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太极拳内在联系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

一般认为,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从此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一般认为,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内丹的易学思想为哲学基础,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综合而成。

太极拳区别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的本质在于,它以极其丰富的哲理性来指导人体生命之科学锻炼[1],以哲学为创拳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

《周易》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2],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以来一直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从《周易》来追根溯源,探讨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太极拳基本理论及其文化内涵,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太极拳基本理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太极拳运动,并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1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观与太极拳
1.1 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
《易传·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相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运用哲学语言来分析,“易有太极”中的“易”指《周易》,此处指《周易》的宇宙论。

关于“太极”,东汉经学家郑玄释曰:“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汉书·律历志》述汉末大学者刘歆之说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极,中也。

元,始也”,“太极中央元气”。

可见,自汉代以来,“太极”即被普遍认为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演化之初天地阴阳“淳和未分”的“元气”。

“是生两仪”是指由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分化出阴阳二气。

《易传·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认为“天地”是阴阳首要而最大的象征。

“两仪生四象”是指由宇宙演化最初的阴阳二气经过矛盾运动进一步生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种物质。

“四相生八卦”是指由“四象”进而演化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所象征的八大类型的宇宙万物。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即可释为:宇宙万物处于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过程中,用八卦相重而成的六十四卦可以判定天下万物是出于良好还是不良的运行状态和趋势;而我们人类即可充分发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卓越主体性,以宇宙万物尽量避免不良的运行状态和趋势,而逐渐向“太和”的理想状态运行发展,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进步[3]。

可见,太极是《周易》最高哲学范畴,从宇宙生成论来讲,太极是宇宙万物演化最初的天地阴阳“混而为一”的“元气”,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是宇宙万物得以生产的原始物质。

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说明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

太极拳虽以“太极”一词命名,但其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存在的时间则是在明末清初之时。

《太极拳敛神聚气论》中云:“气聚神凝,然后于动静之中导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力,一身中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

气作为太极拳的原力和本根,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生命和精华之所在,在太极拳修炼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4]。

追溯太极拳形成的过程,导引术、气功方法的引入为太极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导引术、气功的发
明却远远早于太极拳,气功与太极宇宙论中关于“气”的认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太极宇宙观的整体思维方法指导下,从对地球万物宏观中认识到的自然界万物是处在一种无思无为“静”的状态之中,对万物“静”的内涵的相同而把握了人体生命的宏观和人体生命的核心——气和血,并由此古人发明了导引术(即气功)[5]。

可见,导引术(即气功)的发明是以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后导引术(气功)理论又被引用到太极拳中,并成为太极拳功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由此,可以说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间接的为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太极拳以“太极”二字命名也因此显得极其自然而且顺理成章。

[page]
1.2 “物物有—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对太极拳的影响
北宋大哲学家程颐对《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作了本体论阐释,他在《易序》中说“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

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絪緼交感,变化不穷。

”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存在、发展均需以太极为最高依据,只有由太极生成的阴阳两仪交感亲和,才会使得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繁荣昌盛。

南宋哲学大师朱熹提出更为完善的本体论太极观,其中著名的核心命题是:“太极只是一个极好致善的道理。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6]太极作为宇宙本原是一种超言绝象、无声无息的存在,它的存在、功用只有通过阴阳的矛盾运动才能得以显示、澄明。

《易传·系辞上》就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本体论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由此可见,《周易》的宇宙本体论与其宇宙生成论密切相关,也是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核心命题,以“太极”为最高范畴,为“淳和未分之气”和“形而上之道”,为宇宙万物赖以存在、发展的最高物质根据和内在终极原因,以“两仪”即“一阴一阳”、“乾元”“坤元”的对立统一为“太极”的具体内容。

[7]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经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功法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因此人立身中正平和、浑然为一太极,只要稍微一动就可分出阴阳、产生虚实。

因此,人体运动应宛如太极动态,阴消阳长,自身守恒。

太极拳的运动特征如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都是从“虚实合一”的“太极”中演化而来,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人身一小太极”以及“万法归一”的综合体现和实际运用。

由此可见,“太极”也是太极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极理论为太极拳提供了直接指导,“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观为太极拳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本体论哲学基础。

2 太极拳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
那么,太极又是如何生出阴阳两仪的呢?《周易》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乃是阴阳两种相互对恃势力的相互作用。

《易传·系辞》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絪縕,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其中的“刚柔”、“天地”、“男女”均指阴阳。

《周易》更详细地论述了阴阳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它们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即《易传·系辞下》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正是他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此即《易传·系辞上》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是说“又阴又阳”,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这就是宇宙万物之大“道”。

这是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看作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变化规律。

“一阴一阳”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唯变所适”(《易传·系辞下》)的变易思维基础上构成的。

[8]
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太极拳理论中,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拳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的,其关键在于它集合了阴阳、动静、开合等矛盾变化,并由此引申出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屈伸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武禹襄在论述“动与静”时说:“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而它们的关系则是“视动犹静,视静犹动”,“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

以“柔胜刚、弱胜强”、“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退守策略求“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无敌境界,是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基本指导原则。

《拳经》中说:“一处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带一虚实。

”太极拳动静瞬息之间,无不有虚实,以举足为虚,落足为实,向左则左实,向右则右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形成虚虚实实,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不仅自己练习时如此,在技击方面也是如此,彼虚则我实,彼实则我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均把虚归为阴,实归为阳。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阴阳无定位,太极拳之阴阳也同样。

”可见,“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被广泛地运用在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中,指导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为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构建方式。

3 “天人合一”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周易》认为天与人是一个友好相处、交泰和谐的有机整体。

整部《周易》都贯穿着这样的思想:“天地交,万物通也”(《易传·泰》)。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宋人张载,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应该说是源于《周易》。

根据孔子《易传》的解释,八卦的性质、八封的构成和六十四卦的排列结构都体现着天地人三者的紧密联系,人与天地宇宙有着深刻的统一性,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宇宙整体。

进而形成天有怎样的规律,人也有怎样的规律。

人的规律可在天的规律中找到根据,天的规律则必然在人的规律中得到反映。

“天人合一”的内涵在整体观上有两大主要理论支柱,即“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

《周易》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
元素,自然界包括人的机体演化,最终都是由气的变化决定的。

按照气理的基本法则,气充满生机活力,能够变化升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因。

气又是“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有穿透万物,连通四极的本领,其内外之间进行着不断的升降运动,从而构成人与周围环境有机的气化联系。

这种气一元论思想既是导引术(气功)遵循的法则,也是构成易学与太极拳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纽带和思想基础。

二是天人一理。

《周易》认为,天与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同为一体。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原因在于天与人共同遵守着同一规律,即阴阳学说。

故《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所谓三才之道,就是指《周易》六爻卦画分别代表天地人,且天地人三才各占一阴一阳之位,从而表示三者皆以阴阳为其道。

因此,所谓天人一理,就是天地人共有同一个阴阳五行之理,从而为天与人能够合一的整体观奠定了又一理论基础。

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要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必须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只有致虚、守静方能“气聚”、“神凝”,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虚静”为个体凝神专一提供了心理基础,也为太极拳内气修炼与自然外气的“合一”提供了条件。

太极拳的种种外在形态及功能、神韵、绝技等,无一不是“气”的演化与体现。

太极拳将这样一种虚静理念注入身体动作之中,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论》),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极松脱的状态,由虚静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从而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一种自由的境界。

此外,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理论还引申出“形神合一”、“内外兼修”、“意气合一”等概念。

《内业》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

”太极拳所要求的“舌顶颚”、“气实腹”、“神内敛”等,正好是“心全于中”的具体化;“圆裆松胯提肛”、“含胸拔背沉肩”、“外示安逸”等,恰是“形全于外”的表现。

古典太极拳谱指出:“以心行气,务沉著,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顺隧,乃能便利从心”(武禹襄《打手要言》),这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动引导外动,进而做到“内外相随”,“内外合一”的和谐境界。

总之,“ 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为太极拳所借鉴和模仿;该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为太极拳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

[page]
4 太极拳中蕴含“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
《易传·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传》中“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周易》道德至上思想的点睛之笔,意思是说,精研宇宙万物之理以达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经世致用、服务人民;而人类利用自然以供自己享用从而使身体安泰舒适,乃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其道德水平。

《周易》认为,人应效法大自然动静有时、刚柔并济的运行规律,一方面要有阳刚之气,要刚健有为,拼搏进取;另一方面也要有阴柔之德,在必要时采取柔顺恬静、宽厚忍让的行为方式。

概言之,《周易》的伦理道德思想可谓“仁义
诚敬,刚柔并济”,仁义为纲,诚敬为本,刚柔并济,忠贞谨慎。

[10]
“刚健中正”是《周易》最推崇的最绝好美德,是仁义之德的重要内容,是其他美德的大根大本,它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刚健中正”可使我们光明正大,气宇轩昂,襟怀磊落,雄健豪放。

中国传统武术历来重视武德培养,“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德强调习武者应热爱祖国,尊师重道,尊重对手,恪守信义,行侠仗义,见义勇为。

在太极拳动作规范方面“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的要求,“立身需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的技击思想,都要求太极修习者注重感悟太极心态,忌轻浮,重一个“稳”字,立场要坚定,言行要稳重;忌歪邪,要行正道,挺直脊梁,刚正不阿。

北宋周敦颐在《通书·圣第四章》说:“诚无为,几善恶”。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大,一诚所为。

”陈鑫的《太极拳论》中说:“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太极拳动作要求在松静自然中完成,以“自得”的精神去练习,最终可以达到一种真诚的、理想的虚静境界,求得人本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周易》认为,柔顺宽厚与刚健中正是两种相反相成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品质。

柔顺宽厚更多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它需要随时应变,因时制宜,而不可顽固不化,执著到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柔内刚”、“刚柔并济”、“外圆内方”、“绵里藏针”。

这些特点在太极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技击方面的明显特征是以柔克刚、顺势制人、借力打人、后发制人。

杨澄甫说太极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如棉裹铁”;太极拳功法理论亦有“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四两拨千斤”说法。

可见,太极拳将身与心结合,以人的思想、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既蕴含着生命原理,又涉及人的道德精神。

因此长期进行太极拳修炼,可以培养人刚健中正,柔顺宽厚,忠贞诚信,恭敬合礼,谦虚忍让的高尚道德和仁爱的思想。

5 太极拳中蕴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
《易传·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两句在《易传》中乃是用来描述和颂扬宇宙万物富有日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和根本性质的。

《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认为,人应当效法大自然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应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赋予这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境界。

《易传·象·坤》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

人也应该效法大地、海洋的这种雍容大度,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

太极拳运动演绎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蕴含了一种自然生命精神,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渐悟人生真谛”。

太极拳在外形上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此外,太极拳中有句谚语“太极十年不出门”,练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不仅练拳而且悟道,没有如此执著追求之精神很难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真谛。

具有柔顺圆活、绵缓斯文运动风格的太极拳,使练习者不断领悟到
执著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学。

太极化生万物,包容万物,“厚德载物”。

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衍生成而相通。

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

太极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如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太极拳突出的特点“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一旦无障碍,豁然无太空”(《太极拳全书》)的最高境界。

通过太极拳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和学习方法,运用身体动作感悟大自然“厚德载物”的优秀品格,使练习者不断领悟宽厚包容、谦恭礼让的做人的道理。

6 结语
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可以追溯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周易》为太极拳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指导人们认识了气的存在,并发明了导引术(气功),为气在太极拳中的认识与运用,以及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从“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引申出太极拳“人身是一小太极”的理论,成为太极拳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被广泛地运用于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中,为太极拳提供了构建方式。

“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为太极拳所借鉴和模仿,为太极拳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

此外,太极拳还蕴涵着《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

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与武术。

i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gym and kung fu
Who invented Tai Chi chuan .
关于创始人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创始人About tai jiquan origin and founder, opinions vary, roughly Xu Xuanping, song zhang SAN feng tang, Ming zhang san feng, qing
Chen court and Wang Zong yue five different claims. founder . •Our country famous taichiquan Shi Lungu Xu Zhen (1898-1967), said: \"the home of textual research, especially heavy forensics.
Evidence uncertainty, the examination, hard to credit.\" He pointed out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data, tai chi chuan said by zhang sanfeng, South Korea, Xu Xuanping, Li Daozi, arch month YanLiHeng, and from the court the Chen says \"qiang, a cause for WeiTuo, don't stay deep.
.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徐震(1898-1967)说:“考证之家,尤重取证。

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征信。

”他通过史料分析,指出太极拳出自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以及出自陈王廷诸说“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辨”。

.
六,太极拳分类The type of Tai Chi chuan
(一)按派别分Classification
1,陈式太极拳Tai Chi workshop of Chen
2,杨式太极拳Tai Chi workshop of yang
3,孙式太极拳Tai Chi workshop of sun
4,吴式太极拳Tai Chi workshop of wu
5,武式太极拳Tai Chi workshop of wu
6,和式太极拳Tai Chi workshop of he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类型The kind of Tai Chi workshop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二十四式太极拳、24-form tai chi chuan ,
四十二式太极拳、42-form tai chi chuan
四十八式太极拳、48-form tai chi chuan
八十八式太极拳,88-form tai chi chuan
三十二式太极剑32-forms tai ji sword play
四十二式太极剑42-forms tai ji sword play
七,中国太极拳大师Chinese tai chi master
•张三丰Zhang Sanfeng ,韩拱月Han Gong yue,许宣平Xu Xuanping,李道子Li Daozi,王宗岳Wang Zongyue
八,太极拳的用途与普及Tai chi chuan use and popularization
(一)用途Usages
除防治疾病,健身延年、陶冶性情、增长才智外,还在日常
工作、生活中发挥其特有效益
(二)普及popularization
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已经开始在不同的人中群推广开来。

Tai chi chuan as a sports has started in different among the group of promotion.
十,太极拳风靡世界Taiji chuan breze aroundtheworld
十,太极拳风靡世界Taiji chuan breze aroundtheworld
据了解,太极拳已经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世界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1.5亿
It is understood that tai chi chuan has spread to more than 150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taijiquan exercise is more than 150 million
1.保护太极拳
2.对外汉语与太极拳传播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科技的迅猛发展, 包括交通和电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各国不论政府还是民间的交流都日益广泛, 各国之间文化传通也日趋活跃起来。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世界各国无论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现在中国, 但都希望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进一步的交流。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自己, 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

对于大部分外国人来说, 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主观的。

中国什么样? 中国社会什么样? 中国文化什么样? 他们对此的了解少之又少。

如果说/ 乒乓外交0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门, 那么北京奥运会, 让世人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一个和平、民主、自由、友善的中国, 同反华势力描抹的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由此可见体育在对外交往、跨文化传通等方面均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 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热的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快速持续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增强,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于是出现中国热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国热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这里笔者简单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 中国制造已遍及全球, 与中国建立经济、政治联系的国家都需要懂汉语、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本国人才。

同中国交往的现实需要推动了一批人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当中。

第二: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在外国人看来的神秘性吸引着他们。

第三: 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一代功夫巨星在好莱坞的成功登陆使中国功夫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通过学习功夫进一步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太极拳教学可以辅助对外汉语教学
太极拳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太极拳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并在中华民族中得到广泛传播, 有力证明了太极拳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推广太极拳正是看中了这种优势。

那么太极拳在对外传播中具体有哪些优势呢? 它又能给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起到怎样的辅助作用呢? 下文中笔者将详细进行阐述。

3. 1 运用体育传播文化更容易使人接受
运用体育传播文化比用语言直接传播更容易让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群接受, 同时还能
激发想要学习中国文化人群的热情。

且影响力更为广泛, 毕竟学习一项运动比学习一门语言看似简单。

但是太极拳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者在学习太极拳一定时间后自然会对其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想产生兴趣,
从而辅助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进行。

满足了学生想要了解更多中国文化的心理, 帮助外国学生找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进一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

3. 2 太极拳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