队伍的建设。

陆续组建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合肥水泥研究院、南京水泥设计院成都建材设计院等科研、设计单位。

这一阶段,建材部在太原召开全国大中型水泥企业老厂技术改造座谈会,提出用新型干法预分解新工艺改造现有湿法老厂的技术路线;在江苏常州召开全国小水泥质量改造会议,讨论修改了《小水泥质量管理规程(草案)》,制定了水泥质量升级规划;在湖北黄石召开了全国水泥工业增产节约现场会,推动水泥健康发展;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了水泥新标准,将水泥分为五类,即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水泥强度标号检验方法也由原来干硬性胶砂的硬练法改为塑性胶砂的软练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