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2》之《隋书选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部文選
《隋書》選講•一、魏徵與《隋書》
•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後遷相州內黃(今屬河南)。
歷官祕書
監、侍中等。
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
集》,言論多見唐吳兢《貞觀政要》。
•《隋書》八十五卷,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
志三十卷。
貞觀十年(636)魏徵、顔師古、孔穎達等撰紀傳;顯慶元年(656)于志寕、李淳風等撰成志十卷。
十志原爲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而作,稱“五代史志”,因完
成時各史已經單行,遂編入《隋書》。
•《隋書》記事起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迄於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凡38年。
•《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文化資料。
•魏征主撰紀傳,秉筆直書,品評公允,少曲筆隱諱。
•《隋書》十志多達三十卷,記載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包括禮儀、音樂、律曆、天
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十志,
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典章制度資料,部分甚至溯
及漢魏。
尤其《食貨》《刑法》《百官》《地理》
《經籍》等志,向為研究隋及梁、陳、北齊、北周
等朝歷史重要資料。
二、選文講解
•《經籍志序》據中華書局1973年版《隋書》卷三二。
•《隋書·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之後又一部重要史志目錄。
據柳䛒(字顧言)《隋大業正御書目》,並參考阮孝緒《七錄》分類體系編成。
•敘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
•正式採用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佚書1064部12759卷。
後附佛、道二錄。
為後世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
•清以來考補疏證者有十家之多,如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等,可供參考。
小序,簡要說明了諸家學術源流及
其演變。
間或注明書內容真僞及存亡殘缺。
古代學術文化源流發展之重要文獻。
•李致忠《<隋書·經籍志>總序箋
注》,《文獻》2001年第4期。
•【原文1-1】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1],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2],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3],藏用足以獨善[4]。
學之者將殖焉[5],不學者將落焉[6]。
大業崇之[7],則成欽明之德[8],匹夫克念[9],則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10],流顯號[11],美教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12]:“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13],《書》教也;廣博易良[14],《樂》教也;潔靜精微,
《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15],《春秋》教也。
”•【注釋】[1]經籍:與藝文同義,指典籍、群書。
機神:即神機。
妙旨:精微玄妙的含義。
[2]經、緯:治理之意。
陰陽:意指萬物化生。
[3]顯仁:顯揚仁愛。
利物:益於萬物。
[4]藏用:潛藏的功用。
[5]殖:繁殖、發展。
[6]落:停留、停止。
[7]大業:指帝王之業。
[8]欽明:處理政務中嚴肅恭
謹、明察是非。
[9]克:能。
克念,能時刻思念。
[10]風聲:聲譽,聲望。
[11]流:傳佈。
[12]“故曰”:以下文字語出《禮記·經解》,古人以爲
孔子之語。
[13]疏通:通達。
指的是通達於政事,遠知帝王之事。
[14]廣博:心胸開闊。
易良:和悅善良。
[15]屬辭:連綴文辭。
比事:排比史事。
•【原文1-2】遭時制宜[16],質文迭用[17],應之以通變[18],通變之以中庸[19]。
中庸則可久,通變則可大。
其教有適,其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20],誠道德之橐籥也[21]。
其爲用大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
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22]”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
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迹以成文。
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23],史官既立,經籍於是興焉。
•【注釋】[16]遭時:根據具體時勢。
[17]迭:交替。
[18]通變:變通,不拘常規。
[19]中庸: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處事態度,儒家視爲最高道德標準。
[20]陶鈞:製作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就、培養。
[21]橐籥(tuo2 yue4):古代冶煉鼓風的器具。
橐爲鼓風之器,籥
爲送風的管子。
此比喻動力、源泉。
[22]“不疾而速”二句:語出
《周易·繫辭上》。
原爲稱讚易道的神妙功用,此用來稱讚書籍的功用。
[23]書契:文字。
繩木:指結繩刻木的記事方法。
•【原文2-1】夫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1],南面以君天下者[2],咸有史官,以紀言行[3]。
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
故曰“君舉必
書”[4],懲勸斯在[5]。
考之前載[6],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也
[7]。
下逮殷、周,史官尤備,紀言書事,靡有闕遺,則《周禮》所稱[8]:
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則[9],以詔王治[10];
•【注釋】[1]龍圖:即河圖。
傳說伏羲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身負河圖,故又稱龍圖。
此指聖人受命而王天下的祥瑞象徵。
鳳紀:即鳳曆。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對魯昭子之言:“太皞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
……鳳鳥氏,曆正也。
”後因稱曆爲“鳳曆”或“鳳紀”,此亦指接受天命而有天下。
這兩句意思是指古代聖王獲得龍鳳祥瑞,並據以立官名。
[2]君:用如動詞,統治。
[3]紀:通記,記載。
[4]君舉必書:君主有活動,史官必記於簡策。
語出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
[5]斯在:在斯,在於此。
懲勸斯在:懲惡勸善都在於此。
[6]前載:前代。
[7]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傳說爲三皇五帝之書,已佚。
[8]稱:記載。
[9]六典、八法、八則:均爲古代闡述治國設官的基本原則。
詳見《周禮·天官冢宰》。
[10]詔:帮助。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六典八法八則八柄名目釋義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賈逵: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國之戒。
《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
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釋名·釋典藝》:三墳。
墳,分也。
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體有三也。
五典。
典,鎮也。
制法所以鎮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八索。
索,素也。
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聖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
九丘。
丘,區也。
區別九州土氣,教化所宜施者也。
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時書也。
今皆亡,惟堯典存也。
六典八法八則八柄《周禮·天官冢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
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
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
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
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
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
二曰官職,以辨邦治。
三曰官聯,以會官治。
四曰官常,以聽官治。
五曰官成,以經邦治。
六曰官法,以正邦治。
七曰官刑,以糾邦治。
八曰官計,以弊邦治。
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
二曰法則,以馭其官。
三曰廢置,以馭其吏。
四曰祿位,以馭其士。
五曰賦貢,以馭其用。
六曰禮俗,以馭其民。
七曰刑賞,以馭其威。
八曰田役,以馭其眾。
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
二曰祿,以馭其富。
三曰予,以馭其幸。
四曰置,以馭其行。
五曰生,以馭其福。
六曰奪,以馭其貧。
七曰廢,以馭其罪。
八曰誅,以馭其過。
•【原文2-2】小史掌邦國之志,定世系,辨昭穆[11];內史掌王之八柄
[12],策命而貳之[13];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14],三皇、五帝
之書;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15]。
此則天子之史,凡有五焉。
諸侯亦各有國史,分掌其職;則《春秋傳》[16],晉趙穿弑靈公[17],太史董狐書曰“趙盾(殺)[弒]其君”,以示於朝。
宣子曰:“不然。
”對曰:“子爲正卿[18],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注釋】[11]昭穆: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宗廟及墓葬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左爲昭,右爲穆。
父爲昭,子爲穆,隔代的字輩相同。
祭祀時,子孫也按此種規定排列次序。
[12]八柄:古代統治者駕馭臣下的八種手法,即爵、祿、予、置、生、奪、廢、誅。
[13]策命: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記其語于簡策,稱策命。
貳:協助。
[14]外令:給王畿以外頒發的王令。
[15]贊:輔助。
冢宰:太宰,百官之長。
[16]《春秋
傳》:指《左傳》。
[17]晉趙穿弑靈公:前607年晉正卿趙盾(即宣子)爲避靈公殺害出走,未出國境,其族人趙穿殺靈公,趙盾乃回。
事見
《左傳》宣公二年。
[18]殺:據《左傳》當作“弒”。
正卿:執政的卿。
•【原文2-3】齊崔杼弑莊公[19],太史書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殺之。
其弟嗣書[20],死者二人。
其
弟又書,乃舍之[21]。
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左史倚相
趨而過[22]。
王曰:“此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然則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
以記言書事,太史總而裁之,以成國家之典。
不虛
美,不隱惡,故得有所懲勸,遺文可觀,則《左傳》稱《周志》,《國語》有《鄭書》之類是也。
•【注釋】[19]“齊崔杼”句:前五四八年,齊大夫崔杼因莊公與其妻私通,殺死莊公。
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20]嗣:接着。
[21]舍:義同“捨”,放掉。
[22]趨:快
步走。
古代對尊長表示敬意的禮節。
•【原文3-1】暨夫周室道衰,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褒貶失實,隳紊舊章[1]。
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頹之運[2],歎鳳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 [3] ,乃述《易》道而刪《詩》、《書》[4],修《春秋》而正《雅》、《頌》,壞禮崩樂,咸得其所。
自哲人萎而微言絕[5],七十子散而大義乖[6],戰國縱橫,真僞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亂。
•【注釋】[1]隳(hui1)紊:毀壞,紊亂。
[2]傾頹:傾覆、衰敗。
運:氣數,命運。
[3]鳳鳥:即鳳凰,古認爲清明之世才會出現的祥瑞象徵。
《論語·子罕》:“子曰:‘鳳凰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
夫!’”“歎鳳鳥之不至”意思是感歎天下無清明之望。
斯文:指禮樂制度等文化遺産。
[4]述:闡述。
[5]哲人:指孔子。
萎:此處指死。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病……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後七日卒。
”[6]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史
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
舉其成數而言“七十”。
乖:違背,背離。
•【原文3-2】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駁[7],以
至于秦。
秦政奮豺狼之心[8],剗
先代之迹[9],焚《詩》、《書》,坑儒士,以刀筆吏爲師[10],制
挾書之令[11]。
學者逃難,竄伏
山林,或失本經,口以傳說。
•【注釋】[7]踳(chuan3)駁:踳同舛。
舛謬雜亂,駁雜。
[8]秦政:秦始皇
嬴政。
[9]剗(chan3):剷除,消滅。
[10]刀筆吏 :主辦文案的官吏,此
處似指刑獄官吏。
[11]挾書之令:指
秦始皇頒佈的藏書禁令。
挾,藏。
•【原文4-1】漢氏誅除秦、項,未及下車[1],先命叔孫通草緜蕝之儀,救擊柱之弊[2]。
其後張蒼治律曆[3],陸賈撰《新語》[4],曹參薦蓋公言黃老[5],惠帝除挾書之律,儒者始以其業行於民間。
•【注釋】[1]未及下車:原指官吏初到任爲下車。
此指劉邦稱帝,尚未定都長安。
[2]“先命”二句:草,草創。
緜,繩。
蕝(jue2,或
zui4),同蕞,束茅草標位。
句指漢初建時,群臣無禮儀約束,宴會常酒醉狂飲,甚至拔劍擊柱,劉邦爲此命叔孫通制定君臣禮儀。
叔孫通制禮時曾率領弟子百多人在野外用繩索圈地,束茅草標位,進行演習。
[3]張蒼:陽武(今河南原陽)人,曾爲御史,漢初封北平侯,後官至丞相。
曾改定音律、曆法。
[4]陸賈:楚人,從劉邦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
曾勸劉邦以文治天下。
著《新語》十二篇,敍論秦亡漢興之理,崇王道,黜霸術,識賢任賢,以德教化,休養生息。
[5]曹參:沛郡(今江蘇沛縣)人。
從劉邦起義,封平陽候。
曾任齊相九年,用厚禮拜請膠西蓋公,用黃老之術,使齊大治。
後繼蕭何爲丞相。
•【原文4-2】猶以去聖既遠,經籍散逸,簡札錯亂,傳說紕繆,遂使《書》分爲二[6],《詩》分爲三[7],《論語》有齊、魯之殊[8],《春秋》有數家之傳[9],其餘互有踳駁,不可勝言。
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者也。
武帝置太史公[10],命天下計書[11],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12]。
•【注釋】[6]《書》分爲二:指《尚書》有今文、古文二家。
[7]《詩》分爲三:《詩》有齊轅固生、魯申培公及韓嬰三家。
[8]《論語》有齊、魯之殊:西漢《論語》有《齊論》、《魯論》區別。
[9]《春秋》有數家之傳:指解釋《春秋》的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數家。
[10]太史公:即太史令。
漢屬太常,掌天文、曆法及修史之任。
[11]計書:即計薄。
記錄人事、戶口、賦稅的簿籍。
漢制,地方年終向朝廷呈報計簿。
[12]外:指宮外。
太常、太史、博士:皆官名,此指由這些官員掌管的藏書。
內:指宮內。
延閣、廣內、祕室:均爲西漢宮廷藏書之所;後泛指帝王藏書處。
[15]孝成:漢成帝劉驁。
[16]數術:即術數,古指天文、曆法、五
行占卜等,這裏指這類書籍。
[17]太醫監:醫官名。
方技:古指醫藥、養生之類的技術,這裏指這類書籍。
[18]錄:敘錄;劉向每校完一書,對該書的不同傳本,源流得失寫一篇簡要的介紹,叫作敘錄。
最後將各書敘錄編在一起,稱爲《別錄》,爲我國目錄學之祖。
[19]指歸:宗旨和意向的所在。
•【原文4-4】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20]。
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21]。
歆遂總括羣篇,撮其指要[22],著爲《七略》:一曰《集略》[23],二曰《六藝略》[24],三曰《諸子略》[25],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
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
王莽之末,又被焚燒。
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26],尤重經術。
•【注釋】[20]哀帝:漢哀帝劉欣。
歆:劉歆,字子駿,成帝時爲黃門郎,奉詔與父劉向同校祕府藏書。
劉向死後繼父業整理群書,最後撰成《七略》,爲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21]溫室:殿名。
漢長樂宮、未央宮均有溫室殿,漢武帝所建。
天祿閣:漢初蕭何造,爲收藏典籍之所。
[22]指要:即旨要,要旨。
[23]集略:本作《輯略》,爲全書的總要,是《七略》中綜述學術源流的緒論。
[24]六藝略:收經部書。
[25]諸子略:收先秦各流派的書。
[26]明、章:東漢明帝劉莊、章帝
劉炟(da2)。
繼軌:繼續前人的事業。
•【原文4-5】四方鴻生鉅儒[27],負袠自遠而至者[28],不可勝算。
石室、蘭臺[29],彌以充積。
又於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30],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31]。
並依《七略》而爲書部[32],固又編之,以爲《漢
書·藝文志》。
董卓之亂,獻帝西遷[33],圖書縑帛[34],軍人皆取爲帷囊[35]。
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36]。
兩京大亂[37],掃地皆盡。
•【注釋】[27]鴻生鉅儒:大儒。
[28]袠(zhi4) :同帙,用布帛所製裝書畫之封套,此指典籍。
負袠:背着書籍。
[29]石室、蘭臺:均爲東漢藏圖書檔案之處。
[30]東觀:在漢洛陽南宮。
明帝時班固等曾在此修《漢記》。
章、和二帝後成聚藏圖書之處,後泛指宮中藏書處。
[31]傅毅: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章帝時爲蘭臺令史,和班固、賈逵等共校內府藏書。
[32]爲:制定。
書部:書籍分類。
[33]獻帝西遷:初平元年(190)董卓挾持獻帝由洛陽西遷長安,臨行時縱火焚洛陽周圍數百里,數百萬人被強行西遷。
[34]縑(jian1)帛:雙絲細絹,紙發明前用以書寫的材料。
[35]帷囊:帷帳和口袋。
[36]載:裝載,這裏引申爲裝載之車輛。
[37]兩京:指洛陽和長安。
•【原文5-1】魏氏代漢,采掇遺亡[1],藏在祕書中、外三閣。
魏祕書郎鄭默[2],始制《中經》[3],祕書監荀勗[4],又因《中經》,更著《新簿》[5],分爲四部,總括羣書。
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6];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
•【注釋】[1]采掇(duo1)遺亡:搜集散失的書籍。
掇:拾取。
[2]祕書郎:祕書省屬官,掌圖書收藏及抄寫事務。
[3]《中經》:魏人鄭默據皇家祕府圖書編寫的目錄。
[4]祕書監:魏晉時祕書省長官。
掌藝文圖書著作之事。
荀勗:字公曾,西晉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晉初任祕書監,進光祿大夫,官終尚書令。
曾與中書令張華整理書籍。
[5]《新薄》:又稱《中經簿》、《中經新簿》,荀勗根據《中經》修改編撰的圖書目錄,爲中國目錄學史上四部分類法的開始。
[6]小學:古代小學以禮樂射御書數爲教學內容,故稱六藝爲小學。
漢代專指文字、訓詁之學。
隋、唐以後,小學包括訓詁、文字、音韻三類。
•【原文5-2】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7];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冢書[8],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9],書用緗素[10]。
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
惠、懷之亂[11],京華蕩覆[12],渠閣文籍[13],靡有孑遺。
•【注釋】[8]汲冢書:晉武帝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fou1)凖盜發魏襄王(一作魏安釐王)墓,得竹書數十車,經整理爲十六部,七十五卷。
因出於汲郡古墓,故稱汲冢書。
[9]縹(piao3):青白色。
縹囊:青白色帛做的盛書囊。
[10]緗素:古人書寫用的淺黃色的帛。
[11]惠、懷之亂:指西晉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統治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和匈奴人劉聰、羯人石勒帶兵攻陷長安、洛陽的事。
[12]京華:即京都。
因京都是文物和人才彙集的地方,所以稱爲京華。
蕩覆:廢毀。
[13]渠閣:本爲西漢宮中藏書之處石渠閣,此借指國家藏書。
•【原文6-1】東晉之初,漸更鳩聚[1]。
著作郎李充[2],以勗舊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
充遂總沒衆篇之名,但以甲乙爲次。
自爾因循,無所變革。
其後中朝遺書[3],稍流江左[4]。
宋元嘉八年
[5],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元
徽元年[6],祕書丞王儉又造《目錄》[7],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
•【注釋】[1]鳩:聚。
鳩集:收集、聚集。
[2]李充:東晉目錄學家。
字弘度,江夏(今湖北安陸)人。
任著作郎時,整理典籍,以類相從,其《晉元帝四部書目》,變更荀勗乙丙二部,實際上奠定四部分類法順序。
[3]中朝:指西晉王朝。
[4]江左:即江東。
東晉南朝建都江東,因以指代。
古以東爲左,以西爲右,長江下游以東地區稱爲江左。
[5]元嘉:宋文帝劉義隆年號(424-453)。
[6]元徽:宋後廢帝劉昱年號(473-476)。
[7]王儉:字仲寶,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劉宋時任祕書丞,入齊歷任國子祭酒、中書監等。
依劉歆《七略》作《七志》三十卷。
《目錄》:指《元徽四部書目》。
•【原文6-2】儉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8];
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
其道、佛附見,合九條。
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
文義淺近,未爲典則。
齊永明中[9],祕書丞王亮、監謝朏[10],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
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
•【注釋】[8]陰陽:指陰陽家遁甲、六壬、擇日、占星之類的書。
圖緯:圖,河圖。
緯,六經諸緯和《孝經緯》,都是附會經義以占驗術數爲主要內容的書。
[9]永明:南朝齊武帝蕭賾年號(483-493)。
[10]王亮:字奉叔,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南朝齊梁時,歷任吏
部尚書、尚書令、左光祿大夫等。
謝朏(fei3):字敬沖,陳郡陽夏
(今河南太康)人。
南朝宋齊梁時,歷任侍中、中書令、中書監等
•【原文6-3】梁初,祕書監任昉[11],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列藏衆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12],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
梁有祕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13],又《文德殿目錄》。
其術數之書,更爲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14]。
故梁有《五部目錄》。
•【注釋】[11]任昉:字彥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
梁時歷任吏部郎中、祕書監,校定祕閣四部書籍。
[12]華林園:東吳建,南朝續有擴建。
故址在今江蘇南京雞鳴山南臺城內。
釋典:佛經。
[13]殷鈞:字季和,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人。
恬靜好學,善隸書。
梁武帝時歷任祕書丞、中書郎、侍中、國子祭酒等職。
[14]奉朝請:南朝時閑散官員官號,無固定職掌。
祖暅(xuan3):字景爍,范陽遒(今河北淶水北)人。
祖沖之子。
精通曆法,官至太府卿,曾修訂其父所訂
《大明曆》,並製成多種天文觀測儀器。
•【原文6-4】普通中[15],有處士阮孝緒[16],沉靜寡慾,篤好墳史[17],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
書記,參校官簿[18],更爲《七錄》:一曰《經典
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
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
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
錄》。
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
梁武敦悅詩書[19],下化其上,四境之內,家有文史。
•【注釋】[15]普通:南梁武帝蕭衍年號(520-527)。
[16]阮孝緒: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人。
通五經,著有《七錄》《高隱傳》等。
[17]墳史:這裏泛指經史古籍。
[18]官簿:國家官修的圖書目錄。
[19]梁武:即梁武帝蕭衍。
敦悅:篤信喜好,特別喜愛。
•【原文6-5】元帝克平侯景[20],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21],歸于江陵[22],大凡七萬餘卷。
周師入郢,咸自焚之[23]。
陳天嘉中[24],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
•【注釋】[20]元帝:梁元帝蕭繹。
侯景:字萬景,懷朔鎮人。
547年降梁,次年舉兵叛,攻破建康。
552年元帝蕭繹
派梁將陳霸先、王僧辯等討伐侯景,侯景爲陳霸先攻殺。
[21]文德:殿名。
[22]江陵:今湖北江陵。
552年梁元帝
即位於此。
[23]“周師”二句:周師,指西魏權臣宇文泰
軍隊。
當時宇文泰已控制西魏政權,後三年其子宇文覺代
魏建周,故此稱其軍爲周師。
二句意指554年宇文泰派兵
攻入梁京師郢(江陵附近),殺梁元帝。
元帝死前把國家藏
書全部燒毀。
[24]天嘉:南陳文帝陳蒨年號(560-565)。
•【原文7-1】其中原則戰爭相尋[1],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2]。
宋武入關[3],收
其圖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
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後魏始都燕、代[4],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
孝文徙都洛邑,借書於齊,祕府之中,稍以充實。
•【注釋】[1]尋:繼,連續。
[2]苻、姚:前秦苻堅和後秦姚萇、姚興統治時期都較重視儒學,興辦學校,促進了文化的恢復和發展。
[3]宋武:南朝宋武帝劉裕。
“宋武入關”指417年劉裕率軍北伐,攻入長安,活捉後秦皇帝姚泓,滅後秦。
劉裕後代晉稱帝,即宋武帝。
[4]後魏:即北魏,原稱代國。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邑(即洛陽)前,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原文7-2】暨於尒朱之亂[5],散落人間。
後齊遷鄴
[6],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7],校寫不輟。
後
周始基關右[8],外逼強鄰,戎馬生郊[9],日不暇給。
保定之始[10],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
周
武平齊[11],先封書府,所加舊本,纔至五千。
•【注釋】[5]尒(er3)朱之亂:北魏武泰元年(528),尒朱榮率軍攻入洛陽,殺胡太后、少帝及文武官員二千餘人,立孝莊帝,專斷朝政。
後爲孝莊帝所殺。
[6]後齊:指北齊。
[7]天統:北齊後主高緯年號(565-569)。
武平:高緯年號
(570-575)。
[8]後周:即北周。
基:創基。
關右:即關西,指長安。
[9]戎馬生郊:指牝馬生駒犢於戰地郊野,形容戰
爭頻繁。
[10]保定:北周武帝宇文邕年號(561-565)。
[11]周武平齊:指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北周出兵滅北齊。
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
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
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3]。
及平陳已後[4],經籍漸備。
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5],紙墨不精,書亦拙惡。
於是總集編次,存爲古本。
•【注釋】[1]開皇:隋文帝年號(581-600)。
[2]
牛弘:字里仁,安定(今甘肅涇川)人。
擅長文學,通律令。
隋文帝時任祕書監、吏部尚書、右光祿大夫等職,曾建議文帝開獻書之路,使散失之書能重集於國家書庫。
[3]往往間出:指陸續而出。
間,
隔。
[4]平陳:指隋文帝開皇九年攻滅南朝陳統—
全國。
[5]太建:南朝陳宣帝陳頊年號(569-582)。
•【原文8-2】召天下工書之士[6],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於祕書內補續殘缺,爲正副二本,藏於宮中,其餘
以實祕書內、外之閣,凡三萬餘卷。
煬帝即位,祕閣之
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爲三品:上品紅瑠璃軸,中品紺
瑠璃軸[7],下品漆軸。
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
[8],東屋藏甲乙[9],西屋藏丙丁[10]。
又聚魏已來古
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寶
蹟臺,藏古畫。
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
•【注釋】[6]工:擅長。
書:書法。
[7]紺:天青色,深青透紅。
瑠璃:亦作琉璃,一種礦石質地半透明體
的材料。
[8]東都觀文殿:洛陽宮殿名,隋煬帝時建造。
[9]甲乙:經部史部書籍。
[10]丙丁:子部集部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