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测试题

荷塘月色   测试题
荷塘月色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风致(zhì)斑驳(bān)倩(qiàn)影点缀(zhuì)

B. 蕴藏(wèn)幽僻(bì)脉脉(mài)弥望(ní)

C. 蓊郁(wěng)袅娜(nuó)梵(fàn)参差(cān cī)

D. 几绺(lǚ)棱角(léng)襟袖(jīn)梵娜玲(ā)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笼着轻纱B.缈茫虚无缥缈隐隐约约嬉游无度

C.和谐櫂櫂童山纤腰束素迁延顾步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叶嫩花初

3. 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

..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

..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句中“颜色”的含义是()

A. 显示给人看的脸色

B. 色彩

C. 颜料或染料的色

D. 情态、样子

5.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表转折

B.表停顿

C.表解释说明

D.表递进

7.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8.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9.《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10.《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二)阅读课文文段阅读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一)1.C(起初一看) 2.(1)B (2)D 4.D 5.A 6.C

7.D(A.南朝乐府;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8.C 9.C 10.D

(二)1.C(颜色深浅不一) 2.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项明显不当) 3.B

4. 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A.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 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E.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 下面一段话应依次填入哪项标点最合适[]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

A.①,②。③“④;⑤。”⑥《⑦无⑧》

B. 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6. 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

B. 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C. 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

D. 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7.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

A. 任何事情

B. 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 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8. 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A. 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 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C. 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

D. 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9.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体是[]

A. 绝句

B. 古风

C. 乐府

D. 散曲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0—13题

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0. 文中加粗的“这”指代的是[]

A.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 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C. 不能朗照

D.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11. 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

B. 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

C. 在这淡淡的月色下,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世界里”似的

D. 朦胧的月色能赋于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往

12. ①—④句是一个多重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选出对第⑤句分析正确的一项[]

A. 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

B. 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

C. 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

D. 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4—19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4. 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弥留之际

B. 欲盖弥彰

C. 弥天大谎

D. 弥补过失

15. “田田”一词源出[]

A. 律诗《江南曲》

B. 六朝乐府《西洲曲》

C. 古诗《西洲曲》

D. 古乐府《江南曲》

16. 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17.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 翠绿欲滴

B. 轻盈飘逸

C. 舒然展放

D. 高高耸立

18. 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 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19. “不能见一些颜色”的“颜色”在句中的含义应是[]

A. 颜料或染料

B. 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

C. 情态、样子

D. 色彩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a. 虽然是满月,b. 天上却有一层的云,c. 所以不能朗照;d.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e. 酣眠固不可少, f.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0. 文中标有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A. 轻轻薄薄淡淡弯弯

B. 静静淡淡薄薄柔柔

C. 轻轻淡淡薄薄柔柔

D. 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选出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22. 这段文字写景的顺序是[]

A. 从上到下

B. 从光到影

C. 从动到静

D. 从荷到树

23. “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A. 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 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 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 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24. 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25. 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A. 月下的荷塘

B. 月的光和影

C. 荷塘的月色

D. 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第Ⅱ卷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26. 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

27. “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8. “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29. 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

30. 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 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 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 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作文

32. 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描绘具体,并能渗透某种明确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

第Ⅰ卷

1. A

2. C(“乍看”应释为刚一看去,初看)

3. D

4. D明喻(其它为通感)

5. B

6. C(联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7. B 8. C 9. C 10. C 11. B 12. D

13. D(本节是写月色,是侧面描写)

14. 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填满)

15. D

16. 叶—花—香—波

17. C

18. B(从语段的最后一句看:“流水”依旧“遮住了”)

19. C 20. D 21. C 22. D 23. D 24. B 25. C

第Ⅱ卷

26. 亭亭擎立

27. 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8. 荷塘夕照,确也可乐(“依据此情此景”指代的内容和“确也可乐。”“也”照应“别有”)

29. 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引姜白石词句之后有“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30. 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使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文中有“首先”、“其次”、“再”。)

31. 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32. (略)

参考答案

1. A

2.D

3.

4.D

5.A

6.D

7.D(A.南朝乐府;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8.C

荷塘月色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 【温习故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 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 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目标定位】 (按三维目标定位,内容适当具体) 【自主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请做简要分析。 提示: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⑶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试分析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⑴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⑵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 ⑶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 ⑷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 ⑸奇特而新颖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例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例3.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视觉与听觉相通。 例4.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听觉感受与触觉感受打通。通感与拟人连用。 3.试简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完整版)荷塘月色课后练习和答案解析

《荷塘月色》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避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5.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 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6.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 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7.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第二册第一课《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一《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完整版)《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 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_____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_____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_____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A.轻轻薄薄淡淡弯弯 B.静静淡淡薄薄柔柔 C.轻轻淡淡薄薄柔柔 D.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 学案 鲁人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鲁人版必修1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 导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荷塘月色》摘抄作业

1、那些年,我目睹荷花,是那样的鲜美、纯洁。我听见的池塘里那流动的水声,是那样富有韵律、澄明。 那些年,我心是澄澈的,整片村庄也是。那开的欢的荷花,我摘一朵,就是一个梦想,我摘一片,就成了我整个童年的愿望。 那些年,我并不都是在寂夜里面对着荷花独自的开,我并不是走在村里的路上,独自面对漫长的旅途。我喜欢走出去看看,我喜欢问着爷爷:天外那边,有像荷花这么美吗? 那些年,我就是这样喜欢听,喜欢问。那些年,我把荷花的洁白,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当成自己最大希望,继而当我走出家乡的门口,那些童年已经折断的事物,不管是枯木还是新枝的声音,都一步步向我走来。 2、然而更加吸引我的是这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这里没有接天连叶无穷碧的迆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汪洋地挥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 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的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缅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断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塘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好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A.倩影(qiàn) 霎时(shà) 参差(cēn) 脉脉(mò) B.袅娜(niǎo) 独处(chù) 幽僻(pì) 煤屑(xiè) C.颤动(chàn) 纤腰(xiān) 弥望(mí) 踱步(duó) D.酣眠(hān) 乍看(zhà) 敛裾(jū) 宛然(wǎn) 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3.了解作者并填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家、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先后

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散文集、等。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归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白天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也受用落泻 B.很享受映泄 C.也享用留泻 D.很受用映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_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

《荷塘月色》学案(带标准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作者:————————————————————————————————日期:

一《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敛裾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文章来自: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

《荷塘月色》作业设计(教师)

《荷塘月色》作业设计 〖课前预习〗 ⒈识易错音: ⑴生僻字 煤屑.()蓊.蓊郁郁()踱.步()袅娜 ..()敛裾.()霎.时()倩.影()棹.歌()媛.女()鷁.首() ⑵多音字 荷.塘()独处.()脉.脉()似.的()参差 ..()负荷.()处.所()脉.络()相似.()树缝.() ⒉辨易混词: 蓊蓊郁郁: 没精打采: 〖课后巩固〗 ◆课后作业A ⒈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脉.脉(mò)颤.动(zhàn) 弥.望(mí)独处.(chǔ) B.酣.睡(hān)参差.(cī) 袅.娜(niǎo)蓊.蓊郁郁(wěnɡ) C.薄.薄(bó)倩.影(qiàn) 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 宛.然(wǎn)踱.着方步(dù) B(A项“颤”应读“chàn”;C项“梵”应读“fàn”;D项“踱”应读“duó”) ⒉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霎时斑驳倩影稀疏没精打彩 B.渺茫羞涩虚无缥缈轻歌慢舞 C.敛裾嬉游婷婷玉立迁延顾步 D.风致幽僻风姿绰约不绝如缕 D(A项“彩”应为“采”;B项“慢”应为“曼”;C项“婷婷”应为“亭亭”)⒊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的活的史书。 ⑵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 ⑶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马云拜访王林的一张照片,使王林重回公众视野,那么,会不会有新京报的记者去采访,以及引发接下来令人的问题呢? A. 触手可及水到渠成眼花缭乱 B. 唾手可得水到渠成眼花缭乱 C. 触手可及一以贯之目不暇接 D. 唾手可得一以贯之目不暇接 C(触手可及: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

《荷塘月色》检测题

01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宛.然(wǎn)嬉.游(xī) 点缀.(zuì) 寂寞.(mò) B.幽僻.(pì) 煤屑.(xiè) 参差.(cī) 踱.步(dù) C.仿佛.(fú) 眠.歌(mián) 乘.凉(chéng) 斑驳.(bó) D.脉.脉(mò) 敛裾.(jù) 袅娜.(nuó) 媛.女(yuàn) 思路解析:A项,“缀”应读“zhuì”;B项,“踱”应读“duó”;D项,“裾”应读“jū”。 答案: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 ....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②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 ....,妩媚动人。 ③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 ....,心旷神怡。 ④随着虚无缥缈 ....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⑤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 ....,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⑥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 ....,过上了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思路解析:③“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不合语境。⑤“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此处望文生义。⑥“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家产,不以国事为念,胸无大志。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千米,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千米、在建规模1.2万千米,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以后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思路解析:B项,搭配不当,“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为“老龄化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项,不合逻辑,“在建规模1.2万千米”不包含在“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中。D项,句式杂糅,前面的主语为“公民”,所以“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应改为“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信息的统一平台”。 答案:A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德国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莲叶的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科学家把炭粉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炭粉马上消失殆尽。,这种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的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便能清除上面的浮尘。 A.莲叶这一性质让科学家把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制造出来 B.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 C.莲叶这一性质使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制造出来 D.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来 思路解析:横线前面句子的主语是“德国科学家”,横线后面句子的主语是“这种薄膜”,按照主语一致、宾主衔接原则,应选B项。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二语文 1.1荷塘月色学案 肖畲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一、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 (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 (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 (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 (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 (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 (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学案)荷塘月色

D&L精品 教育辅导用书板块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画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学习重难点】 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 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法指导】 《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 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3.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4.提出我所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 我的问题(必写3个以上):

《荷塘月色》阅读理解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簇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睁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糊弄。 一上江堤,寒风夹着雪团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步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得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肠刮肚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鸭子。我便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回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唯闻阵阵喘息声和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

双腿沉沉如坠铅。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摄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吗?”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中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作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0..(1)“那簇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 (2)点出一个“春”字,向读者透露野鸭子是春的信使。 11.文章结尾处,妹妹说:“妙!妙!”说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在文章中兄妹俩所寻之春是在哪些物象上体现出来的? 12.读完此文后,你认为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100字左右加以概括评析。 13.下面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分析,请选出正确的两项 A.“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我拿三毛作比”“当比三毛更三毛”中的四个“三毛”的含义是一样的。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XX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

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

《荷塘月色》练习题

《荷塘月色》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 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号秋实,他的长诗是________,诗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如: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 ù) 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②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

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エ作,找不到去略,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