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也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
目前,关于教师特征和学校氛围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学校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班级氛围、教师特点等已被大量研究所考察。尽管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基本上是相关研究,缺乏因果性或功能性数据的直接支持,但研究者通过直接的观察发现,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确实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近年来,Atkins等人提出生态中介模型(eco—logical-mediational model),用以解释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该模型整合了环境、学校和教师因素等相关变量与儿童的发展结果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模型提出,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还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而且,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也受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情绪与学生发展。情绪由多个成分和过程组成,包括评价、主观体验、生理变化、面部表情和行为倾向性或反应倾向性,各个成分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能否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当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是衡量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先,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生气和恼怒情绪时,其学生会具有明显的情绪性扰乱迹象;且中小学教师的攻击性情绪表达与学生的品行不端行为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教师对学业失败归因于学生的不努力因素,并表现出强烈的生气,或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学生的低能力水平,并表现出同情,教师这些情绪的表达都会影响学生形成恰当的学业成败归因模式。相反,教师积极的情绪表达(如爱心),可以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均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出现较少的不端行为,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的幽默感也会促进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使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掌握目标取向的行为和更少的回避行为。其次,研究者通过直接的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task-oriented behavior),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7>也有研究发现,教师的焦虑水平与学生的测试焦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者采用纵向追踪研究的设计,直接考察了班级环境与学生的行为问题、同伴关系和成绩水平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可以被当前的班级氛围或环境因素解释,不良的班级环境会导致更糟糕的行为表现和同伴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关于双生子的研究也发现,无论内部心理问题还是外部行为问题,都是儿童的遗传和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班级环境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变量,班级环境可以预测双生子行为问题的差异。因此,需要在生态背景下思考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而教师人格特征和班级氛围则是儿童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变量之一。
教师的问题行为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而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又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
教师的辱骂和体罚行为。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发现,儿童期体罚经历与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相关,教师的辱骂或体罚行为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长期而深刻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体罚行为会给学生的身体发育造成伤害,甚至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出现智力障碍;另一方面,教师辱骂或体罚行为还可能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学生为了避免体罚,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表现。有研究指出,受体罚多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伴有更多的侵犯性行为。此外,体罚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致使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等不良现象;教师的辱骂或体罚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使他们在班级中表现出退缩行为和严重的自卑感。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建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联系。教师应自觉地控制焦虑程度。提高自身素养,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镇定、愉快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还能精确地阐述教学内容,更能影响学生的心情;正确对待紧张,提高工作效率;以自己的过硬基本功示范于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的能力,从侧面影响学生自觉地控制焦虑情绪;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挫折承受力,“人生那能无忧愁,抱怨不如多奋斗”,避免用不良情绪影响学生,不迁怒于学生,使学生能理解教师,并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因此,只有教师的心理调控好了,才能正确引导现时期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自卑、人际关系紧张、对抗行为、问题行为出现频率高、早恋、过度迷恋网络等心理问题之转变。由此可见,教师保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是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