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思考【摘要】廊坊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打造廊坊的文化软实力,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目前,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应当抓住廊坊区位优势,充分调动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光大地方历史文化,提升廊坊地区文化软实力及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文化软实力挖掘利用廊坊
一、文化软实力与廊坊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

的确,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

历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

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答案是: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
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

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

如,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

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

1989年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

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

例如:永清县在建国初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

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

行政隶属和行政区划的频繁变更,使廊坊还没能凝聚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未能使人们形成文化心理认同,这就造成了连廊坊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历史文化。

然而,这里的确是一片具有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

据新近发现的史料证明,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约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即曾驾临安次。

廊坊地名的由来也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

那时,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安次故里修建了一所豪华宅第,当地人称之为“侍郎房”,后来成为地名,简称“郎房”。

十九世纪末,京山铁路在附近设站,站牌写成“廊房”,后来即被作为地名而为外界所知。

至今,北京的前门大街仍有廊房胡同。

此外,今廊坊境内的县域,除大厂为建国后新设外,其余各县大都有千年的历史。

如,今安次、文安、固安、大城等县设于汉高祖年间;三河县设于唐开元四年;香河县设于辽会同元年;霸州设于后周时期。

因此,这片古老又开化较早的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如:文安县孙氏乡太子务村罕见的仰韶文化遗存;三河西小旺商周文化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及较多的战
国、汉代时期古文化遗存;永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古栈道遗址等。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曾经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那些有历史影响的政治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及学者等,则同当地民众一起创造了廊坊灿烂的地域文化。

杰出人物如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被毛泽东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长征老将军孙毅,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及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清朝崔廷绶的书法出神入化,乾隆赞其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铁,前人无有,后人难学”。

[3](卷五.人物)而明王朝时期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的廊坊大捷,及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等,显示了廊坊人民敢于反抗、勇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里还拥有一些举世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军卢村义和团音乐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的胜芳花会和宫灯,在清末民初时就名满大江南北,而今这里的元宵灯会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廊坊不仅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热土,更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廊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有关单位、部门围绕挖掘、整理廊坊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廊坊历史等,已做了一些工作。

如:市、县政协组织编写方志,并通过“廊坊历史进百校入千家活动”赠送志书给在廊院校。

《廊坊日报》曾设置“廊坊志存”栏目,不定期连载志书内容近百篇,并专文呼吁“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4]。

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胜芳古镇这一文化品牌。

廊坊市政协、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一些同志,如原廊坊市政协党组副主席、副书记齐浩东、原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育中及廊坊市文物管理处的董世荣与
刘化成等,就廊坊历史文化撰文。

[5][6][7]廊坊市艺术研究所编辑的《廊坊历史文化名人》开始陆续出版发行。

等等。

但是,廊坊在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表现在:
从内部看,廊坊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仍不甚了解。

尽管每一个廊坊人都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而自豪,但据调查,大多数廊坊人所看重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忽视了其文化积淀。

如果提起这里的历史,绝大多数人说的是“不知道”。

2009年5月“欢乐中国行”走进廊坊,席间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令许多在场的人倍感惊讶——惊讶其以前从来不知廊坊还
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外间反应来看,“廊坊无历史更缺少历史文化”的认识广泛存在。

每提起廊坊,他人多认为这里近年发展较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但论及原因时,则多认为是因其靠近京津的地理优势,至于其自身,缺乏内涵,没有民俗文化、典故遗址等之类吸引人的东西。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对廊坊历史文化宣传介绍的力度还不够。

而问题的终因,无疑应是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工作还未合理展开。

实际上,中国许多地区面临和廊坊同样的问题,即对自身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继因文化软实力不足而影响了后续发展,这也正是近几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号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原因。

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为此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8] 启动了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对于廊坊而言,即应立即抓住当下这一有利时机,全面调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结合上述廊坊在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对内广泛普及廊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廊坊人历史文化认同感。

具体来说,有如:
1、发行《廊坊历史文化读本》。

发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全力挖掘廊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辑发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廊坊历史文化读本》,按比例免费发放给廊坊居民。

2、举办“廊坊历史文化讲坛”。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将廊坊的历史及各相关文化,以“文化讲坛”的形式分模块、分期地向全市范围内的民众进行宣讲。

3、在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建设历史文化墙。

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是向民众宣传、介绍廊坊历史文化最好的地点之一。

可根据不同领域或年代选取百名廊坊籍或曾居住廊坊的历史名人,制作浮雕并附上事迹简介,建一组或几组历史文化墙,置于其中。

4、举办“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

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各驻廊高校内开展“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由此让每一个廊坊籍或暂住廊坊的人,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充分的了解。

而且,各高校内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同时又可作为宣传员,将廊坊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二)对外加大宣传廊坊历史文化力度,提升廊坊城市形象。

具体有如:
1、充分利用“5·18”等经济平台,高唱“历史文化之戏”。

“5·18”是廊坊所特有的一种国家级、国际性经济贸易洽谈集会。

在该活动期间,可通过向来宾发放廊坊历史文化宣传册、组织观看“历史廊坊”短片等形式,让每一个走近廊坊的人更能走进这片热土。

2、组建廊坊历史名人纪念馆,开发廊坊历史文化特色旅游。

如通过董海川纪念馆,将廊坊悠久的武术文化介绍给四方游客。

届时,还可采用免费不免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廊坊。

3、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候车室等对外公共场合,设置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等。

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是外地人了解廊坊的大“窗口”,代表着廊坊的形象,它们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是异常深刻而难以改变的。

如果在这些场所设以具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如黄帝驾临安次、冯玉祥驻军廊坊、龙凤呈祥的传说等,不仅能整齐、美化这些“窗口”的环境,更能宣传这里的历史文化,提高廊坊的形象。

4、修复廊坊老火车站等影响重大的历史遗址。

“廊坊老火车站的历史就是廊坊的历史”。

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凝结,连接着人们怀念历史的情感,也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流痕。

对类似历史遗址的修复,不仅使每一个来廊坊的人对这里的历史有所
了解,更能通过今昔对比,对今日廊坊之飞速发展及其美好之明日有更充足的信心。

5、文化包装地方特产品。

特产都多与其某一历史文化相连,隆重推介其地方特产,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地域文化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如廊坊的薛家窝头、大城驴肉等,均与清末宦官大城籍李莲英讨好慈嬉太后的典故有关。

在宣传、包装这些特产的时候,如能附上这些历史故事,可让廊坊历史随这些特产一起走进千家万户。

总之,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而强韧的力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廊坊如在借助近京津地理优势的同时,结合自身(问题)条件,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日后的区域竞争中发挥出更加强劲的势头,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刘俊林.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J].人民论坛,2006.(22):60.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3] 刘廷昌,等.霸县新志[Z].1934.
[4] 马佳路.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N].廊坊日报 (晨刊),2008-10-28(C1).
[5] 齐浩东.对廊坊历史文化的思考
[EB/OL].(2009-2-19). http://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18;廊坊历史文化概要
[EB/OL].(2009-2-19)./Article_Show. asp? ArticleID=327.
[6] 安育中.“京畿文化”与“同城战略”[J].廊坊社会科学,2009, (3):4-7.
[7] 董世荣,刘化成.自然环境演变与廊坊汉以前历史探述[J].文物春秋,2005,(3):1-5.
[8] 《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发布[N].河北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