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8-12-26T14:34:05.8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边鹏
[导读] 沿路城市设计凭借其针对性强、易形成城市形象的特点,成为快速改变城市面貌的重要手段。

广泛被政府领导接受。

——以栖霞大道沿路城市设计为例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摘要:沿路城市设计因其目标更明确,与常规城市设计具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以南京栖霞大道两侧城市设计为例,介绍此类城市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从“活力、人文、生态”三个角度出发。

涉及总体定位层面和详细设计导控层面两方面研究。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风貌快速路
1.项目概况
沿路城市设计凭借其针对性强、易形成城市形象的特点,成为快速改变城市面貌的重要手段。

广泛被政府领导接受。

与街区层面城市设计或普通街区环境整治不同,沿路城市设计更加综合,其不仅涉及对城市道路的总体定位、主题思路、设计策略的把握。

也强调对沿路两侧城市功能植入、沿街界面控制,以及强调人行空间的具体感受。

1.1 项目综述
栖霞大道位于南京北部入城门户路,南京滨江风貌展示路,是南京“经六纬十”的纬一路。

本次设计东至绕城公路,西至幕府山西的紫金科创社区,总长5.8公里,南北沿栖霞大道各扩一个地块。

用地面积412.9公顷。

基地内有1号线、6号线、7号线三条地铁线,晓庄、万寿村两个地铁枢纽站。

两个枢纽站站位于基地中心位置。

1.2 项目难点
1.2.1用地混杂:
栖霞大道现状用地功能复杂。

工业、市场、物流用地还占很大比例,基地内尚有城中村用地。

经梳理基地内有多个地块已出让或有研究方案,具体有概念研究方案地块7处,施工方案地块2处,带指标出让地块3处。

近半用地为现状保留用地。

1.2.2交通不畅:
基地内主要道路为栖霞大道,两侧用地内尚存现状路网不成体系,有多处断头路、路网等级偏低的问题,且栖霞大道南北用地道路联系少,功能割裂,特别是西侧贯通性道路偏少。

基地内步行交通不成体系,公共休闲空间不足。

1.2.3风貌不佳:
基底建筑风貌缺乏引导,其中老旧建筑界面退线良莠不齐,建筑风格与色彩杂乱,局部新建建筑质量较好,但缺乏风貌引导。

沿路绿化局部较好,但连续差,缺少景观主题,缺少标志性景观节点。

沿路公共艺术缺乏整体引导,文化特色不彰显等问题。

2.主题引导——设计思路的确立
通过对项目综合分析,栖霞大道处于南京门户区位,有一定山水环境基础,应展示南京山水城林特色。

有优越地铁枢纽条件,应结合枢纽站展现现代都市风貌特色;现状具有多元文化基础,应发掘并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所以栖霞大道定位为南京主城北部集聚现代活力与展示地区特色的城市中心型景观大道。

结合栖霞大道现存问题,规划提出打造“活力”、“人文”、“生态”的主题策略,具体落实为打造绿色文化、现代都市、生态门户三个主题段。

2.1“活力”主题
借鉴香港九龙港铁东涌线和机场快线的转换枢纽开发模式,TOD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地铁枢纽为中心,形成复合的城市功能、结合现状空地圈层布局,用地更加集约高效,并为片区发展带来活力。

沿线布局多种业态商业零售和娱乐设施,使开敞空间与商业结合。

打造生机勃勃的城市街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2.2“人文”主题
基地东侧有幕府山、陶行知文化馆、行知园路多处历史文化资源,西侧有明外郭风光带历史文化资源。

规划中通过现状文化资源的发掘,彰显地域陶行知文化特色,彰显明外郭风光带文化特色,达到强化地区文化特征的目的。

2.3“生态”主题
基地东侧为幕府山,西侧为柳塘生态门户区,是城市中的重要生态景观片区,规划中进行强化设计。

结合现状基地特征,通过公园的打造,彰显幕府山、明外郭、十里长沟的绿色生态特征,并形成完善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3.设计策略及重点
3.1基于“活力”主题的设计策略
3.1.1地铁引领,乐活中央——恢复地区的活力与价值
结合地铁枢纽站强调综合商业、商务办公、娱乐康体、居住生活等多元功能混合。

在现状功能基础上,新增晓庄商业综合体,新增龙波物流研发办公区,塑造栖霞区商业、休闲、办公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空间上塑造晓庄综合服务中心建筑群,增加地标建筑,强化地区标示,补足城市天际轮廓线,营造韵律中有变化的空间效果。

街道界面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形成城市特色、提升街道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营造步行特征的城市活力街道。

形成连续的步行空间体系,串联步行街区,街角广场,地下通道、天桥,沿街绿带步道等多处活动中心。

城市核心地区规划连续街墙,围合活力街道空间。

3.1.2构建公共交通出行为导向的交通体系
强调不同交通方式的接驳。

依据:《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划指引》。

晓庄站、万寿村站在经五路城市设计中已考虑过地铁一体化。

对地铁出入口与商业空间衔接提出设计指引。

地下一层商业可直接连通至1号线地铁商业及7号线站厅。

地下二层设置部分商业,与地铁1号线站厅相通,充分利用地铁客流的商业价值,商业空间也为地铁提供了一个换乘通道。

为行人提供连续便捷的步行线路建立连续的步行流线。

联系商业、文化、生态节点,建立空中与地下过街通道。

规划新增4处过街通道。

合理规划公共自行车停靠点,地铁出入口、公交场站、商业设施、公园、小区等人流集中区域。

以300~400米间距,设置自行车停靠点。

合理布置公交站点。

形成以地铁枢纽为核心
的接驳体系,每个地铁出入口保证公交车与自行车换乘。

3.2基于“人文”主题的设计策略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一种文化塑造一座城市(1)。

东侧绿色文化段强调绿色幕府,民国记忆概念,从承载民国记忆的典型符号,塑造行知文化的教育空间,彰显幕府景观的绿色生态三方面实现。

行知商业街以栖霞区 “1891”商业街区为概念。

街区风貌吸取民国传统形式,以坡屋顶、灰色青砖墙面、石板铺地为元素。

局部布置文化景墙。

行知广场以历史年轮为概念,体现历史厚重感及沿栖霞大道快速感知的效果。

绿色文化段沿线界面体现民国、文化、绿色主题。

沿路以乔木为防护林,采用挡墙方式,减少车行对两侧功能干扰。

强调快速路的车行感知效果。

慢行感知通过地块内部建筑和绿化围合,营造尺度适宜的步行空间。

3.3基于“生态”主题的设计策略
以明外郭绿带、十里长沟、柳塘互通立交为景观载体,进行生态价值提升,打造门户景观形象。

以文化彰显、绿色门户、市民休闲为主要理念。

以现状明外郭遗址为基础,形成人工坡地、散步道景观为主的休闲景观公园,体现“秋栖霞,明外郭,墙不断”的城市意境。

桥下绿地结合现状立交、铁轨,形成立交桥下防护及休闲绿地,体现“观铁轨,忆工业,绿满坡”的城市意境。

丁家庄防护绿地依托现状防护绿地,结合丁家庄综合商办楼,打造景观型防护绿地,形成外侧防护、内侧疏林草地的商务景观型防护绿地,体现“绿林翠,长沟水,显生态”的城市意境。

建立街道、广场、公园、绿廊点线面结合的连续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出入口及公共设施处导向系统。

使用铁板材料。

遵循人性化尺度,独立设置。

唤起工业回忆。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