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超声波检测的物理基础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超声波的性质与声场特征量

§1-1-1-1超声波的性质

人耳能感受到的机械振动波称为声波,其频率范围为16Hz~2KHz。当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时,人耳不能感受到,这种机械振动波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KHz时,人耳也不能感受到,这种机械振动波则称为超声波。一般把频率在2KHz到25MHz范围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超声波是由机械振动源在弹性介质中激发的一种机械振动波,其实质是以应力波的形式传递振动能量,其必要条件是要有振动源和能传递机械振动的弹性介质(实际上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它能透入物体内部并可以在物体中传播。机械振动与电磁波有实质性的不同,电磁波是以光速在空间传播的交变电磁场,因此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机械振动波则不能,因为没有弹性介质的存在。

超声波具有如下特性:

1)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沿直线传播(在许多场合可应用几何声学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指向性好,可在气体、液体、固体、固熔体等介质中有效传播。

2)超声波可传递很强的能量,穿透力强。

3)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包括反射与折射、衍射与散射、衰减、声速、干涉、叠加和共振等多种变化,并且其振动模式可以改变(波型转换)。

4)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达到一定程度的声功率就可在液体中的物体界面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即“空化现象”。

§1-1-1-2超声波声场的特征量

介质中有超声波存在的区域叫做超声场,涉及的特征量有声压、声强与声特性阻抗(简称声阻抗)。

声压:有声波传播时,介质中质点承受的压强将超过无声波时的静态压强,声压就

是在有声波传播的介质中,某一介质质点在交变振动的某一瞬间所具有的压强与没有声波存在时该点的静压强之差(附加压强),常用字母P代表。

声强:声强是在声场中某点上一个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上的介质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平均声能量,即声波的能流密度,常用字母I代表。在自由平面波或球面波的情况时,设有效声压为P,传播速度为c,介质密度为ρ0,则在传播方向的声波的声强为:I=P2/ρ0·c。

声特性阻抗(简称声阻抗):在超声波检测中,为了便于表征介质的声学特性,把介质的密度与声速的乘积称为介质的声特性阻抗(简称声阻抗),常用字母Z代表,即Z=ρ·c,式中ρ为介质密度,c为介质中的声速。Z越大,质点振动速度越小,反之则质点振动速度越大。

在超声检测中,常把两个声强之比或两个声压之比用常用对数值来表示,以便于表示与运算,并以分贝(dB)为单位:

声强I1与I2之比:△dB=10lg(I1/I2)

声压P1与P2之比:△dB=20lg(P1/P2)

在超声波检测中,检测到的超声波信号幅度与声压成正比,因此在超声波检测仪器上显示的回波幅度H1与H2之比也是:△dB=20lg(H1/H2)

§1-1-1-3超声波声场的特性

超声波所占的空间称为超声场,对于圆盘声源辐射的情况下,其超声场结构如图1-1-1所示,它包括近场(N为近场长度)和远场两个部分。

圆盘声源向自由场(均匀而各向同性媒质中,边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声场)辐射时,声源附近声压和质点速度不同相的声场称为近场,在近场区中,中心轴线的声压分布是不均匀的,我们把声轴线上最后一个极大值点至声源的距离称为近场长度,在近场长度范围内,整个声束轴线上存在声压极大值和声压极小值的波动。

大于近场长度范围的称为远场,在远场中,声压和质点速度同相,声压随着距离的增大按指数规律呈单调下降变化。

根据连续波理论,近场长度N=(D2-λ2)/4λ,λ

图1-1-1超声场结构示意图

为传声介质中的超声波长,D为晶片直径。当晶片直径一定时,随着检测频率的提高,波长变短,近场长度加大。

近场区内的声压分布变化是不均匀的,只有在远场时,才能利用声压反射规律评估各种反射体的回波声压变化。

由于超声波检测使用的是脉冲波,在叠加效应影响下,实际的近场长度要比按连续波公式计算的近场长度小一些,有资料介绍在脉冲波的情况下,实际近场长度约为计算值的0.7倍左右。

对于方形或矩形压电晶片,其产生的声场不是如圆盘声源那样的圆形横截面声场,而是成近似方形或椭圆形横截面的合成声场,在评估其近场长度影响时,可以依据上述公式,分别用晶片的边长独立计算,然后以最大的近场长度来考虑对超声波检测的影响。

近场区的长度与压晶片直径和传声介质中超声波的波长有关,在近场区的超声波束呈收敛状态,在近场区末端,亦即从近场区进入远场区的过渡点上声束直径最小(故也将此点称作自然焦点),进入远场区后声束将以一定角度发散,声束边缘的斜度以半扩散角(也称为指向角)θ表示,声束的半扩散角同样与压电晶片直径和超声波的波长有关。扩散角越大,超声波束的指向性越差,对超声波检测中准确评定缺陷位置是不利的。

在一般情况下,波长λ,圆形晶片(直径D)的0dB半扩散角θ0=arcsin(1.22λ/D)或近似为θ0=70(λ/D),其负3dB半扩散角θ-3dB=29(λ/D),负6dB半扩散角θ-3dB=arcsin(0.51λ/D);对于边长a的方形晶片,则有θ0=57(λ/a),负3dB半扩散角θ-3dB=25(λ/D)

在晶片尺寸一定时,选用较高的检测频率可因波长较短而获得较好的指向性(半扩散角小),从而提高检测时对缺陷的定位准确性。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考虑

选用小晶片、低频率的探头,利用其声束扩散特性探测倾斜取向的缺陷。

例:已知钢中纵波速度=5.85x106mm/s,铝中纵波速度=6.25x106mm/s,圆盘形换能器直径为20mm,频率为2.5MHz,分别求钢、铝中的近场长度和指向角

解:按照N=D2/4λ,θ=70(λ/D),λ=C/f,则:

(1)在钢中有N=202/[4(5.85/2.5)]=42.74mm,θ=70[(5.85/2.5)/20]= 9.3°

(2)在铝中有N=202/[4(6.25/2.5)]=40mm,θ=70[(5.85/2.5)/20]= 8.75°

§1-1-2超声波的类型

§1-1-2-1按振动模式分类

超声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视介质质点的振动型式与超声波传播方向的关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波型:

(1)纵波(Longitudional Wave,简称L波,又称作压缩波、疏密波):纵波的特点是传声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2)横波(Shear Wave,简称S波,又称作Transverse wave,简称T波,也称为切变波或剪切波):横波的特点是传声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并且视质点振动平面与超声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又分为垂直偏振横波(SV波,这是工业超声波检测中最常应用的横波)和水平偏振横波(SH波,也称为Love Wave-乐甫波,实际上就是地震波的震动模式)。横波只能在具有切变弹性的媒质中传播。

(3)表面波(Surface Wave):在工业超声波检测中应用的表面波主要是指瑞利波(Rayleigh Wave,简称R波),它是在半无限大固体介质(厚度远大于波长)与气体介质的交界面上沿固体表面层传播,在介质上的有效透入深度一般在一个波长之内,传声介质的质点运动轨迹呈椭圆形,长轴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短轴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只能用于检查介质表面的缺陷,不能像纵波与横波那样深入介质内部传播以检查介质内部的缺陷。此外,水平偏振横波(SH波,也称为Love Wave-乐甫波)也是一种沿表面层传播的表面波,不过目前在工业超声波检测中尚未获得实际应用。

(4)兰姆波(Lamb Wave):这是一种由纵波与横波叠加合成,以特定频率被封闭在特

定有限空间时产生的制导波(guide Wave)。在工业超声波检测中,主要利用兰姆波来检测厚度与波长相当的薄金属板材,因此也称为板波(Plate Wave,简称P波)。兰姆波在薄板中传递时,薄板上下表面层质点沿椭圆形轨迹振动,随振动模式的不同,其椭圆长、短轴的方向也不同。薄板中层的质点将以纵波分量或横波分量形式振动,从而构成全板作复杂的振动,这是兰姆波检测的显著特征。根据薄板中层的质点是以纵波分量或横波分量形式振动,可以分为S模式(对称型)和A模式(非对称型)两种模式的兰姆波。在细棒和薄壁管中也能激发出兰姆波,此时称为扭曲波、膨胀波等。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的应用波型外,现在已经发展应用的还有头波(Head Wave)和爬波(Creeping Longitudional Wave,又称作爬行纵波),特别是后者能够以纵波的速度在介质表面下传递,适合用于检测表面特别粗糙,或者表面存在不锈钢堆焊层等情况下的近表层缺陷检测。

图1-1-2示出了各种波型的示意图。

§1-1-2-2按波形分类

在超声波传播过程中,同一时刻介质中振动相位相同的所有质点所联结构成的轨迹曲面叫做波阵面,某一时刻振动所传到距离声源最远的各点所联结构成的轨迹曲面则称为“波前”。

这里所说的相位是指:质点在其平衡位置的振动是一种周期变化量,在变量达到某一值时,相对于原始值的变化量,就是此时的相位,对于简谐振动量按A=A0sin(ωt+θ)规律变化,其中(ωt+θ)称为相位或相位角、相角,它确定了A在时间t时的数值,θ是t=0时的相位,称为初始相位,如果该振动从平衡位置(零位)开始,则θ=0。

波阵面形状为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平行平面的称为平面波,波阵面为同心球面的称为球面波,波阵面为同轴圆柱面的波称为柱面波。

波阵面的形成与声源形状、尺寸有关,例如在理想的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中:

点状球体振子发出的超声波形成以声源为中心的球面波波阵面,球面波的声强与距离声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声压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成反比。

无限长(远大于波长)的线状直柱振子发出的超声波形成柱面波波阵面,柱面波的声强与距离声源的距离成反比,即声压与距离声源的距离的平方根成反比。

无限大平面振子发出的超声波形成平面波波阵面,声压将不随距离声源的距离变化而变化。事实上,由于介质中声能吸收现象的存在,声压是不可能保持为衡量的。当声源平面的长、宽尺寸远远大于波长时,就可以近似地认为它发出的是平面波。

对于圆盘形辐射体,其发出的超声波波阵面介于球面波与平面波之间,称为活塞波。

图1-1-3示出了各种波阵面的示意图。

§1-1-2-2按振动的持续时间分类

超声波检测中利用了连续波与脉冲波。

连续波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作相同频率的连续谐振动,是一种连续地、不停歇振动的超声波,通常具有单一的频率,一般用于穿透法、共振(谐振法,利用频率可调的超声波)以及共振(谐振)法测厚。

脉冲波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是有一定持续时间的间歇振动,其振动频率是多个不同频率连续波的叠加,按一定重复频率间歇发射的前后不存在其他声波的很短的一列超声波,一般用于脉冲反射法、脉冲穿透法检测。

图1-1-4示出了连续波与脉冲波的示意图。

头波和爬波

图1-1-2各种波型示意图

图1-1-3各种波阵面的示意图

图1-1-4连续波与脉冲波的示意图§1-1-3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1-1-3-1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与介质、波型等有关,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的超声波波型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振动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以每秒一次为1个赫兹-Hz)和超声波的波长λ(超声波完成一次全振动时所传递的距离,或者说相同相位的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或者说一个特定点与相邻的相应点之间的距离)三者有如下关系:C=λ·f,式中:λ为波长(m),f为频率(Hz),C为声速(m/s)。

应当注意C=λ·f式是一个数学量的关系式,不能认为增高频率或者加大波长就能增大声速,因为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的超声波波型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例如在同一材料钢或铝中,横波、纵波、瑞利波的声速差异有:钢:c s≈0.55c L;c R≈0.92c s;铝:c s≈0.49c L;

c R≈0.93c s;式中:c L为纵波速度,c s为横波速度,c R为瑞利波速度。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是通过质点振动实现的,在超声波传播时,介质质点在其平衡位置上往返振动的速度,即质点自身的振动位移速度,这是质点振速,它远小于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速,质点振速与声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声波传播不是把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的质点传走而是把它的振动能量传走。

§1-1-3-2超声波的叠加与干涉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发出的超声波同时在一个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些点相遇,每个波不因其他波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相遇处质点的振动是各个波在该点激发振动的合成,合成声场的声压等于各个超声波声压的矢量和,此即超声波的叠加原理。

如果发生叠加的超声波波列具有频率相同、波型相同(相同振动方向)、相位相同或者相位差恒定的波源,则合成声压的频率与各列相同,但是幅度不等于各列声波声压幅度之和,而与声波波列的相位差有关,在叠加区的不同地点出现加强或减弱的现象,某些位置上的振动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者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就是超声波的干涉现象。

§1-1-3-3超声波的反射、透射与折射

(1)反射

超声波从第一介质入射到具有不同声阻抗的第二介质时,在两种介质之间的界面上,

入射超声波改变入射方向返回第一介质的现象,称为超声波的反射,这包括是一部分超声波被反射,而另一部分进入第二介质,或者全部的超声波被反射(全反射)两种情况,这取决于超声波的入射角度和两种介质的性质。例如超声波从固体中入射到与空气的界面上时,将发生全反射。

如果超声波垂直入射到两种具有不同声阻抗的异质界面(声束轴线与界面垂直)时,超声波的反射状况可由声压反射系数和声强反射系数表征:

反射波声压与入射波声压之比称为声压反射系数:r=P r/P0=(Z2-Z1)/(Z2+Z1)

反射波声强与入射波声强之比称为声强反射系数:I=I r/I0=r2=[(Z2-Z1)/(Z2+Z1)]2

式中:r为声压反射系数,I为声强反射系数,P r为反射波声压,P0为入射波声压,I r为反射波声强,I0为入射波声强,Z1为第一介质的声阻抗,Z2为第二介质的声阻抗。

如果超声波倾斜入射到两种具有不同声阻抗的异质界面时,超声波的反射状况要考虑波型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因素:

纵波斜入射:sinαL/c L=sinαL’/c L=sinαt/c S,式中:αL为纵波在第一介质中的入射角,αL’为第一介质中的纵波反射角,αt为第一介质中的横波反射角(当第一介质为固体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反射横波),c L为第一介质中的纵波速度,c S为第一介质中的横波速度。横波斜入射:sinαt/c S=sinαt’/c S=sinαL’/c L,式中:αt为横波在第一介质中的入射角,αt’为第一介质中的横波反射角,αL’为第一介质中的纵波反射角,c L为第一介质中的纵波速度,c S为第一介质中的横波速度。

注意:当第一介质为固体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横波存在。由式可见在同一介质中,相同波型情况下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在超声波倾斜入射的情况下,声压反射系数和声强反射系数将变成:

声压反射系数:r =(Z2cosα-Z1cosβ)/(Z2cosα+Z1cosβ)

声强反射系数:I=r2=[(Z2cosα-Z1cosβ)/(Z2cosα+Z1cosβ)]2

式中:α-声束入射角,β-声束反射角,Z1-第一介质声阻抗,Z2-第二介质声阻抗。

(2)透射

超声波从第一介质入射到第二介质时,如果两个介质具有相同的声阻抗时,超声波将全部透射到第二介质中,但是如果两个介质具有不同的声阻抗时,则超声波在界面上将同时发生反射与透射,超声波的透射状况可由声压透射系数和声强透射系数表征。

在垂直入射的条件下:

透射波声压与入射波声压之比称为声压透射系数:t p=P t/P0=2Z2/(Z2+Z1)=1+r p

透射波声强与入射波声强之比称为声强透射系数:

t i=I t/I0=(P t2/2Z2)/(P02/2Z1)=4Z1Z2/(Z2+Z1)2

在倾斜入射的条件下:

声压透射系数:t p = 2Z2cosα/(Z2cosα+Z1cosβ)

声强透射系数:t i = 4Z1Z2cosαcosβ/(Z2cosα+Z1cosβ)2,

式中:t p为声压透射系数,P t为透射波声压,P0为入射波声压,t i为声强透射系数,I t为透射波声强,I0为入射波声强,α为声束入射角,β为声束反射角,Z1为第一介质声阻抗,Z2为第二介质声阻抗。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I0=I r+I t,即入射声强等于反射声强与透射声强之和。

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声阻抗不同,在有些情况下(例如Z1>Z2)计算得到声压反射系数为负数时,负号表示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反。

(3)声压往复透过率

超声波从第一介质垂直入射到第二介质并在第二介质底面由空气界面完全反射后返回穿过第一、二介质的界面时的返回声压与入射声压之比称为声压往复透过率,这在超声波检测中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因此是很实用的:

声压往复透过率:T p = 1-r p2 = 4Z1Z2/(Z2+Z1),式中:T p为声压往复透过率,r p为第一、二介质界面的反射声压,Z1为第一介质声阻抗,Z2为第二介质声阻抗。

(4)三层平界面时的反射与透射

超声波在声阻抗为Z1第一介质中垂直入射到具有一定厚度的声阻抗为Z2的第二介质,再进入声阻抗为Z3的第三介质的情况下,从第二、三介质界面反射并穿过第一、二

介质界面回到第一介质的反射声压与第一介质中的入射声压之比,即声压反射率绝对值有如下关系:

式中:m为Z1/Z2,δ为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的厚度,λ为超声波在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的波长。

当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厚度δ,并且Z1=Z3时,相当于超声波脉冲反射法检测时在被检测材料中遇到有一定厚度的缺陷的情况,则声压反射率有:δ=nλ/2时r p有最小值,δ=(2n+1)λ/4时r p有最大值,这里n为正整数。这意味着缺陷厚度达到δ=(2n+1)λ/4时能获得最大反射而容易被检测出来。

当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厚度δ,并且当Z1≠Z3时,相当于超声波脉冲反射法检测时对耦合剂层、保护膜厚度要求的情况,则声压反射率有:δ=nλ/2时r p有最大值,δ=(2n+1)λ/4时r p有最小值,这里n为正整数。这意味着耦合剂层或保护膜厚度在δ=(2n+1)λ/4时能有最大的穿透。

声压透射率则有如下关系:

式中:m为Z1/Z2,δ为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的厚度,λ为超声波在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的波长。

当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厚度δ,并且Z1=Z3时,相当于超声波脉冲反射法检测时在被检测材料中遇到有一定厚度的缺陷的情况,则声压透射率有:δ=nλ/2时t p有最大值,δ=(2n+1)λ/4时t p有最小值。这同样意味着缺陷厚度达到δ=(2n+1)λ/4时能获得最大反射而容易被检测出来。

当第二介质(中间介质层)厚度δ,并且当Z1≠Z3时,相当于超声波脉冲反射法检测时对耦合剂层、保护膜厚度要求的情况,则声压透射率有:δ=nλ/2时t p最小;δ=(2n+1)λ/4

时t p最大。这同样意味着耦合剂层或保护膜厚度在δ=(2n+1)λ/4时能有最大的穿透。

上述公式是以连续波为基础推导出来的,超声波检测中应用的主要是脉冲波,涉及的波长是一个复杂的合成量,以实验为基础得到的数据表明,一般在δ/λ<0.001时绝大多数声能透入工件,δ/λ>0.001时穿透声能减少,接触法检测时的耦合层和超声波单晶直探头的保护膜厚度应该越薄越有利于超声波的透射。

(5)折射

超声波从第一介质倾斜入射到第二介质,而这两种介质具有不同的声速时,在两种介质之间的界面上,入射声波的一部分进入第二介质但是改变了原来的入射方向,这种现象称为超声波的折射。当第二介质是固体的情况下,在发生折射的同时,还伴有波型转换发生。

超声波从第一介质倾斜入射到第二介质而发生的折射与界面两侧介质的声速比(折射率)和入射、折射角度(正弦函数)相关,即:sinα/C1=sinβ/C2,式中α为入射角,C1为第一介质中入射超声波的速度;β为反射或折射角,C2为在第一介质中反射或者在第二介质中折射超声波的速度。该数学式也称为斯涅尔定律或折射定律,它能反映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与介质中的声速的关系。

如图1-1-5所示,以纵波L倾斜入射为例,由于在相同介质中相同波型有相同的波速,因此L反的反射角β与L的入射角α相同,在同一介质中横波的速度小于纵波速度,因此反射横波S反的反射角β小于L的

图1-1-5超声波反射与折射时的波型转换

入射角α,折射横波S折的折射角小于折射纵波L折的折射角。

在超声波检测中利用超声波在界面上的折射特性主要用于达到波型转换的目的,例如把一般压电晶体产生的纵波转换成横波、瑞利波、兰姆波等,以适应不同工件及不同情况下的检测。但是在对形状复杂的工件进行超声波检测时,有时也需要注意超声波在被检工件内由于型面反射造成波型转换的现象,避免发生误判。

斯涅尔定律的完整表达式可写为:

sinαL1/c L1=sinβL1/c L1=sinαs1/c s1=sinβs1/c s1=sinθL2/c L2=sinθs2/c s2

式中:αL1-纵波入射角,αs1-横波入射角,βL1-纵波反射角,βs1-横波反射角,θL2-纵波折射角,θs2-横波折射角。

在倾斜入射的情况下,随着入射角的增加,相应一定波型(一定波速)的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达到90°的情况下,该波型的折射波将不能在第二介质中存在,我们把这时的入射角称之为临界角,具体可分为:

第一临界角:αI= arcsin(c L1/c L2),这时折射纵波的折射角达到90°,第二介质中只留下了折射横波。在超声横波检测中,一般要求采用纯横波检测,因此入射角应该大于第一临界角。

第二临界角:αII= arcsin(c L1/c s2),这时折射横波的折射角达到90°,第二介质中已没有折射波存在,但可以在第二介质表层激发出瑞利波,可用于瑞利波检测,即激发瑞利波的入射角大于等于第二临界角:αR= arcsin(c L1/c R)≥arcsin(c L1/c s2)

第三临界角:αIII=arcsin(c s1/ c L1),这是在入射波为横波,倾斜入射到固体/气体界面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未达到第三临界角时,有反射横波与反射纵波存在,一旦达到第三临界角,则反射纵波的反射角达到90°,介质中只留下了反射横波。在对形状复杂的工件进行超声横波检测时,有时也需要注意超声波在被检工件内由于型面反射造成波型转换的现象,避免发生误判。

上面各式中:c L1为第一介质纵波声速,c L2为第二介质纵波声速,c s1为第一介质横波声速,c s2为第二介质横波声速,c R为第二介质瑞利波速度(在有机玻璃-钢界面的情况下,通常取αR为67°-72°)。

例:使用带有有机玻璃斜楔(纵波速度2.73x106mm/s)的接触法斜探头检测钢质工件(纵波速度5.85x106mm/s,横波速度3.23x106mm/s),若入射角分别为20°、30°和45°,试求折射纵波与折射横波的折射角。

解:

a.入射角α=20°时,C1/C2=sinα/sinβ,2.73/5.85=sin20°/ sinβ,β=47.13°,说明入射角小于第一临界角,故存在折射纵波与折射横波:纵波折射角β=47.13°,横波折射角:2.73/3.23=sin20°/ sinβ,β=23.87°

b.入射角α=30°时,C1/C2=sinα/sinβ,2.73/5.85=sin30°/ sinβ,β>90°,入射角大于第一临界角,即不存在折射纵波,横波折射角:

2.73/

3.23=sin30°/ sinβ,β=36.27°

c.入射角α=45°时,C1/C2=sinα/sinβ,2.73/5.85=sin45°/ sinβ,β>90°,入射角大于第一临界角,即不存在折射纵波,横波折射角:

2.73/

3.23=sin45°/ sinβ,β=56.78°

(6)汇聚与发散

一束声波从第一介质透射进入具有不同声速的第二介质且界面弯曲的情况下,会发生声束汇聚或发散,汇聚的现象称为聚焦,扩散的现象称为发散,汇聚还是发散取决于两种介质的声速差异、界面的弯曲方向,汇聚或发散的程度符合折射

图1-1-6

平行声束在圆弧曲面上透射时的汇聚与发散

定律(以曲面的法线确定入射角和折射角)。

图1-1-6为平行声束在圆弧曲面上透射时的汇聚与发散示意图。

超声波检测用的声透镜聚焦探头就是利用声波透过具有不同声速的第二介质弯曲界面能产生汇聚或发散的现象。

(7)侧壁效应与角偶反射

与超声波的反射特性有关,在被检工件中常会因为工件形状影响而产生一些特殊的反射及波型转换,有可能影响对超声波检测结果的正确判断。这里介绍典型的三种情况。

1 侧壁效应

对于单晶直探头,其声束呈圆锥状,在其外圆周面部分碰到侧面时,将由于侧面的反射以及可能产生波型转换了的反射波(例如横波)与原来声束发生叠加干涉,使得原声束横截面形状变成非轴

图1-1-7侧壁效应

对称,最大声压值的连线(即声轴线)发生偏斜甚至弯曲,偏向离开侧面的工件内部。探头越接近侧面,声轴线偏离的程度越大,此即侧壁效应干扰的结果。

侧壁效应对于超声波检测最大的影响是使得靠近侧面的检测灵敏度显著降低,探头越靠近侧面,检测灵敏度越低,以至难以甚至无法检出靠近侧面的缺陷,侧壁效应也影响底面反射波,在侧面附近的底面反射波也会显著降低。

在超声波检测中,为了避免侧壁效应的干扰影响,对于钢而言,在探测缺陷时要求单晶直探头距离侧面的最小距离有:d min>3.5(a/f)1/2(mm),式中d min为单晶直探头距离侧面的最小距离,f为超声波频率,a为预定探测距离(即探头中心轴线上要评定缺陷的埋藏深度)。在判定底面反射波时要求:d min>5(a/f)1/2(mm),这里的a为被检工件的厚度。

在有些情况下,侧壁效应对于超声波检测反而是有用的,即在两个相距较近的相对侧面情况下,例如检测螺栓上的周面径向疲劳裂纹,可以用单晶直探头从螺栓端面入射,探头位于螺栓端面的一侧,利用侧壁效应使声轴线弯曲而检测到对面的裂纹,具体实例可参见第四篇第九章4-9-3节的“液压缸紧固螺栓的原位超声波探伤”。

2 纵波的61°反射

如图1-1-8(a)所示,在钢质试件的条件下,如果纵波入射到与入射面成61°的斜面上时,反射横波基本上垂直于斜面对侧壁面再反射回来被接收,而反射纵波则因进入了多次反射状况甚至可能不能返回探头被接收。因此,在超声波仪器上接收到的回波实际上包括一段纵波时间和一段横波时间,由于横波速度低于纵波速度,结果在仪器显示屏上显示的回波位置就不准确了,会被误认为是从较深的位置反射回来的。对于这种回波的判别有个特征,即探头位置左右移动时(按图平面),回波位置不变,即传播时间不变,这是因为长路径的纵波速度快,短路径的横波速度慢,两者可以达到平衡。如图1-1-8

(a )中将试样的横断面补足为三角形,即可看到即使在短边上改变声束入射位置,其实反射波的传播时间是一样的,并且反射波的视在距离等于长边a S 。

在铝质试件的情况下,也有同样的表现,但其斜

面与入射面的角度是64°。

在超声波实际检测应用中,这种情况主要涉及到

位于直角附近有圆柱孔的情况,例如高压泵缸体内壁

或模具等,如图1-1-8(b )所示。在检查孔壁裂纹时,

图1-1-8纵波的61°反射 除了缺陷反射回波外,还有距离探测面d1的孔壁回波,当探头移动到某个位置时,会有纵波在孔壁上以45°反射到侧壁的回波,这时该回波大约在距离:d 1+d 2+2R(1-sin45°)≈d 1+d 2+0.568R ,在移动探头到某个位置时,就会出现上述61°(钢,如果是铝则为64°)反射波,其视在距离(按钢计算)为:

d 1+d 2tan αL +R{1-tan[(90°-αL )/2]}= d 1+1.82d 2+0.742R ,当d 1=d 2+=R 时,反射波的距离为1:2.57:3.56。实际上,还会有其他由形状引起的反射波以及上述反射波的多次反射波等,在检测时应注意鉴别。

3 横波的角偶反射

图1-1-9所示为折射角60°的横波在端角侧面上反射的

情况,在端角侧面上的横波入射角为30°,当探头位置为某

个适当位置时,会出现反射产生的反射纵波L2比反射横波T2

提前被探头接收(因为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在超声波仪

器显示屏上出现L2在T2前面的情况,存在时间差△t ,在判

别缺陷回波时应注意这种情况,避免误判。

图1-1-9横波的角偶反射 例如采用折射角60°的横波探头检测焊缝时,如果遇到较大的根部未焊透,或者检测例如板材、型材的与表面垂直的较深的裂纹,如果它们的高度超过波长,就有可能出现这种角偶反射现象,如果不做正确判别,就有可能导致对缺陷位置的评定发生错误。 §1-1-3-4超声波的衍射与散射

(1)衍射(绕射)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遇到异质界面的障碍物(例

如缺陷),根据惠更斯原理,在其边缘会有衍射现象发生,

产生新激发的衍射波,从表观上看,能使原来的超声波绕图1-1-10平面波的衍射(绕射)过缺陷继续前进,波长对障碍物尺度的比值越大,衍射现象越显著,如果障碍物的尺度远大于波长,虽然仍有衍射现象,但是在障碍物后面会形成声影区(没有超声波的空间区域)。如图1-1-10所示。

在超声波检测中,衍射现象的存在一方面限制了超声脉冲反射法可检出缺陷的最小尺寸(一般以缺陷垂直于声轴线方向的面线度尺寸为缺陷中二分之一波长作为最小可检出尺寸,这与缺陷中的声速和超声波频率相关,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近似地取被检工件材料中的波长估算,由于使用的是脉冲波,因此缺陷检出率能够达到更高),另一方面则被利用于测量缺陷的垂直高度(例如棱边再生波法或者TOFD法,以及焊缝检测中评估缺陷长度的端部峰值法,参见后面相关章节)。

(2)散射

超声波在传声介质中遇到诸如材料中的晶粒、晶界、晶界析出物、相质点,甚至晶内相组织等由于成分上的差异以及声速的各向异性,或者媒介物中的悬浮粒子、杂质、气泡等声阻抗(数值上等于声速与密度的乘积)有差异(哪怕是微小的差异)的区域时,构成了超声波反射、折射的条件,成为超声波的散射体,因为发生反射或折射而使原有的超声波束沿着长而复杂的路径连续不断地被分裂或分解,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散乱地向各方向传递,这种现象称为散射。

散射状态与超声波在传声介质中的波长及散射质点(例如平均晶粒直径)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金属材料中,按波长λ和晶粒平均直径d之比,可以划分为三种散射状况:瑞利散射:d《λ时,其散射程度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αS=C2Fd3f4),这是金属中大多数的情况。

随机散射:d≈λ时,其散射程度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αS=C3Fdf2),例如通常在粗晶铸

件中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漫散射:d≥λ时,其散射程度与成反比(αS≈C4F/d),当晶粒平均直径大到一定程度时,αs反而变小,这相当于遇到了一个单个物体的情况,此时αs与频率无关。对于粗糙表面也是能对超声波产生漫散射的情况,这可以比喻为一束照明光柱(例如汽车灯光)在雨雾中被众多小水珠所散射以致光柱的照射距离大大减小,或者,一束照明光柱投射到一块平板玻璃上将发生有规律的反射,但若投射到一片沙滩上,或投射到一张砂纸上,则反射光就成为无规律的漫反射光一样了。

上面式中的αs为散射衰减系数(反映散射衰减能力的大小),C2、C3、C4为比例常数,F为各向异性因子,d为晶粒平均直径。

由于散射现象的存在,使得垂直于声路上的单位面积通过的声能减少,亦即减弱了原来传递方向上的超声能量,被散射的能量最终变成内耗损失,造成散射衰减。尽管在超声波脉冲反射法检测中这种散射现象的存在不但使得超声波的穿透能力降低,而且还对回波判别带来干扰,但是也可以利用在金属材料中散射超声波的叠加混响返回到超声波探头并被接收后,在超声波探伤仪显示屏上以杂草状回波形式(如草状波、丛状波、林状波等杂波)显示为杂波信号,根据杂波信号的形态与大小(杂波水平评定),也可以作为判断和评价金属材料内部的显微组织形态的判据,如判断粗晶、过热、过烧、高温合金中的碳化物、铁素体/珠光体钢中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片层间距大小、及组织不均匀等,特别是在航空工业中,杂波水平的评定已经成为例如钛合金锻件超声检测验收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1-1-3-5超声波的衰减

超声波在材料中传递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垂直于声路上的单位面积通过的声能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之为超声波的衰减。

造成超声波能量衰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扩散衰减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声束存在扩散现象,其自身的波前扩散会造成随着传

播距离(声程)的增大而垂直于声束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声束横截面)通过的声能逐渐减小(声能密度减小),此即称为扩散衰减,这是超声波自身的传播特性特性所决定的,其大小与声束扩散角2θ(θ为超声束的半扩散角)有关,即与声束的指向性有关,亦即和探头尺寸及超声波在传声介质中的波长相关。扩散衰减取决于波的几何形状而与传声介质的性质无关,因此不属于材料特性。

(2)散射衰减

散射衰减与传声介质中质点的声阻抗特性均匀性有关,即与材料自身的成分、显微结构特性相关,如与晶粒大小、晶界析出物、晶界形态、晶内相成分等显微组织形态有关,并将最终变成热能损耗,详见1-1-3-4节(2)散射。

(3)吸收衰减

超声波在材料中传递时,能量衰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吸收造成的衰减,它与传声介质的粘滞性、热传导、边界摩擦、弹性滞后、分子弛豫等机理有关,使得超声能量转变为热能、溶质原子迁移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被消耗掉,此外,还有位错运动(如位错密度、长度的变化,空穴与杂质的存在)以及磁畴壁运动、残余应力造成声场紊乱...等等,这些都能导致超声能量的衰减,和散射衰减相对应,我们把这些原因所导致的超声能量衰减统称为吸收衰减。吸收衰减的大小与材料自身的成分、显微组织结构等特性相关,它一般随超声波频率的增大而增加,成正比例关系:αa=C1f,式中αa为吸收衰减系数(反映吸收衰减能力的大小),C1为与晶粒大小和各向异性无关的比例常数,f为超声波频率)。

超声波在材料中的衰减机理很复杂,很难逐一地进行因素分析,因此在超声波检测中是以综合衰减来考虑,假定距离振源X=0处的声压振幅为P0,经过距离X后的声压振幅为P X,则:P X=P0·e-αx,式中的α称为衰减系数,它可以被分为两部分,即:α=αs+αa,式中的αs为散射衰减系数,αa为吸收衰减系数。因此,以α表示的衰减系数是一个材料的综合性参数,包括了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两部分,它一般会随超声频率的提高而增大。材料衰减的大小还与材料的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材料温度越高,衰减越大,这可以

用分子热运动使内耗增大的原理来解释。

应当注意:脉冲超声波具有一定的频带宽度,一定的材料对脉冲波中各谐波频率分量的吸收与衰减能力不同,从而表现在回波频率与发射频率会存在一定差异。

超声波在材料中衰减现象的存在会使缺陷回波幅度降低,也会使检测信噪比降低,影响小缺陷的可探测性和评定缺陷大小的准确性。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评定材料对超声波能量衰减的大小变化来评估材料内在质量的均匀性(例如评估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形态、混凝土的结构成分等),因此它在超声波检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超声波在材料中衰减的大小与超声波频率密切相关,实际上是与超声波的波长相关,在同一材料中,即使频率相同而波型不同,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亦即波长不同,则表现出来的超声波衰减也不相同。此外,当声束直径不同、声辐射功率不同的情况下,所测得的材质衰减大小也有一定的区别。

超声波检测中,由于被检工件材质对超声波造成的衰减用衰减系数表示。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在具有上下平行表面的工件上进行多次底波法测定材料的视在衰减系数来表示。详见“第三篇第二章3-2-1节(七)材质衰减”。

§1-1-3-6超声波的速度特性

同一波型的超声波在不同材料中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而在同一材料中,不同波型的超声波也有不同的传播速度。由于声速受材质的各向异性、形状及界面的影响,并且根据超声波的振动形式不同而要分别采用各自的弹性模量,因此有:

不同的超声波振动模式对应不同材料中不同的弹性模量(杨氏弹性模量、体积弹性模量、切变弹性模量)以及材料的泊松比(材料在力的方向上出现纵向应变的同时,在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自动检测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实验一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二、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要求: 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及质量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精度与成败,因此必须按照粘贴工艺规程粘贴应变片,一般步骤为: 1、应变片的检查 (1)外观检查 用放大镜(或投影仪)进行外观检查。凡是金属丝栅不紊乱、布置均匀。引线牢固,底基胶层均匀者可以认为合格。 (2)阻值分选 用精密电桥测量应变片的阻值,一般不超过应变片名义阻值的±0.5%时,认为其合格。但要根据实测电阻值分组包装使用。在同一组中,各片之间的实测电阻值偏差最好不超过±0.1Ω。当相差为±0.5Ω时上,电阻应变仪就不易平衡了。 2、粘贴表面的清理(即试件清理) 一般对贴片表面的要求为: (1)完全去掉表面的氧化皮及污垢。通常采用手提电动砂轮,钢刷、 砂布等打磨。测点表面最好用0#或1#砂布打磨到▽6即可,也 不易太光滑。打磨表面为应变片基底面积的2~3倍 (2)用划针在测点表面轻画贴片位置的坐标线。 (3)用丙酮(或无水乙醇、甲苯)和脱脂棉清洗。直到没有脏物为止,晾干后即可开始粘贴应变片。 3、贴片的具体步骤

一般按使用粘贴剂所要求的工艺进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使用KH一502粘贴剂为例) (1) 粘片前粘片的工具要准备齐全。 (2) 首先在应变片如背面和清理好的试件表面上都涂上—层很薄的粘贴剂、然后将应变片按试验要求的方位贴于试件上。 (3) 贴上后,在片上盖上—层玻璃纸。一手提住引线,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滚压(主要用垂直压力,不要有推力)。把多余的胶水与气泡挤出。 (4) 贴片完毕后,应变片应该整齐、干净,位置准确,胶层均匀。 4、应变片的干燥处理: 在贴片完成后,应根据所用粘贴剂的干燥固化条件,进行干燥处理。对KH一502粘贴剂。一般可在干燥的空气中自然干燥,也可用热烘干燥,如用红外线灯烤,电吹风吹等。 5、粘贴质量的检查: 对应变片粘贴质量应检查如下项目: (1)应变片粘贴位置是否准确; (2)胶水是否均匀。有无气泡与漏贴部分,尽量给以补救。尤其注意将两端贴牢。 (3)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是否断路或短路。 (4)用高阻计或万用表欧姆高阻挡,(如MF—10型的10K档)检查应变片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对于一般的测量,绝缘电阻≥50~100兆欧即可。 6、导线的连接与固定: 对经过检查合格的应变片,即可焊接导线并使之固定。导线是应变片与测量仪器连接的桥梁,起着传输应变信号的作用。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导线。一般为了保护应变片,往往应在应变片与导线之间设有接线

测试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1

北京工业大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测量技术基础试卷(开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1.时间常数τ是一阶传感器动态特性参数,时间常数τ越小,响应越快,响应曲线越接近于输入阶跃曲线。 2.满足测试装置不失真测试的频域条件是幅频特性为一常数和相频特性与频率成线性关系。3.电荷放大器常用做压电传感器的后续放大电路,该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传感器产生的电荷量成正比,与电缆引线所形成的分布电容无关。 4.信号当时间尺度在压缩时,则其频带变宽其幅值变小。 5.当测量较小应变值时,应选用电阻应变效应工作的应变片,而测量大应变值时,应选用压阻效应工作的应变片,后者应变片阻值的相对变化主要由材料电阻率的相对变化来决定。6.电感式和电容式传感器常采用差动方式,不仅可提高灵敏度,且能改善或消除非线性。7.电涡流传感器是利用金属材料的电涡流效应工作,可分为低频透射式和高频反射式两种,其中前者常用于材料厚度的测量。

8.在调制解调技术中,将控制高频振荡的低频信号称为 调制波 ,载送低频信号的高频振荡信号称为 载波 ,将经过调制过程所得的高频振荡波称为 已调制波 。 9.已知()t t x ωsin 12=,()t δ为单位脉冲函数,则积分()?∞ +∞-?? ? ?? -?dt t t x ωδ2π= 12 。 10.已知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的测速齿轮的齿数为20,若测得感应电动势的频率为300Hz ,则被测轴的转速为 900r/min 。 11. RC 低通滤波器中的RC值越大,则其上限截止频率越 小 。 12. 频率混叠是由于 采样频率过低 引起的,泄漏则是由于 信号截断 所引起的。 二、选择题(15分,每题1.5分) 1.离散、周期的时域信号频谱的特点是( C )的。 A 非周期、离散? B 非周期、连续 C 、周期、离散 D 周期、连续 2.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以下传感器不属于能量控制型的是( C )。 A 电阻传感器? B 电感传感器 C 光电传感器 D 电容传感器 3.变磁通感应式传感器在测量轴的转速时,其齿盘应采用( B )材料制成。 A 金属 B 导磁 C 塑料 D 导电 4.测试装置能检测输入信号的最小变化能力,称为( D )。 A 精度 B 灵敏度 C 精密度 D 分辨力 5.数字信号的特征是( B )。 A 时间上离散,幅值上连续 B 时间、幅值上都离散 C 时间上连续,幅值上量化 ? D 时间、幅值上都连续

测试技术基础知识

第1章测试的基础知识 1.1 知识要点 1.1.1测试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测量、计量、试验和测试? 测量是指以确定被测对象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试验是对被研究对象或系统进行实验性研究的过程,通常是将被研究对象或系统置于某种特定的或人为构建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实验数据来探讨被研究对象性能的过程;测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是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是测量和试验的综合,是依靠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定量地获取某种研究对象原始信息的过程。 2.什么是信息和信号? 对于信息,一般可理解为消息、情报或知识,从物理学观点出发来考虑,信息不是物质,也不具备能量,但它却是物质所固有的,是其客观存在或运动状态的特征。因此,可以理解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把传输信息的载体称为信号,信息蕴涵于信号之中,信号是物理性的,含有特定的信息,易于被测得或感知,易于被传输,是物质,具有能量。人类获取信息需要借助信号的传播,信号的变化则反映了所携带信息的变化。 3.测试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测试工作就是信号的获取、加工、处理、显示记录及分析的过程。测试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测试手段,对研究对象中有关信息量作出比较客观、准确的描述,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恰当的全面的认识,并能达到进一步改造和控制研究对象的目的,进一步提高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测试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是要从复杂的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号或从含有干扰的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4.测试有什么作用? 人类从事的社会生产、经济交往和科学研究活动总是与测试技术息息相关。首先,测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之一,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的基本目的在于客观地描述自然界,科学定律是定量的定律,科学探索离不开测试技术,用定量关系和数学语言来表达科学规律和理论也需要测试技术,验证科学理论和规律的正确性同样需要测试技术。事实上,科学技术领域内,许多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往往是以测试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可以认为,测试技术能达到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同时,测试也是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工程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监督、质量控制和性能试验等都离不开测试技术。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多种测试手段来获取多种信息,来监督生产过程和机器的工作状态并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 在广泛应用的自动控制中,测试装置已成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现代装备系统的设计制造与运行工作中,测试工作内容已嵌入系统的各部分,并占据关键地位。

测试技术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传感器的定义:工程中通常把直接作用于被测量,能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同种或别种量值输出的器件称作传感器。 2.传感器的分类。 (1)物性型传感器:依靠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来实现信号变换的传感器。属于物性型传感器有:光电式和压电式,如:电阻应变片,压电式加速度计,光电管等。 (2)结构型传感器:依靠传感器结构参量的变化实现信号转换。属于结构型传感器的有:电感式,电容式,光栅式。如:电容传感器,涡流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等。 (3)按照工作原理分类,固体图象式传感器属于(光电式传感器) 3.静态指标: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等。 (1)线性度:指测量装置输出、输入之间保持常值比例关系的程度。 (2)灵敏度:输出的变换量与输入的变换量之比。 (3)重复性:指测量系统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连续多次测试时所得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不重合程度。 4.动态指标:属于传感器动态性能的有:固有频率, 5.灵敏度: (1)测试系统的灵敏度越高,则其测量范围:越窄 (2)对于理想的定常线性系统,灵敏度是(常数) (3)传感器灵敏度的选用原则。①尽量选用灵敏度高的传感器②尽量选用信噪比大的传感器③当被测量是向量时要考虑交叉灵敏度的影响④过高的灵敏度会缩小其适用的测量范围 6.线性度:非线性度是表示校准曲线( 偏离拟合直线)的程度。 7.稳定性:测试装置在规定条件下保持其测量特性恒定不变的能力称( 稳定度 ) 8.精确度: (1)精度:也称为精确度,是反映测量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误差指标,即准确度和精密度的综合偏差程度。 (2)传感器精确度的选用原则。①尽量选用精确度高的传感器,同时考虑经济性②对于定性试验,要求传感器的精密度高③对于定量试验,要求传感器的精确度高④传感器的精确度越高,价格越昂贵。 9.可靠性:是指在使用环境和运行指标不超过极限的情况下,系统特性保持不变的能力。 10.在静态测量中,根据绘制的定度曲线,可以确定测量系统的三个静态特性: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第2版)》梁(1-12章练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某压力仪表厂生产的压力表满度相对误差均控制在0.4%~0.6%,该压力表的准确度等级应定为____C____级,另一家仪器厂需要购买压力表,希望压力表的满度相对误差小于 0.9%,应购买____B____级的压力表。 A. 0 .2 B. 0 .5 C. 1 .0 D. 1.5 2)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大米、10kg苹果、1kg巧克力,发现均缺少约0.5kg,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B____。 A.绝对误差 B.示值相对误差 C.满度相对误差 D.准确度等级 3)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的____C____左右为宜。 A.3倍 B.10倍 C.1.5倍 D.0.75倍 4)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频率上限仅为5kHz)测量频率高达500kHz、10V左右的高频电压,发现示值还不到2V,该误差属于____D____。用该表直流电压档测量5号干电池电压,发现每次示值均为1.8V,该误差属于____A____。 A.系统误差 B.粗大误差 C.随机误差 D.动态误差 5)重要场合使用的元器件或仪表,购入后需进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其目的是为了____D____。 A.提高准确度 B.加速其衰老 C.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 D.提高可靠性 2.各举出两个非电量电测的例子来说明 1)静态测量;2)动态测量; 3)直接测量;4)间接测量; 5)接触式测量;6)非接触式测量; 7)在线测量;8)离线测量。 3.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准确度为0.5级,试求: 1)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____A____。 A. 1℃ B. 0.5℃ C. 10℃ D. 200℃ 2)当示值为2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____B____,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____C____。 A. 1℃ B. 5% C. 1% D. 10% 4.欲测240V左右的电压,要求测量示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0.6%,问:若选用量程为250V电压表,其准确度应选B级。若选用量程为300V,其准确度应选____C____级,若选用量程为500V的电压表,其准确度应选____C____级。 A. 0.25 B. 0.5 C. 0.2 D.1.0

《现代检测技术基础复习题》

现代检测技术基础试题 一、阐述仪器线性度的概念,说明有哪些直线拟合方法。阐述回程差、灵敏度和分辨力的概念。 二、仪表的精确度等级是怎样规定的?写出计算公式。某测温仪表的测温范围为0---600℃,准确度等级为2.5级;另一测温仪表的测温范围为0---1200℃,准确度等级为1.5级。现欲测量温度为500℃的设备温度,问选哪种测温仪表会更好?计算说明为什么? 三、(1)假设你开发一台称重仪,在实验室完成了传感器、放大电路和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制作,但是没有条件施加标准砝码或标准力对传感器和你的系统进行实际标定,你只有一块可用来测量电压和电流的表(或万用表), 在这种条件下你应该首先对仪器的那些指标进行测定?从误差的角度出发,你对你使用的表有何要求? (2)设传感器误差为0.1%;测量放大电路误差为0.03%;系统采用的A/D转换器为10位,试分析仪器最后能达到的最好精度等级是多少? (3)用干电池分压的办法模拟传感器输出信号对电路进行测试,试在整个量程范围内确定其测试点。若每一个测试点测试了十次,说明你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并写出数据处理公式。 三、画图并说明光电池的下列特性: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与光照度的关系; (2)输出电流与负载电阻及光照度的关系。 四、画图并说明光电二极管与放大器的电流放大连接法、电压放大连接法和阻抗变换连接法。说明各连接法适用于哪些测量情况。 五、(1)怎样测试光敏电阻的好坏?(2)比较光敏电阻、光电池、光电二极管的异同点。(3)说明选择光电检测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六、写出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说明各符号的含义。 七、用于测量输送皮带上粉粒物料的近红外水分仪为何要采用三个波长进行测

测试技术主要内容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主要知识点 绪论 1)测试系统的组成 第一章信号的描述 2)信号的分类什么是确定信号,什么是周期信号什么是非周期信号什么是准周期信号什么是非确定性信号 确定性信号:能用明确的数学关系式或图像表达的信号称为确定性信号 非确定性信号:不能用数学关系式描述的信号 周期信号(period signal):依一定的时间间隔周而复始、重复出现;无始无终。 一般周期信号:(如周期方波、周期三角波等)由多个乃至无穷多个频率成分(频率不同的谐波分量)叠加所组成,叠加后存在公共周期。 准周期信号(quasi-periodic signal):也由多个频率成分叠加而成,但不存在公共周期。(实质上是非周期信号) 3)离散信号和连续信号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 什么是能量(有限)信号—总能量是有限的 什么是功率(有限)信号信号在有限区间(t1, t2)上的平均功率是有限的 4)时域信号和频域信号 以时间为独立变量,描述信号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反映信号幅值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以频率为变量建立信号幅值、相位与频率的函数关系 5)一般周期信号可以利用傅里叶展开成频域信号 6)傅里叶级数展开和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公式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变换: 性质: 对称性:X(t) ? x(-f )尺度改变性 频移特性

7)把时域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也叫做信号的频谱分析。 8)求方波和三角波的频谱,做出频谱图,分别用三角函数展开式和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傅里叶变换…… 9)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通过 傅里叶变换 10)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的主要区别 周期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非周期信号的频谱是连续的求单边指数衰减函数的傅里叶变换(频谱) 11)随机信号的描述,可分成足什么条件在随机信号的实际测试工作中,为什么要证明随机过程是各态历经的 随机信号必须采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描述 工程中绝大多数随机过程假定符合各态历经过程,则可用测得的有限样本记录来代表总体过程,否则理论上要测量无穷个样本才能描述该过程 12)脉冲函数的频谱什么是脉冲函数的筛选性质矩形窗函数平稳随机过程和非平稳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又可分为各态历经和 非各态历经两类,各态历经随机过程的统计特征参数满的频谱sinc函数的定义单边指数函数的频谱单位阶跃函数的频谱δ函数具有等强度、无限宽广的频谱,这种频谱常称为“均匀谱”。 Sinc(x)=sinx/x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测量方法分类 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根据测量的具体手段来分,又可分为偏位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和微差式测量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1.什么是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指测量值A x 与真实值A 0之间的差值,即 Δ=A x -A0 (1-1) 2.什么是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用百分比的形式来表示,一般多取正值。 (1)示值相对误差x 用绝对误差与被测量A x 的百分比来表示,即 %100?? = x x A γ (1-2) (2)引用误差m 有时也称满度相对误差。它用测量仪表的绝对误差与仪器满度值A m 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即 %100m ?? = A m γ (1-3) 3.什么是准确度等级? 上式中,当 取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值 m 时的引用误差常被用来确定仪表的准 确度等级S ,即 100m m ?= A ΔS (1-4) 根据给出的准确度等级S 及满度值A m ,可以推算出该仪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m 、示值相对误差等。 重要提示: 仪表的准确度在工程中也常称为“精度”,准确度等级习惯上称为精度等级 我国的模拟仪表通常分七种等级,如表1-1所示。我们可以从仪表的使用说明书上读得仪表的准确度等级,也可以从仪表面板上的标志判断出仪表的等级。从图1-4所示的电压表右侧,我们可以看到该仪表的准确度等级为2.5级,它表示对应仪表的

引用误差所不超过2.5%。 表1-1 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和基本误差 准确度等级0.1 0.2 0.5 1.0 1.5 2.5 5.0 基本误差±0.1% ±0.2% ±0.5% ±1.0% ±1.5% ±2.5% ±5.0% 例题: 1. 已知被测电压的准确值为220V,请观察并计算图1-4所示的电压表上的准确度等级S、满度值A m、最大绝对误差Δm、示值A x、与220V正确值的误差Δ、示值相对误差x以及引用误差m。 2. 示值相对误差有没有可能小于引用误差?在仪表绝对误差不变的情况下,被测电压降为22V,示值相对误差x将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解: 1. 从图1-4可知,准确度等级S=5.0级,满度值A m=300V。 最大绝对误差Δm=300V×5.0÷100=15V,示值A x=230V。 用更高级别的检验仪表测得被测电压(220V)与示值值的误差Δ=10V,示值相对误差x=4.3%。 引用误差m=(10/300)×100%=3.3%,小于出厂时所标定的5.0%。 2. 若绝对误差仍为10V,当示值A x为22V,示值相对误差 =(10/22)×100%=45%。与测量220V时相比,示值相对误差大多啦 x 结论: 由上例得到的结论:在选用仪表时应兼顾准确度等级和量程,通常希望示值落在仪表满度值的2/3以上。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1.粗大误差? 明显偏离真值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粗大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人员的粗心大意及电子测量仪器受到突然而强大的干扰所引起的。如测错、读错、记错、外界过电压尖峰干扰等造成的误差。 就数值大小而言,粗大误差明显超过正常条件下的误差。当发现粗大误差时,应予以剔除。 2.系统误差?

测试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1

北京工业大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测量技术基础试卷(开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1.时间常数τ是一阶传感器动态特性参数,时间常数τ越小,响应越快,响应曲线越接近于输入阶跃曲线。 2.满足测试装臵不失真测试的频域条件是幅频特性为一常数和相频特性与频率成线性关系。3.电荷放大器常用做压电传感器的后续放大电路,该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传感器产生的电荷量成正比,与电缆引线所形成的分布电容无关。 4.信号当时间尺度在压缩时,则其频带变宽其幅值变小。 5.当测量较小应变值时,应选用电阻应变效应工作的应变片,而测量大应变值时,应选用压阻效应工作的应变片,后者应变片阻值的相对变化主要由材料电阻率的相对变化来决定。6.电感式和电容式传感器常采用差动方式,不仅可提高灵敏度,且能改善或消除非线性。 7. 电涡流传感器是利用金属材料的电涡流效应工作,可分为低频透射式和高频反射式两种,其中前者常用于材料厚度的测量。 8.在调制解调技术中,将控制高频振荡的低频信号称为调制波,载送低频信号的高频振荡信号称为载波,将经过调制过程所得的高频振荡波称为已调制波。

9.已知()t t x ωsin 12=,()t δ为单位脉冲函数,则积分()?∞+∞ -?? ? ?? -?dt t t x ωδ2π= 12 。 10.已知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的测速齿轮的齿数为20,若测得感应电动势的频率为300Hz ,则被测轴的转速为 900r/min 。 11. RC 低通滤波器中的RC 值越大,则其上限截止频率越 小 。 12. 频率混叠是由于 采样频率过低 引起的,泄漏则是由于 信号截断 所引起的。 二、选择题(15分,每题1.5分) 1.离散、周期的时域信号频谱的特点是( C )的。 A 非周期、离散 B 非周期、连续 C 、周期、离散 D 周期、连续 2.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以下传感器不属于能量控制型的是( C )。 A 电阻传感器 B 电感传感器 C 光电传感器 D 电容传感器 3.变磁通感应式传感器在测量轴的转速时,其齿盘应采用( B )材料制成。 A 金属 B 导磁 C 塑料 D 导电 4.测试装臵能检测输入信号的最小变化能力,称为( D )。 A 精度 B 灵敏度 C 精密度 D 分辨力 5.数字信号的特征是( B )。 A 时间上离散,幅值上连续 B 时间、幅值上都离散 C 时间上连续,幅值上量化 D 时间、幅值上都连续 6.传感器灵敏度越高,表示该传感器( B )。 A 工作频带越宽 B 单位输入引起的输出量越大 C 线性范围越宽 D 允许的输入量越大

热力测试技术基础习题解答

热力测试技术基础习题 第二章测量的基本概念 名词:测量、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精度测量,误差、误差分类(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标准误差,残差、有效数字、极限误差。 简答: 1. 简述测量的分类,直接测量方法的分类(直读、差值、零位、替代) 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组合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分为直读法、差值法、零位法、替代法; 2. 误差按表示方法、按性质和按产生原因分类与含义 按误差的表示方法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 按误差的性质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 3. 理解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三者的关系 精密度高的准确度不一定高; 准确度高的精密度不一定高; 但精度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4. 系统误差的特点和来源 系统误差的特点:测量条件中所引起的误差,是由于某些出现规律及影响程度都可以确定的因素引起。 判断:正确的测量结果中不应包含系统误差(X ) 系统误差的来源:仪器误差,环境误差,测量者误差,测量方法误差 5. 随机误差分布规律与四个特点 随机误差分布规律:正态分布 随机误差四个特点:单峰、有界、对称、相互补偿 计算:有限测量次数中的随机误差计算(间接、直接) 第三章测试仪表基本知识 名词:测试仪表、仪表精度、灵敏度、灵敏度阻滞、时滞,传递函数,动态误差 简答: 1. 测试仪表的组成和功能 测试仪表的组成:传感器、传输元件和处理元件、显示器; 测试仪表的功能:变换功能、传输功能、显示功能; 2. 仪器传感器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内部变化(即输出信号); 只能随被测参数变化而发出信号或其输出为被测信号的函数; 变换器输出信号与被测参数这间必须是单值的函数关系; 3. 仪表精度定级与选用原则,并举例说明 数字小,相对误差小,精度高;数字大,相对误差大,精度低; 仪表精度等级规定了在满量程使用条件下,最大误差不得超过的数值; 定级原则取上限(精度低的);选用原则取下限(精度高的); 4. 测量精度与仪表精度的区别,举例说明 测量精度: 仪表精度: y m m A δ?= Δm :最大绝对误差 Am :仪表测量范围 l :被测量值估计量 m y m A A l δδ?=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典型参数的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的练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检测的意义 为了满足机械产品的功能要求,在正确合理地完成了可靠性、使用寿命、运动精度等方面的设计以后,还须进行加工和装配过程的制造工艺设计,即确定加工方法、加工设备、工艺参数、生产流程及检测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质量保证措施中的精度检验。 “检验”就是确定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即判断产品合格性的过程。检验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定性检验的方法只能得到被检验对象合格与否的结论,而不能得到其具体的量值。定量检验的方法是在对被检验对象进行测量后,得到其实际值并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方法,简称为“检测”。检测的核心是测量技术。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不仅能判断其合格性,还为分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提供了最直接而可靠的依据。 测量的基本要素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含被测量、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含测量器具)和测量误差等四个要素。 被测量在机械精度的检测中主要是有关几何精度方面的参数量,其基本对象是长度和角度。 计量单位是以定量表示同种量的量值而约定采用的特定量。我国规定采用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 m)”,常用的角度单位有“度(°)”、“分(′)”、“秒(″)”和“弧度(rad)”、“球面度(sr)”。 测量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量原理,在实施测量过程中对测量原理的运用及其实际操作。广义地说,测量方法可以理解为测量原理、测量器具(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者)的总和。 测量误差是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由于测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过程总是不完善的,即任何测量都不可能没有误差。从测量的角度来讲,真值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因此,对于每一个测量值都应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范围,说明其可信度。不考虑测量精度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检测的一般步骤 通常情况下,检测应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被检测项目认真审阅被测件图纸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被测件的用途,熟悉各项技术要求,明确需要检测的项目。 2、设计检测方案根据检测项目的性质、具体要求、结构特点、批量大小、检测设备状况、检测环境及检测人员的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一个能满足检测精度要求,且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检测预案。 3、选择检测器具按照规范要求选择适当的检测器具,设计、制作专用的检测器具和

测试技术总复习

1、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 1.测试技术的概念。 测试技术:测量技术与实验技术的综合 2.非电量测试系统的基本思想。 首先要将输入物理量转换成电量,然后再进行必要的调节、转换、运算,最后以适当的形式输出。 3.什么叫测量?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 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直接测量的特点。 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称为测量。 无需经过函数关系的计算,直接通过测量仪器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为直接测量。 测量的最基本形式: 比较——将待测的未知量和予定的标准作比较。 4.直接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直接比较和间接比 较的区别? 直接把被测物理量和标准作比较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比较。 举例 ⊙天平测物体质量 ⊙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测量导体的电阻 间接比较:利用仪器仪表——统称之为测量系统——把原始形

态的待测物理量的变化变换成与之保持已知函数关系的另一种物理量的变化,并以人的感官所能接受的形式,在测量系统的输出端显示出来。 举例 ⊙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弹簧测物体的重量 5.常用测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或用途是 什么? 传感器(一次仪表) ◆定义:将被测非电量通过某种原理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 ◆作用: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便于放大、记录。 中间变换与调理电路(二次仪表) ◆定义:将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调理输出给记 录仪器的装置。 显示记录设备(三次仪表) ▲作用:把中间变换与测量电路送来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不失真

地显示和记录出来。 如:①电子;②存储示波器;③电压表;④磁带记录仪; ⑤数字式瞬态;波形存储器 6.欲使测量结果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应具备哪些条件? 1、作比较的标准必须是精确已知的,得到公认的; 2、进行比较的测量系统必须工作稳定,经得起检验。 7.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叠加性与比例性、微分性质、积分性质、频率不变性 8.正确理解线性测量系统的叠加性及频率不变性的定义 频率不变性表明,当线性系统的输入为某一频 率时,则系统的稳态响应也为同一频率的信号。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测量的一般概念及方法 对于测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须举例说明): 1.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2.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 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 4.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5. 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 第二节测量误差及分类 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称为测量误差(Measuring error)。测量误差可其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重要公式: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Δ=A x-A0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掌握基本概念!) (1) 示值(标称)相对误差γx (2)满度(引用)相对误差γm 我国模拟仪表有下列七种等级:0.1、0.2、0.5、1.0、1.5、2.5、5.0。 表1-1 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和基本误差 讨论:上表说明什么?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可以认为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是不变的,而示值相对误差γx随示值的减小而增大。 与同学一起做:例1-1:分析讨论仪表精度等级与量程范围及示值相对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粗大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掌握基本概念) 1.粗大误差(举例) 2.系统误差(举例) 3.随机误差(举例) 分析正态分布的规律:(举例) (1)有界性(2)对称性(3)集中性 三、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1.静态误差(Static Error)(举例) 2.动态误差(Dynamic Error)(举例) 第三节传感器及基本特性 讨论传感器的组成及框图:传感器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及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分析:图1-3:传感器的组成框图 结合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将图1-4方框中的内容具体化。 图1-5: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原理框图(演示该传感器) 二、传感器分类 1)按被测量分类

LED测试技术基本概念

LED测试技术基本概念 「正向电压」通过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流为确定值时,在两极间产生的电压降。 「反向电流」加在发光二极管两端的反向电压为确定值时,流过发光二极管的电流。 「峰值波长」光谱辐射功率最大的波长。 「半强度角」在发光(或辐射)强度分布中,发光(或辐射)发光强度大于等于最大强度一半构成的角度。 「主波长」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看作为用某一个光谱色按一定比例与一个参照光源(如CIE标准光源A、B、C等,等能光源E,标准照明体D65 等)相混合而匹配出来的颜色,这个光谱色就是颜色的主波长。颜色的主波长相当于人眼观测到的颜色的色调(心理量)。若已获得被测LED器件的色度坐标,就可以采用等能白光E光源(x0=0.3333,y0 =0.3333)作为参照光源来计算决定颜色的主波长。计算时根据色度图上连接参照光源色度点与样品颜色色度点的直线的斜率,查表读出直线与光谱轨迹的交点,确定主波长。 「平均强度」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一个很小的立体角元内所包含的光通量dΦv与这个立体角dΩ的比值,单位为烛光(坎德拉,cd)。 「辐射带宽」光谱辐射功率大于等于最大值一半的波长间隔。 LED产品分类 应用日渐普及的LED产品分类众多,我们简单地来看看分类方法。LED根据发光管发光颜色、发光管出光面特征、发光管结构、发光强度和工作电流、芯片材料、功能等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简单介绍前四种分类方法。 1、根据发光管发光颜色分类 根据发光管发光颜色的不同,可分成红光、橙光、绿光(又细分黄绿、标准绿和纯绿)、蓝光等。 另外,有的发光二极管中包含2种或3种颜色的芯片。根据发光二极管出光处掺或不掺散射剂、有色还是无色,上述各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还可分成有色透明、无色透明、有色散射和无色散射四种类型。 2、根据发光管出光面特征分类 根据发光管出光面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圆灯、方灯、矩形、面发光管、侧向管、表面安装用微型管等。 圆形灯按直径分为φ2mm、φ4.4mm、φ5mm、φ8mm、φ10mm及φ20mm等。国外通常把φ3mm的发光二极管记作T-1;把φ5mm的记作T-1(3/4);把φ4.4mm 的记作T-1(1/4)。 由半值角大小可以估计圆形发光强度角分布情况。从发光强度角分布图来分有三类:

《自动检测技术》知识点汇总

《自动检测技术》知识点汇总 填空: 1.从传感器目的出发,可将传感器分为参量型传感器,发电型传感器。 2 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3 随机误差的特点:对称性,有界性,抵偿性,单峰性。 4 根据电阻值的特性,热敏电阻有正温度系数,负温度系数,临界热敏电阻。 5 电容式传感器的三种类型:变面积式,变间隙式,变介电常数式。 6 电感式传感器可以分为:自感式,互感式。 7 压电元件的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串联接法,并连接法。 8 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有:电压放大器,电荷放大器。 9 热电动势由:接触电动势,温差电动势组成。 10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有:均质导体定律,中间导体定律,标准电极定律,中间温度定律。 11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的方法有:冷端恒温法,补偿导线法,计算修正法,电桥补偿法,采用PN结温度传感器作冷端补偿,采用集成温度传感器作冷端补偿。 12 通常把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光生伏特效应。 13 根据光纤在传感器中的作用可分为:传光型,功能型。 14 光栅按其形状和用途可分为:长光栅,圆光栅。长光栅主要用于:长度或直线位移的测量,圆光栅主要用来测量:角度或角位移。 15 光栅的细分技术有:直接细分,电桥细分。 16 磁头分为:静态磁头,动态磁头。静态磁头又称为:磁通响应式磁头,动态磁头又称为:速度响应式磁头。 17 按照信号的读出方式,编码器可分为:接触式,非接触式。 18 超声波的波形主要可分为:纵波,横波,表面波。 19 要想得到大量的受辐射光,就必须具备粒子数反转分布,光的振荡两个条件。 20 激光的特点:方向性强,单色性好,相干性好。 21 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用直流信号作为统一信号,并将直流电压0~5V和直流电流0~10mA或4~20mA作为统一的标准信号。 简答题 1 电阻应变效应: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也相应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称为电阻应变效应。 2 压阻效应:对一块半导体材料的某一轴向加一定的载荷而产生应力时,它的电阻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阻效应。 3 液面位置传感器:作液面位置传感器用的热敏电阻通过电流将引起自身发热。当处于两种不同介质中,电阻的散热条件不同,通过的电流也不同。通过电流表的指示可以反映液面的水平位置。 4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利用被测介质液面变化转化为电容变化的一种介质变化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总结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总结 篇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绪论 1、测试的概念 目的:获取被测对象的有用信息。测试是测量和试验的综合。 测试技术是测量和试验技术的统称。2、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 静态测量:是指不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的测量。动态测量:是指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的测量。3、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机械工程中动态参数的测量4、测试系统的组成 5、量纲及量值的传递 6、测量误差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7、测量精度和不确定度8、测量结果的表达 第二章信号分析与处理 一、信号的分类及其描述 1、分类 2、描述 时域描述:幅值随时间的变化 频域描述:频率组成及幅值、相位大小 二、求信号频谱的方法及频谱的特点1、周期信号 数学工具:傅里叶级数

方法:求信号傅里叶级数的系数 频谱特点:离散性谐波性 收敛性(见表1-2)周期的确定:各谐波周期的最小公倍数基频的确定:各谐波频率的最大公约数 2、瞬变信号(不含准周期信号)数学工具:傅里叶变换 方法:求信号傅里叶变换 频谱特点:连续性、收敛性 3、随机信号 数学工具:傅里叶变换 方法:求信号自相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频谱特点:连续性 三、典型信号的频谱 1、δ(t)函数的频谱及性质 △(f)=1频率无限,强度相等,称为“均匀谱”采样性质: 积分特性: 卷积特性: 2、正、余弦信号的频谱(双边谱) 欧拉公式把正、余弦实变量转变成复指数形式,即一对反向旋转失量的合成。解决了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问题,得到了周期信号的双边谱,使信号的频谱分析得到了统一。 3、截断后信号的频谱 频谱连续、频带变宽(无限) 四、信号的特征参数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 电工实验中,采用平衡电桥测量电阻的阻值,是属于零位式测量,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微小变化,是属于偏 位式测量。 2. 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 大米,10kg 苹果,1kg 巧克力,发现均缺少0.5kg ,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力的商 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示值相对误差。 3. 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 的1.5倍左右为宜。 4. 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频率上限为5kHz测量100kHz 、10V 左右的高频电压,发现示值不到2V ,该误差属于粗大误差。 用该表直流电压档测量5号干电池电压,发现每次示值均为1.8V ,该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5. 重要场合使用的元器件或仪表,购入后需进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其目的是为了提早发现故障,提高可靠性。 6. 各举出两个日常生活中的非电量电测的例子来说明 静态测量:用电子天平称出物体的重量;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 动态测量:地震测量振动波形;心电图测量跳动波形;

直接测量:用电子卡尺测量物体的高度; 间接测量:曹聪称象; 接触式测量:用体温计测体温; 非接触式测量:雷达测速; 在线测量:在流水线上,边加工,边检验,可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加工精度; 离线测量:产品质量检验; 7. 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准确度等级为0.5级,求: (1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 (2当示值分别为20℃、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 解:(1由表1- 1所示,温度计的准确度等级对应最大满度相对误差,即由满度相对误差的定义,可得最大绝对误差为: ?m =(±0.5%A m =±(0.5%×200℃=±1℃ (2当示值分别为20℃和100℃时,示值相对误差为: %5%100201%1001 1±=?±=??=x m x A γ %1%1001001%10022±=?±= ??=x m x A γ 8. 欲测240V 左右的电压,要求测量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0.6%,问:若选用量程为250V 电压表,其准确度应选模拟仪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P6 绝对误差 Ao Ax -=?值) 表示物体的真值即理想表示实际值,o (A Ax 示值(标称)相对误差 测量值)绝对误差,x %(100A x x ??A ?= γ 满度(引用)相对误差表示满度量程)Am Am m %(100??=γ 准确度等级m m %m (100A S A m Am m S ?= ???= 表示量程)最大绝对误差, 精确度的等级越小越好 P7 例1-2 现有0.5级的0~300摄氏度的和1.0级的0~100摄氏度的两个温度计,要测量80摄氏度的温度,试问哪个温度计好? 解 采用0.5级表测量时,可能出现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875.1%10080 %5.0300%100=??=??=Ax ml m γ 若用1.0级表测量时,可能出现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25.1%10080%0.1100%1002=??=??= Ax m m γ 在选用仪表时应兼顾精度等级和量程,通常希望示值落在仪表满度值的2/3以上。 误差分为:粗大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P9 电量测量转换电路电参量传感元件非电量敏感元件被测量 非电量→→→→→→ P10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灵敏度、分辨力、线性度 曲线越陡灵敏度越大。(2)数字式的传感器:精确到小数最后一位。(3)线性度又称非线性误差 P13 (1)某压力仪表厂生产的压力表满度相对误差均控制在0.4%~0.6%,该压力表的精确度等级应定为0.1级,另一家仪表厂需要购买压力表,希望压力表的满度相对误差小于0.9%,应购买5.0级的压力表。 (2)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 大米、10kg 苹果、1kg 巧克力,发现均少约0.5kg ,但该采购员对巧克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里作用的因素是示值相对误差。 (3)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