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情爱世界寻求心灵慰藉_郁达夫_徐志摩创作的爱情主题比较及其心理治疗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郁达夫的笔下,爱情的描写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无法得到爱情的理智与情欲冲突带来的精神 苦闷,一种是放纵情欲的自我宣泄。在爱情的描写 中,郁达夫一个突出的特征是追求异性爱情时的变 态心理和自卑情结。郁达夫一再说自己“自小害着一 种自卑狂”③。《沉沦》表现的“爱的要求”及其无法实 现的痛苦,根本的原因是失去异性爱的安慰导致的 一种自我人格上的缺憾和自我形象缺乏魅力的夸大 的敏感。《沉沦》主人公不是注意自己长相的委琐和 面色的难看,便是自省内心的卑劣和道德的原罪。这 样的心理自觉和心理暗示每每使他在异性面前,甚 至是在妓女面前,都羞于表达自己。自卑情结造成的 心理变态,使郁达夫没有勇气在现实中表现出大胆 和决断的勇气,而是在作品中,把名誉、身份、道德规 范置之度外,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以此来显示一 个弱小者对社会的反抗。郁达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 爱情,在客观上对假道学“完全是暴风雨的闪击”④, 在主观上再现了由性变态心理带来的精神上的折 磨、压迫,道德与良心、向善与向恶的苦闷之间紧张 的内心冲突,情欲的冲动与理智的克制,主人公始终 在进行内心的搏战。
徐志摩社会理想的幻灭,个人爱情上与张幼仪 的无法决断,与才女林徽因恋爱的不能实现,与陆小 曼的感情波澜,等等,这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 了徐志摩忧郁的苦闷,成了“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 阑的泛滥”②。
郁达夫和徐志摩的苦闷因素中,一个是被社会 的排挤,一个是对社会的失望,而相同的是爱情理想 的难以实现,爱情经历中的难以选择的矛盾都带给 他们深重的苦痛。尤其他们偏偏又都把爱情当做生 命一样去追求,把爱情当做生活中“至上”的目标。郁 达夫在《沉沦》中借人物之口直言:“知识我也不要, 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幅心肠里出来的同情!从同 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我所要求 的就是异性的爱情!”郁达夫曾认为爱情是创造一切 社会的原动力。“没有爱情的生活,岂不同死灰一 样。”(《沉沦》)徐志摩也说:“爱是人生最伟大的一件 事实,如何少得一个完全,一定得整个换整个,整个 化整个,像糖化在水里,才是理想的事业;有了那一 天,这一生也就有了交代了。”在《爱眉小札》《志摩的 诗》中大部分是表现爱情苦闷的。
一、苦闷原因不同
郁达夫的前半生一直处在苦闷之中,中国现代 作家最艰难的心灵重负,在郁达夫的身上是最突出 的。郁达夫苦闷时的抒情对象,一个是与郭沫若类似 的大自然,另外一个重要对象就是借女性来摆脱情 感的苦闷。
钱杏 在《郁达夫》一文中曾简洁准确地概括了 郁达夫苦闷心态的成因:幼年丧父,同时也失去了母 性的慈爱,这种幼稚的悲哀,建立了他日后的忧郁性 的基础。长大后,婚姻的不满,生活的不安适,经济的 压迫,社会的苦闷,故国的哀愁,呈在眼前的劳动阶 级的悲惨故事和实际,使他的忧郁性渐渐扩展到无 穷的大,而不得不在文字上吐露出来,不得不使他的
气质上的热情浪漫、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得 徐志摩不像郁达夫那样无可奈何的孤独,更多的是 内心的感叹。他对英美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充 满向往之情。1922 年徐志摩从英国留学回国,并没 有看到“民主”— ——“洁白肥胖的婴儿”在中国的诞 生。在爱情生活中,徐志摩也经历了主观愿望与客观 现实之间的难以解决的矛盾的苦闷彷徨。徐志摩在 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经历中,虽感受了 爱情带来的甜蜜,但更多的是情感追求中无法摆脱 的痛苦。
徐志摩在爱情追求中的痛苦,在中国社会的发 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的现实背景下,显得更加深重了。但在性格和气质上 徐志摩是一个绅士趣味的诗人,浪漫、飘逸、潇洒,因 此他很会化解苦痛,以唯美主义的悠扬格调和绅士 趣味的通达和洒脱,来消解诗人苦闷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有写自然的、友谊的、暴露社会黑暗 的、同情劳动人民的,而其成就最高的是爱情诗,充 分显示了诗人对灵性、爱情的追求。胡适在《追忆志 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 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 志摩深感社会的压抑,又无力反抗,所以只能“披着 恋爱的外衣”在诗中流写他的悲哀和痛苦。徐志摩与 郁达夫一样追求灵肉统一的爱情,但与郁达夫笔下 灵肉冲突、自我放纵的爱情相区别,徐志摩的笔下是
訛輴輦 刘永泰 《悲剧的缺席—— —对新写实小说的美学检视》 [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 年第 1 期,第 79 页。
訛輵輦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见《鲁迅全集》(第 6 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版,第 371 页。
2009 . 9 075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的斗争,情欲与理性的斗争,本能和道德的斗争。这 在一定意义上是现代人苦闷的体验。
④ 参见张英进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空 间、时间与性别构形》[M].秦立彦译,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7 年 4 月出版,第 5 页。
⑤ 转引自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空 间、时间与性别构形》[M],秦立彦译,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7 年 4 月出版,第 12 页。
作者简介:江红,杭州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① 当时叫“北平”,除引文或特别说明外,下文一律作“北 京”。
②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年版,第 42 页。
③ 孟实《〈谷〉和〈落日光〉》[J],《师陀研究资料》[M].北 京出版社,1984 年 1 月第 1 版,第 233页。
与支配郁达夫大半生的悲观人生哲学不同,徐 志摩的人生哲学则宽容、通达得多。徐志摩从某种绅 士化的人生观出发,善于超越苦难而放达地对待人 生环境,从而表现出他人生的乐观主义者的基本特 性。徐志摩就被周围的人称为乐观主义者。当然一个 乐观主义者并不是没有苦闷,只是他善于通过超越 展示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郑振铎在《悼志摩》中 写道:“我们见到他,永远见到的是恬静若无忧虑的 气度,永远见到的是若庄若谐的愉快的笑语与风趣 盎然的谈吐。其实在志摩的心头,他是深蕴着‘不足 与外人道’的苦闷的。他只是将黄连似的苦楚向腹下 强自咽下,他决不向人前诉过一句。也方得他的性情 本来是乐天的,所以常只是以‘幽默’来替换了他的 ‘无可奈何的轻喟’。”徐志摩对苦闷的超然情怀,也 与他濡染了英国绅士式的气质有关。
郁达夫主张情与理的统一才是合理的爱情,所
076 2009 . 9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以在与王映霞的结合中,走向心理平衡。这一点表现 在作品中,便有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和《迟桂 花》中“净化”了的情欲,恰与《茫茫夜》《秋柳》中的于 质夫的滥情形成对比。这些作品中纯真的“爱情”,以 一种理想的性际关系曲折地反映出郁达夫对人生的 路向的变化,同时也是他与王映霞结合后的心理平 衡的表现。
郁达夫对性苦闷的诉说,处处是压抑、感伤和难 以自拔的精神磨难。它既是作者本人婚姻悲剧的情 感体验,也是郁达夫不被社会赏识的人生评价。个人 与社会的对立构成了郁达夫内在形态上灵魂与肉体
⑨ 师陀《师陀全集》(6)[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580 页。
⑩ 师陀《师陀全集》(8)[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391 页。
⑥ 师陀《两次去北平》,见《师陀全集》(8)[M].河南大学 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365 页。
⑦⑧ 师陀《师陀全集》(5)[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53、54 页。
生活完全变成病态。 我们注意到,在郁达夫早年生活中,经济压迫造
成的“生的苦闷”和爱情受阻造成的“性的苦闷”纠结 在一起,是他心灵上的两条绞索。他以后的创作和创 作心理,与他早年的困顿与纠葛密切相关。青春爱情 意识觉醒,爱情理想不能实现,与孙荃的包办婚姻一 直是“原罪”式的自责。1925 年,达到他苦闷的极点, 在给郭沫若的信中他曾多次谈到自己的孤单和悲 哀,这些“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郁达夫的笔 下集中地以性苦闷的主题表现出来。
訛輯輥訛輰輥訛輱輥輥輲訛訛輳輥訛輴輥訛輵輥訛輶輥訛輷輥訛輮輦 芦焚《黄花苔》[M].良友出版公 司,1937 年 3 月第 1 版,第 120、123、123、143、143、 126、127、134、126、1 页。
訛輯輦輦輰訛 庄汉新《中国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M].学苑出版 社,200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8、91 页。
訛輱輦 芦焚《劳生之舟》[J].见 1934 年 4 月 1 日《文学季刊》 第 1 卷第 2 期第 333 页。
訛輲輦 池莉《我写〈烦恼人生〉》[J]《. 小说选刊》,1988 年第 2 期,第 124 页。
訛輳輦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见《鲁迅全集》(第 6 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版,第 371 页。
《沉沦》典型地反映了郁达夫的感伤之气。如他 对待自己的婚姻悲剧一样,在艺术上他一直用道义 和伦理的自责在精神上磨难自己,苦闷至极。他只能 用大胆、直白的心灵自白率真地自我抒写,宣泄被压 抑的感情,求得内心的暂时平衡。这种变态的宣泄在 《茫茫夜》《秋柳》《蜃楼》中发展到了极致,已经失去 了理性的克制,完全是变态性欲苦闷的宣泄,性爱主 题成了缓解人物欲望、能量的手段,这些情与理、灵 与肉冲突,变态的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只不 过是作者(或人物)寻求心灵的临时寄托。
但是我们发现从《沉沦》《茫茫夜》到《过去》《迟 桂花》,从非常态的爱到常态的爱,都没有追求到真 正意义上的爱,前者是情欲的放纵,后者又是道德的 净化,没有出现灵肉统一,情理统一的爱情,而后者 与其叫做“爱情”,还不如叫做“友情”。
因此郁达夫的情爱世界,是他对社会无力的抗 争,是作家苦闷心灵的临时寄托。只要爱情以外的某 一活动不能吸附他心理能量中的大部分,也就是不 能改变他“爱情至上”的心理定势,那么他将永远深 陷于苦闷之中而不能自拔。
徐志摩在气质上不同于郁达夫的生性孤僻,自 卑和悲哀,不属于郁达夫一样的“受苦人”— ——虽然 他们在爱情上的痛苦体验同样多。徐志摩热情、浪 漫、好动,交友待人一团和气。“我是个好动的人,每 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 ……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 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是动,不 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①
郁达夫徐志摩有关爱情主题的作品,是他们摆 脱现实苦闷的精神寄托。
二、相似的苦闷 不同的情爱
对于爱情至上的认识,影响了郁达夫和徐志摩
的人生追求。而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又决定了情 爱表达方式的差异。
郁达夫对人生的看法使他陷入难以解脱的孤 独、苦闷之中。“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 上有快乐的两字。”在《王二南先生传》中郁达夫对自 己的个性气质予以总结:“一是不恭少敬的天性”;二 是“少年时那一种厌世偏向”。这种悲观主义的人生 哲学陪伴郁达夫度过了大半生。它使郁达夫把对现 实的不满常借助于情欲与理智的冲突表现出来,加 之早年婚姻中对孙荃、对母亲“原罪”式的忏悔意识, 孤独悲哀的生之苦闷和性之苦闷就内化为郁达夫的 心理苦闷的底色,无论给它投射什么东西,最深层的 孤独意识、纤敏柔弱的气质和郭沫若所说的“卑己自 牧”的性格特征,在他的创作中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投射出来,形成了他压抑的创作模式。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徜徉情爱世界 寻求心灵慰藉
—— —郁达夫、徐志摩创作的爱情主题比较及其心理治疗作用
□武淑莲(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 固原 756000)
关键词:郁达夫 徐志摩 爱情主题 治疗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和徐志摩是涉足爱情题材最集中的两个作家。他们都是从人生幸福的追求出发感 受人生的,情爱就成为他们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们都是“爱情至上”者,把爱情当做生命一样去追求。在 20 世纪 20 年代 中期时代的忧郁中,爱情的抒写是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也是疗救他们自身苦闷心灵的一剂痛苦而甜蜜的良药。 但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不同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表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