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合集下载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华林甫 : 华林甫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 第 67- 68 页。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一脉相承,不离不弃“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海外游子怀念故土、盼望祖国统一而又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难以见到这一幕的痛楚心情与高尚情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许许多多根在大陆的海外游子骨肉分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在历史上,大陆与台湾曾是一个整体,虽出现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因此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的统一与和平。

首先,我们在地理研究中发现在远古时代大陆与台湾是连接在一起的,因为地壳运动,地表下陷,才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也就成为了海岛。

虽然人类无法左右大自然的决定,但台湾的开拓与发展、和平与统一始终与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捍卫分不开的。

其次,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历史对台湾的记载从来没有断过。

中国军民东渡台湾、经营台湾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就曾派人到达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

隋朝时,大陆与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3次派人到达台湾,两岸已有贸易往来。

南宋时,澎湖已划归福建省管辖,两岸往来日益频繁。

元代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中国在台湾设置专门机构也从此开始。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曾在台湾停留,带去工艺品与农产品;明末,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迁移,给当时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以极大的推动。

在历史上,大陆与台湾虽出现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在此盘踞38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成为日本殖民地,脱离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但台湾同胞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纷纷起义,与日军进行殊死抗争。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此时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民主,但依附美国的国民党却发动了反共内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4月国民党战败,蒋介石以及部分军政人员逃往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的局面,使台湾再度脱离母亲的怀抱。

【精品原创】走向世界_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_毛曦

【精品原创】走向世界_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_毛曦

2013年第1期No.1,201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26期Sum No.226 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毛 曦摘 要: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学科问题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专题研究和相关工具图书的编著等方面,译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学科调整,原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学被归入到中国史一级学科之下,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继续开展学科问题研究,参与全球历史地理整体研究,开展跨国家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以及世界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建议在世界史学科下设世界历史地理二级学科,强化地理学中的世界历史地理研究。

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应积极做好学科建设,多学科参与,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史;世界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直至今天,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

[1]从理论上讲,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也应是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业已取得非凡成就,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开展非常有限,仍属极其薄弱的学术领域。

不言而喻,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推进不仅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乃至中国学术的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积极参与全球国际事务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在历史学一级学科已做出调整的新的情况下,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做出响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不揣谫陋,在梳理总结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就世界历史地理的学科问题及专业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粗浅看法,以做引玉之砖。

一、从周边到全球: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渊源与现状“世界历史地理”,亦称“域外历史地理”或“外国历史地理”。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一、历史与地理的奇妙交融
在这个世界上,历史和地理总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历史是地理的见证者,地理是历史的舞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

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古代文明的兴起往往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例如,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与尼罗河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

尼罗河为古埃及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使他们能够发展农业,建设灌溉系统,从而创造出了伟大的金字塔和壁画艺术。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河流改道,古埃及文明最终走向衰落。

三、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地理环境也常常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展。

例如,拿破仑的失败与俄罗斯的严寒有着密切关系。

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俄罗斯的严寒气候给法军带来了巨大困难,导致拿破仑最终失败。

这一事件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四、地理探险与历史发现
地理探险也常常引发历史的重大发现。

例如,哥伦布的航海探
险揭开了新大陆的面纱,开辟了欧洲人向西方扩张的新时代。

地理
环境的变化和地理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五、结语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止,它们将继续在人类文明
的长河中流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奇妙而壮丽的画卷。

让我们珍
惜历史,探索地理,感受二者交融的魅力,共同书写人类的未来。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Hong-qi,Shan某iNormalUniverity,某ian710062,ChinaThehitory,preentituationandtrendof development oftudyonChineehitorical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ehitoricalgeography/tageofdevelopment/preentituationofr eearch/trendof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中国历史与地理

中国历史与地理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广阔地理面积的国家。

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地理条件对其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发展。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数千年的时间。

中国历史分为不同的朝代,并且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了解各个朝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是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边疆安全。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直在不同的政权更迭中度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时期,如唐朝的繁荣时期、宋朝的创新时期和明朝的文化繁荣时期。

这些时期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重大的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历史,地理条件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理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

中国的土地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多样的地理特征。

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穿过中国南部,流经一些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和重庆。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它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使得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量,这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许多繁忙的港口和经济特区。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篇一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古代知识阶层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这个课题涉及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许多领域,有些问题见仁见智,还有大片空间留待我们深入探讨。

“知识阶层”一词来源于西方近代学界,它本指对社会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和人文关怀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知识阶层并不是近代独有的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知识阶层,因而也各有其特殊的知识分子的问题”。

他指出“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的名称是‘士’,但‘士’却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被称作知识阶层。

‘士’之变为知识阶层,其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流动,“导使士阶层在社会性格上发生了基本的改变”。

①这些意见都是很正确的。

《士与中国文化》还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它堪称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一部力作,因而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但我们拜读全书之后也发现,由于作者对儒家的道统情有独钟,使得他对若干重要问题的论述有失偏颇,甚至远离了历史实际。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崛起及其早期行程作一些考察,并对余英时先生的有关论点提出商榷意见,以求正于余先生和各位方家。

一、春秋战国时代新兴知识阶层的形成及其性格特征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

“士”的称呼由来已久,论者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士”的原始含义和指称作过种种解释。

不管“士”的原意究竟何所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

《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

”《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历史学院历史学xxx学号:XXX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而我这篇论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阐释了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南北差异文化多样性正文:从自认遥远的家乡河南远赴辽宁求学,初来之时我便深深体会到了文化的诸多差异。

我们同寝室四个人,其余三个人有两个辽宁的,一个安徽的,我们每天在一起生活学习,也越来越发现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着很大不同,也终于越来越感慨地里环境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国处于亚洲一隅,四周有高山、沙漠、大海、雨林,使中国长期与各个其他文明区相对隔绝。

因为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是暖温带、亚热带平原地区,所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具有巨大流动性的商业文明,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会分散,这就使中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主义。

同时,因为中国自然环境复杂,使中国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客观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由于多民族长期杂居加上在平原地区的数量优势民族的存在,使中国形成了“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开放性民族观念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观念。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向我们揭示着一个真理——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巨大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文化这一词,从资料上翻阅一下是这么定义的: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我将以小见大,从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来证明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连接起了东方和西方,不仅仅在物质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相关地区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古老而悠久,起源于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当时,汉朝使臣张骞率领使团经过险峻的天山山脉,成功地抵达了西域,与西方的大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此后的几百年间,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逐步扩展至欧洲地区。

丝绸之路沿途经过沙漠、高山、平原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多条主要通道,如北线、南线和中线等。

二、丝绸之路的地理影响1. 商贸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玛瑙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了广泛交易。

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繁荣,也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推动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与发展。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汇。

东方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的佛罗马文化等在这条交通线上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从中受益,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3. 地理认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的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形成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人们通过交流和贸易活动,开拓了眼界,拓宽了地理视野,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4. 地方发展:丝绸之路的沿途地区因为贸易和交流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各个城市和港口沿线兴起了繁华的集市,人口流动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

同时,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发展,道路、港口、驿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1. 促进贸易: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使各种商品得以流通。

特别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成为了西方贵族追求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工艺的繁荣。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2)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篇二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的传统,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殷商至满清,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史官记载了历朝帝王及当时社会的史实;甚至下至社会多个层面,均重视历史的记载与评论。

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历史,盖因帝王的“君权神授”与敬畏天帝使然;但帝王中也有窥视本朝史官记载历史的例子,如唐太宗。

孔子则开创了历史服从于政治的先河。

纵观历史,新建立的朝代均将为前朝修史作为国家政治的大事,足见历史影响社会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历史传统君权神授历史服从政治修史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上海:200433)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死亡。

国家主席刘少奇得知后忧心忡忡地说:“饿死人的事,是要写进历史的呀!”“”高潮时,刘少奇被打成“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国的赫鲁晓夫”,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绝望之际,他说过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为什么刘少奇在国家和人生的重要关头都想到了历史,都对历史表现出敬畏呢?其实,这是中国古代保留下来的传统。

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的国家绝无仅有。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程度的问题。

要说历史悠久,中国不如埃及、巴比伦;就是记录历史的主要手段――文字,中国也不拥有最早的发明权。

但是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仅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也出乎今天大多数人的想象。

一根据甲骨文的卜辞判断,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不同类型的“史”,他们显然有不同的分工,负责记录或保管不同的内容。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数以百千计的大小诸侯国,都设有专职的史官。

从秦朝开始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史官和负责收藏保管史料的机构是中央政府必不可少的建置。

为了传承历史,保存书面以外的记忆,保证史官的素质,史官往往家传世袭,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与他父亲司马谈就是两代史官,《史记》也是父子两代的积累。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一历史会文化地理在历史人地理研究中的地位研究全文约4.5字,除去首、尾,正文3.5万,涉及研究人员200多人论著400多篇。

介绍历史社会化地理部分约0.24万字,到作者27人、论35篇,分别约占正文的1/15、研究人员的1/10和文章篇的1/13,信息量在历史人文理的七个分支中处于平均值。

作者所以作如此安排,基于该分支“步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

但事实并如此。

历社会文化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步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研对历史社会化地理研究论著的介绍,上下是1986-2000,上世纪的最后15年。

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的究几乎与历史地理同步,其成果在禹贡学会成立及禹半月刊发行前就世。

常被学术史点睛论文有刘师培的南北学派不同论、梁启超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布张耀翔的代进士之地理的分布、中国人才产生地、黄炎培的清代各省人文统计之斑、陈序经南文化观、潘光旦的近代苏州的人。

论著有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

论集如越史地研究会编的吴越文化丛。

据粗略统计,仅20世纪上叶研究历史社会文化地的论著就有数十篇,且多数出是家之手。

正是前贤夯的基础,才使半个世纪后学科发展势头强劲。

其,影响最大的首推丁江的历史物与地理的关系。

丁文在代当今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水准的中国人文地理丛中也有席之地。

历史社会文化地理是史地理学中发表成果最多的分支学要恰当估算历史社文化地理研究成果的数,就得确定何谓历社会文化地理。

窃以为,通地讲,历史社会文化地就是一定时间、空间发生的社文化现象及其分布。

它的一个显著点是与区域文化史往往重叠,也与社史关联。

如研究入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社会变迁疑是正确的,但把其列入区域文化、经济史或社会史、徽学等也都没错。

而究如程民生的宋代地域化等8论著,本身就以地域名。

故相当一部分区域文化史社会史方面的论著,如徐吉军对江区域文化史的长期探索、陶用舒湖南人才的系列研究、吴仁安对明江南著姓望族的切实讨论以及张正明的文化史、李学勤、徐吉主编的长江文化史那样的门史研究和罗运环的中国地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景的1900-1970年中国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回顾这类学术回眸的文章等也基本能划入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的范畴。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介绍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介绍

作者: 邹逸麟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79-80页
主题词: 历史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基本内容;概论;中国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介绍;珠江三角洲;水利灌溉;水经注
摘要: <正> 近几年来,经常收到社会上一些青年同志的来信,希望我们推荐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基本内容的著作,供他们自学之用.我们总是怀着深深的歉意给他们回信说:目前尚没有这样一本著作,希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这样的著作问世.接着介绍几本有关历史地理的基本典籍,如《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和国内几位前辈学者的一些论文专著,满足他们自学历史地理的需要.。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在以后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教学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题中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题目出现已经屡见不鲜。

比如,2011年高考四川历史卷的第12题、全国高考文综卷的第39题、山东卷的第29题、重庆卷的第19题、浙江卷的第13题、福建卷的14题、2012年的江苏卷第9题和第24题c小题的第3小题等都涉及到了史地相结合的题目。

所谓史地不分家,历史和地理相互联系,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离不开环境。

所以我们要由原来的闭塞独立的传统历史教学走向开放的现代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平时的讲课当中注意利用适当的地理知识贯穿历史教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全方位的人才。

一、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的养成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学习的直接动力。

但是历史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既久远又抽象,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即使学,也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

在高一的学生调查中,为了考试,在考试前突击的人占了大多数。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相关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许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照地图册,说出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最先打响,采用的战术是关门打狗。

门是哪个门呢?具体指哪个城市呢?对照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是锦州。

这样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以解放全东北。

接着是淮海战役,“淮”指的是淮河,淮海战役的中心在徐州,对照地图我们还可以看出战场还涉及安徽的双堆集、河南的陈官庄等。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一、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概述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就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到长江流域的楚汉文化,再到辽阔的西域和岭南地区,我国历史地理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成长与繁荣。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就在此兴起。

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长江流域:江南文化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开发较晚于黄河流域,但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在此兴起。

秦统一六国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

汉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更加凸显,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

3. 西域与岭南:多元文化的交融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而岭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地区。

宋代以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地区。

二、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事件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国学者前来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进一步推动了历史地理的演变。

2. 秦统一六国后的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这一制度为我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使得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3. 汉代的丝绸之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原与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沿线地区的城市兴起,如长安、洛阳、敦煌等,成为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节点。

4. 唐宋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何星康,10历史学,100301021)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是处在经常不断地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去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只有很好的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的了解它的今天。

①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

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②《禹贡》是《尚书》的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结课论文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的分析学号:********名:***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翻译首先,我先谈谈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理由有三:一是我酷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宋朝、明朝以及中国近代的历史,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诸如最基本的《宋史》、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以及《明朝那些事》,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史书,此处我便不一一例举;二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更擅长于剖开表面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比起理科生我相信我的分析更加具有层次性、条理性;三是这个话题我认为更加贴近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觉得有很大的探讨的必要。

在正式开始写论文之前,我必须申明一下,以下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还望见谅,同时由于我作为一个本科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对于“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我在这里还是觉得很悲哀,因为在写本篇论文之前,我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我问了很多人是否赞同这句话,超过一半的人反问我崖山是什么东西,这不禁让我有一丝孤寂的悲凉。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持赞同的意见,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又持反对意见,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对于任何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都得辩证的看待。

废话少说,首先我必须先阐述一下崖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何来这句话的由来。

在不懂历史的普通人看来,在他们的印象里宋朝就有一个杨家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有的就是宋朝被各种国家诸如辽朝、金朝以及被后来的蒙古吊打,最终灭国。

而在看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尽管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

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

而崖山之战可以说可以是蒙古灭宋的最后一役,崖山之战,数十万百姓以及社会精英跳海自尽,与国同亡,据史料记载,尸体覆盖了整个海面,可想当时有多么的悲壮,或许一些人看来,这就是王朝的更替,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当初秦始皇征服六国,杀的人可不止这个数,可是在我看来,跟随着他们而亡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和灵魂。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经历大肆杀戮的中华大地,失去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沦落外族统治之下。

元朝大肆削减汉人数量,抑制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断层。

仅存的大义之士,民族继承者,也只能苟活乡间。

所以说才有“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说法。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明朝灭亡时,末代皇帝崇祯吊死歪脖子树,陪葬的也只有一个老太监,跟南宋灭亡数十万人随之陪葬那可是天壤之别,因为那时候的明朝已经丧失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之后我会讲述为什么说明为什么明朝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我对当今社会风气的看法)。

我自己的观点来说,尽管“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观点过于狭隘,只能是一家之言,时至今日,中华儿女,华夏民族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古今历史,四大古文明也只剩下中华文明,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千年文明,虽然路途坎坷,终究是挺了过来,这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无法抹去的事实,汉族在中华五十六民族里无论是数量,还是分布的疆域来说,都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比的,我们怎么能说“崖山之后再无华夏”了呢?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人们都是这么看待的,我认为这显然是非常不妥的。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尽管这个命题争议很大,但从我下面的自己的拙见来看,我认为这句话并无不可取之处,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

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

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

崖山战毕,弱宋有数十万人陪八岁小皇帝赵昺一起殉国,你可能不曾知道南宋是抗击蒙古铁骑最久的国家,没有之一,襄阳保卫战到临安,自福州至崖山,中华民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无数汉人带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献身民族大义。

崖山之战,南宋虽然输得彻彻底底,但输得这样的有气节,输得这样的悲壮,南宋儿女们,面对外族入侵、压迫,拼死抵抗,虽死犹荣,在我看来,这样的精神,就是现在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我们不曾丢弃过,我们从来没有丧失过。

回归正题,对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还不如说是崖山之后再也没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精神,我认为至少有几点,可以证明这句话说的有可取之处:一是南宋灭亡之后,虽然建立的元朝被明朝所灭,可是当时的明朝,虽然光复,但是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气息,思想和言论自由严格被限制,而且明朝腐败,加上明末内忧外患,内部各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满清政权虎视眈眈,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就差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明朝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灭亡大明朝的根本原因,而后才是满清入关,反观宋朝农民起义屈指可数,成不了规模,还有就是大明朝崇祯皇帝死的时候,一个老太监陪葬,可想而知宋明两朝的差别。

到了清朝我就更不想提了,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这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到了中华民国,重新开放言论,解放人民思想,努力恢复传统文化,不失为开明之举,我认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是中华民族精神从元、明、清的没落,到那时那刻的觉醒,八年抗战,多少中华儿女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生存而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八年抗战不就是我们的爱国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的祖先为了中华而战,为了民资大义而战,时至今日想起全国各族人民,上到最高领袖,下到妇孺老人,为了驱逐日寇,保家卫国而战,便觉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八年抗战,觉醒的不正是我们的南宋崖山灭亡后的民族精神么?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日本这个民族,直到今天日本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段,崖山之前被日本称为“上国”中华,而崖山之后日本不再承认中华这个国家了,改成支那,支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蛮夷的代称,因为日本认为崖山之战,有气节的中国都已死去,剩下的只不过是俘虏、逃兵和懦夫,配不上中华这个称号。

第二个可取之处在于,崖山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我用了“严重”两词,这也是我今天想主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话题的立足点。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即爱国精神在抗日战争之后彻底觉醒并延续至今,我表示非常的赞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便是汶川大地震,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现场的人们高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那是我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每个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同胞;第二个例子便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北京最近严重雾霾,而就在周一,天安门升国旗仪式上,仍然有很多人来观看。

但是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依旧没有被大众所认可,不得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从明朝、清朝说起,然后再扩展到当今社会。

在我看来,尽管明朝不如宋朝,但是依旧有很多的事迹说明明朝在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上的造诣。

以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为例,王学对近代日本产生巨大影响,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藤树之孝,蕃山之经论,执离之熏化,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韩国岭南大学教授崔在穆说“起源于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产生了一新概念——‘阳明学’。

”而“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一著名诗句即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人生信条。

即使在明代,因丰臣秀吉野心膨胀而发动侵朝战争和明军作战时,日本对中华文明仍充满敬意。

在西方传教士利马窦与金尼阁著的《利马窦中国札记》第一章中说:当沙勿略在日本的偶像崇拜者中间进行工作时,他注意到每当日本人进行激烈辩论时,他们总是诉之于中国人的权威。

这很符合如下的事实,即在涉及宗教崇拜的问题以及关系到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们也乞灵于中国人的智慧。

因而情况是,他们通常总是声称,如果基督教确实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会知道它并且接受它。

可惜到了清朝,我是真的找不出一丁点能够说服我这个王朝的可取之处。

相反,以下我引用的论据真真切切的说明了,我们头脑里的康乾盛世、四库全书又是什么卑鄙的谎言(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的贫困末世。

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

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

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

当代学者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则认为所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

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

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

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此时的倭人可以幸灾乐祸地宣称:“华变于夷之态也”。

“支那”一词应运而生。

此时的高丽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面对持续满清全朝的汉族暴动和起义,面对三百年经久不衰的“反清复明”的口号,面对高丽王国对“大明国崇祯帝”持续百年的秘密祭祀,责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为什么就没有人敢于将其撕去?听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直到今天,在当今的21世纪,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中国人最喜欢搞的事情就是借鉴、学习,融合,可曾想他们到底搞懂了什么叫做文化融合,什么又叫做TMD文化阉割。

假如有一天,一旦有人觉醒,想穿上仍然飘逸华美的汉服,想重现真实的历史,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尊严与自豪时,一些人便小丑似地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破坏者”,口诛笔伐。

在我的印象里,当今穿汉服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作秀,那就是什么某某地方的宣传噱头,反观日本,在日本大街小巷随时随地有穿和服的男女,不得不说日本这个民族有超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继承发扬的相当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