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射箭的中华体育精神——射以观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射箭的中华体育精神——射以观德
作者:杜坤王雪梅
来源:《武术研究》2016年第07期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中国射箭文化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透过梳理的射箭文化发现“射以观德”的现代中华体育精神。
结果得出在中国式射箭文化中所体现的“射以观德”非常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样一种中华体育精神。
关键词:射箭文化射以观德中华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7—0107—03
射箭的渊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万年。
射箭活动曾经在古代的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流行。
传统射箭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项军事活动、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射”包含着我国诸多民族的文化特征,贯穿于诸多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生活。
早期的匈奴、鲜卑到后期蒙古、满族、锡伯等诸多民族,都以“射”为基点,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内容,诸如竞技、制作、装饰、佩服、馈赠、比较、考试以及诗文、图画、歌舞等,最终融会成为一个领域宽广而缤纷多彩的中华文化传统。
[1]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都过着群居生活,为了生存必须捕捉猎物对抗野兽,起先他们运用石块、木棒等“武器”制服野兽,可是面对一些大型凶猛的野兽这种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他们就会想各种办法来对付这些野兽。
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弓箭从单纯获取生活物质的工具变成了应用于军队的远射武器。
弓箭在军队中是杀敌的武器。
脱离了军队的弓箭就变成了礼仪教化的工具,增加了人们意识形态上升的高度。
[2]
1 弓箭所承载的功能的演变
弓箭最初是产生在狩猎和捕捉食物等一些对抗性活动中,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对抗大型凶猛的野兽,利用木棒、石块削尖后对野兽进行进攻,随着工具的制造,逐渐的出现了弹弓,祖先可以利用弹弓对付树上、远处的猎物。
后来发现弹弓的威力不够大因此就出现了弓箭。
“乌号弓者,拓桑之林,枝条畅茂鸟登其上。
下垂着地。
鸟适飞去,后从拨杀。
取以为弓,因名乌号耳。
”[3]
1.1 弓箭与军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剩余产品。
这一时期弓箭被用于了权利和领地的争夺之中,并且作为杀伤力极大的远射性武器运用于军事战争中。
随着弓箭在军事战争中的运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它使战争的机械化程度变高了,相对于近身肉搏,士兵的伤亡大大减少,士兵弓箭技术重要性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这个也是每位军事将领特别关心的事情。
在军队中有专门教习弓箭的教头,射箭出现职业化、专业化训练,正如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
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4]弓箭在这一时期主要出现在军事战争中,充当战争武器的角色。
1.2 弓箭与教育
由于火器在军事上的使用,弓箭的价值和实际作用在军事战争中已经没有那么的明显了,那么它就要在功能和价值上进行转型。
有学者研究指出,由于社会对射箭人才的广泛需求,导致射箭运动成为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在“学在官府”的背景下,围绕学校射箭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规范,包括射箭礼仪、射箭技能、射箭场所、射箭师资等等。
[5]从现在来看,射箭的礼仪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
弓箭的礼仪教育跟我们所讲的孔子儒家教育是非常契合的,这也是春秋战国之所以把“射”作为“六艺”之一的原因。
从儒家教育的角度出发,射礼被看作是评价一个人道德高低的标准。
所谓的“射以观德、射不主皮”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吧。
射以观德,从射箭中看到人的德行。
两队选手比赛射箭,不仅要比的是技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尊敬对手并保持良好的修养,输了比赛不能输了德行,以表示君子不争的风范。
相传孔子曾在观摩了一次射礼之后喟然长叹:“只有立志修身的贤者,才能做到百发百中,不失正鹄,德行’不肖之人’绝难望其项背。
[6]射礼的出现大概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吧,西周时期,关于“射”的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构成了一整套的“射礼”,不仅有天子举行的“大蒐礼”,还有各诸侯国举行的“乡射礼”。
由于“乡射礼”的频繁举行被称为当时以“射”为内容的运动会,马明达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从本质上讲,这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体育意识和实践,是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体育运动会”。
1.3 弓箭与体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弓箭的功能早已突破了军事、狩猎的基本功能,开始向教育、体育方向发展,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人文体育性质。
古时候的“射”不仅仅代表的是射箭,还从射箭衍生出了许多的体育项目,比如投壶、射柳、射网等竞技与娱乐项目。
马明达老师还提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弓和箭,曾经共同担当着中国’武文化’的标志,并成为中华武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时过境迁,“射箭”的人文精神一脉相传,历久弥新。
它本身所具备的很多人文精神已经变化,唯独体育的人文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随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传统射箭也变成了现代射箭,增加更多的是射箭技术、射箭装备。
而射箭礼仪与射箭文化正在渐渐的被我们所忽略、所丢弃。
1.4 弓箭身体运动向文化符号的转变
毛斯认为:“人的身体转化为文化符号乃是经过一种‘身体技术’而实现的,
这种技术教会了人如何在特定社会中使用自己的身体。
”[7]射箭就是这样一种寓体、寓教、寓文化的身体运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它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狩猎、保护自己的一种工具到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器,再到注入“德”和“礼”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最后到了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体育项目。
这样一个过程都是它由一种身体运动向一种文化符号的转变。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它都会受到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无论它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都应该会有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过程,笔者认为这条主线就是“射以观德”,这也正是射箭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文化内涵。
“射以观德”在弓箭的前期转变中可能还没有呢么明显,特别是承载教育、体育以及政治工具的时候才显得相当的重要。
2 “射”文化中的“射以观德”
中国文化的结构深层是一种道德文化。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道德性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精神,也可说是一种道德精神。
”[8]这与我们古代射箭中的“射以观德”是相符的,“射以观德”出自《论语》:“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
”[9]它一贯成为我们古时射箭的一个道德标准,正是射箭中有了这样一项标准,射箭运动才成为了帝王选拔贤良之人的考核项目,这样一个标准也从某一方面促成了我国“射礼”的诞生。
射礼在古代被称为“寓教于体”的体育活动,射礼大概形成于西周时期,在这一时期青铜器大量使用为箭簇的制造提供了条件,随着箭簇的大量制作,射箭活动也成为了西周的人们日常生活的很重要的体育活动。
射礼活动不仅作为灌输等级观念,礼仪规范的载体,还蕴含了统治者对理想人才的要求。
这种理想人才应该文武兼备,文则有德行,武则有才艺。
以至于由此形成了周代‘以射选士”的模式。
西周后期,射箭活动越来越礼仪化、程式化。
射御不拘礼节而争胜的武士,一度被视为贱人,而不能与君子之士等列。
3. 现代体育中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3.1“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的背景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样一个口号最先是作为一种政治需要而提出来的。
1971年1月25日至2月3日,日本乒协会长后藤钾二先生率代表团访问我国,并遨请中国派团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当时,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作了“我队应去”的批示,还根据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特意指示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体育精神。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又在中国代表团出征前夕的3月10日和16日,两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指示。
其中,“根据毛主席的思想,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方针产生的大致过程。
3.2 遭到质疑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一方针自从提出来被贯彻了没有几年就遭到了体育界学者的怀疑,至今还是争论不休的。
在1979年上半年国家体委于北京体院举办的全国青年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上,有的人就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中有弊病。
一个东西只要是存在的它就是有价值的,虽然这个方针是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可能到了现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不太适合,但是我们应看到它对现代社会体育运动积极的一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讲的是在比赛中我们要和谐,要遵守比赛规则,从某一层面来讲,这一口号也是运动会员在比赛中道德品质的体现,绝不在不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进行比赛,绝不趁人之危,比赛场上不乏这样的身影。
德国学者佐勒认为:“体育运动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
”现在的比赛越来越注重礼仪的展现,奥运会上不尊重对手可能等待你的就是被罚下或者是扣分等等这样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这一理念会遭到质疑呢?其实这一理念的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只是我们对它的理解,无论是说它形而上学也好还是说在实践中有弊病,那都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很多人在讲这一理念降低了我们比赛的参与门槛,降低了我们的比赛水平,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说这一理念给现在的运动员造成了一种“重在参与”的心态。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经说过:“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并且这一名言一度成为了奥林匹克的口号,从这个角度来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一理念有什么错误,难道说因为它的诞生为了政治外交而提出的就有错了,在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我们就要用现在社会背景的眼光来看待它,社会发展了,我们对待这一口号和理念的心态也要发展。
3.3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新时代新内涵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为体育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11]这可能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新时代体育中的新的内涵。
体育比赛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对抗对于现代国家来说就是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同的是这是一场有规则的“战争”,参与这场战争的国家都要遵守它的规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它的一条准则,这条准则保证了所有规则的正常实施,说的更直接一点这一准则保证了竞技比赛的“和谐”,虽然这种“和谐”是在竞争之中产生,但它并不是静止的,它是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和谐。
正是这种整体的、动态的和谐,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推动着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格魅力,富有东方人文文化的特质,这种文化特质经过儿千年的文明史证明它能够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情绪,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矛盾冲突,能有效地更好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虽然“射以观德”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两者出现的时间相差为,但是从当代的中华体育精神来看二者在体育领域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射以观德”作为一种文化形
态,其人文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体育中所讲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样一种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佟加·庆夫,文健编著.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01):103.
[2]吕家灿.对中国古代射箭文化的研究[J].少林与太极,2015(1).
[3]兰州大学图书馆编. 四部备要[M]. 兰州:兰州大学图书馆, 1957.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0.
[5]周亚婷,罗时铭.先秦时期射箭运动教育规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5).
[6](汉)孔鲋撰,魏王肃注.孔子家语观乡射[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89.
[7]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80 -81.
[8]钱穆著.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鲍建竹编著.论语[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The Chinese Sport Spirit of Archery in China--Viewing Morality through Archery Sport
Du Kun Wang Xuemei(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2. Wushu School, 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reviewing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ing experts, the paper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archery, to discover the modern Chinese sports spirit“Viewing morality through Archery Sport” by viewing organized culture of Archery. The study turns out that ”Viewing morality through Archery Sport” fro m culture of Chinese archery is similar to "Friendship comes first",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that we talk about nowadays.
Keywords:Archery Culture Viewing morality through Archery Chinese sports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