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这两句名为“庄严形相功德成就”。“庄严形相”指国土以光明为形相。极乐净土的一大庄严成就,就是光明周遍充满。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见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燎在宅,明不满十仞(“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以是故起满净光明愿。如日月光轮,满足自体。彼安乐净土,虽复广大无边,清净光明无不充塞。故曰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佛因地发起这一庄严功德的因缘,是见到当日轮运行在四大部洲时,光明只照耀一洲,而不能照耀其它三洲。殿堂里的灯火,照明不满七、八十尺的范围。由于见到国土中的光明不满足,就发起誓欲成就国土满净光明的大愿。所谓满净光明,就是像日月光明遍满自体那样,虽然所成就的净土极其广大,无边无际,而清净光明无不充满,绝没有光明照耀不到的区域。因此说极乐国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明镜”也以光明为相,属于同类比喻。)。
当日轮绕须弥山运行到某一洲时,由于被须弥山挡住,光明照不到其它三方。日光和灯光不能遍照,显示了秽土有光明不满足的苦相。法藏菩萨见到这种苦相,就发愿当来成佛的国土,光明遍满一切处。总之,就像日月的一切处都是光明,在无边的极乐净土中周遍了光明。
再从细处解释,极乐万物,不论地水树花,宫殿楼阁,都以光明为体。不像此方除了少数日、月等的发光体之外,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都不会发光,极乐国土中,大地光明,池水光明,宝树光明,楼观光明,一切无不光明。
所以这是光明的国度。万物的形相就是光明。光明中化现种种形、色,光明中显现无量稀奇,光明互相映照、严饰,总体以光明为相。
最后摄事入理。这一国土光明遍满的庄严,摄入一法句,也就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遍界的光明唯一是如来藏心所现。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此二句,名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净土万物具足种种庄严妙相。第一句讲万物的体性是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是说万物不论形色、结构,不论局部或整体,不论单个或组合,都具足无量庄严。“种种事”就是种种现相,一叶一花,一池一楼,无不具足庄严,叫做“种种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以木石为华观。或雕金镂玉,意愿不充。或营备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必使珍宝具足,严丽自然,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
佛因地为什么兴起这一庄严?是见到有的国土缺乏珍宝,只能用泥土筑成宫殿,用木石建造楼观;或者雕金镂玉,意愿不能充分实现(就是虽然精细制作,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能穷微极妙。);或者种种器具不是自然就有,需要制备,受种种辛苦。以此缘故,兴大悲心,发起大愿:愿我成佛
时,国中万物具足珍宝性,也就是万物都由无量妙宝、无量妙香合成,庄严奇丽,自然而现,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
注解中的“以此”是承上启下的词,具体是:观察到“国土缺少珍宝,泥土为宫饰,木石为华观”,因而发愿“国土珍宝具足”;又观察到“雕金镂玉,意愿不充”,因此发愿“万物庄严奇丽”;以及观察到“营备百千,具受辛苦”,因此发愿“自然而现”。“自然”,就是净土的宝性庄严不是由人工劳作,渐次制备而成,而是以佛本愿为缘,从法身智慧中任运流现。比如七宝林树是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并没有最初生起和渐次生长的相,起的时候是同时顿起,不是造作而成,叫做“自然而现”(“自然”是非造作的意思。)。
“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这是发愿使国人无争无求,自然得成佛道,这是种种事功德成就的作用。弥陀的悲愿有两点:一是愿国土具足妙相,无所缺乏,自然就忘掉竞争、求取的心,不起生死业因;二是愿净土万物具足庄严,在见色闻香的当下,自然修习菩提行,而成佛道。
《无量寿经》上说:假使我得成佛果,从地上到虚空,宫殿楼观,池流花树,国土所有万物,都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都修佛行。
【此庄严事,纵使毗首羯磨,工称妙绝,积思竭想,岂能取图。】
这是赞叹净土万物的庄严微妙绝伦。它的庄严只能这样说:即使帝释的工艺之臣、忉利天最杰出的建筑师——毗首羯磨,工艺称得上绝妙,但他用尽心思,反复思维,也无法画出极乐世界一件东西的图案,更不可能仿造出来。
如果把毗首羯磨带到极乐世界去观看,即使他长一千只眼睛,也看不透极乐世界一件东西的微妙庄严,即使有一千个心,也无法设计方案、安排工序,再仿造出一个来。到这里语言无法描述,分别心无法测度,鬼斧神工无可施展,更不用说人类的科技工艺。一切都无能为力了!
【性者,本义也。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备诸珍宝性”中的性是本性的意思。按这样解释很深,直指“珍宝”是自性中的珍宝性。《佛地经论》上有一段话说:净土的果相如何呢?以最极自在的清净识为相。也就是大宫殿最极自在,以佛的无漏心为体相。只是这清净心的缘故,不是离心之外有珍宝等,是佛的清净心如是变现众宝等。所以这里说的“能生”是指本性,从能流现的角度说。“所生”指国土的万物庄严。“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意思是本性既然是清净,从本性所现的国土万物怎么不清净呢?所以经上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是故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娑婆秽土是众生的杂业所感,所以万物以微尘为体。极乐净土唯一是无漏清净心所现,所以万物是珍宝性,具足一切微妙庄严。注意,这里说的“珍宝”只是以世间的珍宝权且作个比喻,实际不是世间金、银、琉璃等宝,而
是无法想象、无以言表的庄严妙相。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这两句是说佛国万物的妙色功德成就。色有形色和显色两种,长短方圆是形色,青黄赤白是显色,这里说极乐万物有无垢、炽盛的光辉,因此是显色。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佛因地为什么兴起这一庄严?是见到有的国土有优劣的差别,既有优劣的差别,就现起高下的相;既现起高下的相,就生起是非之心;既生起是非之心,就长劫沉沦三有。因此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不像人天的金色能被上上所夺。(“夺”是映夺、映蔽的意思。比如灯光在炽盛的日光下显不出来,就是被日光蔽住,叫“映蔽”。两者对比时,灯光的明亮被日光夺去,叫“映夺”。) 这一段“是故”以前是见苦集,后面是起悲愿。佛在因地观察以国土的差别会造成哪种心行,引起哪些过患。从分别心的起因和感果两方面看,分别心是取相的心,国土有优劣的差别,心就自然分别这里高等,那里低下。由分判高下就有是非之心,接下来对高者贪爱、求取,对下者厌恶、舍离,以爱憎之心集起有漏业,就沦落在三有中。像这样没有在根源上遮止,就长劫轮转在三有中。
人心就是如此,不见优劣,就不生比较;不生比较,就不起是非;不起是非,就没有求取的造作。比如人长年住在山里,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比较,心里就很单纯。但出门去了大城市,以环境的差异,自然现起高下的相,接着就会起是非之心,认为大城市是天堂,自己生活的是穷乡僻壤,这时已经在计较好坏,对好的环境贪求,厌恶落后的家乡,接下来就想方设法去大城市打工,种种的烦恼、业和果报就这样辗转而来。这些就是长沦三有的业因。
法藏菩萨见到这些就起悲心,要遮止众生造苦因感苦果。这怎么实现呢?就是使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众生往生在这样的国土中,没有更好的国土,也就不起舍离此处、高攀其他处的心,这样止息了是非之心,就不造有漏业,不沦落三有。
以下解释光明如何相夺以及极乐国土不被映夺的原因。
【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若为”是怎样的意思。“若为相夺”就是一者怎么被另一者映夺呢?“明镜”指古代用铜制作的镜子。)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