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稻谷烘干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稻谷烘干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稻谷烘干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描述了我国稻谷烘干机与先进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差距。着重介绍了日本金子烘干机的特点,提出可配备多种热源的连续式稻谷烘干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南方稻谷烘干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研设计院开发的HX型组合式稻谷烘干机。
关键词稻谷烘干机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稻谷每年总产量约4000亿斤,其中,江西、安徽等南方13省总产量340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85%,收购量超过50亿斤的省份依次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和江苏等省。南方稻谷收购时的水分含量大部分在15%-16%,高于安全水分1%-2%,但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份的晚稻水分较高,达到16%-20%。还有一些从东北水稻产地调到南方的水稻,水分可达到25%。对于水分超过16%的稻谷,过去主要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晾晒的办法干燥处理。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收购市场的全面开放,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近年来一些粮库自行配备了小型稻谷烘干机,以便收购高水分粮后及时烘干并储藏。2000年以后,国家投资建设了900亿斤储量的国储库,并在国储库配备了200多套粮食烘干机。其中北方玉米(稻谷)连续式烘干机共187套;南方循环式38套。这些干燥机的建设大大缓解了高水分粮食不能及时收纳入库的问题,减少了粮食霉变损失,提高了粮库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南方地区,烘干机的总量还远远不足。水稻产区的稻谷干燥问题逐步突现出来。自然通风、晾晒等降水方法目前仍是南方粮食企业的主要干燥方式,靠天吃饭,不能满足收获季节大量稻谷等待干燥的需要。据农业部门测算:一般年景因不能及时干燥的谷物损失占总收成的5%。
长期以来,作为商品稻谷收购、贮存及流通过程中评级定价的标准,稻谷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杂质、水分及色泽和气味等,由于这些指标不足以反映消费者所关注的食用品质,1999年国家在修订原有标准GB1350-1985的基础上,新增订了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999,并于2000年4月1日正式实施。
稻谷与玉米烘干机的要求不同,保证稻谷的烘后品质,降低稻谷爆腰率、保持
大米色泽和口感等非常重要。烘后稻谷品质中,减少爆腰率是一大难题,它直接影响稻谷后续加工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急待开发适合我国南方地区使用的高效连续式稻谷烘干机。
1 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
国外干燥机械的研究起步于40年代,60年代基本实现了粮食烘干机械化,60-70年代实现了粮食烘干机械化,70-80年代烘干机向高效、优质、节能、降低成本、电脑控制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机型、新能源,烘干质量也得到重视。
粮食干燥机在美国、独联体、日本等国家应用比较普遍。在美国主要机型有中、小型低温干燥仓及大、中型高温干燥机,有错流烘干机(齐默尔曼)和顺逆流烘干机(York)。以柴油和液化气为热源,采用直接加热干燥。设备具有料位控制、风温控制及出机粮食水分控制系统。
在独联体,大都形成了工厂化生产,有完善的自控系统,粮食干燥机以大、中型为主,多为高温干燥方式。普遍应用干、湿粮混合加热干燥工艺。具有一次降水幅度大、节能和干燥质量好等优点。热源为柴油和煤油,直接加热干燥。
日本的粮食烘干设备是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主要发展适于干燥水稻的中、小型设备。机型有:小型固定床式稻谷烘干机,中、小型循环式低温稻谷干燥机。采用柴油和煤油作为热源,少量采用稻壳作为燃料。大都装有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
我国粮食干燥机械发展是从解放初期仿制日本、苏联等国外的干燥机开始的。由于结构复杂、耗用钢材多、造价高,仅在大型农场和粮库使用。70年代开始,我国科研部门开始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中小型烘干机型。它们大多适用于农场、粮管所、粮食加工厂等。与此相配,干燥热源的研究也取得进展,相继研制成功了热煤气发生炉、稻壳煤气发生炉、固体燃料煤气发生炉、液化气炉和太阳能干燥装置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储备粮库的建设,大批专业化、集约化的粮食烘干机在粮库建设起来。
南方地区:1996年以后,台湾独资企业上海三九机械有限公司和日本独资金子(无锡)有限公司经销的低温循环式种子用稻谷烘干机进入我国并逐渐占领南方市场。2002年后国家在南方储备粮库招标采购了两批38套金子和三九烘干机,加上南方各省自行招标采购的,两种烘干机已基本占领了我国南方市场。这些干燥机带动了南方水稻产区干燥机械的发展。特点是单机产量较小,采用柴油或煤油作为热源,直接加热干燥,烘后稻谷品质好,自动控制系统较完善,售后服务周到。但从原理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由于是种子用干燥机。造价高,效率低,干燥成本高,特别是产量低,大处理量时需多台串并联使用,附属设备和土建的费用高;采用极限设计,易损件返修率高。循环式烘干机多采用柴油(煤油)作为热源,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烘干成本不断提高,影响了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适合
我国国情。
南方烘干机需求量很大。很多粮库认识到烘干机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却苦于买不到合适的烘干机。近年来粮库逐渐配备了稻谷干燥机,主要机型日本金子和台湾三久生产的小型循环式低温干燥机。随着粮食干燥技术的发展,我们深切地感到国内现有的小型稻谷烘干机机型单一,技术单一,适应性差,效率低。主要市场被独资企业垄断。而南方总体烘干机需求量仍很大。因此,我国急需研制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结构简单、生产率高、价格低廉、热效率高、烘后粮食品质好的中、小型稻谷烘干机及采用多种热源的国产机型。
2 目前我们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差距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的粮食干燥机产业是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仿制和开发出一批干燥设备。机型主要为:流化(振动)烘干机、滚筒烘干机、顺(逆)流烘干机、错流烘干机、混流烘干机、组合烘干机等大型烘干机和移动式小型烘干机。近十年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在大型粮库和粮食生产基地配备了几百台粮食干燥机,同时粮食干燥机配套技术也逐渐成熟完善,不断开发出新工艺、新机型、新能源。培养了大批烘干技术人员,涌现了大批粮食烘干机生产厂家。但是从烘干技术和烘干机的设备制造水平上,我国还十分落后,无法和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干燥基础理论研究的差距
虽然干燥技术发展多年,有大批技术人员从事烘干机的研究开发,理论上也形成了很大进展,形成了很多理论体系,开发了很多机型。但这些烘干理论大多来源于试验和经验公式,实际应用中还很不完善。在我国,自1975年在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干燥会议以来,已召开了八届。每次会议都有几十篇论文参加交流。近年来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也都在做干燥基础研究的工作。但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不够,理论研究与加拿大、日本、丹麦等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已出来的成果转化情况也很不够[1]。
由于粮食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殊物质,粮食干燥理论必须是干燥理论和粮食特性的结合,不同的粮食品种对干燥的要求是不同的。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单位和科研人员还非常少,粮食烘干机技术含量低,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
2.2 实验条件不足
干燥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技术,粮食品种、介质、外界条件等都存在差异,因此,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设备制造,实验手段必不可少。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生产厂家还是科研单位,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实验基地。大部分烘干机生产厂家本身的加工设备就很落后,甚至没有一套实验装置,在烘干机设计中有很大的盲目性。设计依据仅仅是干燥技术的一般规律,当涉及具体粮食品种时,不同粮食品种在干燥过程中反映的特性和烘干的要求都有其特殊性。实际干燥状况还应以实验结果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