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ppt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式”、960万平方公里。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疆域分并: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包括各个朝代的疆域范围、扩张与割让等,探讨疆域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2.政区演变: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包括郡县制、州府制、行省制等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合并等,揭示行政区划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3.城市位置与兴衰: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城市的位置、规模、功能和兴衰过程,探讨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揭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交通道路的开拓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开拓、建设和变迁,包括陆路、水路、驿站等交通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交通道路变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5.人口流徙与地理分布: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移民、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等,探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边疆民族发展与民族政区的形成: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以及民族政区的形成和演变,揭示民族发展和政区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变化,探讨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8.文化区域的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方言区、民俗区、文化圈等,探讨文化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9.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业区、工商业区、贸易区等,探讨经济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地理变迁规律的学科,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古代学者对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载和描述。

早期的重要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并开始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地理问题。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20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系,并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

193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室。

此后,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以下趋势和变化:1.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学科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地理环境变迁研究,逐渐扩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经济地理、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

2.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3.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重视: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重视田野考古和实物证据的应用,如文物、遗址、古地图等,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4.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与国际历史地理学界展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5.应用领域的扩展:中国历史地理学逐渐应用于城市化、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领域,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6.总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将会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十五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十道的基础上划分为十五道,即关内道、京畿道、河南道、都畿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

2.“二十四路”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最初是一种财政收转区。

后来转运使兼有民事、刑法、军政和监察权力,路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到了元丰八年(1085)形成了较稳定的二十四路。

即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京畿路。

3.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古称梁山,即大剑山,因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

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为出入川陕的最重要关隘,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剑门关关系四川生死存亡,故历史上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称。

4.潼关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因近潼水而得名,古代名为桃林塞,为关中的东大门。

其重要性在于延续时间长,历经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都得到不断修葺。

历史上潼关的战争经历更是难以计数。

三门峡水库修建成后,潼关城砖拆除,仅剩土垣。

它在历史上的影响远比函谷关深远。

5.大散关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为历史上控扼秦蜀交通陈仓故道上的咽喉之地。

早在蜀汉时期,大散关多次为蜀军占据,宋代宋金之间也不断在大散关附近征战。

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经过,关下挺立“古大散关”碑。

6.灵渠秦在进军岭南时,便将湘江海洋河与漓江支流灵渠始安水联系起来,史称“灵渠”,又习惯称“兴安运河”。

灵渠设计是拦截一部分海洋河水,让其穿过兴安城,在城西北进入始安水,始安水通灵渠,然后在三江镇江合入漓江,构成长三十五里的灵渠。

灵渠北出洞庭湖入长江。

7.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教育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教育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教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地理特征的国家。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地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是对中国境内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与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其境内涵盖了广袤山川、大江大河和各类地貌,这些地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地理特征与历史演变: 中国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特征,包括广袤的平原、险峻的山脉、千湖万里的水系等。

这些地理特征对于中国的历史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两大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性格与价值观。

2.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合发展稻米种植;而北方地区则适合发展小麦种植与养殖业。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同经济区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

二、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1.培养地理意识: 地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理解各种地理特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理学科,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条件,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敬畏和珍惜之心。

2.加深国家认同感: 地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演变和地理特征,进而培养对中国的热爱、认同感和责任感。

3.促进环境保护: 地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地球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编:历史地理概论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简史历史地理学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这⾥“历史时期”指新⽯器时代以来⾄当代的⼈类活动的时期,时间⼤约是1万年左右)⼀、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然和⼈⽂两个⽅⾯。

(1)⾃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然地理环境是指⼈类社会周围的⾃然界,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要素,如⽓候、植被、⽔纹、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壤、⽣物,等等。

(⾃然环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2)⼈⽂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是指⼈类为求⽣存和发展在地球表⾯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民族、经济(农业、⼿⼯业、商业)、城市、交通、⽂化,等等。

2、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

因此其科学属性存在争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此讨论,有三种观点:(1)历史学的分⽀。

往往为历史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2)地理学的分⽀。

往往为地理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3)边缘学科现在⽐较⼀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个分⽀。

在地理学中式三级学科,属⼆级学科⼈⽂地理学,受西⽅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部分,故定为⼆级学科。

⾃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

⽽区域⾃然⼈⽂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

⼆、历史地理学产⽣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沿⾰地理(1)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篇当代地理著作。

但其所记不限西汉⼀朝。

《汉书·地理志》是第⼀部权威性的成熟的地理学著作,其所记不限于西汉⼀朝。

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多因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述传统。

(2)此前,《尚书·禹贡》已经是地理学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地理学已有了两千甚⾄四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绪论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历来是有争论的。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都是这样认为的。

史念海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探索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其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当然对于这一学科的定义也有不同的声音。

在我国,由于这一学科以及从事该学科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旧时代把历史地理学看成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初,仍被认为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还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

地理现象随着人类的作用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历史地理学实质上正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

人地关系即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们对人地关系有种种认识,即使在古代对人地关系也有种种认识,但没有作系统的理论总结,只是到了近代,人地关系理论才形成一种科学理论。

目前国内外上关于人地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理论:1.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亚里斯多德(前382 —前325 年)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聪明,但缺乏勇敢精神。

居住在两者间的希腊人则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能统治其它民族。

很明显,他认为希腊民族之所以兼有两者的优良性,是由于希腊处于寒冷和炎热之间的这种气候决定的。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也持这种观点。

美国学者亨丁顿(1876 —1847 )在他的《气候与文明》一书中认为一个民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若无气候促进因素,就不能达到文化的顶峰”,他又在1907 年出版的《亚洲的脉动》中指出:“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与外患内乱有关,例如东晋五胡乱华,北宋契丹女真寇边,明末流寇和满清人入关,都是因为满蒙、中原和中亚气候转早,乃不得已铤而走险,四处劫掠”。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绪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也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就其主要凭借的资料(历史文献)和研究的时间(人类历史时期)而论,它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就其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而论,它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因而是介于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和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都同样密切。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共同的,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地理学是研究今天人类活动的地理,历史地理学则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地理,因此,历史地理学应属于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历史地理学不同于“考古学”。

后者主要根据历史遗物、遗迹,地理环境只属于它广泛的研究对象之一,其研究的时间包括文字记载之前的原始社会;而历史地理学则主要根据历史文献,研究对象仅限于地理环境并主要是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开始,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要内容的历史地理学,也就不能不追溯到原始社会,并把它作为研究的起点和上限,只是人类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才有能力以自己的经济活动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其影响也越来越巨大深刻,以致今天地理环境的面貌,无处不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

另一方面,即使对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地理环境的研究,除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外,也还必须借助于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及遗物等所提供的资料。

因而,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虽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相辅相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地理学也不同于“古地理学”。

后者是研究人类历史以前地质时期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演变规律,也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够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在大地表面引起显著的改变,或留下显明痕迹以前的地理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地理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南京栖霞寺隋代释迦经变浮雕
2020/10/30
2020/10/30
绪论
• 一、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 • 1、定义: • (1)国外:俄塔基谢夫、谢列多宁、雅
尊斯基,是一门以历史科学为基础,根据此 分期对本国、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 和政治地理等加以描述的科学。 • (2)欧美:是一门地理学科,是对某一 地域作各方面的地理学评述的科学 • 李特尔、赫特纳、施禾特、克拉克等
侯仁之教授最早阐明了历史 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 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 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 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 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 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 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 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 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 境的形成和特点。”
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聂立申著
2020/10/30
2020/10/30
2020/10/30
参考教材: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020/10/30
课程内容
• 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4学时) •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 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文献研究法 • 野外考察法 •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 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侯仁之先生
2020/10/30
侯仁之(1911~ )中国历史地理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 1911 年 12 月 6 日 生于山东恩县(今武城县)。1936年毕 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利物浦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该校又授予 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兼任教授。1952年以后,历任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和地理学系及地质学 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 系教授。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
• 1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 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 极。” • 《 禹贡》 九州: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
中国文化概论
• 2“畿服”制 • 一、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所说的 “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 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 服。” • 二、《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 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 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 三、《逸周书》还有“九服”(《职 方》)和“三服”(《王会》)之说
中国文化概论
• 三、节度使与道
• (1)唐玄宗在边境沿线设置的十个节度
使
• (2)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从边境 扩展到内地,并与道融为一体,道成为具 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形成唐末割据一方 的四十七道。
中国文化概论
• 府的设置 • • • • • 一、与州同级,强调某些州的地位不同于他州 ——五都所在的州以及其他皇帝驻跸过的州 二、唐代十府——开了后来府制的先河 (1)五都所在的州升为府 长安所在的雍州升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升 为河南府、北都太原所在的并州为太原府、西都凤翔所在 的岐州为凤翔府、南京江陵所在的荆州为江陵府。 • (2)皇帝驻跸过的州 升为府 • 蒲州升为河中府、华州升为兴德府、陕州升为兴唐府、 益州升为成都府、梁州升为兴元府。
中国文化概论


• 一、政区层级——三级制 • (1)分境内为十九路(《金史· 地理志》) • 十九路为都总管府分路,包括一都(中都)、五京府、 十三总管府 • (2)统县政区为府、州、军(后尽升为州) • • 二、部族制 金代在女真人和渤海人居住地区实行猛安谋克。猛安 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常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类型分为两类。

首先,在历史时期原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沙漠,称东部草原和荒漠地带。

第二,原理啊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进一步扩展,主要分布在西部荒漠地带。

4、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形成的沿岸沙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5、禹贡九州:九州是不存在的,是后代人们理想化的认识。

九州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九州包括冀州、蓘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后来,九州便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6、长城:长城是古代一种由城墙项链的城堡形成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边境地区重要的防御工事。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

跨学科融合
随着地理学、历史学、环境科学 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中国历史 地理学将进一步融入相关学科的 研究成果和方法,形成更为综合 的研究视角。
技术驱动的创新
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 术的进步将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提供更多数据支撑和分析手段, 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
全球视野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历史地 理研究将更加关注与世界其他地 区的比较和联系,从全球视角审 视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的经济版图逐渐扩大。
近现代历史地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近现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领土主权的变更、 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近现代时期,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挑战,如沙俄在清朝 末期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如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 约》等不平等条约。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下,中国开始了 现代化进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这些变革对中国 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中国
特点
具有时空双重性、人地相关性、动态 演变性。
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性
1 2 3
促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通过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 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借鉴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借鉴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变 化。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通过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古迹、古村落、自然景观 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初步发展
01
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汉唐时期。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一、中国古代地理
中国古代地理,是指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
环境、地理空间结构、地理资源分布、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

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结构,主要是指
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包括地域结构、城市结构、交通
网络结构等。

中国古代地理资源分布,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资源的
总体分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中国古代地理经
济发展,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

二、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是指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的总体特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特征,包括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经济等。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是指中国古
代经济的总体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总体特征,包括社会分层、
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

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宗教的总
体特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

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

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

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

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

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

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气候记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

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

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

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起源气候史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

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

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

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

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

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

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

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

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

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

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

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

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

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

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

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

②雪线的升降。

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

③海平面的升降。

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

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

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

④生物群落的迁移。

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

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

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

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
里发现过北极狐、北极鹿化石;在南高加索,从冰期地层里发现过猛犸象化石,这些都属于极地动物。

在间冰期,北冰洋沿岸有虎、麝香牛等喜温动物群活动。

冰后期冰后期(约从1万多年前开始),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冰川覆盖的面积相应缩小,海平面随之上升,地球气候又进入较为温暖的时期。

编辑本段古气候学古气候学是研究地质时期气候形成的原因、过程、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即根据物质成分、沉积岩结构特点和生物,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推断各地质时代的气候。

古气候学的研究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化学、大气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密切相关。

编辑本段古气候学发展简史
19世纪早期,古气候的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欧洲和北美。

由于当时北美前寒武纪晚期冰川沉积尚未发现,所以认为整个地质时期的气候都是温暖的,直到第三纪气候才开始变冷,到第四纪更新世出现冰川。

把高纬度地区指示温暖气候的沉积与化石,认为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曾达到极地附近的证据。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南大陆发现晚古生代冰碛物以后,地质学家不再把冰川看作是更新世特有的古气候现象。

于是对高纬度地区曾存在温暖气候的事实产生了另一种解释,即地质时期古地理面貌与现在不同,各大陆及相对的极地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位移。

这就是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先后有不少论述古气候的论著,从而奠定了古气候学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利用现代大气物理学研究成果,古气候学在研究方法、测试技术、古气候成因研究以及应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还把地球的热平衡、辐射分布、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带等理论应用到古气候的研究中去。

此外,还对影响古气候的地内和地外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另一重要的进展是根据氧同位素对古气温的测定。

60年代以后,古代海洋和大陆温度定量恢复方法的发展,对第四纪大冰期陆、海、冰古地理的恢复,大气海洋一般环流模式及冰期气候的模拟,及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的研究等,使古气候学取得了很大发展。

编辑本段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古气候的
早期变化
气候变化早为人们关注,洪涝、旱灾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死存亡休戚相关。

自从有文字以来,各地旱涝灾情的记载随处可见,可见气候与人类关系之密切。

近年来,人们又议论着一个新的话题:世界气候真的会越来越暖吗?世界气候变暖真能把南极大陆的冰盖融化吗?海平面真的会因此而出现灾难性的上升吗?……
过去,环境变化并未被人们重视。

然而,近来,人们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关心着环境状态的演变。

诸如,城市空气是否变得污浊,饮用水和食物是否被污染,南极臭氧洞是否能向北移动威胁人类的安全,……
要评价现代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自然地要考证过去气候和环境的历史资料。

然而,有观测记录的历史气候资料,最长的只有数百年,而历史环境资料就更短了,真正有观测记录的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科学家们知道,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准周期长短不一,有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因此,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资料,是研究未来气候和环境演变的基础。

我国气候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首先采用古代文字记载、物象等手段,恢复了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演变,成为世界上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恢复古环境资料,恢复比5000年更古老的气候资料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第一,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到各地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有其多样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最后的决定的力量。

同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制约作用因生产力而异,对统一国家的形成同样如此。

早期的统一往往是从一个个很小的基本地理单位开始的,随着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克服地理障碍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因而有可能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第二,影响统一和分治、分裂的因素很多,地理环境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尽管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它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有些疆域的分合就无法用地理条件来加以解释。

例如朝鲜半岛北部与中国东北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鸭绿江早已不足以阻止两岸来往的障碍,而且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航行在秦汉时就已非常普遍。

从汉武帝设置郡县到西晋末年这四百多年间,朝鲜半岛北部始终有大部分或一部分是中原王朝的正式行政区域,但在高句丽兴起后就不再存在了。

以后唐朝虽然曾短期征服过高丽,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只维持了几年时间。

应该承认,在这段时间里朝鲜半岛及其周围的地理条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前期能成为中国正式的郡县,后期却连都护府都设不了几年,这显然是无法用地理因素来解释的。

同样,越南北方在作为中国的正式政区一千一百年以后成为独立国家,也只能在地理因素之外寻找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