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

《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知识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古都、农业、工商业、人口、交通、文化、军事等分支;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等。
历史地理学注定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特性。
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它以人地关系为枢纽,研究社会和历史文化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
自人类产生以来至当代以前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文环境也有重大改变。
“以大地山川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各具空间特征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根据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行政区划、都邑聚落、道路关隘、民风习俗,以及伴随这一切而出现的人口、物资流动。
所有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停留在过去时段,成为解读中国地理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时,我们可以系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掌握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等的分布。
其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军事地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丰富他们的军事知识。
2.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资料、时间又多是历史学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以及隋唐宋元时的地理总志、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史学典籍,可以管中窥豹,提炼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可以理清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在大脑中建构一部环境视角的中国历史。
3.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疆域分并: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包括各个朝代的疆域范围、扩张与割让等,探讨疆域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2.政区演变: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包括郡县制、州府制、行省制等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合并等,揭示行政区划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3.城市位置与兴衰: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城市的位置、规模、功能和兴衰过程,探讨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揭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交通道路的开拓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开拓、建设和变迁,包括陆路、水路、驿站等交通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交通道路变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5.人口流徙与地理分布: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移民、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等,探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边疆民族发展与民族政区的形成: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以及民族政区的形成和演变,揭示民族发展和政区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变化,探讨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8.文化区域的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方言区、民俗区、文化圈等,探讨文化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9.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业区、工商业区、贸易区等,探讨经济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地理变迁规律的学科,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古代学者对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载和描述。
早期的重要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并开始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地理问题。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20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系,并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
193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室。
此后,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以下趋势和变化:1.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学科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地理环境变迁研究,逐渐扩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经济地理、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
2.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3.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重视: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重视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应用,如文物、遗址、古地图等,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4.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与国际历史地理学界展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5.应用领域的扩展: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应用于城市化、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领域,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6.总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将会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十五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十道的基础上划分为十五道,即关内道、京畿道、河南道、都畿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
2.“二十四路”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最初是一种财政收转区。
后来转运使兼有民事、刑法、军政和监察权力,路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到了元丰八年(1085)形成了较稳定的二十四路。
即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京畿路。
3.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古称梁山,即大剑山,因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
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为出入川陕的最重要关隘,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剑门关关系四川生死存亡,故历史上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称。
4.潼关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因近潼水而得名,古代名为桃林塞,为关中的东大门。
其重要性在于延续时间长,历经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都得到不断修葺。
历史上潼关的战争经历更是难以计数。
三门峡水库修建成后,潼关城砖拆除,仅剩土垣。
它在历史上的影响远比函谷关深远。
5.大散关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为历史上控扼秦蜀交通陈仓故道上的咽喉之地。
早在蜀汉时期,大散关多次为蜀军占据,宋代宋金之间也不断在大散关附近征战。
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经过,关下挺立“古大散关”碑。
6.灵渠秦在进军岭南时,便将湘江海洋河与漓江支流灵渠始安水联系起来,史称“灵渠”,又习惯称“兴安运河”。
灵渠设计是拦截一部分海洋河水,让其穿过兴安城,在城西北进入始安水,始安水通灵渠,然后在三江镇江合入漓江,构成长三十五里的灵渠。
灵渠北出洞庭湖入长江。
7.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
夏增民
xiazengmin@ /xiazengmin
邹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超星图书馆/
华中科技大学超星图书馆http://202.114.9.2/
/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历史地理的研究现状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
历史地理学在学科属性上属于地理学。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理研究传统。
中国历史地理的前身为沿革地理。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的方位和名称以及水道的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变化。
典型著作为《汉书·地理志》,由此形成了正史中十六部地理志的传统。
1)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出现了《尚书·禹贡篇》、《山海经》、《管子》中的《地员篇》、《度地篇》、《地数篇》、《地图篇》和《穆天子传》。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出现了正史系统的《汉书·地理志》,以及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如东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和赵晔《吴越春秋》、晋常璩《华阳国志》和郦道元《水经注》等。
另有《史记》的《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的《沟洫志》和《法显传》等。
3)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继续发展时期。
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的出现,如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等《元丰九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和元代《大元一统志》。
二是大量边疆地理和中外交通地理著述的出现,如唐辩机《大唐西域记》、樊绰《蛮书》、刘恂《岭表录异》;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等;元代外国著作有《马可波罗行记》,加宾尼(Carpini )、鲁不鲁乞(Rubruck)、斡多里克(Odoric)、马黎诺利(Marignoli)等人的报告,以及伊
本·拔图塔(Ibn Batuta)《在美好国家旅行者的欢乐》。
中国著作则有耶律楚材《西游录》、刘郁《西使记》、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周达
观《真腊风土记》和汪大渊《岛夷志略》。
另外较重要的还有唐杜佑《通典·州郡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单锷《吴中水利书》,南宋有郑樵《通志·地理略》和《都邑略》、现存较早方志之一的“临安三志”(即周淙《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元代则有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考》、《宋史·河渠志》、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之弟阔阔出的叙述,作《河源志》。
4)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繁荣时期。
接续有元余续,明清仍有不少的中外交通地理著作,如明代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和费信《星槎chá胜览》,清代图理琛《异域录》。
由于黄河泛滥,水利书更加受到重视,如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徐贞明《潞水客谈》(又名《西北水利议》)和清代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的《行水金鉴》、黎世序等《续行水金鉴》(民国武同举等再编《再续行水金鉴》)。
但明清时期地理学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大量地方志的出现,总计编修了约8400多种方志;二是一批地理学名著撰就,如《徐霞客游记》、王士性《五岳游草》和《广志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山东肇域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等。
三是综合总结性的著作面世。
乾嘉学派中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大家以及《嘉庆重修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
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
清末,杨守敬集传统沿革地理之成,在《大清一统舆图》的基础上绘成《历代舆地图》,1906年刊行。
杨守敬
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姚莹《康輶纪行》、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寰志略》等。
与此同时,现代地理学传入中国。
地理学逐渐由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
5)现代历史地理学:
1934年2月,顾颉刚发起成立“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1935年,刊名由“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改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正式使用了“中国历史地理”这个名词。
顾颉刚(1954年于上海)
1954年,毛泽东向吴晗提出需要一部历史地图,1955年由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开始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直至1987年才全部出齐。
198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谭其骧、陈桥驿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这是1970年代以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总结。
1992年,谭其骧教授发表《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建议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
200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邹逸麟主编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是这一时期研究的初步总结。
目前,历史地理学正在人地关系的综合研究方向不断取得成果。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u历史自然地理
u历史人文地理
u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文献研究
1)历史自然地理
u历史地貌地理:山脉,沙漠,海岸,土壤,冰川u历史水文地理:河流,湖泊,井泉
u历史生物地理:植被,动物,生态系统
u历史气候地理:气温,湿度,降雨,节气
u历史灾害地理:地震,水灾,旱灾,滑坡,疫疾
2)历史人文地理
广义的历史社会地理
历史政治地理:聚落,人种,民族,疆域,政区,古都,地名历史经济地理:农业,城镇,水利,交通,人口,手工业历史军事地理:战场,关隘,城防,烽燧,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