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的
有效性分析及建议
张占涛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压力很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
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两种政策的有效性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需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019.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065-02
收稿日期:2009-07-08
作者简介:张占涛(1980-),河南驻马店人,经济学学士,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企业投资研究。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均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
经济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
由于资本项目的管制,金融体系并未受到太明显的影响,所以,中国在目前阶段所面临的考验首先来自于实体经济层面,扩大内需以缓解外需减少带来的冲击是政策的首要目标。
为此,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两种政策都是对需求的管理,但是对需求结构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却不同,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两种政策的效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乘数作用限制了投资的拉动作用
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初步匡算,实施十项措施到
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4万亿元的投资,
对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严重偏低,较低的投资乘数使这一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住房支出、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重太大、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及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居民当前的边际消费倾向严重偏低,大致为0.3,
只相当于英美国家一半的水平。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因为预期的不乐观而继续走低。
(二)财政政策很难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消费不足问题美国这次危机不是消费需求不足,它的消费很活跃,其经济增长需求不足主要是投资需求不足。
相反,中国的内需不足主要
不是投资需求不足,而是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不缺投资需求,
中国从政府到企业,从中央到地方,投资都有经验、
有热情、有积极性。
但是中国怎么刺激消费需求,确实是经验不多,体制上、政策上、环境上的准备也不是很充分。
世行认为,中国目前是投资需求过旺而消费需求不足,但是目前中国刺激内需的政策主要是刺激投资需求,而中国实际上投资需求很旺盛,应想办法刺激消费需求。
从短期来看,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为扩大内需做出很大贡献,但是从长远的经济增长目标来看,消费需求的增长才
是根治我国需求不足的根本所在。
而我国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
缺少经验、缺少办法,体制上、传导机制上也存在障碍。
(三)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有限自2008年9月以来,央行连续几次下调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1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从4.14%下降到2.2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降到13.5%。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从信贷投放看,1~2月2.69万亿元的天量信贷,已超出今年5万亿元信贷底线的50%。
目前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全都放松到了极点,面对创下历史之最的一季度4.58万亿元信贷投放,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尤为重要。
所以,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空间很有限。
(四)“流动偏好陷阱”使货币政策的反衰退作用十分有限从反经济哀退作用看,由于存在所谓流动陷阱,因此给很多投机者带来了机会。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则
不明显。
因为,
此时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央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经济衰退政策,其效果就甚微。
二、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提高刺激消费政策的有效性
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消费需求不仅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倾向的大小也将决定各项乘数的大小,从而全面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1.改善投资和消费结构当前,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投资需求增长过快,排斥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需求(剔除价格因素后),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3.5%,比西方国家要快1倍还多;这几年更高,从2003年以来就没有低于24%。
2008年我们紧缩投资,防止过热,控制投资规模,结果
(下转69页)
中外企业家
宏观形势·Ma croeconomic Situa tion
2009年第8期(下)总第331期
(上接65页)
公布出来的数据还是25.5%;2009年一季度是28%。
可见,这些年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
一个国家的钱是有限的,去买投资品,就不能去买消费品,两者之间是排斥的。
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其消费增长是不是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很大程度取决于居民收入分配在总分配中的情况。
目前,从中国各地每年公布的数据看,增长最快的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往往比GDP的增长速度快1倍;而GDP的增长速度又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说明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所以这些年,政府收入增长最快,其次是企业,最慢是居民,因而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的收入分配比重持续下降。
1998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68%,2008年占59%,10年间比重下降了9个百分点,因而总的消费比重也在下降。
这是国民收入分配宏观方面的矛盾。
3.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说明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更多地给了有钱人。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有钱人消费的绝对量大,但是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小,越有钱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低。
富人拿到钱后,只将很小一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用于投资、储蓄和买保值品,这又加大了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不匹配。
所以,消费收入差距过大,不只是影响公平,还影响效果,更影响经济的可持续性。
因此,我们收入分配中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存在问题,宏观上居民收入的比重在降低,微观上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分配的问题影响经济的增长,使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二)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要加快开发新的市场工具。
应根据经济需要,增加发债规模,积极调整债券结构,增加可资利用的债券品种,进一步增加银行间市场的开放程度,扩大货币市场主体,吸收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增大银行间市场的覆盖范围,最终建成我国集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贴现市场于一体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
(三)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降低货币流通速度波动过大造成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由于作用因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准确估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各种金融支付工具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更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一个新的中介目标来替代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减弱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效果被弱化,但是两种政策的作用机理、调整的力度和调整的对象却不同,要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的复苏,两种政策必须合理的搭配使用,取长补短,而不能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程国平,方苏立.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商业时代,
2007,(26).
[2]何新.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8.
[3]韩康.中国宏观调控三十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金歌.2009金融风暴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9.
[5]滕永洲.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金
融,2008,(2).
(责任编辑:陈伟)
加合理、更加稳定。
从利润率来看,2007年工行实现税后利润823亿元,同比增长64.9%,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比2006年提高了31个基点,达到1.02%,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比2006年提高了86个基点,达到16.23%。
(二)外资入股对中资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工行的成本总体上在不断下降,表明其成本控制效果不断增强,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5年40.71%的下降到2007年的35.02%。
(三)外资银行入股对中资银行管理效率的影响
根据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工行资本充足率在外资入股后达到了国家要求的8%。
虽然工商银行由于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对其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非常重要,但外资的注入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来源。
三、结论
(一)外资入股对中资银行成本收益的影响
外资入股后中资银行盈利性相对提高,虽然这并非说明这完全是外资入股的影响,但确实表明外资入股对于中资银行业务范围的夸大,服务项目的多元化,利润来源的多样化和稳定性起到了一定作业。
同时,中资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明显高于外资入股前,这说明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外资参股银行盈利性较强的一个主要原因,引入外资股权对于银行改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外资入股对中资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2007年底我国整体上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与往年相比有了很大改善。
通过标准普尔的一项调查发现,2004年至今,除了2005年上半年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有所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在逐渐降低的。
中资银行随着外资的进入,不但能够利用其在不良贷款处置,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加快消化不良贷款存量,而且通过其协助加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建设适应期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要求的内控机制,从而尽量降低新增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例。
(三)外资入股对中资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在外资大规模参股前,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依然面对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威胁,而规模小、实力弱的城市商业银行更是几乎所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现象。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能够将银行股权出售给境外投资者,使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所短缺的资本金,满足监管的要求,并且摆脱原有的资本规模的限制,在其核心业务领域更加有效的展开竞争。
参考文献:
[1]叶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
经问题研究,2006,(2).
[2]唐旭,张晓艳.少数外资股权对入股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分
析[J].西南金融,2008,(6).
[3]王佳佳.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竞争、效率与稳定[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