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岸带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大陆隆大陆隆又叫大陆裾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处。
它跨越陆坡坡麓和大洋底,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沉积体。
中央主脊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它全长6.5×104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滨海砂矿当陆上碎屑物质被径流搬运至河口、海滨地带,或者原地残存的物质和海底产物经波浪、潮流、沿岸流反复分选,其中一些化学性能稳定和密度较大的有用矿物,在特定地貌部位富集到具有经济意义时便成为滨海砂矿。
此类矿产开采方便、选矿技术简单、投资小,是开发最早的海底矿产资源。
海底石油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最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
自50年代以来,世界油气勘探和开采工作由陆地逐渐转向海洋,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40多个沿海国家的海域从事油气勘探和开发,1995年海洋石油年产量已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1%,预计到2000 年世界海洋石油产量可达12亿吨,将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5%。
石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在自然界中以液体存在称为石油,以气体存在称为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
它是由碳氢气体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冰晶状固体化合物。
因95%以上的天然气水合物由96.5%的甲烷和3.5%的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被冻结成固相,故又称固态甲烷或甲烷水合物。
冻结作用使天然气水合物的体积大大缩小,如果充分分解,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出150m3的甲烷气。
热液硫化物海底热液硫化物是富含铜、铅、锌、金、银、锰、铁等多种金属元素的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常与海底扩张中心热液体系相伴生。
自60年代初首次在红海发现热液重金属泥以来,在世界海洋底已发现130多处海底热液活动区。
锰结核锰结核又叫锰矿瘤、锰团块或多金属结核,发现早期曾称其为铁锰结核。
它主要是由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并富含铜、镍、钴、钼和多种微量元素,广泛分布于深海大洋盆底表层。
估计世界深海底锰结核的总储量约为(15~30)×1011t,是最有开发远景的深海矿产资源。
海水的主要成份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mg/kg的成分。
属于此类的有阳离子Na+,K+,Ca2+,Mg2+和Sr2+五种,阴离子有Cl¯,SO42¯,Br¯,HCO3¯(CO32¯),F¯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
所以称为主要成分。
海水的微量元素海水中除了14种主要元素(O、H、Cl、Ca、Mg、S、K、Br、C、S、Sr、
B、Si、F)浓度大于1×10-6mg/kg外,其余所有元素的浓度均低于此值,因此可以把这
些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海水的营养成分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是指N、P及Si等。
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到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海水的气体成分溶于海水的气体成分,如氧、氮及惰性气体等。
海洋化学污染物碳氢化合物海洋中的重金属合成有机化化合物(含农药等)营养物质(富营养化)放射性核素
海洋化学污染要素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概括性的术语,可简单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
也就是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人类的生存无不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运动能力及所处海洋水层环境(pelagic environment)和底层环境(benthic environment)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群。
浮游生物这个生态类群的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结构,但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分布又很广,几乎世界各海域都有。
1887年,德国浮游生物学家V.Hensen首先采用"Plankton"一词专指浮游生物,该词来自希腊文,意为漂泊流浪。
海洋浮游生物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 分成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和浮游动物(zooplankton)两大类。
游泳生物该类群生物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它们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是海洋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类群。
这类生物是由鱼类、哺乳动物、头足类和甲壳动物的一些种类, 以及爬行类和鸟类的少数种类组成的。
底栖生物海洋底栖生物是栖息在潮间带、浅海及深海海底的生物,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群, 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
这些生活在海底(底内和底上)的生物,由德国生物学家E. H. Hachael于1891年首先提出称“底栖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按营养方式可划分海洋底栖植物与海洋底栖动物。
其中底栖植物种数很少,底栖动物种类繁多、组成多样。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迄今,人们所发现的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绝大多数是浮游甲藻和硅藻,少数原生动物和细菌。
赤潮类型 1.外海性和近岸、内湾性赤潮2.外来型和原发型赤潮 3.单相型、双相型和复合型赤潮。
赤潮成因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
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
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
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发生过程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1.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
并且, 此时的水环境
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2.发展阶段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
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 且
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3.持续阶段持续阶段又称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
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
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赤潮水团相对稳定, 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4.消亡阶段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
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或营养
盐消耗殆尽,也可因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还可因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等等。
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
海洋生物资源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和海洋藻类资源。
海洋鱼类资源鱼类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
它们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鱼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5~3)×104种,其中海产鱼类超过1.6×104种,但真正成为海洋捕捞种类的约为200种。
其中年产量不足5×104t的占多数,为140多种。
超过100×104t仅有12种,即狭鳕、大西洋鳕鱼、秘鲁鳀、大西洋鲱鱼、鲐鱼、毛鳞鱼、远东拟沙丁鱼、沙瑙鱼、智利竹荚鱼、沙丁鱼、鲣、黄鳍金枪鱼等,它们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1/3。
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门类众多,据估计有16万种。
经济价值较大,目前已被人类利用的约有130多种,包括软体动物头足纲中的乌贼、章鱼,鱿鱼等;瓣鳃纲的贻贝、牡蛎、扇贝、蛤、蚶、砗磲等;腹足纲的鲍鱼、红螺等。
节肢动物的甲壳纲中的对虾、龙虾、蟹等。
棘皮动物海参纲中的海参等。
腔肠动物钵水母纲的海蜇等。
海洋脊椎动物资源(一)海龟与海鸟(二)海洋哺乳动物
海洋植物资源海洋藻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