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

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
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

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

作者:李荣吴传伟马立强张国忠何丽娟

摘要介绍了梨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归纳了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梨锈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土名“羊胡子”等,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1]。近几年来,桐庐县梨锈病危害严重。2009年防治区平均叶发病率达62.5%,未防治观察区的平均叶发病率达90%~99%。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做了调查,并制定防治对策,在2010年防治中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未防治观察区的平均叶发病率达85%~98%,发病严重的梨树叶发病率达100%,并出现叶片枯焦和落叶等现象;而防治区平均叶发病率仅为2.5%。现将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如下。

1梨锈病发生危害特点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叶片受害时,刚开始在叶片下面产生鲜明的橙黄色圆形斑点,数目不一,以后当病斑扩展到直径为4~8mm时,病部中央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2]。天气潮湿时,溢出浅黄色粘液,此粘液由无数的性孢子组成,粘液干后小粒点变成黑色。病斑组织变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在隆起的部位上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长4~5mm,此即为病菌孢子器。1个病斑长出毛状物十至数十条。锈子器成熟时,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后期病部变黑,叶片枯焦,易引起早期落叶。幼果受害,在果面产生橙黄色病斑,上生小黑点和毛状物。病部生长停滞,梨果变成畸形容易早落3]。新梢、果梗和叶柄被害时,与果实被害症状大体相同,病斑上也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后期病部龟裂。叶柄、果柄受害易引起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病部以上部分常枯死,易被风折断。

2发生的主要原因

2.1寄主数量增多

梨锈菌是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只在春季侵染梨树1次,是典型的单病程病害。梨锈病的病菌需要在2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在梨树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在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如果砍除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梨锈菌就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桧柏类植物的多少和远近是影响梨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据调查,近几年来随着街道及庭院化的发展,桧柏类树木栽植数量的增多,成为梨锈病发生加重的重要因素。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 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 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 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 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 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 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 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 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 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 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 麦秆锈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

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 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 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 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 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 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 以下的地区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 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 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 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 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 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 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 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 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 北,病菌不能越立,而这一线以南地区, 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 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 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 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 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一、名词解释 1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是指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再次侵染是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纳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而后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次浸染。 4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5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6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7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水果采收后在贮运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水果腐败与品质下降的都称为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常以病原菌感染后在植株上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分,有干腐、软腐、各种变色斑、组织肿大或坏死、器官破坏或表面粗糙等等。 二、问答及论述题 1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的关系? 答:病害循环不同于病原物的生活史。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而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史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各种黑粉病的病害循环并不相同。例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胚中越冬,所以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小麦腥黑粉病菌以冬孢子附着在小麦种子表面越冬,或随菌瘿落入土中或肥料中越冬,故其初侵染来源还包括土壤或堆肥中的冬孢子。由于各种类型病原物的生活史有它们自己的特点,并且病原物的生活史部分或大部分是在寄主体内完成的,所以病原物的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病原物生活史的研究是病害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 2 简述病原物的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答: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但是从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来说不外乎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许镇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在自然孔口中,棋是以气孔最为重要。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除去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外,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造成一些病原物侵入的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等。植物病毒的伤口侵入情况是比较持殊的,它需要有寄主细菌并不死亡的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途径。 3 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侵染来源)有哪些? 答: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如病原真菌,有的以侵染菌丝或休眠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有的可以休眠体(休眠孢子或休眠结构如菌核、子等)在植物体内外

梨树病虫害防治

梨树病虫害防治 一、梨树黑星病 今年发生的原因:5月-6月降雨多,湿度大,发病早而且重,要是7-8月份降雨多,气候凉爽,很容易大发生。 重点防治时期:花前、落花后幼果期,雨季前,梨果成熟前30天左右。 防治药剂:保护剂: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50%多菌灵、 治疗剂:氟硅唑、70%甲基托普津、50%嘧菌酯、1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等成分的。 二、梨轮纹病 7月中旬、8月上中旬需要喷施两遍药,如7-8月雨少,雨季结束的早,轮纹病不重,采收前不用喷药,要是雨季延迟,采收期还要多喷一次药。 重点防治时期:从落花后10天左右开始到果实膨大期为止,一般年份可喷4-5次药。 防治药剂:50%异菌脲、25%戊唑醇、40%氟硅唑、50%嘧菌酯等等。 三、梨小食心虫 第一代成虫发生在6月末至7月末;第二代成虫发生在8月初至9月中旬。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梨芽、新梢\嫩叶、叶柄,极少数为害果。有一些幼虫从其他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蛀人果中,在皮下浅层为害。还有和梨大食心虫共生的。第二代幼虫为害果增多,第三代果为害最重,第三代卵发生期8月上旬至9月下旬,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桃、梨兼植的果园,梨小第一代、第二代主要为害桃梢,第三代以后才转移到梨园为害。田间查卵工作,当卵孵化率达到20%,就要开始防治。 防治药剂: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溴氰菊酯等等。发生严重的7天以后再喷一次。 梨冠网蝽、梨茎蜂、梨大食心虫、梨园蚧、梨蚜、褐边绿刺蛾、丽绿刺蛾、等 四、梨木虱 成虫越冬型褐色、产卵期变红褐色,前翅后缘在臀区有明显的褐色斑。夏型黄色或绿色。 化学防治的三个时期:1、梨萌芽前半个月。梨木虱出蛰盛期2月底至3月初,梨园要整片防治,防治它到处迁飞,早春防治梨木虱,省时、省事、省药,一定不要错过这个重要时刻。2、5与、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 防治药剂:10%吡虫啉、阿维菌素、3%啶虫脒、等加点洗衣粉效果会好点。 总结:7月下旬以后,梨陆续进入成熟期,梨黑星病、轮纹病、炭疽病等开始侵染果实,该期高温、高湿、多雨,是病害流行的有利时机。此时期也是梨小食心虫和梨大食心虫产卵、孵化幼虫时期,一般要施药2-4次。 9月份以后,多数梨成熟、采摘,生长进入营养恢复期。一般天气多阴雨、潮湿、气温降低、腐烂病就会有所发展,应及时刮除树皮腐烂部分,摸上药剂。

小麦锈病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 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 中文别名:黄疸病 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 为害作物:小麦 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 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 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 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因此在不同时期,条锈菌就可以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春麦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构成周年循环。锈病发生为害分秋苗和春季两个时期。秋季发病:小麦条锈病,在高海拔地区越夏的菌源随秋季东南风吹送到以东冬麦地区进行为害,在陇东、陇南一带10月初就可见到病叶,黄河以北平原地区10月下旬以后可以见到病叶,淮北、豫南一带在11月以后可以见到病叶。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为害到小麦收获前。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生长停止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均温不低于一6℃,或有积雪不低于一lO℃的地方,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组织内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为害。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所有种麦地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是梨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梨园附近有栽植桧柏的地区均有发生。梨锈病菌不为害苹果和山楂树。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菌,其转主寄主有桧柏、龙柏、刺柏等。 梨锈病使梨树叶片干枯,果实呈畸形,易早落,影响梨果产量和质量,今后随着街道及庭院化的发展,桧柏类树木栽植数量的增多,梨锈病有日益加重为害的趋势。 1、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叶片受害,开始在叶片下面发生鲜明的橙黄色圆形斑点,数目不一,以后当病斑扩展到4-8毫米直径时,病部中央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天气潮湿时,溢出浅黄色粘液,此粘液由无数的性孢子组成,粘液干后小粒点变成黑色。病斑组织变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在隆起的部位上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长约4-5毫米,此为病菌孢子器。一个病斑长出毛状物10至数十条。锈子器成熟时,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后期病部变黑,叶片枯焦,易引起早期落叶。幼果受害,在果面产生橙黄色病斑,上生小黑点和毛状物。病部生长停滞,梨果变成畸形容易早落。新梢、果梗和叶柄被害时,与果实被害症状大体相同,病斑上也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后期病部龟裂。叶柄、果柄受害易引起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病部以上部分常枯死,易被风折断。 转主寄主桧柏染病后,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稍隆起,翌年3月,病菌突破表皮生出褐色角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高5毫米、横径2毫米左右。雨后吸水膨胀,成为黄色舌状胶质块。 2、发生规律:梨锈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3月开始显露冬孢子角,气温14-15℃时,冬孢子成熟约需10-20天。冬孢子萌发时期在3月下旬-5月上旬,主要是4月下旬-4月中旬。降雨后冬孢子才能萌发,产生担子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梨树发芽展叶至幼果期,均为感病期。当担子孢子飞散,落在嫩叶、新梢和幼果上时,孢子萌发后直接从表皮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侵

小麦病害节节试题

第二部分小麦病害试题 一、请译出下列英文的中文名称 1. Wheat Stripe Rust 2. Wheat Leaf Rust 3. Wheat Stem Rust 4. Wheat yellow dwarf 5. Wheat head blight 6. Wheat Powdery Mildew 7. Wheat Sharp Eyespot 8. Wheat Take-all 9. Wheat Common Rot 10. Wheat Scab 11.Wheat rosette stunt 二、请写出下列学名的中文名称和引起病害的名称 1.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2. 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 3. Gibberella zeae 4.Pucci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5. 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6. Rizoctonia cerealis 7.Gaeumannomyces gramims 8. Ustilago nuda 9. Bipolaris sorokiniana 10. Tilletia caries 11. BYDV 12. Tilletia foetida 13. NCMV 三、请写出下列病原的拉丁文名称 1. 光腥黑粉菌 2.网腥黑粉菌 3.散黑粉菌 4.禾顶囊壳菌 5. 禾谷丝核菌 6.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7. 条形柄锈菌 8. 小麦隐匿柄锈菌 9.禾柄锈菌 10.玉蜀黍赤霉菌 11.大麦黄矮病毒 12.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四、请将下列病害名称译成英文 1. 小麦秆锈病 2.小麦赤霉病 3.小麦白粉病 4.小麦黄矮病 5.小麦丛矮病 6. 小麦根腐病 7.小麦全蚀病 8.小麦纹枯病 9.小麦条锈病 10.小麦叶锈病 五、填空题 1.小麦丛矮病的传病媒介昆虫最主要的有,而小麦黄矮病的传病媒介昆虫 是。 2.引起小麦黄矮病的病原是一种_______,在田间由________传毒,不能经种子和______传。 3.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病原菌形态有、、和;其远距 离传播是。 4.引起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菌和菌。 5.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传病害,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和部,病菌主要以 在上越冬。该病害存在明显的现象,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和,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的作用。 6.小麦的病和病是幼芽鞘侵染的系统性病害,而小麦的病是花器子房 壁侵染的系统性病害。 7.麦类黑穗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来自带菌的,和。麦类黑穗病 均为只有侵染而没有侵染的病害。 8.小麦的3种黑穗病包括、和。其中和危害子房,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 1、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成株期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 2、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 3、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 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茎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一、小麦锈病症状 1.叶锈 症状表现: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夏孢

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2.条锈 症状表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染病后,初呈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害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秆锈 症状表现: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

【植保技术】梨锈病发生与防治

【植保技术】梨锈病发生与防治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危害较重。例如在北京、南京、杭州以及陕西秦岭北麓的眉县、周至、西安等地,往往造成大量早期落叶或果实畸形。危害程度因年份和品种而异,栽培感病品种的果园在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60%以上。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 一、梨锈病为害症状海棠叶片正面和背面症状 棠梨叶片正面 棠梨叶片背面主要危害梨树的幼嫩绿色部分,如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幼叶被害,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橙黄色有光泽,边缘淡黄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锈孢子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后期病叶变黑干枯,病叶早落。幼果被害,初期与叶片症状相似,后期病部长出锈孢子器,发病严重时果实畸形并早期脱落。叶柄、果柄受害,病部橙

黄色,并膨大隆起呈纺锤形,病斑上也可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新梢受害后的症状与叶柄、果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并易折断。梨锈病的诊断要点可以概括为:“病部橙黄、肥厚肿胀、初生红点渐变黑、后长黄毛细又长”。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菌,转主寄主为松柏科的桧柏、龙柏、欧洲刺柏、高塔柏、圆柏、南欧柏和翠柏等。病菌侵染转主寄主后,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斑点,病部于秋季黄化隆起,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菌瘿,菌瘿继续发育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圆锥形或楔形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成熟后,遇雨吸水膨大呈橙黄色的胶体。 梨锈病菌冬孢子角 二、病原 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此外台湾还有美赭痂锈菌引起锈病的报道,但影响很小。病菌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等柏类寄主上,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树上。病菌没有夏孢子阶段。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梨叶正面病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内生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有长刺状突起,内生锈孢子。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锈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 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 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B)均增加,DB/T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梨锈病发生的规律和条件

梨锈病发生的规律和条件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是梨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各地梨区均有发生,近几年具有发病普遍而加重的趋势,发病较重的梨园,几乎每张叶片都有病斑。严重影响了梨的产量和质量。 一、发病规律梨锈病病菌是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春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上,侵染梨的叶片等。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再感染。病菌侵染后约经6-10天的潜育期,即可在叶片正面呈现橙黄色病斑,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性孢子器内产生性孢子。在叶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并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再侵染梨树,而借风传播到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嫩叶和新梢上,萌发侵入危害,并在其上越夏、越冬,到翌春再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上的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又借风传到梨树上侵染危害。梨锈病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内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约在5千米的范围内或更远,当然这与风力、风向、地势等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条件

1、转主寄主梨锈病病菌有转主寄生的特性,必须在转主寄主如桧柏、龙柏、欧洲刺柏等树木上越冬,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若梨园周围方圆5千米范围内没有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梨锈病则一般不能发生。 2、气候状况春季梨树萌芽展叶时,如有降雨,温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就会有大量的担孢子飞散传播,发病必重。此时的风力和风向都可影响担孢子与梨树的接触,对发病轻重有很大关系。2-3月份的气温高低,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雨水多少,是影响当年梨锈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 3、越冬病菌基数在有桧柏、龙柏等树木存在的情况下,如在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树上的越冬病菌基数大,初侵染源充足,梨锈病发生就严重,反之,则发病较轻。 4、抗性梨的不同种和品种对锈病的抵抗力差异较大。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 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 3、3-5月份雨量较多; 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

第9章 病害循环

第九章病害循环 1.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2.简介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但是从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来说不外乎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在自然孔口中,尤其是以气孔最为重要。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除去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外,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造成—些病原物侵入的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等。植物病毒的伤口侵入情况是比较持殊的,它需要有寄主细菌并不死亡的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途径。 3.谈谈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次侵染来源)。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如病原真菌,有的以侵染菌丝或休眠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有的可以休眠体(休眠孢子或休眠结构如菌核、子座等)在植物体内外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在病株的残体和土壤中以腐生的方式生活。病原细菌都可以在病株收获的种子、块茎和块根内越冬,有些可以在土壤中越冬,有的可以在昆虫体内或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有些细菌虽然在土壤中不易长期成活,但若结成细菌团,或者存在于病残体中就能较长期存活。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大都只能在活着的介体动物或植物体内存在,但它们的寄主范围往往较广泛,因而可以在其它寄主植物体内越冬或越夏;有的也可以在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内存活。线虫可以卵、各龄幼虫、成虫或胞囊的形态在土壤内或植物组织内外越冬或越夏。 4.试述各种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各种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真菌主要是以孢子随着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由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则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可以由鸟类传播,也可随气流传播,少数可主动弹射传播;线虫的卵、卵囊和胞囊等一般都在土壤中或在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内、外,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人们的鞋靴、农具和牲畜的腿脚常常作近距离甚至远距离传播,含有线虫的苗木、种子、果实、茎秆和松树的原木、昆虫和某些生物介体都能传播线虫。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我国梨树病害目前已知的约有80余种,其中发病较为普遍的有梨树干腐病、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褐斑病、锈斑等。近几年,引入的日本、韩国砂梨品不断增加,病害的防治也相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对梨树病害的防治搞不好,将对树体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降低经济收入。 (一)梨树干腐病 1.症状是北方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苗木、幼树、果实。枝条发病时树皮出现黑褐色长条形的病斑,略凹陷,质地较硬,略湿润,一般烂到木质部。当病斑发展到韧皮部的1/2以上时,造成树上部分叶片失水,枝条大多干枯。后期病部干枯,周围干裂,表面密生小黑点。有时也侵染果实,症状如同轮纹病的发病症状。 2.病原成干腐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中等大至大型,子囊壳埋在树皮下的子座内,内含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子囊孢子单胞无隔,卵形或椭圆形,无色或较小褐色。病菌发育适宜温度25~30℃,最高37℃,最低8℃。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斑从春至秋都能缓慢扩展,以春秋季扩展较快。在施氮肥较多、枝条徒长的树体上发病较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和春秋季干旱均有利于发病。 4.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尤其要注意有机肥的使用,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二是及时将病枝、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在生长期间喷洒倍量式波尔多液、75%的百菌清700~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 (二)梨轮纹病 1.症状又名“粗皮病”、“瘤皮病”、“梨轮纹褐腐病”。是梨树栽培区的主要病害,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苹果、海棠、花红、桃、杏、李、板栗、枣等。发病时在梨树的枝干上一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渍状小病斑,以后扩大成近圆形或扁圆形褐色疣状突起,直径约在0.3~3㎝,病疣较坚硬,里面暗褐色。第二年病疣周围一圈树皮变为暗褐色,浅层坏死,并逐渐下陷。常常2~3个病斑连成一片,表皮十分粗糙,果农成为粗皮病。果实侵染大多在果实成熟期和储存期,从皮孔侵入,形成水渍状褐斑,并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散,几天内果实很快腐烂。果实感染时,通常一个果实上有2~3个病斑,多的可达30个,病斑直径一般为5~15㎜。病果腐烂后干缩成为干果。叶片受害时,产生近圆形病斑,同心轮纹明显,褐色,约0.5~1.5㎝。后期色泽较浅并出现黑色小点,叶片病斑较多时,

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介绍了梨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归纳了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梨锈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土名“羊胡子”等,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1]。近几年来,桐庐县梨锈病危害严重。2009年防治区平均叶发病率达62.5%,未防治观察区的平均叶发病率达90%~99%。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做了调查,并制定防治对策,在2010年防治中取得了较好防治效果:未防治观察区的平均叶发病率达85%~98%,发病严重的梨树叶发病率达100%,并出现叶片枯焦和落叶等现象;而防治区平均叶发病率仅为2.5%。现将梨锈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如下。 1梨锈病发生危害特点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叶片受害时,刚开始在叶片下面产生鲜明的橙黄色圆形斑点,数目不一,以后当病斑扩展到直径为4~8 mm时,病部中央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2]。天气潮湿时,溢出浅黄色粘液,此粘液由无数的性孢子组成,粘液干后小粒点变成黑色。病斑组织变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在隆起的部位上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长4~5 mm,此即为病菌孢子器。1个病斑长出毛状物十至数十条。锈子器成熟时,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后期病部变黑,叶片枯焦,易引起早期落叶。幼果受害,在果面产生橙黄色病斑,上生小黑点和毛状物。病部生长停滞,梨果变成畸形容易早落[3]。新梢、果梗和叶柄被害时,与果实被害症状大体相同,病斑上也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后期病部龟裂。叶柄、果柄受害易引起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病部以上部分常枯死,易被风折断。 2发生的主要原因 2.1寄主数量增多 梨锈菌是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只在春季侵染梨树1次,是典型的单病程病害。梨锈病的病菌需要在2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在梨树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在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如果砍除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梨锈菌就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桧柏类植物的多少和远近是影响梨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据调查,近几年来随着街道及庭院化的发展,桧柏类树木栽植数量的增多,成为梨锈病发生加重的重要因素。 2.2有利的气候条件

梨树病虫害防治

梨树病虫害防治 一、黑星病 梨黑星病可以为害梨树的所有绿色组织,包括叶片、叶柄、果实、果柄、新梢和果台等.受害处先生出黄色斑,逐渐扩大后在病班叶背面生出黑色霉层,从正面看仍为黄色,不长黑霉。果实受害处先出现黄色圆斑并稍下陷,后期长出黑色霉层.枝条被害生成黑色病班,形状不一,湿度大时也生出黑雾.症状翌春病芽抽出的新梢,其基部出现淡黄色病斑由覆黑色霉层,称雾梢。不久病部龟裂,成溃疡斑,并可扩展到叶柄基部,叶片变黑枯死,受害果实产生褐色病斑,表面生黑色霉层,后期龟裂成疮痂状。发病规律梨黑星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过冬,也可以菌丝团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过冬。在北方,多以在树体病组织处过冬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浸染;而在冬春雨雪多时或南部多雨、温暖地区可形成有性世代,在落叶上过冬的子囊孢子成为主要侵染源,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 (1)喷药保护: 落花后到套袋前连续喷施两次代锰700倍保护预防。并可有效治愈缺锌导致的小叶病。发病后选择己唑醇1500倍治疗。杀菌快速,持效期长。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湖南大方植保有限公司地址: 长沙市芙蓉区东湖邮编:410127电话:传真: (2)消灭病菌侵染来源。人工摘除感病枝叶及果台副梢。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园艺性状良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修剪。 二、梨轮纹病 病害症状:

枝干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灰褐色突起病瘤,里面暗褐色,较硬,表面生黑色小粒点,后期病健交界处龟裂。果实亦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深浅相间的褐色同心轮纹斑,果肉变褐腐烂。叶片多在叶缘产生褐色轮纹状斑。 防治方法 (1)培育、选用无病xx。 (2)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加强栽培管理。 (3)清除病源: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对主干、主枝上的病斑,及时刮除,并涂以杀菌剂保护。常用的杀菌剂有:843康复剂50倍液、10波美度石硫合剂、9281果富康50倍液。七天一次,连续两到三次。 (4)喷药保护:70%代锰可湿性粉剂7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防;5%己唑醇1500倍治疗。 三、梨锈病 梨锈病病害症状: 受害叶片正面形成橙黄色斑点,边缘具黄绿色晕圈,后期产生小黑点。叶背隆起,长出黄色毛状物,产生黄褐色湖南大方植保有限公司地址: 长沙市芙蓉区东湖邮编:410127电话:传真:粉末。 发病条件: (1)发病轻重与梨园周围桧柏及柏科植物数量有关。 (2)气候因素: 一般只侵染幼嫩组织,当梨树萌芽、幼叶展开时,如值天气多雨同时温度适合会产生大量担孢子,发病重。 (3)品种抗病性差异: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 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 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 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 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黄疸练习题

黄疸 一、填空题: 1、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胆红素(TB)正常值为—L, 其中直接胆红素(CB)为μmol/L 2、黄疸按病因学分类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3、Charcot三联征是指黄疸、右上腹剧痛、畏寒发热常常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 4、实验检查中,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胆汁郁积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溶血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支持肝细胞性黄疸。 5、胆汁瘀积性黄疸,实验检查可见,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尿色深,大便呈白陶土色。 二、判断题: 1、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 2、旁路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15-20%(√) 3、PTC是区别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的最好辅助检查( Ⅹ) 4、Charcot三联征是指黄疸、右上腹痛、肝肿大。( Ⅹ) 三、名词解释: 1、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症状与体征 3、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尿胆元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旁路胆红素:正常人约有15-20%的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的红细胞,而是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5、Gilbert综合征: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 6、核黄疸: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不能形成CB导致血中UCB增多,而出现黄疸,血中UCB甚高,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