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良好的儿童教育不仅关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昌盛。以识字教学为主,重视人文精神的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期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合称“三、百、千”。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析义识字等,实践中往往多种方法兼用。这些方法都注意得用汉字的特点,循序渐进,尽量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读;注意利用儿童心理特点,强调记忆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不搞单纯的识字,力求把常用字编成有意义的韵语,并尽可能地把知识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内容糅合其中,使识字教学呈现出一种“文”与“意”结合的趋势;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写字(习字、书法)训练。这些都是很值得借鉴的经验。
但是也应指出,当时在识字教学中处理识、写、讲、用的关系上,是以识为主的,教会儿童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每个字怎样写和怎样讲,要求很低,而怎样用,几乎全无要求。这使儿童只会呆读死记,不知字意,更不能应用。这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重视写字
写字作为一种单独是基本训练,古代教育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较为有效的训练原则、步骤和方法。
1.写字训练的原则是先大后小,先慢后快。王筠认为“写字不可学小字。”唐彪则主张大小并练,并提出:“学生初入学,止宜写两字,不得过多,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便难成就矣。”
2.写字教学有一大致步骤和方法,即先扶手润字,继而描红、描影、跳格,最后临帖,其中对扶手润字尤为重视。崔学古指出:“学生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略具体,方脱手自书。”这些经验显然与汉字的特点相合,是很值得注意的。
三、阅读教学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识字教学,开始转入以读书为主的教学阶段。此时学生识字量二千字有左右,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在教法方面,阅读教学训练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有如下几点:1.强调“晓文见意”。这条原则是理学家程颐提出来的。他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意,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为了使童子理解“文意“,崔学古提出“讲”“贯”结合的方法。讲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讲其字句章节的“实意”,参赛到“晓文见意”;贯者,贯通其“神理”,再以“理演文”,以作者的“宗旨”,复反其“文义”。讲解时,要同“说话一般”,通俗易懂。若用“深文奥理”,不但“童子理会不来”,反而会“滋其惑”。讲书
可启发儿童的智慧,要讲得通俗易懂,同时不可讲得过多地深,要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这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技巧。
2.强调“熟读成诵”
学生读书,先由蒙师讲认生书。讲书的形式有个别“口授”和“粗粗讲解”。“口授”是教师先教学生认字,带学生缓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粗粗讲解”时贵用“家话”(通俗话),要指实事说明,使儿童易懂。还要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智力的发展。
教师讲解以后,学生即可各自进行朗诵。自读课文时,先分段读,叫“分读”,等口熟了再“通读”,若有甚难的章句,则还要“特读”,目的是使省力省功。大一些的学生要求更高了,其诵读程序,有句读、朗读和背读,以至熟记不忘。”。古时教学,吟诗作文,均从讽诵入手,抑扬歌诵,其声音含有音乐之美,即谓“读书声出金石”。蒙师要求儿童读书须“眼到口到心又到”,高声朗诵,不许含糊。学生读书所读之书必须熟背,以背书驱使学生勤奋用功,“以期所习永永不忘”。所以,蒙师对学生背书要求甚严,在背书时,教师也要“听差”,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分句等。背书时,还有“提背”,提到哪里背到哪里,以检查学生熟记的程度。又有“初背”(背生书)和带背(背熟书)和按时“抽背”,最后读完一册还要“通背”。故学生必须时时读书,时时背书,因此又必须经常温书、理书。
认书、读书、背书和温书四步曲,周而复始,日日如此,月月如斯。这对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少年儿童
记忆力强的特点。儿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背熟了许多文词,这对以后的写作也大有帮助。不过儿童所溺爱的书,并不都懂,教师也不要求儿童全懂,“难者罕譬曲喻”,只好等儿童长大了才明白,现在只记住,到“后来受用”。
四、写作训练
以读书为主的阅读教学开始不久,开始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在教学中一直是被重视的,也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先“放”后“收”
这是就整个作文训练而言的,也是古代作文教学的一贯传统。所谓“放”,是先要鼓励学生放胆去想,去写。不要过多束缚和顾忌。所谓“收”,是要求构思严谨,思想纯正,用词切当,行文合“格”。明清蒙学作文训练实行先放后收、以放为主、以收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这方面来说,要放胆写,驰骋思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对教师这方面来说,则要小心地改,切忌大删大改,伤害学生作文的信心和兴趣。这是符合作文教学矛盾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童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的。在八股文风盛行的明清时期,能作到这样,很不容易。
2.多作多改
作文是知识应用,也是技能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明清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多作多改的习惯。清代的蒙学家冯京第在其所著《蕈溪自得》中总结自己读书作文教学经验时说:“作文有
一字诀,曰改。草本既成,宜粘著墙壁,时时就观改之,旬日后详定始脱草。”实际上明清学生作文训练的课业量是很大的,也确实培养了不少有写作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