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_以安徽省为例_程惠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May.2016 Gen.550No.05

2016年5月

总第550期第05期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高端、新型服务产业与制造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正面临着“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更新期”,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安徽制造”向“安徽智造”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科大讯飞、芜湖奇瑞等企业越来越注重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安徽尚未突破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广度不足。

(一)思维认识角度不清,融合发展缺乏引力

目前,安徽大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造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和营销上,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关注不够,缺乏把创意转化为多元产品、实现多次价值增值的意识。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创意设计的认识仅停留在产品的外形包装等方面,而对创意设计提升产品性能、结构和附加值的功能认识不足。即使一些已意识到文化创意重要性的制造企业对设计、咨询等创意的投入也较少。重技术轻创意、重功能轻设计,使得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发展缺乏动力1.产业创新能力弱。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3D制作和图形处理等核心技术,缺乏内涵深刻、技术先进的精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文化产业的总体技术含量不高。2013年,安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专利授权量占全省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仅为8.2%,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0.7%。中小企业资金、信息、业务渠道等要素匮乏,难以在研发上投入较多的资金,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产品缺乏创意。工业产品只有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才能让消费者体验出差异性产品的魅力。安徽文化创意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题材、功能、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开发;对优秀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还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和创新;对文化的创意尚停留于简单的复制与模仿,浮躁的、表面化的形象设计对产品进行包装推广,文化产品创意不足,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

(三)聚集程度不高,融合发展缺乏拉力

目前,安徽制造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长期以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

——以安徽省为例

文/程惠英

【摘要】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成功

经验。文章以安徽为例,全面剖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提出以观念革新引领融合,以

集聚发展支撑融合,以市场主体深化融合,以平台载体促进融合,以财税政策支持融合,以人才优化助推

融合,以政策环境保障融合,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A2015039)“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惠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

·27

来,安徽制造企业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采用仿造和改进的方式制造产品,而跨国公司则垄断了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造成对本土文化创意企业的挤压。截至2013年底,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骨干单位仅占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法人单位的1.1%(135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仅有18家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小”“散”“弱”,对制造业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从产业链融合角度看,还没有形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缺乏对产品性能、结构的设计创新能力,产品低端化,导致产业链融合受阻,企业尚未形成聚集效应。

(四)政策支持不够,融合发展缺乏推力

虽然安徽各地已经出台了推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规定,但现有政策分散,缺乏系统性。文化创意项目的申报手续繁琐,政府对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文化创意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对研发补贴不足,缺乏对从创意、制作到发行、销售的一体化的支持。制造企业购买文化创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不能做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影响了制造业企业设计外包的积极性。

(五)人才支撑不足,融合发展缺乏活力

安徽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创意、策划、营销等高层次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现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安徽创意企业中的产品开发、设计、制作者,其专业大都集中在数字动画、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电脑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等专业,与文化创意的契合度不高,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着人才匮乏与需求、专业要求高和从业者素质低的双重矛盾,这就对员工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教育、培训中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不符合创意企业发展需求,针对性差,内容缺乏新意,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不能用,“研”不能“产”。有些创意企业反映,部分院校毕业的动漫专业毕业生仅能承担动漫流水线上画工的工作,与创意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六)体制机制不畅,融合发展缺乏合力

当前,创意设计和制造业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发改委、工信、财政、文化、科技等部门各管一块,这种多头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碎片化”,市场被行政割裂,信息、资本、人才和品牌等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造成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阻碍了产业间的融合与协调,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难以形成合力。

二、推进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观念更新引领融合

1.加强观念引领。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一切阻碍融合发展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汇集起融合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一是要树立融合发展理念。要确立系统思维,建立融合信心,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二是树立集成思维观念。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融合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是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惠共赢的过程。三是树立一体化思维观念。实现两个产业基础资源、生产要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摒弃分离式思维,实现理念、市场、载体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政策体系,协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2.加强顶层设计。文化创意不是单纯的外观设计,而是有更多的文化元素的参与。安徽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梳理全省的文化创意资源,制定《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规划》,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推动全省文化创意从产品设计向融合技术、品牌、商业、生态、人文、智能、信息、新工艺、新装备等高端综合服务转变。

(二)以聚集发展支撑融合

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要发挥安徽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芜湖奇瑞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共享聚集效益。加快蚌埠市申报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的步伐,实现园区创建零的突破。建立产学研产业载体,充分挖掘安徽三国文化、徽州文化、包公文化、巢湖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安庆黄梅戏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铜陵青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元素,提高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与研究能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