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合集下载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导读:本文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论文应该要怎么写呢?可以从哪些的方面开始着手来写会比较的好呢?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一、重庆民间剪纸文化环境拉策尔认为,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形成是地理分布的不同产生的,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只不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支流,是地理环境使然。

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区域形成不同文化的特征,是人类文化特征点的多元化表现。

区域性文化传统,传承区域民族的文化演进,塑造区域民族的文化性格,形成区域民族的文化特色。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民俗生活中形成,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俗活动的民间美术形式。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生活的文化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共性特征又有地方和民族性差异,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重庆地处我国四川盆地边缘,这里气候湿热、山高水险、交通不便,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造就了重庆人"质直好义,风土敦厚"的群体价值取向,形成民风淳朴、勤奋进取的良好品德。

重庆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孕育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如巴渝文化、码头文化、三峡文化、山城文化等。

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为重庆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彰显出重庆剪纸艺术的特色,形成重庆剪纸的文化特质。

二、重庆民间剪纸艺术特色据有关史料记载,重庆民间剪纸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1997年之前重庆隶属四川省,在四川省民间剪纸中,成都及广安武胜等地剪纸较有代表性,重庆民间剪纸相对沉寂。

重庆直辖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经过挖掘和整理,逐步彰显区域性特点。

2009年,重庆剪纸与河北、山西、甘肃等13个省市的剪纸联合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重庆剪纸成为继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之后的又一项世界遗产。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2日至6日,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召开。

来自国内外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共组织大会发言三次,有11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另外还组织了三次分组讨论,分别就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与西部开发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构,一向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则根据近些年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积累,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框架、现实意义、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在今后应该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观点。

司徒尚纪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中认为,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可持续发展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因此,在21世纪,历史地理学研究应当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

他指出,海洋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和方向,海洋历史地理研究向来薄弱,理应列入新世纪研究的重点。

冯季昌《论历史资源地理的研究》则提出了历史资源地理的概念,认为此应为历史自然地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王社教的《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和李令福的《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阐述了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现状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近年来,在地学界方兴未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方法也影响到历史地理学界。

在本次大会上,李孝聪在其《面向21世纪,迈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能借助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数字地图,那么对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关系的研究必将更进一境;但他也指出,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时,不可能只有技术的含量,还存在如何处理历史资料的问题,应该看到,以地理信息作为突破口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能会是历史地理学的必然。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1. 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等。

如图主要展现了()A.华夏文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B.社会结构超越部落形态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D.南北文化系统孤立发展2. 阅读以下楚国历史年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地方行政体制转变符合时代潮流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

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

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

始皇此举意在()A.认同中央集权制B.镇压六国反叛C.形成文化向心力D.扩展国家疆域4. 汉代河内郡南倚黄河,北缘太行山。

《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

但自西汉中后期以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

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庄园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C.政治中心的变动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5.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

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

这一做法意在()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6. 唐德宗时,“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俸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级京官),至谓罢权。

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

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

由此可推知,当时()A.两税法的纳税负担较沉重B.藩镇维系了唐朝统治C.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D.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7. 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2011年2月21日18:37教材: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并不通俗课件:Ftp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只有一次期末考试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这个学科历史悠久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

《禹贡》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月刊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

《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

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

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

可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所以说,历史地理还是应该掌握的常识这学期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的变化行政区就是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全部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第二讲交通与军事地理第三讲,江河之变第四讲,气候问题第五讲,农业第六讲,城市第七讲,人文中国空间与政权2011年2月28日18:41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划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不同地区,逐层派官管理。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

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

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

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

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

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

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2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2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1、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2、齐长城也是先秦长城中建筑较早的一条,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修建,历时二百余年才修成。

齐长城西起平阴,东至海滨,横亘于今山东省中部,大约经过今济南市南郊、潍坊、泰安、临沂地区、青岛市南郊等地。

总长度在 1 千里。

3、作为东西分野标志的函谷关4、汉长安城的城墙迄今仍能看到一些遗迹。

城墙周长 25700 米,墙基宽 12 —— 16 米,高度达 12 米以上,长安城中有五大宫殿区,即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占整个城内的一半地方,后因城内面积太小,还在城外西边修了建章宫。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体现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6、三国鼎立,全国有人口 3000 多万,南方人口首次达到了与北方人口大致相等的数量。

7、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称为河西四郡北宋都城开封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10、元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

11、秦汉时期的农业地区主要在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

12、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北京密云县)、喜峰口(河北迁西县)、山海关(秦皇岛市)。

13、西周在消灭了商王朝以后,对于偌大的疆土如何统治,便采取了分封制。

西周的大分封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二次分封在周公东征以后,14、元代置湖广行省,下辖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贵州和四川的一部分,因此称为湖广15、安史之乱后主要钱粮地区在江淮和东南沿海地区。

简答黄河的六次改道为:第一次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前 602 年),黄河从河南进入河北由天津入海。

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基本文献库

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基本文献库

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阅读基本文献库一、硕士研究生阅读基本文献(一)历史文献类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2、班固:《汉书·地理志》3、郦道元:《水经注》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5、王士性:《广志绎》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7、徐霞客:《徐霞客游记》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二)今人著作类9、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10、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11、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12、谭其骧:《长水粹编》1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4、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5、严耕望:《治史三书》;16、《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17、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月。

18、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19、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20、姜道章:《历史地理学》21、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22、吴传均:《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学苑出版社,2008年23、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4年24、[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25、[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2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二、博士研究生阅读基本文献(一)历史文献类1、司马迁:《史记》2、班固:《汉书》3、司马光:《资治通鉴》4、郦道元:《水经注》5、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6、乐史:《太平寰宇记》7、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8、王士性:《广志绎》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0、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3、《明经世文编》14、《清经世文编》(二)今人著作类15、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16、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17、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18、史念海:《河山集》1—7集19、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20、谭其骧:《长水粹编》2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2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23、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24、《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25、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摘要本文试图对蓝勇先生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做一些浅评。

从该书的创作背景、贡献、结构编排、内容安排、学术性、教材特性等方面着手分析,并与同类书籍作一些比较。

蓝勇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既是一部学术专著,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好教材。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正文拜读了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部著作,并且有幸把它作为我们中国历史地理课的教材,听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真是受益良多!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科。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议,目前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年间,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在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中国文明产生的地理因素、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大趋势变化的影响方面、中国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和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地理环境对于政治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历史时期的农业制度、人地关系理论等方面成就引人注目。

蓝勇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史学理论研究》、《文物》、《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

这部《中国历史地理学》既是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方面的一部专著又是教材。

从全书结构编排来看,全书分为十六章,以空间顺序横向铺陈中国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每章分为若干节,以时间顺序纵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的各种地理环境。

采用了分类纵述,由古及今的体例。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超级详细版笔记by XJ介绍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超级详细版笔记by XJ介绍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

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

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

④整理历代地理志。

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书目精简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书目精简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阅读书目(一)通论性著作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二)文献地图1)《尚书•禹贡》(顾颉刚注释本,见《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2)《汉书•地理志》(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北京:中华书局.1965.4)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学术月刊.1982(11)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1988.7)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8)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三)理论与方法1)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美/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高泳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4)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吴宏岐.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6)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7)史念海.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3)8)蓝勇.现代历史地理学给历史学的新启示.史学理论研究.1995(1)(四)学术史发展1)美/杰弗里·马丁. 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成一农,王雪梅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美/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叶光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7)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考历史复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材料题汇集精练

中考历史复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材料题汇集精练

中考历史复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材料题汇集精练热点2018年5月10日,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

本届文博会为期5天,共设置文化产业综合馆、时尚设计馆、影视动漫游戏馆等9个展馆,总展览面积10.5万平方米;同时在深圳各区设置67家分会场。

参展单位共2308个,比去年增加6个。

文博会期间,将举办论坛、签约、推介会、对接洽谈等活动超过500项。

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将全部参展,向全球观众集中展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解读文博会的举办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民必须具有的思想文化素养。

【模拟演练】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这一名言最有可能是哪位先秦思想家提出()A.老子B.孙子C.墨子D.荀子【答案】A【解析】考查点:老子。

解题思路:从材料中的“有德”“无德”“上德”“下德”等关键词,可知这段材料讲的是辩证思想。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故选A。

2.2018年1月31日,TFBOYS成员王源出席纽约联合国青年论坛,关注优质教育和教育公平。

下列思想家观点中有体现“教育公平”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答案】B【解析】考查点:孔子。

解题思路: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即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

3.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下列言论能反映孔子智慧的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D.顺其自然,以柔克刚【答案】A【解析】考查点:孔子思想。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读书报告

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作者:邹逸麟读书报告1.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中,作者邹逸麟从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我国地理的特点、我国历史与地理、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2.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的国家,而这些地理特点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我国地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地势、气候、水文、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并指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

3.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我国的东部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因此这一地区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同时也是政治、经济中心。

而西部的地形崎岖,气候条件恶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我国历史上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4.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

地理条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的南北分治、统一和分裂、文明的传播和融合等重大事件。

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在通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

5. 书中还对地理条件与历史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地理数据,说明了地理条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比如黄河的泛滥导致了华夏文明的诞生,长江的流域孕育了长江文明,西部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等等。

6. 在对我国历史地理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后,作者最终得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的结论。

我国历史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直接塑造了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这种深刻的认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和社会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7. 总的来看,我国历史地理概述一书以其严谨的分析、深刻的观点和丰富的实证材料,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历史地理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演变、认识我国的历史现实和研究我国的历史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运用考古学、物候学、方志学的方法,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根据其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对我国古代的气候进行了分期。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500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四个温暖期包括1、仰韶文化到商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

根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600年至6080年)和安阳殷墟遗址(距今3000年至4000年)所发现的獐、竹鼠、貉、水牛、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说明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处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

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2℃,一月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

2、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

从《诗经》到《史记·货殖列传》都明确记载此期亚热带作物分布北界比现在偏北。

如黄河流域多梅、竹、江汉地区多桔、黄淮平原对漆、桑、麻。

说明气候属温暖期。

3、隋至北宋初年(600年至1000年)。

黄河流域的博爱、户县周至等地普遍设立“施竹监”,专营竹子的生产和销售;关中平原有梅、桔种植;四川盆地出产荔枝。

反映出此时的气候温暖潮湿。

4、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1200年至1300年)。

此时,黄河流域仍普遍设立“施竹监”这种机构。

说明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竹子,竹子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反证当时气候仍温暖潮湿。

作者认为,竺可桢根据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的春来秋往等物候资料,对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3000多年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确认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经历四个寒冷期:1、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

周代以前,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温暖期之后,至西周初期,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气候寒冷期,约有一二百年。

竺可桢认为,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文化层(西周)中动物量显著减少,且无喜暖动物施本期气候转寒的力证。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内容摘要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是一本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研究深入的书籍,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 发展演变和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不仅适合于历史地理学专业的研究者 阅读,也适合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精彩摘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时 期的人文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特点和 发展变化规律。在这本书中,作者们以详尽的资料、精辟的分析和生动的语言, 为我们呈现了中华大地上各个时期的人文风貌。以下是一些精彩的摘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各个时期、 各个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特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更为深入 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古老 中国的大门。邹逸麟教授的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中 国历史人文地理的画卷展现得淋漓尽致。
邹逸麟教授在书中也强调了人口在历史人文地理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 “人是一切人文地理要素的载体,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其变迁,直接影响各种人 文景观的布局和变迁。”这一点在书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使得我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人口变迁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这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 和生动的语言,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画卷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这本书,我不 仅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深 厚的历史底蕴。
这本书的目录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章节,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每个章节都详 细介绍了该时期内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这样 的组织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 特点。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历代历史地理著作【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4.《晋书地理志》(卷14~15)5.《宋书州郡志》(卷35~38)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7.《魏书地形志》(卷106)8.《隋书地理志》(卷29~31)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14.《辽史地理志》(卷37~41)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17.《明史地理志》(卷40~46)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21.《通志地里略》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总志】23.《禹贡》《十三经注疏本》24.《山海经》郭璞注毕沅校2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26.《穆天子传》27.《括地志》唐?李泰等28.《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2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30.《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31.《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32.《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33.《禹贡锥指》清?胡渭34.《广阳杂记》清?刘献廷35.《广志绎》明?王士性【城市类】36.《三辅黄图》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37.《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8.《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39.《梦粱录》南宋?吴自牧40.《雍录》宋?程大昌41.《武林旧事》南宋?周密42.《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43.《析津府志辑佚》元?熊梦祥44.《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45.《北平录》明?失名46.《故宫遗录》明?萧洵47.《宛署杂记》明?沈榜48.《旧京遗事》明?史玄49.《旧京琐记》清?夏仁虎50.《藤阴杂记》清?戴璐51.《燕京岁时纪》清?富察敦崇52.《天咫偶闻》清?震钧53.《宋平江城坊考》王謇撰【方志】54.《蛮书》唐?樊绰55.《吴地记》唐?陆广微56.《华阳国志》晋?常璩57.《酌中志》明?刘若愚58.《龙沙纪略》清?方式济59.《吴越春秋》汉?赵晔60.《寒山寺志》叶昌炽61.《龙江船厂志》明?李昭祥62.《吴郡志》宋?范成大63.《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64.《扬州图经》清?焦循,江藩65.《至顺镇江志》元?俞希鲁66.《百城烟水》清?徐崧,张大纯纂辑67.《泰州旧事摭拾》俞扬辑注68.《吴门表隐》清?顾震涛69.《越绝书》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域外】70.《佛国记》晋?法显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义净原72.《释迦方志》唐?道宣73.《瀛涯胜览》冯承钧74.《西游录》元?耶律楚材75.《异域志》元?周致中76.《岛夷志略》元?汪大渊77.《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78.《长春真人西游记》79.《西洋番国志》明?巩珍80.《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81.《东西洋考》明?张燮82.《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83.《海国图志》清?魏源8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85.《海录》清?谢清高86.《两种海道针经》向达87.《职方外纪》 (意)艾儒略88.《安南志略》 (越)黎崱89.《漂海录》 (韩)崔溥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日)慧立彦悰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讲解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变化的一门历史学科,包括中国境内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渊源、形成、演变、变化及其文化历史的地方特征和风貌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是中国境内古代和近现代地理环境及其文化演变的一种系统的描述和解释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死板的分类科学,而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地理学科。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左传》、《史记》等文献时代。

隋唐时期的地理学著作主要有《陆地通》、《水经注》、《伊吾地理志》等。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地理学、地理命名学和区域研究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大明一统志》、《明一统志》、《清一统志》等地方志。

20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地理学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

二、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地理环境的渊源和演变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起源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形、气候、地质等方面影响,而人文地理环境则因为生产方式、交通、贸易、文化等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地理环境转化的原因。

2、地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和重要事件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各地文化历史的演变和重要事件。

各地区文化的实质、性质、特征、发展历程都体现地域性和历史性。

历史地理学主要通过考古、文献和地方志等方法,描绘各地区文化的演变、影响和作用。

3、地方特色和风貌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各地区的地方特色和风貌。

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交织,从而形成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貌。

4、地理区域的分类和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区域的分类和研究,包括各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简介。

地理区域在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具备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有以下五个研究方法和技术: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显示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话题05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教师用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话题05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教师用书

话题五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继而形成了长期以来强烈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学术前沿·史学新论关注点1 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史学新论]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发现问题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激活思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地域环境与学术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注点2 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史学新论]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发现问题史料认为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务实精神,体现了理学的进步。

激活思维理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国史概要 笔记

国史概要 笔记

gsgyfxl@gsgy2010教材《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国史概要》国学教典网课外阅读书目:陈寅格《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周一良《全集》国史概要大纲第一讲导论一、传说到历史二、史纪与舆地三、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中国”四、历史分期与三大帝国第二讲黄土与中国古代文明(纪录片播放,机动)第三讲环境与历史制度一、历史时期的大气候二、疆域的历史第四讲社会与秩序一、从村落到国家二、礼制的世界三、家族与伦常四、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巨变五、一统帝国与编户齐民六、乡村与保甲第五讲中古时代一、民间的社会生活二、古人的宇宙观三、中古时代四、曹魏风气与魏晋玄学五、门第与中古时代的贵族六、科举的兴起七、生活与风俗第六讲元明清帝国一、第三帝国二、草原帝国三、繁荣的明朝四、傍滞的帝国五、政治变化与民众叛乱六、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2013年9月23日周一第三章社会秩序一、秦朝(一)王朝周期论:金木水火土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西汉土德,东汉土德,三国木德(以曹魏为主),西晋金德,东晋金德,隋火德,唐水德,五代土德,宋木德,元金德,明火德,清水德,民国土德。

朝代之间的更替,存在着一种五行相克的规律,即后朝之五行克去前朝之五行,完成了天下的轮坐最新考古证明,阿旁宫不存在,是唐人的想象(秦始皇墓尚未被打开,模拟山川河流而灌注的水银)(二)编户齐民的社会:1、户籍制度秦献公十年,实行“为户籍相伍”的措施,打散了国野制的区分,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即所称的“编户齐民”。

编入国家的户籍,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控制。

“齐民”即所有的百姓,在法律面前都是地位平等的(即“齐”)汉代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平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因此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黄河流域应包括今天黄淮海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

黄河下游河道特点:1、泥沙含量极高。

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受冲刷,加之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2、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径流量贫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往往在几天内倾泻年内一半以上降水,下游宣泄不及,就泛滥成灾。

黄河河道变迁概述:1、(战国前)河北平原人烟稀少,黄河无堤防,河道无所拘束,极不稳定,在河北平原中部四处泛滥,多股河道并流入海。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黄河中游人口增加,大规模垦荒发展农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开垦黄河滩地,使河身受束多曲,致使河床迅速淤高,出现险情。

这一时期,黄河北决多形成汊河,东决多夺流入海,东南决则在豫东、淮北、鲁西南平原泛滥。

3、(东汉至唐末)东汉初年王景治河,此后800年间,黄河下游相对稳定,未有大灾,亦无大的改道。

4、(唐末至北宋末)经过近千年淤积,黄河下游已淤高,唐末河口地区决口,此后决口地点不断上移,进入五代,决口频率明显增加。

黄河时而北流,时而东流,时而两股并流,河道在华北平原呈游荡性活动,进入紊乱时期。

5、(金元之际至明嘉靖、万历时)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南下,人为决黄河,使之夺淮入海,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经过河北平原。

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夺淮入海为常。

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改道。

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①决口地点不断西移。

②河道干流逐渐南摆,将整个华北平原横扫一遍。

③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出现几股岔流,变迁无定。

6、(明嘉靖、万历时至1854年)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河,推行束水攻沙法,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修筑高家堰以蓄清刷黄;筑断黄陵冈,北流永绝,以一淮受全河之水。

7、(1855年至今)1855年河决兰阳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黄河结束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重由渤海湾入海。

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认识:1、变迁规律:从新石器时代至宋金之际,绝大多数时间黄河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入海;宋金之后则改为流经黄淮海平原,夺淮入海长达700年,且河道不断南摆,最终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1855年后,重新由渤海湾入海。

2、主要干流:以利津入海的东汉大河,和夺淮入海的明清大河,为历史时期黄河各泛道的主干。

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山东丘陵的分水作用,使黄河具有东北入渤海和东南入黄海两种可能性,而东汉大河与明清大河为两种可能性中,坡面最陡、流路最短的途径。

3、河患根源:上、中游水土流失,以及下游防护措施不力。

王景治河成效显著的原因:1、从东汉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入居中原,黄河流域土地退耕还牧,水土流失减少;2、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存在许多分支,沿途有不少湖泊沼泽,起到了分洪、排沙的作用。

3、王景整治的河道流路顺直,有利于泥沙排泄,从而减少了淤积。

唐末五代后河患增加的原因:1、唐代后期,黄河上中游的原始森林遭到滥砍滥伐,牧场被辟为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2、唐以后气温有了明显而持续的下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3、五代后封建统治中心东移,黄河上中游的渠道逐渐湮废。

4、历代治河只知用堤防解决问题,致使两岸支津全部堵塞,天然湖泊日渐淤废,使得既无支津湖泊分流洪水,泥沙又毕集于黄河,尽管堤防越筑越高,河床填高得更快,洪水一到,终不免溃决。

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对下游的影响1、决口改道洪水泛滥,给下游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破坏。

2、造成下游地区严重的沙灾。

3、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使河流淤积断流,湖泊湮废。

4、使黄淮海平原普遍淤高。

二、长江中下游水系变迁1、云梦泽:“云梦”是先秦时楚国在江汉平原上的一个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云梦狩猎区内的一个大湖泊。

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因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于新构造运动下沉量,江汉陆地三角洲不断扩展而逐渐消失。

先秦时周围数百里的云梦泽,至唐宋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太白湖、马骨湖、大浐湖、船官湖等小湖群,以后又相继消失。

明清之际,太白湖扩展成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清中叶以后,随着太白湖的再度淤废,洪湖扩展成为江汉平原第一大湖。

2、荆江河段:荆江,指湖北枝江至城陵矶之间,长约480公里的长江河道,以藕池口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上荆江河床演变a、以江陵为界,西段上荆江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江沱易位”,即历史时期南支主泓道(江)流量大于北支汊道(沱),后由于主泓道沙洲密布,水流受阻,而北支汊道则流量不断增大,最终超过南支。

b、江陵以东上荆江流经云梦泽地区,经过①荆江漫流阶段、②荆江三角洲分流阶段、③荆江河床塑造阶段,最终形成了上荆江。

c、下荆江河床的演变,主要特点是由原分汊型河床演变为单一型河床。

3、洞庭湖: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全新世初期以来,由于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4、鄱阳湖:古彭蠡泽和鄱阳湖:古彭蠡泽是更新世后期,长江湖口段主泓道南移,旧河道扩展,并在九江盆地南缘与长江相合并而形成的大型湖泊;鄱阳湖则是全新世以来,由南昌—湖口断层下陷而形成的湖泊,两者完全不同。

“九江”的由来: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了两岸山地的约束,形成了以武穴为顶点,北至黄梅,南至九江,东至鄂皖边境的冲积扇,江水在冲积扇上分为多支,即《禹贡》中所谓“九江”。

5、太湖平原水系: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西起茅山、天目山,南至杭州湾。

五六千年前,太湖地区仍为湖陆相间的低洼平原,后随着新构造运动,太湖地区不断下沉,而沿海地区泥沙的沉积使太湖平原向碟形洼地发展,形成了太湖(震泽)。

【太湖水源】太湖的主要水源为导源于茅山的荆溪,和导源于天目山的苕溪。

【出海口】a、战国时为“三江”:即松江(吴淞江)、娄江(浏河)、东江。

由于太湖地区的不断下沉和沿海地区因泥沙堆积而抬高,湖水排泄困难,河道淤浅,并反过来加速湖区沼泽化,8世纪左右三江相继湮废。

这也是宋代以后太湖流域水灾不断的主要原因。

b、宋代以前吴淞江为太湖主要泄水道。

宋以后吴淞江逐渐淤浅,夏原吉引吴淞江水由浏河入海后,浏河成为主要通海河道。

明代嘉靖以后,黄浦江逐渐成为太湖最大泄水道。

c、20世纪50年代,江苏开凿望虞河引太湖水入长江,成为太湖水主要的下泄通道,从此太湖水不再以东泄为主,而改以北泄为主。

三、海河水系变迁海河是河北平原的主要水系,主要由永定河、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组成,汇集于天津入海。

由于河流含沙量高,流量季节分配不均衡,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河水进入河北平原后极不稳定,是中国东部平原上除黄河外变迁最大的水系。

【海河水系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代,流经河北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黄河,下游河道分成多股,纵贯河北平原注入渤海,河北平原上大多数河流属于黄河水系。

2、西汉时黄河干流东移至今河北黄骅县入海,原来流入黄河的各大河流,此时都脱离黄河分流入海,互不交会,海河水系尚未形成。

3、三世纪初曹操开白沟、平虏渠之后,河北平原水系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河流均会于天津入海,海河水系始告形成。

【海河水系的发展】1、海河水系形成之初,西南止于淇水;隋炀帝开永济渠,是海河水系向西南扩展最远的时期;宋代黄河北流,加入海河水系,金以后黄河南徙,海河水系又独立入海;元代开惠通河之后,海河水系又向东南扩展,纳入汶河水系,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入海后,汶水又脱离海河水系。

2、海河水系形成之初,西北至沽水,后向东北扩展至蓟运河和滦河水系,不久即废。

《水经注》以前海河水系东北界大大内缩,仅以圣水为界。

隋炀帝开永济渠前,海河水系东北界再度扩展至潮河与桑乾河水系。

【海河水系主要河流的变迁】海河水系以宋代界河为界可分为南北二系:南系包括清、漳、滹沱等水,北系包括沽、潞、鲍丘等水,历史上南北二系下游河道均发生过较大的变迁。

其特点是:1、下游河道往往从单股发展到多股,又逐渐演变成单股;2、河道主流摆动总的趋势为永定河自东向南,明以后又东移动;滹沱河和漳河则由北向南摆动。

四、黄淮海平原湖泊变迁【黄淮海平原湖泊的种类】1、全新世中期海侵时,滨岸浅海因海退后残留的产物;2、废弃的河床和牛轭湖;3、太行山、燕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和河道自然堤之间的洼地;4、河流之间的堤间洼地。

【古代黄淮海平原湖泊的分布】1、河北平原:太行山、燕山山前冲积扇和《山经》大河西、北侧自然堤之间,有一条自南向北,折而向东的湖泊带,著名的有吴泽、黄泽、大陆泽、督亢陂等。

2、黄淮平原:豫西山地山前冲积扇和鸿沟运河西侧自然堤之间,有一条自北而南的湖泊带,著名的有胡城陂、白雁陂、蔡泽陂、南陂、护陂等。

3、豫东、鲁西南平原:济水、汴水、濮水等的堤间洼地和河口洼地,以及平原东缘与泰山山脉西缘之间的交接洼地,形成一条自东向西的湖泊带,著名的有圃田泽、荷泽、雷泽、巨野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