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习题解答(第四章)

基础化学习题解答(第四章)
基础化学习题解答(第四章)

思考与习题

一、填空题:

1.可逆反应 2A(g) + B(g)

2C(g) ;Δr H m θ< 0 。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体积不变,

增加B 的分压,则C 的分压 ___增大_______,A 的分压 ___减小________ ;减小容器的体积,B 的分压 _____减小______, K θ___不变________。

2.由N 2和H 2合成NH 3的反应中,Δr H m θ < 0,当达到平衡后,再适当降低温度则正反应速率将________减小 _____,逆反应速率将___减小__________,平衡将向___右 _____方向移动。

3.一定温度下,反应 PCl 5(g)

PCl 3(g) + Cl 2 (g) 达到平衡后,维持温度和体积不变,

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反应将____不 _______ 移动。

4. 基元反应 2NO + Cl 2 → 2NOCl 是_3 _分子反应,是 3_级反应,其速率方程为

__)Cl (·

)NO ( 2

c c k ?=υ____。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N 2(g)+3H 2(g)→2NH 3(g)的反应,若压力增大到原来的2倍,反应速率增大 __16___ 倍。

6.可逆反应: I 2+H 2

2HI 在713K 时K θ=51,若将上式改写为 :21

I 2 +

2

1H 2

HI 则其K θ为 __51 ____ 。

7.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H 2(g) + S(s) H 2S(g) K θ1

S(s) + O 2(g)

SO 2(g) K θ2

则反应 H 2(g) + SO 2(g)

O 2(g) + H 2S(g)的K θ为( θ

1K /θ

2K )。

8.反应:2Cl 2 (g) + 2H 2O (g) 4HCl (g) + O 2 (g) Δr H m θ

>0 ,达到平衡后进行

下述变化,对指明的项目有何影响?

① 加入一定量的O 2,会使n (H 2O ,g) 增大 ,n (HCl) 减小 ; ② 增大反应器体积,n (H 2O ,g) 减小 ; ③ 减小反应器体积,n (Cl 2) 增大 ;

④ 升高温度,K θ 增大 ,n (HCl) 增大 ;

⑤ 加入催化剂,n (HCl) 减小 。

二、选择题

1.对于一个给定条件下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 ( C )。 A .速率常数k 变小 B .平衡常数K 变大 C .正反应速率降低 D .逆反应速率降低

2.对反应 2X + 3Y → 2Z ,下列速率表达式正确的是 ( C )。

A .

t c t c 2d )Y (d 3d )X (d = B . t c t c 3d )

X (d 2d )Z (d =

C . t c t c 3d )Y (d 2d )Z (d =

D .t

c t c 2

d )X (d 3d )Y (d =

3.某一化学反应:2A + B → C 是一步完成的。A 的起始浓度为 2 mol/L ,B 的起始浓度是4 mol/L ,1 s 后,A 的浓度下降到 1 mol/L ,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 A )。

A . mol/(L ·s)

B . - mol /(L ·s)

C . -1 mol/(L ·s)

D . 2 mol/(L ·s)

4.某一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反应速率常数k 发生变化时,则平衡常数K θ

( A ) 。 A . 一定发生变化 B . 不变 C . 不一定变化 D .与k 无关 (g) + 3H 2 (g) → 2NH 3 (g) ,Δr H m θ

= - kJ/mol ,升高温度时,正反应速率ν 和逆反

应速率ν ' 的变化为 ( C )。

A .ν 增大,ν ' 减小

B .ν 减小,ν ' 增大

C .ν 增大,ν ' 增大

D .ν 减小,ν ' 减小

6.某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为 35%,当加入催化剂时,若反应条件与前相同,此时它的平衡转化率是 ( B )。

A .大于35%

B . 等于35%

C . 小于35%

D .无法知道 7.反应 C(s) + O 2(g) → CO 2(g) 的Δr H m θ

< 0,欲增加正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中无用的

是( D )。

A . 增加氧的分压

B .升温

C . 使用催化剂

D .减少CO 2 的分压

8. 500K 时,反应 SO 2 (g)+ 2

1

O 2 (g) SO 3 (g) 的K

θ

= 50, 在同温下, 反应2SO 3

(g) 2SO 2 (g)+ O 2 (g) 的K θ

等于 ( D )。

A .100

B .2×10

-2

C .2500

D .4×10

-4

9.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B )。

A .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B .各物质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C .Δr G m θ = 0

D .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10.已知在一定温度下

SnO 2 (s) + 2CO(g) Sn(s) + 2CO 2 (g) 的K θ = CO(g) + H 2O(g)

CO 2 (g) + H 2(g) 的K θ=

则在相同条件下,反应SnO 2 (s) + 2H 2(g)

Sn(s) + 2H 2O(g) 的K θ为 ( B )。

A .

B .21

C . ×10-4

D .

11.可使任何反应达到平衡时增加产率的措施是 ( C )。

A .升温

B .加压

C .增加反应物浓度

D .加催化剂 12.在恒压下进行合成氨反应 3H 2(g)+N 2 (g) 2NH 3(g)时,若系统中积聚不参与反应

的氩气量增加时,则氨的产率将 ( A )。

A .减小

B .增加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3.可逆反应X + 2Y

2Z Δr H m θ

>0,X ,Y ,Z 是三种气体,为了有利于Z 的

生成,应采用的反应条件是( A )。

A .高温高压

B .常温常压

C .低温高压

D .高温低压

14.反应NO(g) + CO(g)

2

1N 2(g) + CO 2(g) Δr H m θ

= -427kJ/mol ,下列哪一个条件有利于使NO 和CO 取得较高转化率( B )。

A .高温、高压

B .低温、高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低压 15.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可以用K θ=1/p ˊ(H 2)表示的是 ( C )。 A .H 2 (g)+S(g) H 2S(g) B .H 2 (g)+S(s) H 2S(g) C . H 2 (g)+S(s)

H 2S(l) D .H 2 (l)+S(s)

H 2S(s)

三、是非题 (下列叙述中对的打“√”,错的打“×”)

1. 催化剂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衡状态。 ( √ )

2. 凡速率方程式中各物质的浓度的指数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其化学计量数时,此反应必为基元反应。 ( √ )

3. 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随另一种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不同而异。(×)

4. 分几步完成的化学反应的总平衡常数是各步平衡常数之和。(×)

5. 当一个化学反应处于平衡时,平衡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浓度都相等。(×)

6. 在一容器中,反应2SO2 (g) + O2 (g) 2SO3 (g),达到平衡,加一定量N2气体保持总压力不变,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7. N2(g) + 3H2(g) 2NH3(g),反应达到平衡后,把p(NH3),p(H2) 各提高到原来的2 倍,p(N2)不变,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8. 反应CaCO3 (s) CaO(s) + CO2 (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若压缩容器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四、问答题

1.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使下列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C (s) + CO2 (g) 2CO (g) Δr H mθ>0

答案:增加CO2的分压或减小CO的分压,升高温度,减小总压,增大固体C的接触面积答案关键词:压力,温度,接触面积。

(2)2CO (g) + O2 (g) 2CO2 (g) Δr H mθ<0

答案:增加O2的分压,减小温度,增大总压。

(3)CO2 (g) + H2 (g) CO (g) + H2O (g) Δr H mθ>0

答案:分别增加CO2或H2的分压或同时增加CO2、或减小CO和H2O的分压,升高温度答案关键词:压力,温度。

(4)3CH4 (g) + Fe2O3 (s) 2Fe (s) + 3CO (g) + 6H2 (g) Δr H mθ>0

答案:减小总压,升高温度,增大固体Fe2O3的接触面积

2.写出下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1)N2 (g) + O2 (g) 2NO (g);

答案:

()

{}

()

{}

()

{}θ

θ

θ

P

P

P

P

P

k

O

N

NO

2

2

2

=

(2)C (s) + CO2 (g) 2CO (g);

答案:

()

{}

()

θ

θθ

P

P

P

P

K

CO

CO

2

2 =

(3) CH 4 (g) + H 2O (g) CO (g) + 3H 2 (g);

答案:()

{}(){}

(

)

{}

()

{}θ

θ

θ

θθ

P P P P P P P P K

O H CH H CO 2423

=

(4)Fe 3O 4 (s) + 4H 2 (g) 3Fe (s) + 4H 2O (g)。

答案:{}(

)

{}

θ

θ

θ

P P P P

K H O H 224

= 五、计算题

1.已知反应A (g) + 2B (g)

C (g)为基元反应。某温度下,当c (A) = L ,c(B) =L

时的反应速率为(L·min),求该温度下反应的速率常数。

解 由)(·

)( 2

B c A c k ?=υ 得 k = × = (mol 2·min)

计算的最后结果数字:k = (mol 2·min)

2.实验测得反应:2SO 2(g) + O 2

2SO 3(g) 在1000K 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各物质

的平衡分压为:p (SO 2) = ;p (O 2) = ;p (SO 3) = 。计算该温度下的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

解 {}{}{} )( )( )( 2222

O p SO p SO p K

'?''=)

100/7.40()100/7.27()100/9.32(2

2

?= 计算的最后结果数字:47.3θ=K

3.已知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气的反应为:CO 2 (g) + H 2 (g)

CO (g) + H 2O (g)。在某

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O 2 和H 2 的浓度为 mol/L ,CO 和H 2O 的浓度为 mol/L ,计算: ①起始时CO 2 和H 2 的浓度;

②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θ; ③CO 2的平衡转化率。

解 ① CO 2 (g) + H 2 (g) CO (g) + H 2O (g)

起始浓度/(mol/L

) x y 0 0 平衡浓度/(mol/L ) x – = x = y – = y =

即起始时c (CO 2) =c (H 2)= mol/L

② θK =

[][][][]

222H CO O H CO ??= 44

.044.056

.056.0?? =

③ %56%10000

.156

.0)CO (2=?=

α 计算的最后结果数字:① c (CO 2) =c (H 2)= mol/L , ② θK = ,③%56)CO (2=α。

4.密闭容器中有下列反应:2SO 2 (g) + O 2 (g)

2SO 3 (g)。若将和的混合物,在873K

和100kPa 下缓慢通过V 2O 5催化剂,达到平衡后(压力不变),测得剩余的O 2为。求该温度下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

解 2SO 2 (g) + O 2 (g) 2SO 3 (g)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 0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 ) 1-x= 1-2

1

x= x= n =++ = mol 根据分压定律 p i = p ×

n

n i

平衡时物质各物质的分压:p (SO 3) = 100×

62.176

.0= p (SO 2) =100×62.124

.0= kPa

p (O 2) = 100×62

.162

.0= kPa

{}{}{}

)( )( )( 22

22

O p SO p SO p K

'?''= = )

100/27.38()100/81.14()100/91.46(22

?=

计算的最后结果数字:θ

K =

5.在一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反应:NO (g) +

2

1

O 2 (g) NO 2 (g)。已知反应开始时

NO 和O 2的分压分别为和。973K 达到平衡时有12%的NO 转化为NO 2。计算: ① 平衡时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② 该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

2

22起始时物质的分压/(kPa ) 0 平衡时物质的分压/(kPa )

2

1

××12% ×12% 平衡时物质各物质的分压:p (NO 2) = p (NO) = p (O 2) =

{}

{}{}2

1

22θ )( )( )( O p NO p NO p K '?''=

=

2

1)

100/18.89()100/74.601()

100/12.12(?

=

6.反应:CO 2 (g) + H 2 (g)

CO (g) + H 2O (g)在1023K 达到平衡时有90%的H 2变成

H 2O (g),此温度下的K θ=1。问反应开始时,CO 2和H 2按什么比例混合?

解 NO (g) +

2

1

O 2 (g) NO 2 (g)

起始时物质的分压/(kPa ) 0 平衡时物质的分压/(kPa )

2

1

××12% ×12% 平衡时物质各物质的分压:p (NO 2) = p (NO) = p (O 2) =

{}

{}{}2

1

22θ )( )( )( O p NO p NO p K '?''=

=

2

1)

100/18.89()100/74.601()

100/12.12(?

=

7.反应:Sn + Pb 2+

Sn 2+ + Pb 在298K 达到平衡,该温度下的K θ=。若反应开始

时c (Pb 2+) = L ,c (Sn 2+) = L 。计算平衡时Pb 2+ 和 Sn 2+的浓度。

2

22起始时物质的分压/(kPa ) 0 平衡时物质的分压/(kPa )

2

1

××12% ×12% 平衡时物质各物质的分压:p (NO 2) = p (NO) = p (O 2) =

{}

{}{}2

1

22θ )( )( )( O p NO p NO p K '?''=

=

2

1)

100/18.89()100/74.601()

100/12.12(?

=

8.反应:CaCO 3 (s) CaO (s) + CO 2 (g)在973K 时的K θ=×10-2,在1173K 时K θ=。

问:

①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② 在973K 和1173K 时CO 2的分压分别为多少?

解 ①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② 在973K 时: CaCO 3 (s)

CaO (s) + CO 2

平衡时物质的分压/(kPa ) p

)(2θCO p K '==×10-2

p (CO 2) = kPa

在1173K 时: CaCO 3 (s)

CaO (s) + CO 2

平衡时物质的分压/(kPa ) p

)(2θCO p K '==

p (CO 2) = 105kPa

计算的最后结果数字:①该反应为吸热反应,②p (CO 2) = kPa ,p (CO 2) = 105kPa

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测试题

高二化学选修四《电化学基础》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Ag:108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7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51分)1.下列金属防腐的措施中,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 A.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 B.金属护拦表面涂漆 C.汽水底盘喷涂高分子膜 D.地下钢管连接锌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镀时,通常把待镀的金属制品作阳极 B.氯碱工业是电解熔融的NaCl,在阳极能得到Cl 2 C.氢氧燃料电池(酸性电解质)中O 2通入正极,电极反应为O 2 +4H++4e- ===2H 2 O D.下图中电子由Zn极流向Cu,盐桥中的Cl-移向CuSO 4 溶液 3.下列有关电化学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4.用铁丝、铜丝和CuSO 4 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Cu—2e =Cu2+ B.构成电解池时Cu极质量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 C.构成电解池时Fe极质量一定减少 D.构成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工作后就可能产生大量气体 Fe Cu

5.如图,将纯Fe棒和石墨棒插入1 L饱和NaCl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接负极,N接正极,当两极产生气体总量为22.4 L(标准状况) 时,生成1 mol NaOH B.M接负极,N接正极,在溶液中滴人酚酞试液,C电极周围溶液变红 C.M接负极,N接正极,若把烧杯中溶液换成1 L CuSO 4 溶液,反 应一段时间后,烧杯中产生蓝色沉淀 D.M接电源正极,N接电源负极,将C电极换成Cu电极,电解质溶 液换成CuSO 4 溶液,则可实现在铁上镀铜 6.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其反应原理如下: 电池:Pb(s)+PbO 2(s)+2H 2 SO 4 (aq)=2PbSO 4 (s)+2H 2 O(l) 电解池:2Al+3H 2O Al 2 O 3 +3H 2 电池电解池 A H+移向Pb电极H+移向Pb电极 B 每消耗3molPb 生成2molAl 2O 3 C 正极:PbO 2+4H++2e=Pb2++2H 2 O 阳极:2Al+3H 2 O-6e=Al 2 O 3 +6H+ D 7 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 选项X Y A.MgSO 4CuSO 4 B.AgNO 3Pb(NO 3 ) 2 C.FeSO 4 Al 2 (SO 4 ) 3 D.CuSO 4AgNO 3 8 2O 7 2-)时,以铁板作阴、阳极,处理 过程中存在反应Cr 2O 7 2+6Fe2++14H+=2Cr3++6Fe3++7H 2 O,最后Cr3+以Cr(OH) 3 形式除 去,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阳极反应为Fe-2e-=Fe2+ B.电解过程中溶液pH不会变化 C.过程中有Fe(OH) 3沉淀生成 D.电路中每转移12mol电子,最多有 Fe C 饱和NaCl溶液 电源 M N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总时数:X学时理论:Y学时实验:Z学时 1、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基础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疾病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XX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 ①掌握 ②。。。 (2)基本技能方面 ①熟练使用 。。。。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理论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以及结合录像、图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等形式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任课教师应适当地讲述一些学科前沿进展和动态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了解学习该学科的前沿动态。 实验教学教师应适当讲授,结合示教等手段介绍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规则,以学生动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时数分配

6、考核方式 生理学为考试课,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课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选题有一定的范围及难度,从题库选题),考核成绩结合课堂随即考试(开卷或闭卷)及写论文等形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生理学前言动态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实验课通过平时课堂纪律、实验报告书写、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成绩的构成为:实验预习A%、实验操作B%、实验纪律C%等。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7、参考教材 序号.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序号.[国别]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译者(若为中文版).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二、理论课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宋体、小四、加粗、20磅行距,左对齐) 1.掌握。。。 2.熟悉。。。(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3.了解。。。 [教学内容]: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 二、化学的发展史 三、化学和医药学 四、化学课程的任务 五、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时数]∶理论教学1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1. 自学/课堂讲授 2. 自学与讲授结合 。。。。。。 教学手段(板书/录像/多媒体/网络媒体/挂图/模型/标本等) 1.。。。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总反应式: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__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第二节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SO 4 2--2e-=PbSO4 正极(氧化铅):PbO2+4H++SO 4 2-+2e-=PbSO4+2H2O 充电:阴极:PbSO4+2H2O-2e-=PbO2+4H++SO 4 2- 阳极:PbSO4+2e-=Pb+SO 4 2-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O2+Pb+2H2SO4 2PbSO4+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2、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负极:2H 2 -4e-=4H+ 正极:O2+4 e-4H+ =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负极:2H 2+4OH--4e-=4H 2 O正极:O2+2H2O+4 e-=4OH-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H4+10OH--8e-=CO32-+7H2O;正极:4H2O+2O2+8e-=。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3、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 四、废弃电池的处理:回收利用

基础化学习题解答(第四章)

思考与习题 一、填空题: 1.可逆反应 2A(g) + B(g) 2C(g) ;Δr H m θ< 0 。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体积不变,增加B 的分压,则C 的分压 ___增大_______,A 的分压 ___减小________ ;减小容器的体积,B 的分压 _____减小______, K θ___不变________。 2.由N 2和H 2合成NH 3的反应中,Δr H m θ < 0,当达到平衡后,再适当降低温度则正反应速率将________减小 _____,逆反应速率将___减小__________,平衡将向___右 _____方向移动。 3.一定温度下,反应 PCl 5(g) PCl 3(g) + Cl 2 (g) 达到平衡后,维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反应将____不 _______ 移动。 4. 基元反应 2NO + Cl 2 → 2NOCl 是_3 _分子反应,是 3_级反应,其速率方程为__)Cl (· )NO ( 2c c k ?=υ____。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N 2(g)+3H 2(g)→2NH 3(g)的反应,若压力增大到原来的2倍,反应速率增大 __16___ 倍。 6.可逆反应: I 2+H 2 2HI 在713K 时K θ=51,若将上式改写为 :21I 2 +21H 2 HI 则其K θ为 __51 ____ 。 7.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H 2(g) + S(s) H 2S(g) K θ1 S(s) + O 2(g) SO 2(g) K θ2 则反应 H 2(g) + SO 2(g) O 2(g) + H 2S(g)的K θ为( θ1K /θ2K )。 8.反应:2Cl 2 (g) + 2H 2O (g) 4HCl (g) + O 2 (g) Δr H m θ>0 ,达到平衡后进行下述变化,对指明的项目有何影响? ① 加入一定量的O 2,会使n (H 2O ,g) 增大 ,n (HCl) 减小 ; ② 增大反应器体积,n (H 2O ,g) 减小 ; ③ 减小反应器体积,n (Cl 2) 增大 ; ④ 升高温度,K θ 增大 ,n (HCl) 增大 ; ⑤ 加入催化剂,n (HCl) 减小 。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doc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原电池课标要求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要点精讲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本节知识树原电池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二、化学电源课标要求1、了解常见电池的种类2、掌握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要点精讲1、一次电池(1)普通锌锰电池锌锰电池是最早使用的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电极分别是锌(负极)和碳棒(正极),内部填充的是糊状的mno2和nh4cl。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是: (2)碱性锌锰电池用koh电解质溶液代替nh4cl作电解质时,无论是电解质还是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电池的比能量和放电电流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它的电极反应如下: (3)银锌电池――纽扣电池该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广泛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机。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其电极反应式为:3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医用化学》课程考试卷(A 卷) 专业: 年级: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内容2页,空白纸0页)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20题,共40分)。 答 卷 (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字母填入表格内) 1.某粒子用R Z A 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为A-n B.所含中子数为A-Z C.所含电子数为Z+n D.质量数为Z+A D.中子数为A-n 2.下列不属于同位素的是() A. C 612与C 613 B. H 11与H 12 C. O 816和O 818 D. Na 1123和K 1939 3.一般情况下,稳定的原子最外层含有的电子数为() A.1个 B.4个 C. 6个 D. 8个 4.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之和小于8,它是() A.锂 B.铍 C.氦 D.钙 E.氧 5.短同期金属元素甲至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丙<丁<戊 B.金属性: 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D.非金属性:丙>丁>戊 6.下列有关摩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摩尔是物质质量的单位 B.摩尔是物质数量的单位 C.摩尔是物质重量的单位 D.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g E.氢气的摩尔质量是2g/mol 7.下列物质各1mol,质量最大的是() A. H 2O B. CO 2 C.O 2 D.NH 3 E.N 2 8.下列各物质质量相同时,物质的量最少的是() A. H 2O B. H 2SO 4 C. NaOH D. Na 2SO 4 E. H 2 9. 大量输液时,必须使用()溶液 A. 等渗溶液 B. 高渗溶液 C. 低渗溶液 D. 缓冲溶液 E. 生理盐水 10. 静脉注射0.9g/L 的NaCl 溶液时,红细胞会()

基础化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1.能够抵抗少量酸、碱或加水稀释,而本身pH 值基本保持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2.缓冲容量是衡量缓冲能力大小的尺度。通常用使单位体积缓冲溶液的pH 改变1个单位时,所需加入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表示缓冲容量。影响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是缓冲系的总浓度和缓冲比;缓冲比一定时,总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比越接近于1,缓冲容量越大。缓冲容量与缓冲系中共轭酸的p K a 无关。所以总浓度相同的HAc-NaAc 和H 2CO 3-HCO 3-缓冲系的缓冲容量相同。 3.(1)(2)(4)(5). 4. 配制pH = 3的缓冲溶液,选HCOOH —HCOO -最合适,因为HCOOH 的pK a = 3.75,与所需的pH 值最接近。 5. 此混合溶液为HCO 3- -CO 32-组成的缓冲溶液。查表4-1,H 2CO 3的p K a2=10.25。 m o l m o l g g H C O n 119.00.840.10)(1 3=?= -- mol 094.0mol g 106g 0.10)CO (1 23 =?= -- n 代入式(4.4)得 15 .10mol 119.0mol 094.0lg 2510) HCO )CO lg p pH 3 23a =+?=+=--((n n K 6. H 2C 2O 4:pKa 1 = 1.23 pKa 2 = 4.19 ∴应选择- --24224 2O C O HC 缓冲体系 1] O [C ]O [HC ] O [C ]O [HC lg pKa pH 24 24224 242=? -=-- -- 则:3:2V :V NaOH O C H 4 22=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电化学基础 一、原电池 课标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要点精讲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医用化学基础试题(卷)与答案

2015级《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注: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1. 最稳定原子的最外层含有 A 4个电子B6个电子 C 8个电子 D 18个电子 2. K 和K+在下列各项中相同的是 A 电荷数 B 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性质 3.下列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 Li B Be C N D C 4. n个电子层可能有的最多电子数为 A n B 2n C n2 D 2n2 5. 摩尔是 A 物质的质量单位 B 微粒个数单位 C 6.02×1023个微粒集体 D “物质的量”的单位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 C 1mol H2的质量是2 g D 1mol O的质量是32g 7. 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气体具有相同的 A 体积 B 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密度 8 .1g下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体积最大的是 A N2 B NH3 C Cl2 D CO2 9 .Na的摩尔质量是 A 23 B 23 g C 23 mol D 23 g/mol 10. 500ml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A 9 g/L B 0.9 g/L C 4.5 g/L D 45 g/L 11.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A 2.2 g CO2 B 3.6 g HO2 C 3.2 g O2 D 49 g H2SO4 12.与溶液渗透压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A 溶质的性质B溶质的颗粒总数 C 溶剂的性质 D溶质颗粒的大小 13.溶液在稀释前后,下列哪一项保持不变 A 溶质的体积 B 溶质的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量 14. 5.3g Na2 CO3可配制0.1mol/L的溶液()毫升 A 100 B 500 C 1000 D 2000 15. 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氨水 B 醋酸 C 硫酸 D 水 16. 医学中用乙醇作消毒剂,杀菌效果最好的浓度是 A 95% B 75% C 60% D 50% 17. 同一系列的所有化合物 A 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B 仅有两种元素 C 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 具有相同的通式和相似的结构

基础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1-8章

基础化学第三版习题答 案1-8章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621379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习 题 答 案 第一章 绪论 1、求0.010kgNaOH 、0.100kg (2 1Ca 2+)、0.10kg (2 1Na 2CO 3)的物质的量。 解:(1)m (NaOH) = 0.010kg M (NaOH) = 40g ·mol -1 n (NaOH) = 40 10 = 0.25 (mol) (2)m (2 1Ca 2+) = 0.100kg M (2 1Ca 2+) = 40g ·mol -1 n (2 1Ca 2+) = 20 100 = 5.0(mol) (3)m (2 1Na 2CO 3) = 0.10kg M (2 1Na 2CO 3) = 53g ·mol -1 n (Na 2CO 3) = 53 100 = 1.89 (mol) 2、下列数值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1)1.026 4位 (2)0.0208 3位 (3)0.003 1位 (4)23.40 4位 (5)3000 无数位 (6)1.0×10-3 2位 3、应用有效数字计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 (1)21.10 - 0.263 + 2.3 = 23.1 (2)3.20×23.45×8.912 = 667 (3)3 10 26.117.2322.3??= 5.93×10-3 (4)=???-15.2325.21032.44.52 4.6×10-2 4、(1) 以H 2SO 4为基本单元,M(H 2SO 4)=98g/mol ; (2) 以HSO 4-为基本单元,M(HSO 4-)=97g/mol ; (3) 以3H 2SO 4为基本单元,M(3H 2SO 4)=294g/mol 。 5、答:甲的报告更为合理,百分比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电化学基础知识归纳(含部分扩展内容)(珍藏版) 特点:电池总反应一般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且为放热反应(△H<0);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极负极:一般相对活泼的金属溶解(还原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电极本身不参加反应,一般是电解质中的离子得电子(也可能是氧气等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原理电子流向: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外电路中,正极到负极;内电路中,负极到正极 电解质中离子走向: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制成化学电源(实用原电池);金属防腐(被保护金属作正极);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判断金属活性强弱一次电池负极:还原剂失电子生成氧化产物(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正极:氧化剂得电子生成还原产物(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放电:与一次电池相同 二次电池规则:正极接外接电源正极,作阳极;负极接外接电源负极,作阴极(正接正,负接负) 充电阳极:原来的正极反应式反向书写(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原电池阴极:原来的负极反应式反向书写(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化学电源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一般用多孔电极吸附反应物),总反应相当于燃烧反应 负极:可燃物(如氢气、甲烷、甲醇等)失电子被氧化(注意电解质的酸碱性) 电极反应正极:O 2 得电子被还原,具体按电解质不同通常可分为4种 燃料电池碱性介质:O 2 + 4e- + 2H 2 O == 4OH- 酸性介质:O 2 + 4e- + 4H+ == 2H 2 O 电解质不同时氧气参与的正极反应固体或熔融氧化物(传导氧离子):O 2 + 4e- == 2O2- 质子交换膜(传导氢离子):O 2 + 4e- + 4H+ == 2H 2 O 特殊原电池: 镁、铝、氢氧化钠,铝作负极 ; ; 铜、铁、浓硝酸,铜作负极,等特点:电解总反应一般为不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活性电极:阳极溶解(优先),金属生成金属阳离子 阳极惰性电极一般为阴离子放电,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接电源正极)(石墨、铂等)常用放电顺序是:Cl->OH->高价态含氧酸根(还原性顺序), 发生氧化反应,相应产生氯气、氧气 第 1 页

化工基础第四章习题答案

2.如习题1燃烧炉的平壁是一层厚度为230mm 的耐火砖( λ =1.163)、一层普通砖厚度为240mm 的普通砖( λ =0.5815)和一层厚度为40mm 的保温材料( λ =0.07)砌成,当定态后测得内壁面温度为720 ℃ ,保温材料外表面温度为70 ℃ 。试计算耐火砖与普通砖、普通砖与保温材料间的交界面温度。 解: 3.平壁炉是用内层为120mm 厚的耐火砖和外层为230mm 的普通砖砌成。两种砖的导热系数均为未知。测得炉内壁温度为800℃,炉外侧壁面温度为113℃。为减少热损失,后又在普通砖外包一层厚度为50mm 、导热系数为0.2 W/(m?℃)的石棉。包扎后测得各层温度为:炉内壁温度为800℃,耐火砖和普通砖界面温度为686℃,普通砖和石棉界面温度为405℃,石棉外侧温度为77℃。试求包扎后热损失较原来热损失减小的百分数? 14312 12372070 550023024004116305815007t t A A ......A A A Φδδδλλλ--===++++ 12 117205*********t t A A, ..A ?δλ-==26112t .=333370 550004007t t A A, ..A ?δλ-==

4、 在φ50mm ×5mm 的不锈钢管(λ1 = 16W ·m -1·K -1 )外包扎30mm 厚的石棉(λ2 = 0.22W ·m -1·K -1),测得管内壁面温度为600℃,石棉外壁面温度为100℃;试求每米管线的热损失。 若上述温差保持不变,欲使热损失减少60%,在石棉外层再包裹一层保温材料(λ3 = 0.07) 。问:该保温材料的厚度应为多少? 解: ⑴管线的热损失 Q/L = ·Δt = ①管线各层半径 r 1 =(50 - 2×5)/2 = 20(mm) = 0.02m , r 2 = r 1 + 5×10-3 = 0.025(m),r 3 = r 2 + 30×10-3 = 0.055(m); ②导热系数 λ1 = 16W ·m -1·K -1 ,λ2 = 0.22W ·m -1·K -1 。 —18— ③管线的热损失 3140 2π Σ[ · ] ln r 1 r i+1 1 λi 2×3.14(600 - 100) [ ·ln + ?ln ] r 1 r 2 1 λ1 1 λ2 r 2 r 3 30mm 5mm 50mm 3140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A级基础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不需要通电就可进行的是( ) A.电离B.电解 C.电镀D.工业冶炼铝 解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即可发生电离,不需通电。 答案:A 2.黄铜上镀金时,电镀池的阴极为( ) A.黄铜B.金 C.石墨D.铜 解析:电镀时,通常把待镀的金属制品作阴极,把镀层金属作阳极,用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解液。 答案:A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电解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②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③金属和石墨导电均为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④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解的原理有可能实现⑤电镀过程相当于金属的“迁移”,可视为物理变化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③④⑤D.④ 解析:①应为电能转变成化学能;②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⑤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B 4.下列各装置中,在铜电极上不能产生气泡的是( ) 解析:装置A和C均是原电池装置,铜作正极,放出H 2 ,装置B是电解装置,铜作阳极,失去电子逐渐溶解,无气体生成,装置D也是电解装置,铜作阴极,溶液中H+得到电子在阴极析出。 答案:B 5.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时,在阳极上不生成O 2 的是( ) A.NaOH B.H 2SO 4 C.ZnCl 2D.Na 2 SO 4 解析:阳极上阴离子的放电顺序为:S2->I->Br->Cl->OH->含氧酸根。A、B、D选项中都是OH-放电生成氧气,C中Cl-放电生成氯气。 答案:C 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 2 ↑ 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O 2+2H 2 O+4e-===4OH- C.粗铜精炼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2e-===Fe2+ 解析:在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上反应的是氢气;粗铜精炼时,纯铜与电源的负极相连;钢铁腐蚀的负极反应是Fe-2e-===Fe2+。 答案:A 7.根据下列实验事实:

大一工科基础化学期中考试试题.doc

大一工科基础化学期中考试试题 思源1205班 王明庆 12274107 一、 选择题(15×2=30分) 1、下列说法不是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的是() A .实验设备的仪器化和现代化。 B 从微观研究拓展到宏观研究 C 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 D 从单一学科发展到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 2、下列物理量不是状态函数的是() A .内能U B.熵S C.焓H. D.热Q. 3、地质队在高原野外做饭,常做成“夹生饭”,可用以下原理合理解释的是…… ……( ) A. T bp 上升原理 B. T fp 下降原理 C. 渗透压原理 D. 蒸气压下降原理 4、下列情况属于封闭体系的是 …....……………………....………………....……………( ) A. 试管中的反应 B.水浴加热反应 C.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D. 绝热保温瓶的反应 5、浓度均为0.01mol·kg -1的蔗糖、HAc 、NaCl 、Na 2SO 4水溶液,其蒸气压最大的是…13( ) A. 蔗糖 B. HAc C. NaCl D. Na 2SO 4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浓盐酸,HCl 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 g·cm -3; B 浓硫酸,H 2SO 4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 -3; C 浓硝酸,HNO 3的质量分数为69%,密度为1.42 g·cm -3; D 浓氨水,NH 3的质量分数为28%,密度为0.90 g·cm -3。 7、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A 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B 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表明甲物体的热力学能比乙物体大。 C 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D 同一体系,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8、将98%的市售浓硫酸500ml 缓慢加入200g 水中,所得到的硫酸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 A 49% B 24.5% C 80.5% D 70% 9、糖水的凝固点为() A 0℃ B 高于0℃ C 低于0℃ D 难以判断 10、下列0.1mol/L 溶液的凝固点最高的是() A KCl B CH3COOH C HCl D K2SO4 11、在温度为375K 时,沸水的压力应为(C ) A 1000KPa B 10KPa C 高于100KPa D 低于100KPa 12、在200g 水中含有9g 某非电解质溶液,其凝固点为-0.465℃,则溶液的摩尔质量为(D ) A 135 B 172.4 C 90 D 180 13、对某一化学反应,下列哪种情况下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更快?………………………… ( ) A. △r G 越小 B. △r H 越小 C.△r S 越小 D. E a 越小 14、封闭系统中的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反应或过程,其r m ΔG d 1=10 kJ mol ?-,则该反应( ) A. 一定自发 B. 一定不自发 C. 能否自发需作具体分析 D.达平衡 15、已知反应NO(g)+CO(g)= 2 1N 2(g)+ CO 2(g) 的r m ΔH d 1=373.2 kJ mol ?--,欲使NO 和CO 的转化率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低温低压 B.高温高压 C.低温高压 D.高温低压 二、填空题(24×0.5=12) 1、由稳定态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时,反应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 ,符号为 。

医用化学教案-第四章溶液-4学时

第6课学时 2 一、新课导入: [复习巩固] 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 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溶液的浓度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一)体积分数 溶质B的体积VB与溶液的体积V之比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用φB表示。 (二)质量分数 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质量m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用ωB表示。

(三)质量浓度 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体积V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用符号rB表示。 (四)物质的量浓度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1mol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 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课堂练习例题3、4 3.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B物质的量nB除以溶液的体积V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为B 的浓度,用符号cB表示。 课堂练习5、6 二、溶液的配置、稀释和混合 (一)溶液的配置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讲解]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 c(浓)·V(浓)=c(稀)·V(稀) 例5、配制250mL 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解:设配制250 mL(V1)·1 mol·L-1(c1)HCl溶液,需要12 mol·L-1(c2)HCl 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 =0.021 L=21 mL 答: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 HCl溶液21mL。 [小结] 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二)溶液的稀释和混合

近代化学基础 第四章 习题答案

第四章习题参考解答 6.已知 (1) C(s) + O2 (g) = CO2(g) Δr H m(1) =-393.5kJmol-1 (2) H2(g) + 1/2O2(g) = H2O(l) Δr H m(2) = -285.9 kJ.mol-1 (3) CH(g) + 2 O (g) = CO(g) + 2HO(l) Δr H m(3) = -890.0kJ.mol-1 试求反应 C(s) + 2H2(g) = CH4(g) 的Δr H m。 . 解:(1)+ 2×(2)=(3) Δr H m= Δr H m(1)+2Δr H m(2)- Δr H m(3) = -393.5 + 2×(-285.9)-(-890.0)= -75.3 kJ.mol-1 7. 阿波罗登月火箭用N2H4(l)作为燃料,用N2O4(g)作氧化剂,燃烧后产生N2(g)和H2O(l),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N2H4(l)燃烧反应的Δr H m(298.15K)。 解: 2N2H4(l) + N2O4(g) = 3N2(g) + 4H2O(l) 查表得各物质的Δr H m为 Δf H m( N2H4,1) = 50.63kJmol-1 Δf H m( N2O4) =9.16kJmol-1 Δf H m( H2O ,1) =-285.84kJmol-1 Δr H m= 4Δf H m( H2O) - 2Δf H m( N2H4)- Δf H m( N2O4) = 4×(-285.84) - 2×50.63 - 9.16 = -1253.8 kJ.mol-1 8.预言下列过程体系的ΔS符号: (1) 水变成水蒸汽;(2)气体等温膨胀; (3)苯与甲苯相溶;(4)盐从过饱和水溶液中结晶出来; (5)渗透。

资源加工学第三章

第三章粉碎与分级 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内容本章讨论物料粉碎的基本方法与基础理论,以及物料筛分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筛分效果的评价。 教学时间12学时。 教学重点粉碎基础理论以及助磨作用的基本原理、分级效果评价。 教学难点粉碎基础理论、分级效果评价方式。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讲述为主,并结合实验教学,开设破碎磨矿试验以及水析试验,让学生粉碎、粉碎产品的粒度组成分析过程和分级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粉碎方法、粉碎模型、解离度与粉碎比、分级方法、筛分效率筛分结果的描述,正确理解分级的用途、筛分概率、功耗理论,一般了解材料的实际强度和理论强度、筛分动力学、风力分级。 教学参考书: 徐秉权编著. 粉体工程学.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教材科, 1997年. 李启衡主编. 破碎与磨矿.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0年. 陆厚根编著. 粉体技术导论.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郑水林编著. 超细粉碎.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9年. 段希祥编著. 球磨机介质工作理论与实践.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9年. 盖国胜主编. 超细粉碎分级技术.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 卢寿慈主编. 粉体加工技术.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 3.1 粉碎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讲述粉碎的概念、粉碎的工艺特征、粉碎方法、粉碎理论和粉碎过程中的助磨基本原理。主要包括: (1)粉碎的概念,及其粉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2)粉碎比的概念及其表达形式;影响粉碎过程的各种因素,解离度的概念,可碎性概念及其表达方式。(3)常见粉碎方法及其之间的区别。 (4)三个粉碎模型的基本内容,出现选择性粉碎现象的基本原因,三个粉碎能耗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功指数的计算与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粉碎动力学模型的表达方式与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复习学案(答案)

电化学基础专题复习学案(带答案) 【知识要点】 要点一、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原电池构成条件: ①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可以是金属材料,也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材料石墨);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易错点: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2、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以及总电池反应方程式书写 ★温馨提示:注意构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与电极反应类型 (D)例1.已知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下列化学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原电池的是 A.C(s)+CO2(g)==2CO(g) △H>0 B. NaOH(aq)+HCl(aq)==NaCl(aq)+H2O(l) △H<0 C. 4HNO3(aq)==4NO2(g )+O2(g)+2H2O (l ) △H<0 D. 2C2H6(g)+7O2(g)===4CO2(g)+6H2O(l) △H<0 (D)例2.将纯锌片和纯铝片按图示1方式插入同 浓度的NaOH溶液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铝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B.甲中铝片是正极,乙中锌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 ★温馨提示: 1、(含有盐桥的原电池)盐桥作用: ①平衡两个烧杯中电解质溶液阴、阳离子电荷;②构成闭合的回路。2、判断盐桥中K+、Cl-离子移动方向(记忆 ...............) ..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原电池 ...—— (C)例3.有关 .............(盐桥 ..图.2.所示原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中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A、Z锌片做原电池的负极 B、取出盐桥后,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C、反应中,盐桥中的Cl-会移向CuSO4溶液 D、反应前后铜棒的质量增加 ★温馨提示: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还原性强物质 ......(①活泼金属(Mg、Al、Fe)②燃料(CH4、C2H6、甲醇、乙醇、肼(N2H4))→负极→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性强的物质 .......(Ag+、Fe3+、Cu2+、H+、O2、Cl2、HNO3等)→正极(惰性电极(包括铂 电极、石墨电极))→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