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中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教学中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摘要】民族唱法是指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
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
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
自元、明、清以来,不断有一些系统的唱法论著问世,如:[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明]魏良辅的《曲律》,[明]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清]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音色彩共鸣技巧
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音乐,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闻名于世。
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
因而作为中国人理所应当地接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本份。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9000年以前,在河南省舞阳贾湖出土的9000多年前的骨笛,已经能准确的吹奏出五声音阶。
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本文就民族唱法的演唱实践中做一些理性的思考,高声区的发声目前大多是直接借用美声唱法。
通过咬对用气量和共鸣位置的控制、调节,最大限度地消除民族唱法向美声唱法转换时的不连贯性,使得演唱风格整体统一。
一、什么叫民族声乐
民族唱法也可以称为民间唱法或民歌唱法,是那些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形于民间的唱法。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相传久远的民间唱法,如国外的“印巴风格”、“拉丁风格”等。
我国有56个民族,也是各有各的民间唱法,可谓丰富多彩。
我国的民族唱法虽然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如大致发声位置靠前声音亲切自然、清晰、纯净,另外多用真声唱法(即大本腔唱法)声音真挚质朴、优美、高亢。
这些特点是我们通俗歌手要了解的。
我国的民歌素材十分丰富、特色分明,但大都包括在五声调式中,即以“1”为主音的称为“宫”调式,以“2”为主音的称为“商”调式,以“3”为主音的称为“角”调式,以“5”为主音的称为“徵”调式,以“6”为主音的称为“羽”调式。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风俗多样,语种丰富,各民族和地区都有其语言音调及发音的特殊性,由语言音韵的不同而产生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
所以,声乐民族传统中的艺术风格应是丰富多彩的。
在教学中,继承传统、发展民族声乐,仅用国语演唱好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还不够,还须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
相比之后,后者比前者更为必要,因为它是我们声乐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
正是由于多地方、多民族的民歌演唱,才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绚丽多姿的声乐艺术风格。
二、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
声乐各地的语言、音乐、生活风俗、表达感情的习惯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歌唱艺术是人生与语言文学相结合的艺术。
各地语言四声的不同,形成了歌曲风格特点的一些装饰音。
有上滑音下滑音,慢滑快滑,颤音上下快慢长短;声音色彩上的抑、扬、顿、挫,起起伏伏、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等,这便是不同风格的行腔韵味,也有人叫做润腔。
例如,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江》,苗族歌曲《飞歌》,山东民歌《包楞调》,河北梆子的歌剧《红珊瑚》等等,它们有鲜明独特的风格,特别有行腔韵味。
如果歌曲演唱者不去学习它们,就无法唱出风格和韵味来。
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各地民歌及戏曲,才容易掌握其他民歌歌曲及戏曲行腔韵味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材的选用与培养人才、形成演唱风格与特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要心中有数。
应根据学生的嗓音,各自存在的毛病,不同的进度选取不同的教材。
既要考虑为学生打好基本功,又要讲究风格特点,同时还要克服存在的毛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地民歌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有些歌曲适合真声多的,如《包楞调》、《沂蒙山小调》;有些歌曲适合混合声的,如《谁不说俺家乡好》,陕北民歌《榆林小曲》;假声、头声运用较多的有:《三十里铺》、《兰花花》,榆林小曲的《挂红灯》、《五哥放羊》等,将这些歌曲与声音训练结合起来效果比较好。
云南民歌较秀丽柔和,东北民歌说唱性强,对吐字清楚气息自然运用有好处。
江南民歌富有韵味,柔情流畅,歌唱性强。
中国歌剧选曲带有戏曲韵味风格的不少。
地方韵味较强的有河南梆子《拷红》等。
外国民歌、艺术歌曲也各有其风格。
选取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歌曲作教材对学生的演唱,加强艺术修养,更好的表现作品的艺术风
三、声乐艺术通过人声、语言和音乐的各种手段来表现
纵观我国各民族众多剧种,虽然唱法不同,但在民族声乐传统中,对演唱的吐字要求大多为“咬字归腔”、“字正腔圆”;在声音色彩上,多强调“甜、脆、水、美”。
特别是一些唱得好的少数民族歌手都是如此。
但是,在嗓音的运用上是不同的。
有真声较多的;有真假声混合的;有假声较多的。
戏剧里行话说法就是大本嗓、二本嗓、假半音或小嗓。
无论怎样,我国各民族对声乐欣赏的习惯不外乎“字正腔圆; 甜、脆、水、美。
字正腔圆,即要求吐字要有力,准确地掌握力度的变化。
归音要到家,就是把组成每个字的各个音素交代清楚。
如汉语语音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它包含一至四个音素,从歌唱的角度可划分为字头、介母、字腹、字尾。
我国传统戏剧中的“唱”、“念”,又常把一个字分为“头”(声母或声母加介母)、“腹”(主要元音)、“尾”(韵尾),一个字不一定字头、介母、字尾俱全,但字腹与声调是必不可少的。
概括地讲,字头起音清晰短促,字腹放音响亮,稳定而不变,字尾要迅速收清。
只有掌握这些发声技巧,才能归音到家。
在声音色彩上,真声多的唱法“甜、脆”成份多些;假声多的唱法“水、美”成份多些;真假声结合的唱法“甜、水、美”成份多些。
不管采取那种唱法,都要根据歌唱者本人的嗓音条件加以选择。
只有正确分析、研究民族声乐声音色彩的要求,加上对发声技巧的合理运用和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在民族声乐上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准确形象地再现作品。
然而,在尊重了客观规律、用好了科学方法的前提下,作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还要体现其独有的艺术性。
因为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与内容的传统。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是建立在传统的民歌、说唱、戏曲和歌舞的基础之上。
在声音上要求甜、脆、圆、亮等;在演唱上讲究以字行腔,声随字发;在表现上要求润色,讲究意境和韵味,并以情感表现为核心。
这些在传统声乐艺术表现中的要求,构筑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由于语言是形成歌唱艺术风格的核心因素,在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中,“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是其重要的特征。
1、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共鸣技巧
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
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震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
声带震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基音原本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洪大,优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从而使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善以及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
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个部分。
其中头腔是不能调节变化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体,而口腔、胸腔是能调节变化没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体。
2、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易得到的共鸣,也是声波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
口腔共鸣的要求是,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开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小舌都有上提的感觉。
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式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咙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
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动,减轻了咽喉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音器官也就得到了保护。
口腔共鸣是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同时歌唱的咬字吐词是由口腔、舌头及咽喉等共同完成的,所以口腔的张开应该是以咬字吐词的状态为基础适当的张开。
过分的追求口腔张大时歌唱语言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歌声与语言脱节分离。
总之,口腔及共鸣器官又是吐字咬字器官,但它作为语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于共鸣器官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歌唱活动中,口腔的重要性是不能低估的。
2)、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也成为鼻腔共鸣,其要求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下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同时向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去,否则就会产生鼻音。
头腔共鸣能使声音获得清脆明亮的色彩,具有穿透力。
声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辉煌透明。
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得以持久。
在学习中,常常要求找到头腔共鸣,打开鼻腔是关键。
比如,唱“香”字,开始总唱成“虾”字,就不对了,可以试着把鼻腔打开一些的感觉去唱,同时把声音往上送,这样从头到尾都听到“香”字的整个字腹都可听到“昂”韵,而不是“啊”韵。
所谓高位置,打开鼻腔是关键,打开鼻腔的感觉找到了,就找到了通往鼻腔共鸣的通道。
头腔共鸣的效果和感觉是很重要的,有了头腔共鸣,歌唱即表现为流畅自如、连贯,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胸腔共鸣
其实高、中、低声区都包含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不过是所含的比例不同。
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
要求咽喉强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把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上胸还有一点下塌的感觉),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然后再经过气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感觉好像把声音唱到胸部一样,这时手掌按住胸口,会感到有种轻微的颤动。
但要防止故意用力,这样会导致喉音的发生。
共鸣度好的声音是共鸣器官的相对放松,使气息自然流动获得的,任何的压迫绷紧只能适得其反。
胸腔共鸣,其音色浑厚、宽广,一般多用于低音部,宜于表现深沉庄严的情绪。
胸腔共鸣发出的音色在戏曲中又叫“堂音”。
3、共鸣练习最好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练习
“哼鸣”时,如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头农会的蝶窦处,蝶窦处的感觉就是我们前额的眉心处。
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哼鸣”声音。
这个发出“哼鸣”的眉心处就是我们要找的头腔共鸣。
为了使三个共鸣腔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歌唱共鸣的整体性,在训练时,还可以选择三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空间比较大,声音较能通畅地进入各个共鸣腔体
四、民族声乐体现民族传统的重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从春秋战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汉乐府的“相和歌”,
唐诗宋词的“吟诵”,从宋代的说唱、元代的散曲、戏剧、杂剧,到明清的民歌、戏曲等,形成了丰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多样的声乐艺术风格,祖先们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文化遗产。
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理论家,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唱法特点和表现规律都有精辟的研究、独创的论述和比较全面的总结。
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暑期的《礼论·乐记》中,就对歌唱的呼吸方法有“上如抗、下如坠”的呼吸支托感,对旋律的吐字和行腔要求“如贯珠”一样清晰流畅与精湛准确的论述。
特别是到了元朝、明朝、清朝,声乐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诸多有代表性的优秀论著相继而世,有元朝南芝庵著的《唱论》,明朝朱权著的《词林须知》,明朝魏良辅著的《曲律》等,都是我国历代声乐理论著作中的精华。
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论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唱的技巧,咬字吐词的方法,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特征,显示了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独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要求,对现今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无论科学性、实用性都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而作为肩负传播音乐文化与普及音乐教育重要使命的音乐专业教师们,重视和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声乐作为一门文化蕴涵极为丰富的表演艺术,不仅要展示出演唱者的技能,还要表现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所以,声乐艺术又是一种民族文化。
而说到对声乐传统文化的继承,其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声音技巧,去表现蕴涵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
声音的技巧是以科学的发声理论作为指导,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
参考文献:
[1]庄永平.《京剧唱腔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意]P.M《骏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了音乐出版社,2000年.
[3]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5]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
[6]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晓贰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7] 《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修海林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