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成像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红外电磁波的辐射率、吸收率与波长、 表面温度无关,并且等于1 。
• 一般物体的辐射率和吸收率都小于1
• 物体的比辐射率 : ε = I / Ib
石墨及黑色漆面:ε ≈ 0.98; 抛光的铝表面: ε ≈ 0.05 砖、混凝土: ε ≈ 0.92~0.93 人体 : ε ≈ 0.98 水、冰: ε ≈ 0.96
在10线对/mm时,MTF不低于75%。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2)对目镜的要求:
(a)合适的焦距。决定放大率;一般在20mm左右, (b)足够的视场。通常取在30°与90°之间。 (c)合适的出瞳距离和出瞳直径。
一般出瞳直径:人眼夜间7mm。 出瞳距离:一般观测:12~15mm, 炮和车瞄准:25~50mm。 (d)适当的工作距离(目镜前表面和前焦点之间的距离)。
多晶氟化钙
多晶氟化镁
多晶硫化锌
100
80 60 40 20
单晶锗 单晶硅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材料种类: 晶体材料、 玻璃材料、 塑性材料
多晶氟化钙、三硫化二砷玻璃、聚四氟乙烯
20 波长/ µm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一、 系统结构与特点
高压电源
直流低压 电源
晶体管变换
电
路
升压 变电器
稳压电路
红外和微光成像系统
绪论
红外成像系统——向长波方向拓展人类的光谱视觉 将红外图像转变为可见光图像
• 红外夜视系统--主动式红外成像
运用物体对红外辐射的不同反射特性而进行成像。
• 热成像系统--被动式红外成像
运用物体自然发射的红外辐射进行成像。
• 微光夜视--近红外被动成像
微光夜视:像增强器--光阴极+高性能荧光粉 微光电视:红外成像+电视摄像管
• 3--由目标返回的反射辐射 2
• 4--接收器的选通脉冲。
3
• 脉冲在1220m上渡越时间:8µm 4
选通工作时间周期:延迟8µm
0
4
8
12
16
20
24
28
t/ms
图5-7 l=1220米时的选通时序图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激光脉冲宽度:100~200ns 对应物方传输空间: 30~60m
延时计数器 延时调节器
以保证工作时视度调整。 (e)像差矫正: 视场大 → 轴外像差
口径大 → 球差和彗差 荧光屏和人眼低光度下的光谱特性→ 色差。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3)对角放大率的选择
(a) 放大率M定义: M = σ m
α
α:最小能分辨目标对仪器的张角;
σ m:变像管观察灵敏阈对应的最小视角。
(b) 放大率与视场 M = tgϖ ' = − fo ' × β
脉冲长度 调节器
高压供电
Leabharlann Baidu
脉冲发生器
延时器
临控 脉冲
准直 激光器
光学
选通
成像
光学
像管
信号 输出
图5-8 选通成像系统框图
大气
目标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相对辐射、透过、接受率
五、 红外探照灯
1
2
3
1. 对红外探照灯有下列要求
(1)光谱有效匹配,
有高的辐射效率。
(2)光束散射角与视场角基本吻合。
(3)红光暴露距离要短。 (4)易调焦,滤光片和光源更换方便。
红外成像简史
• 1929年柯勒(L. R. Koller)发明了Ag-O-Cs光阴极。 • 30年代中期:红外变像管、蒸汽热像仪。 • 40年代初期:红外夜视系统研制成功并应用于实战。
光学机械扫描式;面阵成像器件式。 • 50年代:美国陆军第一台热像记录仪
萨默(A.H.Sommer)发明Sb-K-Na-Cs光阴极--微光成像 • 60年代:美国空军红外成像仪;
– 热释电:探测温度变化引起介电常数和自发极化强度的变化,输出 电荷信号;
– 多晶硅:非晶电阻硅,多晶硅-金属热偶 – 氧化钒:在氮化硅存底上制备氧化钒薄膜(0.02K)。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 可见光:= 0.38~0.78 µm • λ< 0.38 µm: 紫外辐射、x 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 • λ>0.78 µm: 红外辐射、太赫兹(30~3000µm )、毫米波、
PIP-1型像增强器--第一代微光夜视系统
• 70年代:以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第二代微光夜视系统 • 80年代:负电子亲和势阴极+微通道板器件--第三代微光夜视。
微光电视,凝视型IRCCD的发展
红外成像简史
• 1958年,英国劳森等人发明了红外探测器HgCdTe; • 第一代热成像(60年代):单个传感元件 + 二维扫描的扫描镜。
• 红外光阴极
银氧铯(Ag-O-Cs)光敏层, 峰值灵敏度:0.8µm , 长波上限:1.2µm ,
光学纤维
阴极外筒
电子轨迹
阳极锥电极 光学纤维
光灵敏度为30~40 µA/lm,
• 电子光学系统
静电聚焦系统
• 荧光屏
红外光阴极
荧光物质:硫硒化锌—铜[Zn(S, Se)·Cu]、
[(ZnCd)S·Ag]、硫化锌—铜(ZnS·Cu)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二、 基尔霍夫定律
• 当几个物体处于同一温度时,各物体发射红外线的能力正 比于它吸收红外线的能力。
• 当物体处于红外辐射平衡状态时,它所吸收的红外能量, 总恒等于它所发射的红外能量。
推论:性能好的反射体或透明体,必然是性能差的辐射体。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三、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比度良好,结构复杂,成本高,但仍然受到重视,是发展较为完善的一 种热成像系统。
• 凝视型:利用多元探测器面阵,使探测器中的每个单元与景物的一个
微面元对应。近几年来得到了发展。
• 热释电摄像型:非光机扫描,采用热释电材料作靶面制成热释电摄
像管,可直接利用电子束扫描技术,制成电视摄像型热像仪。
红外成像简史
• 低温制冷型:如HgCdTe、InSb和PtSi等;
– 美国Santa Barbara研究中心InSb 1024 X 1024 ; – 法国SOFRADIR长波HgCdTe488×26扫描型。
• 非制冷型:
– 热电堆:根据塞贝克效应检测热端和冷端之间的温度梯度,输出电 压信号;
– 测辐射热计:探测温度变化引起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的变化,输出 电阻信号;
荧光屏
硫化锌镉—银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2. 直流高压电源
变像管和像增强器需要很高能量--由高压电源提供。 变像管:1.2万~2.9万伏 微光像增强器:几千~几万伏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对高压电源的要求:
(1)为光电成像器件提供所需的稳定直流高压, 使变像管在实际工作情况下保持合适的输出亮度。
(2)性能稳定,在高低温环境下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3000K
2000K
1000K
0.1
1.0
10
400K 100 波长/ µm
峰值波长/ um
0.26 1.61 2.47 8.62 9.50 9.66 10.6 37.53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五、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 气体分子吸收带中心波长 : 水蒸汽、二氧化碳、臭氧、氧化氮、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分
(3)防潮、防震、体积小、重量轻且耗电省。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四、 选通技术
1. 大气后向散射: 照射目标的光束被大气后向辐射进入系统。
引入背景噪声,降低了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
2. 选通技术的基本原理: 发出短脉冲光,在相应时间选通型变像管 • 1--脉冲光源照明输出;
• 2--接收到的后向散射辐射, 1
微波和无线电波。 • 红外的三个区域:
近红外: 0.78~1.9 µm 中红外: 3.0~20 µm;(3.0~5.0 µm) 远红外: 20~1000 µm; (8.0~20 µm) • 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发生红外辐射。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一、黑体--理想的辐射体:全部吸收或全部辐射
绿色草木
粗糙混凝土
100
80
暗绿色漆
60
40
2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波长/ µm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二、 光学系统
光学设计消像差范围与变像管光阴极灵敏度范围相吻合
1. 成像系统的基本光学性能
(1)视场:物镜 ϖ = arctg ( De / 2 fo ')
θ= 1
m× fo'
光阴极面的分辨率之间满足: fo '≥ 573M / m
m--变像管光阴极面的分辨率
经验公式: α e
=
β
1.25
× 3438' mfe '
+ 1
1
1.25
≈
6'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三、 红外变像管
——完成从近红外图像到可见光图像的转换与图像增强。
1.红外变像管的工作过程
0.4
0.6
0.8
1.0
1.2
/m
2-光源、3-滤光片和1-光电阴极光谱匹配曲线
(5)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工作可靠。
2. 红外光源
电热光源(如白炽灯);气体放电光源(如高压氙灯);
半导体光源(如砷化镓发光二极管);
激光光源(如砷化镓激光二极管)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热图像——再现了景物各部分温度和辐射发射率差异 ——显示出景物的热辐射特征
倍压整流 电路
直流高压
目标
红外探照灯
物镜组
红外变像管
目镜组
眼睛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 工作波长:红外变像管光阴极响应谱区,0.76~1.2µm
• 利用目标和自然界景物之间红外反射能力的显著差异 • 比可见光受大气散射的影响小,而较易通过大气层 • 主动照明:全黑条件下工作,较大反差、清晰图像。但易于暴露。
tgϖ
fe '
若在目镜选定情况下增加倍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方视场。
(c) 放大率与仪器外形尺寸
增大放大率意味着加大物镜焦距。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4)对分辨力的选择
• 从人眼观测得:仪器分辨角:
θ =αe / M
M:仪器的放大率;αe :人眼极限分辨角:0.10=6’
• 从光阴极得:仪器分辨角: • 结论:物镜焦距、仪器放大率、
3—5μm :HgCdTe 光电导型和InSb 光电型; 8—14μm:HgCdTe 光电导型。 • 第二代热像仪(70~90年代):一维传感器阵列 + 一维扫描镜, 光导型 HgCdTe 传感器线阵列或小面阵; • 第三代热像仪(2000年):二维阵列传感器。 采用TDI( Time Delay and Integration:) + 扫描,提高信噪比; 面阵--不用扫描镜的“凝视传感器”(staring sensor)。
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密度W 与其自身的热力学温度T 的 四次方成正比,并与它表面的比辐射率ε 成正比。
W = εσT 4
σ --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5.6697× 10−12 W / cm2K 4
推论:物体的温度愈高,其红外辐射能量愈多
108
§1 基本概念 107
四、维恩位移定律
106
辐射能量密度/ W/cm2. m
子有选择地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辐射
• 大气对 1~15µm红外线的透过率曲线
大气透过率/%
100 80 60 4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波长/ µm
• 大气窗口: 0.3~2.5 µm 、 3~5 µm , 8~14 µm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六、红外辐射在介质中的传输
• 红外光学材料的透过率曲线
光机扫描型红外热成像系统:
瞬时视场
光学系统
水平扫描
总视场
垂直扫描
探测器 放大器
显示器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电源
电源的调节与分配
目
物
标
镜
辐
系
射
统
制冷器
光 谱
光 机
探前
探
测置
测
器放
视 频
滤
扫
器
偏大
波
描
置器
处 理
同步扫描
图5-11 热成像系统工作框图
视频监视 视频记录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红外热成像的种类: • 光机扫描型:探测器把接收的辐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扫描视场。对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2.对光学系统的要求
(1) 对物镜的要求
(a)大口径: 1∶1~1∶2 像面照度、物镜结构、重量、消像差难易。
(b)有最小渐晕以使光阴极上产生均匀照度。 (c)宽光谱范围校正色差。
对主动式红外系统为0.65~1.2光谱段。 (d)低频下有好的调制传递特性。
变像管为低通滤波器,30线对/mm,通常要求物镜
(2)放大率:
M = tgϖ ' = − fo ' × β
tgϖ
fe '
目镜
ϖ
'
=
arctg ( Ds
/
2
f
' e
)
β:变像管放大率
(3)分辨率 :
θ= 1 β × m'× fo '
(4)入瞳、出瞳
m:光阴极面分辨率(线对/mm〕
物镜系统:孔径光阑--物镜框;视场光阑--光阴极有效面积
目镜系统:出瞳--人眼瞳孔;视场光阑--荧光屏有效成像面
105
λ max
λmax = 2897 / T
104
103
T: 绝对温度,单位K; 102
λmax: 峰值波长,单位 µm 10
物体名称 太阳
融化的铁 融化的铜 融化的蜡
人体 地球大气
冰 液态氮
温度/K 11000 1803 1173
336 305 300 273 77.2
6000K
5000K
4000K
• 一般物体的辐射率和吸收率都小于1
• 物体的比辐射率 : ε = I / Ib
石墨及黑色漆面:ε ≈ 0.98; 抛光的铝表面: ε ≈ 0.05 砖、混凝土: ε ≈ 0.92~0.93 人体 : ε ≈ 0.98 水、冰: ε ≈ 0.96
在10线对/mm时,MTF不低于75%。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2)对目镜的要求:
(a)合适的焦距。决定放大率;一般在20mm左右, (b)足够的视场。通常取在30°与90°之间。 (c)合适的出瞳距离和出瞳直径。
一般出瞳直径:人眼夜间7mm。 出瞳距离:一般观测:12~15mm, 炮和车瞄准:25~50mm。 (d)适当的工作距离(目镜前表面和前焦点之间的距离)。
多晶氟化钙
多晶氟化镁
多晶硫化锌
100
80 60 40 20
单晶锗 单晶硅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材料种类: 晶体材料、 玻璃材料、 塑性材料
多晶氟化钙、三硫化二砷玻璃、聚四氟乙烯
20 波长/ µm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一、 系统结构与特点
高压电源
直流低压 电源
晶体管变换
电
路
升压 变电器
稳压电路
红外和微光成像系统
绪论
红外成像系统——向长波方向拓展人类的光谱视觉 将红外图像转变为可见光图像
• 红外夜视系统--主动式红外成像
运用物体对红外辐射的不同反射特性而进行成像。
• 热成像系统--被动式红外成像
运用物体自然发射的红外辐射进行成像。
• 微光夜视--近红外被动成像
微光夜视:像增强器--光阴极+高性能荧光粉 微光电视:红外成像+电视摄像管
• 3--由目标返回的反射辐射 2
• 4--接收器的选通脉冲。
3
• 脉冲在1220m上渡越时间:8µm 4
选通工作时间周期:延迟8µm
0
4
8
12
16
20
24
28
t/ms
图5-7 l=1220米时的选通时序图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激光脉冲宽度:100~200ns 对应物方传输空间: 30~60m
延时计数器 延时调节器
以保证工作时视度调整。 (e)像差矫正: 视场大 → 轴外像差
口径大 → 球差和彗差 荧光屏和人眼低光度下的光谱特性→ 色差。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3)对角放大率的选择
(a) 放大率M定义: M = σ m
α
α:最小能分辨目标对仪器的张角;
σ m:变像管观察灵敏阈对应的最小视角。
(b) 放大率与视场 M = tgϖ ' = − fo ' × β
脉冲长度 调节器
高压供电
Leabharlann Baidu
脉冲发生器
延时器
临控 脉冲
准直 激光器
光学
选通
成像
光学
像管
信号 输出
图5-8 选通成像系统框图
大气
目标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相对辐射、透过、接受率
五、 红外探照灯
1
2
3
1. 对红外探照灯有下列要求
(1)光谱有效匹配,
有高的辐射效率。
(2)光束散射角与视场角基本吻合。
(3)红光暴露距离要短。 (4)易调焦,滤光片和光源更换方便。
红外成像简史
• 1929年柯勒(L. R. Koller)发明了Ag-O-Cs光阴极。 • 30年代中期:红外变像管、蒸汽热像仪。 • 40年代初期:红外夜视系统研制成功并应用于实战。
光学机械扫描式;面阵成像器件式。 • 50年代:美国陆军第一台热像记录仪
萨默(A.H.Sommer)发明Sb-K-Na-Cs光阴极--微光成像 • 60年代:美国空军红外成像仪;
– 热释电:探测温度变化引起介电常数和自发极化强度的变化,输出 电荷信号;
– 多晶硅:非晶电阻硅,多晶硅-金属热偶 – 氧化钒:在氮化硅存底上制备氧化钒薄膜(0.02K)。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 可见光:= 0.38~0.78 µm • λ< 0.38 µm: 紫外辐射、x 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 • λ>0.78 µm: 红外辐射、太赫兹(30~3000µm )、毫米波、
PIP-1型像增强器--第一代微光夜视系统
• 70年代:以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第二代微光夜视系统 • 80年代:负电子亲和势阴极+微通道板器件--第三代微光夜视。
微光电视,凝视型IRCCD的发展
红外成像简史
• 1958年,英国劳森等人发明了红外探测器HgCdTe; • 第一代热成像(60年代):单个传感元件 + 二维扫描的扫描镜。
• 红外光阴极
银氧铯(Ag-O-Cs)光敏层, 峰值灵敏度:0.8µm , 长波上限:1.2µm ,
光学纤维
阴极外筒
电子轨迹
阳极锥电极 光学纤维
光灵敏度为30~40 µA/lm,
• 电子光学系统
静电聚焦系统
• 荧光屏
红外光阴极
荧光物质:硫硒化锌—铜[Zn(S, Se)·Cu]、
[(ZnCd)S·Ag]、硫化锌—铜(ZnS·Cu)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二、 基尔霍夫定律
• 当几个物体处于同一温度时,各物体发射红外线的能力正 比于它吸收红外线的能力。
• 当物体处于红外辐射平衡状态时,它所吸收的红外能量, 总恒等于它所发射的红外能量。
推论:性能好的反射体或透明体,必然是性能差的辐射体。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三、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比度良好,结构复杂,成本高,但仍然受到重视,是发展较为完善的一 种热成像系统。
• 凝视型:利用多元探测器面阵,使探测器中的每个单元与景物的一个
微面元对应。近几年来得到了发展。
• 热释电摄像型:非光机扫描,采用热释电材料作靶面制成热释电摄
像管,可直接利用电子束扫描技术,制成电视摄像型热像仪。
红外成像简史
• 低温制冷型:如HgCdTe、InSb和PtSi等;
– 美国Santa Barbara研究中心InSb 1024 X 1024 ; – 法国SOFRADIR长波HgCdTe488×26扫描型。
• 非制冷型:
– 热电堆:根据塞贝克效应检测热端和冷端之间的温度梯度,输出电 压信号;
– 测辐射热计:探测温度变化引起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的变化,输出 电阻信号;
荧光屏
硫化锌镉—银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2. 直流高压电源
变像管和像增强器需要很高能量--由高压电源提供。 变像管:1.2万~2.9万伏 微光像增强器:几千~几万伏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对高压电源的要求:
(1)为光电成像器件提供所需的稳定直流高压, 使变像管在实际工作情况下保持合适的输出亮度。
(2)性能稳定,在高低温环境下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3000K
2000K
1000K
0.1
1.0
10
400K 100 波长/ µm
峰值波长/ um
0.26 1.61 2.47 8.62 9.50 9.66 10.6 37.53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五、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 气体分子吸收带中心波长 : 水蒸汽、二氧化碳、臭氧、氧化氮、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分
(3)防潮、防震、体积小、重量轻且耗电省。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四、 选通技术
1. 大气后向散射: 照射目标的光束被大气后向辐射进入系统。
引入背景噪声,降低了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
2. 选通技术的基本原理: 发出短脉冲光,在相应时间选通型变像管 • 1--脉冲光源照明输出;
• 2--接收到的后向散射辐射, 1
微波和无线电波。 • 红外的三个区域:
近红外: 0.78~1.9 µm 中红外: 3.0~20 µm;(3.0~5.0 µm) 远红外: 20~1000 µm; (8.0~20 µm) • 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发生红外辐射。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一、黑体--理想的辐射体:全部吸收或全部辐射
绿色草木
粗糙混凝土
100
80
暗绿色漆
60
40
2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波长/ µm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二、 光学系统
光学设计消像差范围与变像管光阴极灵敏度范围相吻合
1. 成像系统的基本光学性能
(1)视场:物镜 ϖ = arctg ( De / 2 fo ')
θ= 1
m× fo'
光阴极面的分辨率之间满足: fo '≥ 573M / m
m--变像管光阴极面的分辨率
经验公式: α e
=
β
1.25
× 3438' mfe '
+ 1
1
1.25
≈
6'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三、 红外变像管
——完成从近红外图像到可见光图像的转换与图像增强。
1.红外变像管的工作过程
0.4
0.6
0.8
1.0
1.2
/m
2-光源、3-滤光片和1-光电阴极光谱匹配曲线
(5)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工作可靠。
2. 红外光源
电热光源(如白炽灯);气体放电光源(如高压氙灯);
半导体光源(如砷化镓发光二极管);
激光光源(如砷化镓激光二极管)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热图像——再现了景物各部分温度和辐射发射率差异 ——显示出景物的热辐射特征
倍压整流 电路
直流高压
目标
红外探照灯
物镜组
红外变像管
目镜组
眼睛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 工作波长:红外变像管光阴极响应谱区,0.76~1.2µm
• 利用目标和自然界景物之间红外反射能力的显著差异 • 比可见光受大气散射的影响小,而较易通过大气层 • 主动照明:全黑条件下工作,较大反差、清晰图像。但易于暴露。
tgϖ
fe '
若在目镜选定情况下增加倍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方视场。
(c) 放大率与仪器外形尺寸
增大放大率意味着加大物镜焦距。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4)对分辨力的选择
• 从人眼观测得:仪器分辨角:
θ =αe / M
M:仪器的放大率;αe :人眼极限分辨角:0.10=6’
• 从光阴极得:仪器分辨角: • 结论:物镜焦距、仪器放大率、
3—5μm :HgCdTe 光电导型和InSb 光电型; 8—14μm:HgCdTe 光电导型。 • 第二代热像仪(70~90年代):一维传感器阵列 + 一维扫描镜, 光导型 HgCdTe 传感器线阵列或小面阵; • 第三代热像仪(2000年):二维阵列传感器。 采用TDI( Time Delay and Integration:) + 扫描,提高信噪比; 面阵--不用扫描镜的“凝视传感器”(staring sensor)。
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密度W 与其自身的热力学温度T 的 四次方成正比,并与它表面的比辐射率ε 成正比。
W = εσT 4
σ --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5.6697× 10−12 W / cm2K 4
推论:物体的温度愈高,其红外辐射能量愈多
108
§1 基本概念 107
四、维恩位移定律
106
辐射能量密度/ W/cm2. m
子有选择地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辐射
• 大气对 1~15µm红外线的透过率曲线
大气透过率/%
100 80 60 4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波长/ µm
• 大气窗口: 0.3~2.5 µm 、 3~5 µm , 8~14 µm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六、红外辐射在介质中的传输
• 红外光学材料的透过率曲线
光机扫描型红外热成像系统:
瞬时视场
光学系统
水平扫描
总视场
垂直扫描
探测器 放大器
显示器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电源
电源的调节与分配
目
物
标
镜
辐
系
射
统
制冷器
光 谱
光 机
探前
探
测置
测
器放
视 频
滤
扫
器
偏大
波
描
置器
处 理
同步扫描
图5-11 热成像系统工作框图
视频监视 视频记录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红外热成像的种类: • 光机扫描型:探测器把接收的辐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扫描视场。对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2.对光学系统的要求
(1) 对物镜的要求
(a)大口径: 1∶1~1∶2 像面照度、物镜结构、重量、消像差难易。
(b)有最小渐晕以使光阴极上产生均匀照度。 (c)宽光谱范围校正色差。
对主动式红外系统为0.65~1.2光谱段。 (d)低频下有好的调制传递特性。
变像管为低通滤波器,30线对/mm,通常要求物镜
(2)放大率:
M = tgϖ ' = − fo ' × β
tgϖ
fe '
目镜
ϖ
'
=
arctg ( Ds
/
2
f
' e
)
β:变像管放大率
(3)分辨率 :
θ= 1 β × m'× fo '
(4)入瞳、出瞳
m:光阴极面分辨率(线对/mm〕
物镜系统:孔径光阑--物镜框;视场光阑--光阴极有效面积
目镜系统:出瞳--人眼瞳孔;视场光阑--荧光屏有效成像面
105
λ max
λmax = 2897 / T
104
103
T: 绝对温度,单位K; 102
λmax: 峰值波长,单位 µm 10
物体名称 太阳
融化的铁 融化的铜 融化的蜡
人体 地球大气
冰 液态氮
温度/K 11000 1803 1173
336 305 300 273 77.2
6000K
5000K
40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