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网课答案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网课答案1.行政区划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正确答案)B.世袭制的需要C.城市的出现D.分封制的解体(正确答案)E.地方自治的需要2.下列因素中,哪两种较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 *A.方言(正确答案)B.富裕程度C.科举D.官衙E.信仰(正确答案)3.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A.掩埋在地下的古代墓葬B.古城遗址的轮廓(正确答案)C.地下的古河道D.建筑物的鸟瞰图(正确答案)4.古代的交通枢纽一般是在:() *A.水路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B.铁路旁C.公路与铁路相交处D.水路交汇处(正确答案)E.不同的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5.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A.掌握地理学原理(正确答案)B.多看文献资料(正确答案)C.多作实地考察(正确答案)D.关注新技术(正确答案)E.出国旅行6.历史上移民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民族融合(正确答案)B.提高人口素质(正确答案)C.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正确答案)D.有利于地区开发(正确答案)E.有利于对外传播文化7.外来作物是指:() *A.不适合在中国栽种的B.在中国无法培养种子的C.专门用于出口的D.原产地不在中国的(正确答案)E.刚从外国引种的(正确答案)8.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主要的条件是:() *A.保持共同的血统B.形成共同的文化(正确答案)C.共同生活(正确答案)D.承认同一祖先(正确答案)E.使用同样的方言9.大运河沟通了哪些水系:() *A.辽河海河黄河B.海河黄河淮河(正确答案)C.湘江漓江珠江D.黄河淮河长江(正确答案)E.淮河长江钱塘江(正确答案)10.以下哪些不是早期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A.风水(正确答案)B.防卫功能C.祭祀功能D.人口聚集E.水运(正确答案)11.京杭运河沟通了下列哪几大水系?() *A.淮河(正确答案)B.珠江C.海河(正确答案)D.钱塘江(正确答案)E.长江(正确答案)F.黄河(正确答案)12.县的上一级政区可能是:() *B.府(正确答案)C.省(正确答案)D.朝廷E.郡(正确答案)13.近代的新兴城市集中在:() *A.沿大运河B.沿海(正确答案)C.沿长江(正确答案)D.沿长城E.沿边疆14.黄河易改道的原因是:() *A.黄河较长B.下游相对平坦(正确答案)C.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正确答案)D.中游黄土高原降水集中(正确答案)15.“车同轨”的意义是:() *A.统一全国道路的长度B.统一全国的交通工具的式样C.统一全国车辆的载重量D.减少因道路宽度不一造成的不便和浪费(正确答案)E.统一全国道路的宽度(正确答案)16.下列不属于七大古都的是:() *B.开封C.郑州(正确答案)D.济南(正确答案)E.北京17.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A.《唐诗三百首》B.《三国志》C.《平凡的世界》(正确答案)D.《西游记》(正确答案)E.《史记》18.下列不能作为宋朝不属统一时期原因的是:() *A.宋朝统一的时间太短(正确答案)B.宋朝的疆域太小(正确答案)C.在中国范围内长期存在着多个不同政权D.宋朝国力衰弱(正确答案)19.元帝国建立前,在中国范围内分成七个部分,下列不属于这七个部分的是() *A.四川盆地(正确答案)B.蒙古高原诸部C.朝鲜半岛(正确答案)D.南宋E.金F.西夏20.古代的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A.增加了农业生产用水(正确答案)B.提供自流灌溉(正确答案)C.加快排除内涝(正确答案)D.便于粮食储存E.增加土地肥力2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单选题] *A.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正确答案)B.正确理解人地关系C.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D.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状况22.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 [单选题] *A.土家族B.京族C.苗族D.汉族(正确答案)E.畲族23.为什么科举录取人数不能代表一个政区的文化水平?() [单选题] *A.一个政区科举的名额是固定的(正确答案)B.科举录取的标准不统一C.考科举不受户籍所在地的限制D.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能考上科举E.科举考试作弊严重24.铁器在哪个时代开始大量使用?() [单选题] *A.汉朝B.秦朝C.春秋战国(正确答案)D.周朝25.公元初的西汉末年大约有多少人口?() [单选题] *A.1亿B.2亿C.6000万(正确答案)D.9000万E.3000万26.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单选题] *A.西安(正确答案)B.南京C.北京D.洛阳27.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单选题] *A.多查今天的大比例尺地图B.熟悉当代史C.运用地理学的原理(正确答案)D.参加考古发掘28.10世纪中国北方哪个民族建立了辽国?() [单选题] *A.契丹(正确答案)B.夫余C.匈奴D.女真29.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单选题] *A.安史之乱前的唐朝B.秦始皇建立秦朝C.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正确答案)D.鸦片战争前的清朝E.元朝30.与齐鲁文化对应的省区是:() [单选题] *A.江苏B.广东C.山东(正确答案)D.陕西E.湖北31.今天的西藏在元时属()管辖。
中国历史地理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第三版课后题答案问: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有()答:养成资料整理的习惯,顺手将文件归类,帮助自己明晰条理。
当工作量增大时,资料分类将发挥隐形作用。
不要简单的要求完成任务,而是要在有精力的情况下问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不能完成的更快。
做事讲究优先级和掌握核心!擅用“便利贴”、笔记本、记事类app等方式提前做好规划,自己为共进的任务安排先后顺序,设置不同阶段ddl。
制定目标,精准工作。
问:胸导管注入:答:左静脉角问: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问:恐龙的食性,描述中正确的是:()答:恐龙有肉食性、食草性的也有杂食性的问:关于卵巢恶性肿瘤的描述,错误的是答:常能早期诊断问:在演示训练时,不能很好控制演示进度,经常或快或慢结束演示进程该怎么办()。
答:增加训练,找好节点需找一个最后30秒节点,根据内容进度决定快慢问:了解就业信息,可以了解()。
答:以上三项都对问:下列哪些法律法规构成法定检验的依据?①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②国际载重约③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④国际吨位丈量公约⑤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答:1~5问: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问:在三大派系的激烈争斗中,()当选副总统。
答:李宗仁问:血红蛋白需要几条肽链组成:答:4问:血红素合成的基本原料是()。
答:甘氨酸、琥珀酰CoA、问:血红素铁吸收率比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
()答:×问:血红细胞是一种特化的细胞,一般()。
答:没有细胞核。
细胞骨架不发达。
问:血婚制的一种体现是普纳路亚制。
()答:×问:“西域历,五星密于中国”是()的论述。
答:耶律楚材问:人伦关系是指一组亲属关系为核心的向外辐射得到一种人际关系。
()答:×问:版权问题往往反映了想法者和实践者之间的矛盾答:正确问:下面不属于婚恋网站的是()答:赶集网问:由于中国人有稳定的第三层关系,所以中国人行为静态稳定,所以历史上,中国人的传教、征服、殖民等很少出现。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西南大学2019年秋[0563]《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资料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代码:0563 学年学季:20192单项选择1、室韦于贞观初归附唐王朝唐于其地置()进行管理。
饶乐都督府;室韦都督府;【√】渤海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2、元代以后棉织业在纺织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后期地位渐渐超过了丝织业。
清代;【√】民国。
明代;元代;3、明代京师去东北驿道干线经()走辽东傍海道至辽东都司由此北去奴儿干都司。
居庸关;平型关。
山海关;【√】雁门关;4、靖康之乱后的人口南迁东南地区和()是主要人口迁入地。
四川;【√】湖北;江西;岭南。
5、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曾是()国都城后世又称为南宋都城称临安。
殷。
闽;南唐;吴越;【√】6、明清时期在众多的造纸产地中()两省造纸业尤其发达。
C. 江西、福建;【√】广东、四川;陕西、山西。
浙江、安徽;7、下列宋代制瓷窑系中不生产青瓷的是()。
龙泉窑系;定州窑系。
【√】钧窑系;8、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有了铁路建设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修筑了()至上海的铁路。
杭州;苏州;吴淞;【√】常州。
9、下列各地中()不属于辽国冶铁基地。
长乐县;云内州;【√】东平县。
铁利州;10、元代在著名水利工程学家()建议下于1292-1293年间开凿了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渠。
郭子仪;郭子兴。
郭守敬;【√】郭宝玉;11、清康熙年间沙俄东侵中俄雅克萨之战后1689年中俄签订()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
《尼布楚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内迁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奴、乌桓、夫余、楼烦、肃慎;匈奴、鲜卑、羯、氐、羌;【√】女、蒙古、维吾尔、氐、羌党项、契丹、女、吐蕃、突厥;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商王朝都城的是()。
相、邢、奄;阙巩、虞、黎。
【√】殷、亳、嚣;商、蕃、砥石;14、下列()不曾过北魏都城。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1地球的历史课后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历史一、单选题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2.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B.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C.中生代是唯一的煤炭成矿期D.在新生代形成了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高大山系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鸟类物种不断丰富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元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4.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
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下图为地质时期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③时期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B.③时期是主要的成煤时期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6.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③B.③C.③D.③7.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生物B.生物在地球表层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C.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海洋到陆地,又从陆地到海洋的螺旋式进化D.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D.新生代后期9.下列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③鱼类③爬行类③两栖类③鸟类③无脊椎动物③哺乳动物A.③③③③③③B.③③③③③③C.③③③③③③D.③③③③③③下图中数字代码依次代表地球发展演化史的五个地质年代,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地理环境2、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3、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4、李固渡、铜瓦厢5、自然因素、人为活动6、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下荆江8、狩猎区、湖沼地貌9、八百里洞庭10、清初11、鄱阳湖12、森林、草原、荒漠13、黄河流域14、西北、东南15、殷商16、道17、省(行省)18、瑷珲条约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0、黄河21、南京22、方城23、边壕24、黄河中下游25、广东佛山26、景德镇27、陶28、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29、生存型、强制型、开发型、少数民族的内徙西迁、海外移民30、咸阳、直道31、站赤、大都32、成都33、内河航运、海上航路、运河34、广州屯门山35、成都36、两浙地区、福建、江西、四川37、江西、湖南、浙江、福建38、长安、洛阳39、路40、征东行省41、县、郡国42、巨防43、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城44、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45、6:446、禹贡学会47、大河故渎48、潘季训49、大野泽(巨野泽)50、寒温带森林二、选择题1、A;2、B;3、A;4、D;5、C;6、B;7、D;8、C;9、D;10、D;11、C;12、C;13、C;14、B;15、C;16、C;17、C;18、D;19、A;20、C;21、C;22、A;23、D;24、D;25、A。
三、简答题:(要点)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2、(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历史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B. 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环境C. 历史时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D. 现代地理环境答案:C2.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历史文献研究B. 考古发掘C. 遥感技术D. 以上都是答案:D3. 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A. 司马迁B. 班固C. 裴秀D. 郦道元答案:C4. 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研究的时间尺度不同B. 研究的地理范围不同C. 研究的方法不同D. 研究的目的不同答案:A5. 历史地理学中的“历史”一词指的是?A. 过去的时间B. 过去发生的事件C. 过去的时间与事件D. 过去的历史记载答案:C6.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资料?A. 历史文献B. 考古资料C. 口述历史D. 现代地图答案:D7.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领域?A. 历史气候变迁B. 历史人口分布C. 历史城市发展D. 现代城市规划答案:D8.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技术手段?A. GIS技术B. 遥感技术C. 地质勘探D. 社会调查答案:D9.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理论基础?A. 地理环境决定论B. 人地关系理论C. 区域发展理论D. 经济全球化理论答案:D10.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主题?A. 历史时期的交通路线B. 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C. 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D. 现代战争的影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变迁B. 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环境变迁C. 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地理变迁D. 历史时期的政治地理变迁答案:ABCD12.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包括哪些?A. 为历史研究提供地理背景B. 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历史资料C. 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D.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参考答案:ABCD13. 历史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历史文献分析B. 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C.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D. 遥感与地理探测技术答案:ABCD14.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历史资料?A. 古代地图B. 古代文献C. 古代遗址D. 现代口述历史答案:ABC15.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理论框架?A. 地理环境决定论B. 人地关系理论C. 区域发展理论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
(最全)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1.0分)1.0 分•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1.0分)1.0 分•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1.0分)1.0 分•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1.0分)1.0 分•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1.0分)1.0 分•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1.0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智慧树答案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1.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答案:杨守敬2.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答案:123.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答案:寒冷期4.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答案:方志期5.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答案:灵生代6.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答案:周延儒7.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答案:大理冰期8.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答案:河套9.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答案:九世纪10.《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作者是答案:竺可桢第三章1.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答案:气候2.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答案:第四纪冰期3.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答案:林带4.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答案:2-3个5.距今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木结构房屋遗存,柱洞面积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所用木料的粗壮。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单选题]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其南迁的人口数量约占南方总人口数量的()。
A:1/3B:1/4C:1/5D:1/6参考答案:D2:[单选题]下列各条道路中,不属于秦代所修筑的道路是()A:岭南新道B:阴平道C:巴蜀栈道D:五尺道参考答案:B3:[单选题]下列运河河段中,不属于元代京杭大运河的是()。
A:济州河B:会通河C:通惠河D:漕渠参考答案:D4:[单选题]下属各地中,不属于南北朝时期僧人集中分布地的是()。
A:江东的丹阳、吴、会、稽、吴兴B:广州的番禹C:江汉沅湘的襄阳和南郡D:益州的巴西、广汉和蜀郡参考答案:B5:[单选题]下列所述隋唐风俗区中,不属于梁州风俗区的是()。
A:四川B:甘肃C:云南D:贵州参考答案:B6:[论述题]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参考答案: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
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
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
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
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题
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题1. 大汶口文化属于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答案:新石器时代。
2. 商朝的首都是哪里?答案:商朝的首都是安阳。
3. 以下哪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答案:司马迁。
4. 周朝时期,我国的国家制度是?答案:封建制度。
5.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哪些发明?答案: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6.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哪位重要的哲学家?答案:孔子。
7.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答案: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8.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项措施?答案: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轮制造标准。
9.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结束?答案:王莽篡位。
10. 三国时期魏国的首领是谁?答案:曹操。
11.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答案:分裂时期。
12.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答案: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13. 以下哪位是唐朝的一位杰出诗人?答案:杜甫。
14.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化学者,他是?答案:欧阳修。
15. 腊八节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答案:农历十二月初八。
16.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答案:李自成入北京。
17. 清朝时期,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时期是?答案:顺治年间。
1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哪次重要的政治变革?答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9.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哪次爱国运动?答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
20. 以下哪个国家曾是中国的殖民地?答案:英国。
这是一部分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初一学生巩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
希望学生们通过这些练习题的答题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
中国历史地理章测试答案
03
历代疆域变迁及民族 分布
先秦时期疆域及民族分布
先秦时期,中国疆域主要局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 河北等省份。
民族分布以华夏族为主,同时也有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分布在周边地区。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疆域变迁较大。
秦汉时期疆域拓展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中国疆域得到空前 拓展,北至阴山、辽东,南至 南海,西至陇西,东至大海。
中国历史地理章测 试答案
汇报人:XX 2024-01-23
目 录
• 绪论 •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 历代疆域变迁及民族分布 • 历代城市发展与布局特点 • 水系变迁与水利工程建设 • 交通路线演变与交通枢纽形成
01
绪论
历史地理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交通路线演变与交通 枢纽形成
陆路交通路线演变及交通枢纽形成
古代丝绸之路
唐代驿道
元代大道
明清驿传制度
起源于西汉时期,以长 安为起点,通过甘肃、 新疆,延伸至中亚、西 亚,最终抵达地中海沿 岸的罗马。丝绸之路促 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 、欧洲等地的贸易和文 化交流。
唐朝时期,驿道系统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 了以长安为中心,辐射 全国的驿道网络。驿道 不仅用于传递政令和军 情,还促进了地区间的 经济和文化交流。
经济发展与布局
01
02
03
农业经济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耕作 制度和技术不断发展,形 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体系。
手工业与商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 和商业逐渐兴起,城市成 为经济中心,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区域经济。
(最全)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1.0分)1.0 分•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1.0分)1.0 分•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1.0分)1.0 分•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1.0分)1.0 分•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1.0分)1.0 分•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1.0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题(完整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个分⽀、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门独⽴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研究时间、⽅法和资料⼜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门独⽴的综合性学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门独⽴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门独⽴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教材的作者、西南师⼤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法和⼿段⽅法和⼿段:⽂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法、现代科学技术。
(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法:(⼀)历史⽂献研究法(⼆)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段的应⽤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类社会发展中的作⽤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然环境、⾃然条件、⾃然基础,是社会物质⽣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类社会⽣活相互起作⽤的⾃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候、⼟壤、⽔⽂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定的空间内进⾏的。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1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 (②农业 )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8、【单选题】 (10分)“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①中心之地 )与(②华夏文化的典型地区)的含义。
历史地理常识习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历史地理常识习题练习及答案解析1.在某次地震发生时,甲地为震中区,乙地为地震波及地区,这两个地区的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是()。
A.两地的震级和烈度相同B.甲地的震级和烈度比乙地大C.两地烈度相同,甲地震级比乙地大D.两地震级相同,甲地烈度比乙地大2.基本上贯穿大陆东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极地苔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3.赤道地区全年的降雨主要是()。
A.锋面雨B.对流雨C.地形雨D.台风雨4.北极地区的东风带分布特点是()。
A.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B.位于极地低压带和副极地高压带之间C.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一致5.北半球的信风带气流的流向是()。
A.东北向B.东南向C.西南向D.正南向6.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7.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主要是()。
A.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B.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C.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D.受季风控制8.以下叙述中反映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是()。
A.陆地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B.各自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C.高山地区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无明显的分布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最为明显9.斑马、猕猴、驯鹿生活的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寒带苔原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C.热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极地冰原D.热带雨林、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0.亚欧大陆中部、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分布着()。
A.热带草原带B.热带沙漠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森林带11.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A.增设军机处B.采用三省六部制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12.“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发生在汉代()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
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
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
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
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
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第一章1、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
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
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
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有证据表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
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
(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
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
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
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
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关于黄河:1.水灾频繁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
2.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
关于长江: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害;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
(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
(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
危害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
(2) 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
(3) 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4) 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第六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
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
辽河三角洲与营口变迁:苏北海岸推移与盐城的变迁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